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提起蘇德戰爭中的武器裝備,蘇軍火箭炮是最受蘇軍士兵喜歡的遠程打擊裝備之一,正因為它的威力巨大,蘇軍將士就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喀秋莎”。實際上,在蘇德戰爭中,德軍同樣擁有一款相同的火箭炮武器,不僅比蘇軍投入戰場早,還在款式和打擊精度上都比喀秋莎火箭炮優越。那麼,被德軍士兵稱為“管鳳琴”的火箭炮,為什麼沒有“喀秋莎”名氣大呢?

首先,德軍火箭炮通常作為近戰武器,不象喀秋莎那樣用於炮火覆蓋

德軍對火箭炮的研究始於上世紀30年代。此時,一戰後形成的裝甲快速機動成為各國研究的首選,飛機搶奪制空權,航母爭奪制海權,陸地上裝甲打擊成為新寵。對於傳統意義上的陸地作戰,炮兵打擊仍然佔據著陸軍的重要地位。

蘇德戰爭前,德軍研製的火箭炮用途主要放在輕便和便於機動上,因此,口徑及炮彈的參數都控制在比較近的距離。為了便於行軍,德軍常常馬拉車拽,火箭炮成為戰場上獨特的一道風景。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1936年,德軍火箭炮正式列編國防軍部隊,他們被統一了標誌,酒紅色的肩章和領章。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火箭炮部隊,雖然只有100名軍官、332名軍士和1612名士兵組成,裝備有484輛車。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擴編了這支隊伍,將其變成7個營,配備有224門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全部配屬給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用於進攻莫斯科方向。

雖然德軍的火箭炮主要用於近戰,但在蘇德戰爭中仍然發揮了重要作用,初戰時,德軍火箭炮使用在摧毀斯大林防線的堅固堡壘上,為德軍佔領白俄羅斯立下頭功;第二年,曼施坦因率領第11集團軍進攻克裡米亞,德軍火箭炮又為他再下一城,蘇軍5個師的援軍受到重創。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初始並沒開發出火箭炮的用途,到了蘇德戰爭中期,德軍的閃擊戰受到制約,火箭炮的遠程打擊作用才逐漸被德軍重視。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其次,德軍閃擊戰以裝甲快速機動為主,火箭炮僅作為支援力量

雖然德軍的火箭炮研製比蘇軍早,但在蘇德戰爭中卻被邊緣化了。主要原因就是巴巴羅薩計劃是將裝甲打擊作為首選,快速機動成為閃擊戰的核心。而這一時期,德國的軍事力量又各自為戰,戈林對空軍說了算,海軍的作用在蘇德戰場用不上,在德軍統帥部衷情於裝甲打擊效果時,陸軍將領們卻對傳統炮兵非常感興趣,一些一戰過來的老將領對新生的火箭炮武器並不感冒。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防化部隊需要一款發煙投射裝置,德國工程師經過比對,發現火箭炮正好符合它的需求。於是,德軍火箭炮被“發煙彈投擲器”所替代,它所發射的炮彈也多用於特種部隊的專用彈,如煙幕彈和特殊炸彈。

由於德軍統帥部對火箭炮的作用沒有足夠重視,客觀上也使這款利器沒有很好的開發,戰場上一度還成為負擔。與蘇軍保障充足和車輛眾多不同,隨著德軍裝甲部隊在戰場上的日益衰減,能夠承擔牽引火箭炮的車輛也捉襟見肘,德軍火箭炮還由於炮彈缺乏而被丟棄不要。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的火箭炮在蘇德戰爭前半段,基本上是作為一種支援力量存在,雖然體積小射程短,還佔用部分兵力和車輛牽引,客觀上,它的戰鬥力體現不出來,還平白增添許多負擔。

再次,德國火箭軍是在戰場上逐步壯大的,喀秋莎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也許有人要問,蘇軍首次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是在哪場戰役呢?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朱可夫在1939年與日本關東軍對陣諾門罕時,使用炮火準備時就用到了喀秋莎。而在蘇芬戰爭時,蘇軍不僅試驗了喀秋莎,還調去了兩輛T34坦克做試驗。只不過,這兩次戰役,喀秋莎僅作為試驗武器,到了蘇德戰爭的奧爾沙戰場,蘇軍才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投入火箭炮部隊作戰。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1941年7月14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前鋒到達蘇聯重鎮奧爾沙,由於奧爾沙火車站有為數不多的寬軌列車,馬上成為德軍重點守護的對象,德軍不僅將後方物資緊急運往這裡,希望通過寬軌列車送達前線。可德軍沒想到,下午2點半,一陣突如其來的咆哮聲如雷霆震耳般響起,瞬間密集的炮火就將奧爾沙火車站覆蓋,德軍的裝載物資和車站上的寬軌列車全部葬身火海。

這次炮火覆蓋,使德軍統帥部驚奇地發現,原來火箭炮還有這麼大的用途。隨著戰場的擴大,蘇軍火箭炮使用也頻繁,德軍也繳獲了一些喀秋莎進行研究,後來陸續也發明了德軍自己的火箭炮系列,210、280、300、320毫米重型火箭炮陸續列裝。為了提高機動性,德軍也組建了若干火箭炮團,火箭發射器也從馬拉車拽變成了車載隨發隨走,這些都是向蘇軍學習而來的。

改裝後的德軍火箭炮裝備被稱為“希姆萊管鳳琴”,簡稱管鳳琴。在1945年的阿登戰役中,管鳳琴火箭炮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美國大兵在登陸歐洲後第一次感受火箭炮的威力。雖然德軍經過改進的火箭炮精度高射程遠,但在蘇軍強大的反攻面前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相反,蘇軍將其繳獲後,不斷修改喀秋莎火箭炮的參數,優勢互補,終使喀秋莎成為二戰以來蘇軍陸戰的一款利器。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總結:德軍火箭炮之所以沒有蘇軍喀秋莎名氣大,主要在於兩軍用途和發揮效能不同。一方面,德軍的火箭炮起步早,但把閃擊戰和快速機動放在首位,忽視了火箭炮的遠程打擊效果;另一方面,蘇德戰場是兩國綜合國力的消耗戰,火箭炮又是消耗裝備,蘇軍消耗得起,德軍未必敢與之抗衡。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二戰裝備錄》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