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导语

明朝时期冯梦龙与凌濛,这两位“大佬”他们所编撰的“三言二拍”,可以说是我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同时也 是明代市民文学的杰出代表。“三言二拍”是指的什么了?很简单,“三言”指的是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 ; “二拍”指的是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 与《二刻拍案惊奇》。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冯梦龙与凌濛初,两人所创作的“三言”与“二拍”,是模拟前朝时宋元的话本,并且是根植于市民阶层的生活进行创作的,它们 具有着浓郁的市民文化的特色,其真实地展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为我国古代市民文学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三言二拍”中所呈现的市民文学,它与当时的商品经济环境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 是在经济因素的助推之下产生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明代社会尤其是市民生活的真实现状的书写,反映了城市市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价值观等等多维的层面。

市民文学及其渊源

  • 市民文学的概念

我觉得要了解“市民文学”的概念,首先就需要厘清“市民”这个词儿的定义。因为市民文学,它与市民阶层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字典里对“市民”的解释为城市居民,可见市民文学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居住人们,也就是所谓的市民阶层群体的生活与思想。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而市民文学,就可以理解为以市民阶层的生活内容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对于市民文学,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它即既具有明显的商业性与娱乐性, 又表现在反封建思想的同时,也蕴含着消极的一面。因为市民文学主要以城市市民阶层为主要描绘的群体, 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也并不仅仅只有进步的一面,尤其是处于古代封建社会下,当时市民所受到的封建荼毒是深远的,因此在市民文学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市民阶层的消极思想。我们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对于市民文学的概念界定,可以说是以城市市民生活为主要书写对象的,具有强烈的商业性与娱乐性,表达市民阶层消极与积极思想的,深受市民喜爱且流传于市民之间的通俗文学。

  • 市民文学产生的渊源

我国市民文学,有着悠久的创作历史。它最初始于公元十一世纪中期, 这个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也在不断壮大,促使了市民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经济高度繁荣, 摒弃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定律, 商业的高度发达,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画中的内容就是宋代经济繁荣的盛况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之,下市民阶层就开始产生了。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市民阶层的出现与壮大,使得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像评书、话本、戏剧等通俗文艺,也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话本的出现,从侧面也标志着宋代市民文学正在兴起。发展到了明朝,为恢复经济,修复战后创伤,明朝大力发展手工业如瓷器、纺织等等,促使商业经济不断发展。这也促使从事商业经济的供给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在经济发展以及城镇人口增长等因素的驱动之下,进而推动了市民阶层群体不断扩大。

除此之外,在物欲满足的环境之下精神需求不断增长, 市民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表现着市民意识的市民文学也逐渐兴起,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市民文学作品,更是将市民文学推上了顶峰。市民文学在明朝时期,可以说是成为了重要的文学流派,标志着我国市民文学的成熟。

明代市民文学的特色

我们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市民文学,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正统文学,可以说是有着诸多方面的差异, 其差异就主要表现在文学题材的采撷、人物形象构思、思想内容的选取以,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等多个层面。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 文学题材的采撷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市民文学,它的创作题材覆盖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了公案、恋情、侠义、世情、经史等等多种类别的题材。其中恋情以及世情题材,可以说是占据了总题材的绝大多数,占到了一半以上。恋情题材,其中的主要内容是以未婚男女之间的相恋,或者夫妻之间的感情为主题,就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等等。

“三言二拍”里的婚恋题材,对于传统文学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文学中的才子佳人、幸福圆满的书写模式,而更多描绘的是商贾、艺伎等小人物的婚恋故事。我们就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 蒋兴哥经常外出经商,他的妻子王三巧常常独守空房, 另一商人陈大郎就与牙婆设计勾搭上了王三巧。蒋兴哥在返家途中,遇见了穿自家宝贝珍珠衫的陈大郎,进而使 奸情得以败露。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但蒋兴哥先自我谴责“商人重利轻别离”,而后只是把妻子骗回娘家并和平分手。王三巧再嫁时,蒋兴哥送了十六箱陪嫁。在“三言二拍”中,有很多故事利用恋情、世情、公案等题材来反映市民阶层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矛盾,比如《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表达了市民对清官的认可与期盼,《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对金玉的命运转折显示了市民阶层的意识矛盾。在题材的处理上,将公案、恋情、世情等融合在一起,更 使得小说更为通俗化、现实化与市民化。

  • 人物形象的构思

“三言二拍”里面刻画的人物形象众多,它与之前传统文学相比,其所描写的对象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所刻画的人物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它表现的不再是才子佳人、达官贵人、英雄传奇, 而是这些嫖客、妓女、小商贩等市井小民。 “三言二拍”近两百篇的作品中,就有超过一半数量是以这些市民阶层的人为主人公, 而出现最多的就是“商人”这一职业。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女》中的卖油郎秦钟、《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蒋兴哥、与《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中的文若虚都是商人, 只是秦钟是做小本生意的卖油郎,而蒋兴哥与文若虚他们的生意相对较大,他们俩是长期在外经商的较大的商人。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除此之外, “三言二拍”中还有另一种商人———被改造的商人,或从其他行业转化而来的商人。前者是指在前人的故事中,本不是商人,而在“三言二拍”中就被作者改成了商人。这种例子就比如《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中的许宣, 他的原型在《太平广记》中,就是为盐铁使的儿子李黄。男主角许宣在《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中已是“在表叔李将仕家生药铺做主管”,他的父亲也曾开生药店,在与白娘子相遇后自也己开了个药铺。后者如《扬八老越国逢奇》中主人公杨八老,本是“年近三旬,读书不就”的文人书生,但 因“家事日渐消乏”而思考“凑些赀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 企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的商人。

除了大量商人形象的塑造外, “三言二拍”里也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阶层人物形象,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女》中的女主人公莘瑶琴,她虽是:

“又会写,又会画,又会做诗,吹弹歌舞都余事”的“标致”美人——《醒世恒言》

但她并非出身官宦富裕家庭,而是出身娼妓;《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中的陆五汉,是个“平昔酗酒撒泼”,“连那婆子时常要教训几拳”的杀猪卖酒的凶徒;如此等等,可以说不一而足。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除了刻画与传统文学“才子佳人”形象不同的市井凡俗人物之外, “三言二拍”还对士人的形象进行了塑造,士人行为呈现出强烈的市民化的特点,比如《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士人,渴望通过机遇来实现发迹的心理,与普通市民投机取巧的思想行为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唐解元一笑姻缘》与《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中的唐伯虎与柳永,他们不再以儒生自居,而是投身于市井里巷去寻欢作乐,他们的行为与市井小民别无二致。“三言二拍”中的所刻画的市民化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其在文学史上,价值与意义所在的地方。

  • 思想内容上的选取

明代的“三言二拍”市民文学,其呈现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三言”与“二拍”都是立足于市民阶层的角度,进而来展现在明代“存天理、灭人欲”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婚姻观、社会价值观等思想意识的转变,里面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与标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比如在《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偷儿尹宗对万秀娘拔刀相助、路见不平的义举,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所展现的愚义愚信不同,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的,对于偷儿这个角色赋予了崇高的行为,这反映出了市民阶层道德观念的转变。

除此之外,“三言二拍”中还对传统的贞操观念发起了挑战,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当王三巧有了外遇之后,蒋兴哥首先是自省,没有怪罪他人,而且还在王三巧再嫁时给十六抬陪嫁。再比如“三言二拍”中的悲剧佳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是描述了杜十娘为了争取婚姻独立,和维护人格尊严而玉石俱焚、投入江中、付出生命的爱情悲剧。

  • 艺术手法中的运用

文学艺术,特别是我们中国的文学艺术,那可都是在民间文学的滋养、激发、冲荡之下产生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比如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到汉末的五言诗; 从以“丰情神韵”胜的唐诗,到被喻为“诗余”的宋词, 再到俚俗平白的元曲以及明清小说; 这些处处都浸润了平凡百姓的无限活力。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市民文学也是如此。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我们从“三言二拍”艺术手法的运用来看,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极为贴近市民阶层的阅读要求。“三言二拍”在小说的篇章结构上,是采用了话本小说所独有的体制形式, 尤其是小说的开篇与篇尾以诗歌方式来呈现。这种结构体制,是从话本中脱胎演变而来的,它符合了当时广大的市民阶层对话本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开篇就写道:

“毛宝放龟悬大印,宋郊渡蚁占高魁。世人尽说天高远, 谁识阴功暗里来。”——《警世通言》

毛宝是晋时放生乌龟的军人,而宋郊是宋代救蚂蚁的书生,他们二人皆因有此所谓阴功而后得福报。这个开篇对观众可以说是有着提醒的作用,表明了本篇的主旨。这种从话本中借鉴来的艺术形式,就好像 给予了市民阶层熟稔的“似曾相识”的味道, 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此外, “三言二拍”模拟话本,它在艺术表达上保留着“说给人听”的叙述方式,如“有诗为证”“常言道”“话说”等等这些说书人的形式, 虽然它们游离于情节之外,但是能对看书人起到启发与指引作用。这也是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阅读习惯而设置的。

而最为难得的是,“三言二拍”在语言的表述方面大量采用了口语、俗语、谚语,并且还用白话散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对人物进行刻画以及情节描写,从中我们更可以看成是对正统文学的反拨。当然了,这些口语、俗语、谚语,都是经过了冯梦龙与凌濛初的加工。二人在语言表达上,保留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并且还进行了再加工与再创作, 由此形成了似曾相识,但又不同于市井口语的市民文学语言,这就使得表述语言更为生动,也更受市民阶层的喜爱。这也是“三言二拍”成为经典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市民文学,它作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可以说是具有极为浓烈的市民文学特征。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正统文学相比较,明代市民文学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就表现在文学题材的采撷、人物形象的构思、思想内容的选取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等层面。“三言二拍”市民文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以小见大:从著名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来瞧瞧明代市民文学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