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驭物者为圣贤


心驭物者为圣贤


佛家常讲的心境观是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心随境转,是讲心随着外界的环境变化而变化,遇到有益于自己的事就高兴,遇到不利于自己的事就烦恼,随外缘而喜怒哀乐,心不能自主,自然是一般层次的人,看不穿得失背后的真相。 而境随心转则是另外一种层次,讲的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转心境,心静,不为外部的环境所动,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器物也是如此,人不可做器物的奴隶,让器皿来奴役我们,控制我们的情感浮动。要做到物随心转,而不是心随物转。茶台上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些策略的引导。

心驭物者为圣贤


整体搭配,适者为珍,合适是第一要义 这句话比较复杂多义,喝茶的朋友肯定听过一句话:茶无上品,适口为珍。如果是卖茶的说这句话,我觉得等于是耍无赖,因为你没有办法解释清楚你的茶好在哪里,你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你贵在哪里。 但在物品使用搭配上,我们却为什么要使用这个原则呢? 因为这句话的前面加了4个字:整体搭配,它是前提,它是控制方针。不是什么好东西都往上面堆叠就能出好效果。

心驭物者为圣贤


有一次遇到一位茶友夸耀自己的收藏,讲说他的桌面堆满了他的爱壶,公道杯。有很多器皿很多是价值不菲的,可是夸张的是什么,他的桌子上还放了三个不同样式的煮水器。 天哪,我当时听完满脸疑惑。你是要开店做买卖还是要做展览会?且不论在如此拥挤的台面,你自己有几分空间可以坦然品茶,倘若时有客人来访,你要怎么手忙脚乱地腾挪,才能给人家找出坐的位置呢?看着你这乱糟糟的台面,试问客人还有几分品茶的兴致呢? 所以说,茶桌上要摆的东西不要多,够用就行,茶席上各种元素的搭配不仅要考虑色彩和体量的对比协调,空间关系的美学,同时还需要考量到行茶动线便利性和主题氛围的营造,兼顾美观与实用。

心驭物者为圣贤


成功的茶会离不开好的茶席,好的茶席不仅要好看,而且要耐看,最重要是要好用,方便。只有遵循整体搭配,适者为珍,才能做出最有美感的搭配。 对于多人茶会来说,有日常冲泡必须的器物已经足够了,但如果更要讲究一些,茶人的服装和周围的环境也应当根据茶会主题进行相应布置,茶具和这些元素也要进行反复地搭配比较再敲定,唯有如此才能促成和谐的茶会顺利进行。
否则即使只有一样突兀的物件都容易让客人分心,无法专注茶事,这便是茶人的失职,对于客人来说,这也是主人缺乏整体审美素养的体现,这间接导致了主客的不必要的社交层面的损失。

心驭物者为圣贤


一物多用,三头六臂争当哪吒
如果有接触过工程建造的朋友,肯定了解过窝工这个词。窝工的意思是因计划不周或调配不好,工作人员没有工作或不能发挥作用。人家虽然没有工作,但钱你还是要照出工记录出的,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损失。所以有时候即使是有些项目是亏本的,公司还是要接来做,让工程队运转起来不能窝工。 我对器物的态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充分的利用器物的价值,提高其使用频率,那器物就相当于窝工状态,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损失。
而且一物多用,有一个好处,你可以减少购置其他的茶器而省下这个成本,同时你也清理出来了更多的空间位置,空间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

心驭物者为圣贤


一个器物兼职多种功能,那购买它不就相当于一举多得吗? 有这种得利心的推动,你会更愿意花购买几件普通器的资金去配置一个更好的,这对于我们的整体体验来说是更有利的,而且可以提高日常茶器使用感的延续性,充分掌握好手头茶器的使用技巧,培养与器皿的感情。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放弃将一功能固定为一物品的唯一功能的思维定势,公道杯不仅可以用来分茶汤,还可用来插花,也可用来泡绿茶,目明的茶人必定思维其灵活开放的。 器物是死的,人是活的。茶人修行要切记,物随心转,而不是心随物转。

心驭物者为圣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