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站在深水埗的喃嘸山頂遠眺,中九龍、西九龍至昂船洲一帶的城市景觀一覽無遺,上個世紀 80 至 90 年代,《喋血街頭》《一本漫畫闖天涯》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港產影視劇都熱衷在此取景,如今這裡成了熱門的攝影地。這座被高樓圍攏的小山丘僅有 90.6 米高,本地人更願意叫它 “嘉頓山” ——因山腳下的嘉頓麵包總部大樓而得名。

跟中國香港的朋友提起嘉頓,95 後年輕人大多印象不深,精緻麵包房裡的現烤麥包和法棍對他們來說更具吸引力;90 年前後出生的人對嘉頓的認知侷限在超市平價烘焙區,流水線上出產的平價麵包,類似出前一丁,屬於居家方便之選,偶爾買一些回去自制西多士,經濟實惠;父母一輩,甚至家中更年長的成員,他們才是嘉頓的忠實擁躉,兩片生命麵包,塗上果醬或者煉乳,是那個年代許多人的共同記憶。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藍白格紋的蠟紙包裝是生命麵包最深入人心的標籤。©九華徑自助燒烤場


在嘉頓的諸多產品中,生命麵包對人們來說意義尤其深厚,藍白細格的蠟紙包裝,簡單樸素的切片面包,幾十年前,曾讓很多人捱過了饑饉和動盪。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說起嘉頓的生命麵包,張子芳是繞不開的人物。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香港開埠,華洋雜處,西方商賈往來無數。上個世紀初,中國香港街頭湧現了不少西式烘焙店和咖啡館,負有盛名的連卡佛公司當時主導著外籍烘焙屆,到了 1920 年代,吃西式糕餅在中國香港已經蔚然成風。

1926 年,剛剛從新加坡回到中國香港探望祖父一家的張子芳,敏銳地察覺到西餅這個風口,同表兄黃華嶽相約在香港動植物公園(Hongkong Zoological and Botanical Garden)裡商量開烘焙食品廠的事宜,這也是後來嘉頓(Garden)名稱的由來,同年,兩人在九龍荔枝角開設了第一家門店。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從嘉頓山俯瞰嘉頓中心。©Wueifodo


張子芳出色的商業洞察力並非與生俱來。父親張茂辰在老家廣東省江門市下的環市鎮上既經商又務農,長時間在兩個角色之間切換,給年幼的張子芳樹立了腳踏實地又善於變通的性格榜樣。後因生意關係去了新加坡,張子芳跟在父親身邊幫著打理生意,耳濡目染,從中積攢了不少經驗,這些經驗很快就在第一家店的經營上得到實踐。

九龍荔枝角上的嘉頓,與其說是食品廠,不如說是一家西餅小作坊。沒有生產機械,全部仰賴手工製作,產量不高,但是價格具有競爭力,很快在大眾消費者中打開一小片市場。

隨著需求量的增加,1927 年,張子芳將店鋪遷至中環德輔道中,4 年後,又搬去九龍深水埗鴨寮街,從侷促的門面變成三層高的租用房舍,還配備了一批本地製造的機械,24 小時不打烊,白天製作餅乾,晚上生產麵包和蛋糕,

經營模式也從單一的零售轉變成零售與批發齊頭並進。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深水埗嘉頓總部於 1935 年建成,至今已有逾 80 年曆史。©加西網


針對一些抗風險能力弱的批發商,嘉頓採取的 “回收機制” 在當時深入人心,

凡是在嘉頓下單的商戶,賣不掉的麵包均可退回,由嘉頓公司負責將過期麵包賣給養豬養魚的農戶,製成飼料。這個舉措打消了一些批發商的後顧之憂,又使得過期麵包變廢為寶,一方面豐富了自己的盈利渠道,另一方面對於嘉頓在市場上塑造口碑,打開局面,亦有事半功倍之效。

1932 年冬天,一場大火將廠房付之一炬,由於保險單的錯誤,火災造成的全部損失無法獲得任何賠償,工廠不得不關閉了幾個月。1935 年,嘉頓在青山公路上購置了 475 平方米的土地,新工廠很快投入生產。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1937 年,嘉頓製造出營養成份特高及保存期較長的防空洞餅乾和軍用餅乾。


真正讓嘉頓成為中國香港 “全民烘焙品牌” 的契機,發生在二戰期間。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嘉頓先是連續 7 天不間斷生產共 9 萬公斤抗日勞軍餅,以保證前線軍隊的糧食補給,又接下英軍訂單,成為戰時陸軍烘焙食品的主要供應商,生產營養豐富、耐於貯存的軍用餅乾和防空洞餅乾,分發給軍民。二戰結束後,中國香港的社會秩序恢復緩慢,資源十分短缺,許多人面臨食不果腹的困境,嘉頓積極響應港英政府的政策,將優質麵包和餅乾以每磅港幣 0.5 元的低價出售,解了很多百姓的燃眉之急。

作為較早一批在中國香港實現烘焙現代化轉型的公司,嘉頓憑著技術優勢,在特殊時期保障了中國香港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將麵包廠的命運和社會的浮沉關聯在一起,贏得口碑之外,嘉頓的企業社會責任感也為它接下來研發爆款產品生命麵包提供了關鍵性思路。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1950 年代初,嘉頓從英國引進自動生產機器,兩年內,麵包、餅乾、糖果都實現了流水線生產,這在當時的中國香港首開先例。中央工廠和批發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大大提高了嘉頓產品的覆蓋率,加上定價不高,大眾消費者成為購買主力,整個中國香港的烘焙市場上,嘉頓品牌的佔比節節攀升。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雙十暴動剪報。©香港01


好景不長,1956 年,中國香港爆發了 “雙十暴動” ,許多工廠遭到大肆破壞,嘉頓也沒能倖免,位於青山道上的廠房,機械毀損嚴重,於是被迫停產三個月。

暴亂平息之後,中國香港表面看似平靜,實則治安越來越差,電影《葉問 3》以這個階段的香港現狀作為背景,裡面飾演港警的鄭則仕跟葉問抱怨,頻發的罷工遊行、打砸強搶,連警察都忙不過來。亂象之下,很多平頭百姓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到了 1960 年代,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接踵而至,很多人從內地逃去了中國香港。當時的中國香港經濟欠佳,自顧不暇,加上緊隨而至的 “六七暴動” ,中國香港再次陷入混亂之中。隨著社會秩序的崩塌,有人開始為了溫飽捨棄健康。

此時,嘉頓剛剛擴建廠房,負責該設計的是中國民初建築先驅朱彬,他將廠房的一部分加高至 7 層,並在頂端增設了鐘樓,摩登的風格讓嘉頓中心一舉成為深水埗的地標,直到今天這裡仍然是許多遊客的約會打卡聖地。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早年的生命麵包廣告 “營養衛生,新鮮軟滑” ,它忠實地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明聲報


不止是審美層面與時俱進,嘉頓在產品研發上也積極創新。面對中國香港很多基層民眾三餐不繼的窘境,嘉頓聘請專家,生產出加入雙倍維他命成分的 “生命麵包” ,考慮到南方天氣多陰雨,於是採用防潮蠟紙包裝,讓麵包時刻保持新鮮鬆軟。這在當時是全港首創,後來一直沿用,成為原味生命麵包的經典包裝。

1972 年,中國香港遭遇 “六一八雨災” 。連日暴雨引發山泥傾瀉,九龍及香港島多個地區房屋發生嚴重坍塌。災難造成 156 人死亡,117 人受傷,無數人流離失所,亟待援助。考慮到嘉頓生命麵包所含的豐富營養元素,政府將其作為賑災食糧分發給災民。據一位香港朋友的父親回憶,對於當時有些受難嚴重的人來說,生命麵包真的起到了救命的作用,因為特殊的蠟紙包裝,在連日陰雨的情況下也不容易受潮變質,每次領回的兩袋麵包,足夠吃上好幾天。

在亂象叢生、食物匱乏的歲月,嘉頓生命麵包幫助不計其數的普通人渡過生死難關,它幾乎成了嘉頓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單薄的蠟紙,蓬鬆的麵包,跟戰後中國香港的城市化進程和工業成長軌跡聯繫在一起,能勾起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1970 年代中後期,嘉頓在中國香港陸續增設新廠,產品日趨精分細化,光是麵包就有熱狗包、漢堡芝麻包、三文治包等等,明星產品生命麵包也從單一的原味,豐富成綠白格的蜜糖雞蛋、紅白格的高纖維質和藍白格非蠟紙包裝的高蛋白質四種選擇,不同顏色的包裝對應著不同的營養成分配比,消費者可以按需購買。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圖中上層為原味生命麵包,下層由左至右依次為高蛋白、蜜糖雞蛋味和高纖維麥包。©Wikimedia


1978 年改革開放,內地市場放開,不少港商前往內地建廠興業。1985 年,嘉頓作為合資企業,在廣東省東莞市成立了華佳食品有限公司,2000 年又與揚州公陽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擴大其在華東的影響力。

千禧年之後,嘉頓產品在中國香港的市場佔有率高達 90% 以上,除了商超零售,許多茶餐廳為了追求麵包品質穩定,也紛紛跟嘉頓合作,就連快餐界兩大巨頭肯德基、麥當勞,也指定嘉頓為自己的漢堡麵包供應商。許多對嘉頓這個烘焙老字號不屑一顧的年輕人,不知不覺中,也在飢腸轆轆時靠它填飽了肚子。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嘉頓是許多餐廳的供貨商。©Hkitalk.net


除了與超市、餐廳合作,不少學校、療養院、酒店甚至航空公司都在嘉頓訂購麵包、酥皮或者急凍麵糰。嘉頓強大的市場滲透力,也招來了一些消費者的不滿。因為與幼兒園合作時在學校報紙上刊登廣告,導致孩子回家哭著喊著要吃嘉頓的手指麵包,有學生家長在網上吐槽嘉頓搶佔孩子的心智資源,為了營銷 “不擇手段” 。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除了最經典的生命麵包,嘉頓旗下還有各種各樣的麵包產品。©Sina.com


時至今日,嘉頓已經走過了 94 載春秋。作為最早在中國銷售現代風格食物的中國獨資企業之一,嘉頓歷經數次遷址、停產、擴建,見證了中國香港過去近一個世紀的際遇浮沉。於很多中國香港人而言,嘉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微縮的中國香港社會變遷史,人們對生命麵包的依賴,也是對過往歲月的緬懷。

如今青山道上白色的嘉頓大樓,更像一個歷久彌新的文化符號,它吸引著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去咖啡店和西餐廳感受老字號與時俱進的蓬勃生命力,而櫃檯上包裹著藍白細格蠟紙的生命麵包,大概只能在長輩們反覆提起的往事裡,向下傳遞。


《香港在改革開放中發揮獨特作用》經濟日報

《An Incident in Hongkong Baking in 1948 or How Things Happen》Admin

《The Garden Company Ltd.》Reference for Business

《Hongkong Industry during World War Two-Fishing, Food and Beverages, Tobacco》Hugh Farmer

Janpanese occupation of Hongkong - Wikipedia


什麼樣的麵包才敢以「 生命麵包 」自居?這背後是段中國香港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