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事件反轉:“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說謊”

孫楊事件反轉:“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說謊”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349天


2月28日,#孫楊被禁賽8年#的消息一經傳出,眾人紛紛站孫楊。


但接下來的幾天,孫楊的風評便急轉直下。


究其原因,孫楊先在微博上曝光了三位檢測人員的名字、年齡,以及身份證號。


這種不尊重別人隱私的行為,引發了大多數網友對孫楊的反感。


接著,3月4日孫楊聽證會的視頻公佈,孫楊方多次翻譯錯誤、孫楊母親發言雜亂無章、法學教授的話術自相矛盾。


孫楊事件反轉:“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說謊”


這一系列表現,最終導致輿論徹底反轉。


“微博上重拳出擊,庭審上唯唯諾諾”、“活該”、“藥王孫”、“8年都算輕的,應該終身禁賽”……


負面評論一浪比一浪高。


網友們認為,因為他和母親在聽證會上表現不好,所以他肯定是心虛,所以——他肯定是嗑藥了!


怎麼也沒想到,霍頓們、WADA們,處心積慮地要證明孫楊嗑藥,沒有找到任何證據。


而如今,因為孫楊有一個素質不高的母親,就一夜成了“藥王孫”!還被人吐槽媽寶男。


那麼孫楊到底有沒有說謊,有沒有嗑藥?


先說一個關於謊言和真相的故事。


01

羅生門


1915年,芥川龍之介寫了一部短篇小說《羅生門》。


小說講的是,一個乞丐在羅生門下避雨,無意間看見一個老太婆拔了女屍的頭髮,於是上前制止呵斥。


老太婆解釋,這個女人生前也做壞事,把蛇肉當魚肉給士兵吃,是無奈之舉。


當這個老太婆說完,這個乞丐也殺死了老太婆並搶走了衣服,並憤慨說自己也是無奈之舉,於是消失在黑暗中。


1950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將芥川龍之介的兩篇小說《羅生門》和《竹林中》混編之後,拍成了電影《羅生門》,賦予了“羅生門”更加深刻的含義。


影片最開始,乞丐、僧侶與樵夫來到羅生門下躲雨。僧侶與樵夫就說起了一件令人驚歎的事:


幾天前,樵夫在竹林中無意發現一具武士屍體,在結案時,案情卻變得撲朔迷離,因為三位關鍵人物,說出了充滿矛盾的供詞。


強盜:我沒有打算殺武士,我只是愛慕他的妻子,為了帶走他的妻子,不得已和他大戰了23個回合,最終憑我矯健的身手殺死了武士。


(根據強盜的說法,確實是他殺死了武士)


武士妻子:強盜霸佔了我,就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丈夫用冰冷的眼神譴責我,因為太悲痛,我哭暈了過去,醒來後,發現丈夫胸口插著我隨身的小刀,死了。


(根據武士妻子的說法,她懷疑武士是自殺,大盜早已逃跑)


被女巫召喚回來的武士靈魂:強盜霸佔了我妻子,並想帶走她,我的妻子對強盜說,如果想要得到我,就要殺了我,我對妻子的背叛感到絕望,於是用小刀自殺了。


(根據武士的說法,他是因為妻子的背叛自殺的)


根據這些證詞,誰說的是真話呢?


其實,每個人都說了謊,因為他們各有各的目的


強盜:強盜說是和武士激戰了幾十回合,其實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


武士妻子:既說了強盜的罪行,又訴苦丈夫的冷漠,以此強調自己柔軟可憐。


武士:說是因為妻子的原因自殺的,其實一來是想掩飾自己的懦弱,二來是對妻子不忠的鄙夷。


孫楊事件反轉:“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說謊”


最後,目擊證人樵夫說出真相:強盜霸佔了武士妻子,並要帶走她,武士妻子要求丈夫和強盜PK,結果他們兩個都是慫貨不敢PK,兩個人的決鬥就像是一場菜雞互啄。


最後,強盜運氣好點,在這場小學生的比賽中獲得了勝利。


然而,樵夫因為貪財,也說了謊,他偷走了命案現場名貴的小刀,卻說是一把長刀。


故事裡的每個人都為了掩飾自己,美化形象而編造了謊言,歪曲了真相。


就像黑澤明所感嘆的那樣:每個人都走不出內心的“竹林”


02

孫楊有沒有說謊,有沒有吃藥?


回到孫楊事件,我們從源頭分析一下,即孫楊 “暴力抗檢”的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據悉,那天他配合血檢官,完成了抽血。在血檢的過程中,並沒有任何的反抗行為。


在得知有檢查後,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回到家接受了檢查。


而在他剛剛結束了雅加達6天的比賽中,都接受了藥檢,並且還拿了獎。


孫楊原本有2次機會可以“找藉口”規避檢查(《世界反興奮劑條例》規定,運動員在12個月內累計三次錯過檢查,視為違反行蹤信息管理規定。)。


如果孫楊真的服用了興奮劑,膽賊心虛,那他為什麼不利用這個規則免受處罰?


到了後面,又有一個關鍵的爭執點:這個尿檢官,到底合不合規?


孫楊發現,尿檢官穿著短袖、短褲和拖鞋,讓人感覺很不專業。他產生了懷疑,要求查看其證件。


結果,對方三個人只有主檢官一個人給出了完整的證件,尿檢官實際上卻是一個建築工。


於是,孫楊拒絕了尿液取樣,並表示:“如果持有合格證書的尿檢官到來,他可以等”,但檢察官堅持要立即採樣。


孫楊給他認識的所有人打電話,包括他的醫生、領隊、體育局,問他們意見,孫楊的醫生甚至不一會還趕到了現場。


對此事大家給出的意見大同小異:只有足夠資質的檢查官才能對運動員進行檢查,對方資質不足,血樣如果有洩漏,會對孫楊的隱私造成潛在的風險,難保他們不在背後動手腳。


於是,檢測沒能繼續。


為了防止血樣洩漏,孫楊想把血樣樣本拿回來。


但是主檢官表示,她無法取出血樣。


於是,孫楊叫來了保安,用錘子把容器砸碎,把其中一個血樣銷燬了,另外一瓶留給自己。


但後來,孫楊在法庭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於是背上了“血樣銷燬,暴力抗檢”、“心虛,嗑藥了”的罪名。


從剛才的分析來看,孫楊有沒有嗑藥都有待考究。


如果孫楊吃藥了,他怎麼會在國際體育仲裁法庭上,向社會公開聽證。


如果孫楊吃藥了,他怎麼會和檢測員當堂對證,三位檢查員卻沒有出席。


如果孫楊吃藥了,他怎麼會當庭播放那天的監控視頻,而視頻卻不被允許播放。


就算孫楊吃藥了,也需要有實質的證據再做定論,真相到底是什麼,始終是“薛定諤的貓”,羅生門一場。


在電影中,羅生門的真相被導演揭穿,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真相往往更加撲朔迷離。


03

哪裡軟弱,哪裡就有謊言


這個社會到處都是“羅生門”,因為人們平均十分鐘就會說一次慌。


英國有家公司,曾關於“人生說謊”的話題調查了4300個成年人。


結果發現,人的一生中平均說謊次數達到8.8萬次,每人每天至少要撒4次謊,而且連看起最單純的孩子也會說謊。


但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開始說謊,不必驚慌,這是小朋友心理成熟必經的過程,是成長的標誌,是頭腦開發,變聰明的體現。


並且,小孩的謊言多是為了贏得大人的注意,或者免受責罰。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謊的動機,無外乎三點:討別人歡心誇耀自己自我保護


電影《羅生門》中,作為一個倡導絕對化武士道精神的武士,他無法容忍妻子被強暴,無法面對自己的懦弱無能,他要想繼續有頭有臉地生存下去,只能靠說謊來掩飾。


這說明,一個社會的道德標準越苛刻,人們就容易撒謊。


孫楊事件反轉:“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說謊”


04

真相往往很殘酷


謊言就真的不好嗎?就應該被嗤之以鼻嗎?


美國人曾做過一個心理學試驗:兩個人用手銬被連接在一起,之後的一個月,兩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在一起,所有的東西都暴露在對方的眼皮之下。


實驗結束後,兩人的關係直接降到了冰點,甚至無法正常的交流,直到一週之後才有所改觀。


有人覺得這是一個關於人的心理舒適距離的試驗,但其實也揭露了無隱私曝光帶來的危險。


馬克·吐溫有一句名言:沒人能夠忍受與慣於坦率直言的人生活在一起,不過謝天謝地,我們誰都不必非得如此


謊言的本質是為了掩蓋事實,但往往自己的事不想讓別人知道,而自己有時也不想知道太多的真相。


比如告白被拒絕時說“你是好人”和說你 “長得醜”,這兩個你更願意聽到哪一個?


真相往往都是很殘酷的,除非你能接受它。


《羅生門》中,妻子在被強暴時,逐漸將手搭在了強盜的背上,從抵抗到順從,雖然她是被動的,但是潛意識卻無法左右。


當武士嫌棄她已經不貞時,甚至連強盜都嫌棄了。


假設武士的妻子不撒謊,誰也不能接受她有快感這件事,於是她只能說謊掩飾。


05

說謊是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和生存的需要


有一個詞,叫“彩色謊言”,指的是謊言分為好幾種顏色:


有善意的白色謊言,有為了保護自我的灰色謊言,有自欺行為的無色謊言,有印象粉飾的藍色謊言,還有為謀取利益的紅色謊言,以及不擇手段、危害他人的黑色謊言。


尼采說過: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說謊


比如其中善意的白色謊言的作用是讓對方在心理上覺得舒適,而讓對方感到不舒適的事情就被謊言掩蓋,避免了傷害他人和最直接的摩擦。


心理學家認為:說謊是連接一個人的信仰、感知、預期、幻想等內部世界和現實的外部世界的橋樑的組成部分之一。


可見,說謊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說謊者更能洞悉你的內心,含蓄地滿足你的需求,他們懂得如何更好地交流,甚至可以和陌生人在短短几分鐘內開懷暢聊。


費爾德曾經說:“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撒謊或扭曲事實,是待人接物的技巧。”


謊言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原諒、不理解。


有時候,謊言的對面是寬容,看破不說破,也是一種理解和尊重。


《羅生門》中,雖然樵夫的家中已經有好幾個孩子要撫養,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把被遺棄的嬰兒抱回了家,這是他對自己心靈的救贖。


當然,誠實仍然是一種美好的品德,無論誠實或者說謊,最重要的是都不要傷害他人。


作者:久梔子,精讀讀友會會員,可萌可暖可溫情的小仙女,喜歡各種稀奇古怪,毒舌正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