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有座縣城,為啥1964年把自秦朝沿用的名字改了,2016年才恢復

在陝西關中有一個地方叫做戶縣,它是隸屬西安的一個區縣,位於西安西南郊,南依秦嶺,北臨渭河,總面積1282平方千米,約56萬人。

自秦朝置稱鄠(hù)縣,建國後1964年被改為戶縣,2016年撤縣設區改為鄠邑區,今天就說說這“鄠,戶”二字背後的事。

陝西有座縣城,為啥1964年把自秦朝沿用的名字改了,2016年才恢復

01

鄠縣始於秦朝,沿用兩千年

按照傳統的說法,戶縣在夏代為扈國,殷商為崇國,西周為豐邑,秦國改“扈”為“鄠”,西漢置縣。鄠縣首見於《漢書·地理志》,應為西漢所置。

東漢因之,三國魏、西晉、北朝、隋、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國一直因襲不改 ,到1964年改戶縣為止,“鄠縣”一詞至少使用了兩千年(若從西漢末算起的話),歷代典籍關於“鄠縣”的記載十分豐富。

陝西有座縣城,為啥1964年把自秦朝沿用的名字改了,2016年才恢復

02

1964,改名始於簡化字改革

1964年,由於受文字改革的影響,“鄠”字背上了繁難字的罪名,“鄠”縣被改為戶縣,“鄠”字的本義消失殆盡。

“鄠”“扈”“戶”三字含義豐富嗎,各不相同,非三言兩語能說清。

其實在1955年,文字改革中這個問題就已經被注意到了。

陝西有座縣城,為啥1964年把自秦朝沿用的名字改了,2016年才恢復

當時,教育部和文字改革組的一份報告中指出,

“我國地名用字中有許多生僻字(約略在三四百字以上),難認難寫,除作地名外沒有別的用處,但報紙上和教科書上卻非用不可,因而增加學習和使用上的負擔。請當地提出常用的同音字或簡化字來代替。(同時,少數民族姓名中國的一些字也應該做相應簡化。)

所以在醞釀了十年後,1964年鄠縣正式更名為戶縣。

陝西有座縣城,為啥1964年把自秦朝沿用的名字改了,2016年才恢復

同時還有以下縣市也進行了改名:

將盩厔縣改為周至縣、郿縣改為眉縣、醴泉縣改為禮泉縣、郃陽縣改為合陽縣、鄠縣改為戶縣、雒南縣改為洛南縣、邠縣改為彬縣、鄜(fu)縣改為富縣、葭縣改為佳縣、沔縣改為勉縣、栒邑縣改為旬邑縣、洵陽縣改為旬陽縣、汧陽縣改為千陽縣。

陝西有座縣城,為啥1964年把自秦朝沿用的名字改了,2016年才恢復

有人會問,葭縣這個字怎麼這麼熟悉,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啥關係麼?

佳縣,葭縣也,地處榆林東部黃河邊。蒹葭的“葭”,就來源於這裡,如今卻改作了“佳縣”。

陝西有座縣城,為啥1964年把自秦朝沿用的名字改了,2016年才恢復

現在來看,字是好讀好寫好認了,對於文化傳承來說,找不到綿延千年的脈絡了。比如,朝鮮韓國的古代文獻均以漢字(或者改良漢字)記載,後來去漢化,拼音化,導致現在的年輕學者難以讀懂本國古代的文章。

字是容易認讀了,而流貫其中的文化卻到此中止。這點在陝西尤為嚴重,很多古籍,詩詞中的地名到現在都沒有了。

陝西有座縣城,為啥1964年把自秦朝沿用的名字改了,2016年才恢復

偌大的陝西地圖上,有俗不可耐的“富縣”,而流水長繞、蘆葦青蒼的葭縣,改為佳縣,人人可誦讀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地方,含蓄古典之美,卻成了小主模樣的二八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