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载武王虎贲三百人。《史记》载虎贲三千人。孰对孰错?

主天安


按照学者们的观点,更偏向于《史记》是对的。因为古文《尚书》已经被证实是伪作了。而《史记》确实是司马迁写的,还有个真人顶着。

但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自己也不保证他写的就是真实的。他是史料的收集整理者。他自己也说,他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对于自己也不能分辨真伪的,也会把各种说法都写进去。例如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他把老子的各种说法都记录进去了。

司马迁在里面也写过很多故事。例如,刘邦母亲和龙那啥以后,生下刘邦。其中故事化的情节描述,真是不敢认同。毕竟,没人能把当事人拿录音录下来。尤其是“乌江自刎”这样的事,也被描述的如此身临其境。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很可能《史记》是对的!

司马迁是汉代皇家史官,他掌握的史料,在汉代一定是全国最多的,在清代金石学兴起之前,后人对汉以前史料的掌握都不可能超过司马迁。而当时虽然距武王伐纣的年代已经很远,但不足一千年。约相当于北宋到今天的年代差距。北宋年代的史书,我们今天尚能够拿出来讨论一下是否存在谬误,同理,周代的记录,司马迁也有办法考证其中谬误。

商代到汉代的历史记载,因为文字尚不够成熟,社会尚不够发达,比北宋至当今的记载,肯定不够详细,但同样原因,其出现“道听途说”的可能性也要小得多。因此,去伪存真的难度也要小得多。

今天有考古发现,汉代同样会有,同前述原因,汉代获得商周文物的可能也很大,司马迁可能借助它们修正史料记载的错误。

司马迁对古代史料的记载也是很认真对待的,他指出过史书中有很多谬误。《尚书虽有部分周商代及周初遗文,但大部分成书于战国以后,且有大量伪书及后人附会,谬误不会少。他写《史记》也并不完全依赖史书,而经过了大量的走访和实地考察,从实际来看,三百虎贲对付商纣王是完全不够的,当时的商王朝,世界一流的大国,国力之强盛,纣王失败很大程度上的原因也是因为忙于征讨东夷而被周乘虚而入,因此,三千的可能性更大。

后来的考古发现也证实,《史记》中部分完全找不到其他史书映证的章节,竟然是出乎意料的真实,例如《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表。

综上,对该事件的叙述,《史记》的可信度更高。


学渣庆哥


因成书时代不同,再一个作者也不同,因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会有差异,再加上时间流传,有一些资料可以没流传到成书的年代。所以内容也会不同。《史记》是纪实性的,真实性应大一些。

因为尚书不是某一个人写的历史。而是后人对上古典籍的汇总。能找到的上古典籍,最早就是尧典。其实也是假作的。不可能是那时人写的。

《史记》的记载和其他典籍不一。现在更多还是偏向信史记。《史记》非常的牛。对商周的帝王世系都记载明确。一开始历史学家还以为司马迁胡扯的。后来甲骨文出土,殷商的帝王世系和史记记载一致。印证了史记的可靠。

《尚书·周书》,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率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它是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所录与通行版稍异。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统率大军伐纣,临战前在商都朝歌南七十里的牧野,发表了一篇战争动员令,即这篇《牧誓》。内容是训诫从征的将领和参战的个诸侯卜国首领。先是列举纣王的主要罪状,后讲到如何列阵攻击,如何对待投降的敌人,严明军纪等。

在甲子日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在那里举行盛大的誓师。武王左手持黄色的大斧,右手拿着系有牦牛尾巴的白色旗帜指挥全军。他说:“多么遥远啊,我们这些从西方来伐纣的人!”武王说:“哦! 我们友邦的国君们和执事的大臣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们,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国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长矛,我要发布誓词。”

武王说:“古人说:‘母鸡是没有在清晨报晓的;若母鸡报晓,说明这户人家就要衰落了。”现在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轻蔑废弃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却对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推崇尊敬,又是信任任用,以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施残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使他们残害百姓。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惩讨。今天的决战,我们进攻的阵列的前后距离,不得超过六步、七步,要保持整齐,不得拖拉。将士们,奋勇向前啊!在交战中几次不超过四、五回合,六、七回合,就要停下来整顿阵容。奋勇向前啊,将士们!希望你们个个儿威武雄壮,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前进吧,向商都的郊外。在战斗中,不要攻击制服从敌方奔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为我们自己服役。奋勇前进啊,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奋力向前,你们自身就会被杀。


今古杂坛


现在流传的《尚书》,是晋人伪作。《史记》成书时间更早,且未经汉末晋初的战乱破坏,有可能参考到更早的历史资料。从这个角度说,《史记》记载真实性应该更高。

但个人认为,除非是研究历史专业,其他人没有必要太过拘泥历史记载的细节,毕竟历史是主观的产物,就算对照当时的记录,作者还是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需要进行再加工处理。非历史专业人读历史书,或许应该关注的点在于大局、大势,人的思想和行为。抓大放小,不要只以知道了一堆故事为最大收获。



霜华满袖1


相对来说《尚书的》准确率高点,还未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当时华夏很多地方还是原始部落,能有300人的虎贲精锐已经非常厉害了。据考古研究发现《史记》对很多的历史记载存在夸大的嫌疑。


读懂资治通鉴李双


我认为三百对。


寇米根


应该以《史记》为准,因为虎贲是保卫武王的军队,不可能那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