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的小孔沒有閉合也有引發腦卒中

吳先生今年25歲了,從事行政工作。前幾天他正在上班,突然感到左側手腳麻木無力,立即被送到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就診,經過CT排除腦出血,初步診斷腦梗塞。吳先生生活習慣良好,年紀輕輕,怎麼會突然就得了這樣的病?

經過排查,常見病因一一排除,那麼為何會發病呢?經驗豐富的首都醫科大三博腦科醫院腦血管內科主任陳勝雲想到了一種可能,建議吳先生做了發泡實驗和超聲心動圖(TEE),結果顯示:心臟裡的卵圓孔未閉(PFO)是腦梗的“罪魁禍首”。什麼是卵圓孔未閉?跟腦梗塞又有什麼關係?

找不到病因的隱源性卒中

腦卒中俗稱腦中風,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在臨床上,可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其中,缺血性腦卒中佔三分之二。

在我國,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於卒中。而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有15%面臨腦卒中高風險,在歐美國家,腦卒中的發病率正在呈下降趨勢,我國腦卒中發病率卻在以9%的速度攀升。更嚴重的是,這種曾經的“老年病”,在中國還呈現十分明顯的年輕化趨勢。我國的腦卒中平均發病年齡為63歲,比美國的平均發病年齡早10年。

隨著腦卒中在我國發病率的明顯增高,高血壓、高脂血症、頸動脈狹窄、心房顫動、吸菸、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和心臟瓣膜病等腦卒中發病的常見病因越來越多地被公眾認識到。但是很多經過標準檢查程序仍不能發現病因的缺血性卒中,這類腦梗塞患者病因歸類為“隱源性”。

陳勝雲介紹,所謂標準檢查是指同步的結構影像、血管影像、心電圖、超聲心動和必要實驗室檢查,經過常規檢查都不能找到原因的情況都歸於原因不明或隱源性卒中。“有些腦卒中不是沒有病因,而是目前醫學手段沒有達到相應水平或者醫生沒有深入探究。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腦梗塞的不常見病因或疾病被發現,包括:卵圓孔未閉、主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夾層、Fabry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CADASIL)等。像吳先生這樣做了標準檢查也沒找到的病因,這就是隱源性腦卒中。”

心臟裡一個小孔也會引發腦卒中

吳先生後來確診,卵圓孔未閉(PFO)是腦梗塞的“罪魁禍首”。這到底是什麼回事?

卵圓孔是胚胎時期心臟房間隔的一個生理性通道,出生後大多數人原發隔和繼發隔相互靠近、粘連、融合,逐漸形成永久性房間隔,若未融合則形成卵圓孔未閉(PFO)。

近年,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 卵圓孔未閉是隱源性卒中的一個重要病因, 且為獨立危險因素。一些究表明,原因不明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 卵圓孔未閉發生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和原因明確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心臟的小孔沒有閉合也有引發腦卒中

陳勝雲介紹,卵圓孔未閉是左、右心房間先天沒有關閉的孔道,它可增加血凝塊(如來自於下肢深靜脈的栓子)從右心繫統進入到左心繫統,從而進入動脈循環而造成體循環栓塞的風險;也可以使肺循環的栓子進人體循環,也可能通過心律失常或原位血栓形成的機制引起腦卒中。

卵圓孔未閉的診斷方法中,經常使用的是TCD發泡試驗和TEE經食道超聲心動圖。 用TCD進行栓子檢測,心臟存在右向左分流,存在卵圓孔未閉可能。 TEE可清楚觀察房間隔解剖結構, 是診斷卵圓孔未閉的“金標準”和首選方法。

目前隱源性卒中合併卵圓孔未閉患者二級預防包括抗栓藥物 (如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 以及介入封堵治療。對於初發缺血性卒中事件,推薦合適的藥物治療,如推薦抗血小板治療,如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 (75 mg/d) 。對於卵圓孔未閉伴有深靜脈血栓的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可考慮合併卵圓孔未閉介入封堵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