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想逃离,改革对国有利,对一部分人无益吗?

大马哈鱼12


作为高中时期校级历史学霸,我最喜欢的一册历史,就是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讲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十分震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也堪称整本书的一个总结,任何一个变法者都必须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才能勇往直前,如果没有,那样的变法最终只能失败。

商鞅变法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成功的一次变法,只不过商鞅个人有点惨,在变法完成后,由于变法措施触动了太多的人利益,最终惨死,就当时而言,商鞅的口碑也并不算好,这大概也是所有勇敢变法者的必经之路吧!

商鞅变法最大的亮点就是改变秦国过去的世卿世袭制,通过奖励军功,鼓励农耕让更多底层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战国四名将之首的白起,就是平民出身,后来通过军功逐渐被提拔,最后担任武安君,为秦国的军事扩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世卿世袭的弊端就是一些无能者占据要位,比如赵括明明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官二代,却受其父的影响,能够直接率领几十万的军队,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总体而言,商鞅通过捆绑军功和爵位,极大地调动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打击了原来贵族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秦国的政治框架。所以,以前那些什么都不用做的贵族,现在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也要上战场杀敌,这些人是最痛恨商鞅的。

当然,实际上想让商鞅死的,绝对不止贵族,还有那些平民。

很多人问了,商鞅变法给了平民上升的机会,为什么他们还要恨商鞅呢?通过军功奖赏平民只是一种激励措施,有的人比较冷,他不一定被这种激励所感召,怎么对待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老百姓呢?

商鞅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战国时期最为严苛的法律《秦律》,通过这部法律,商鞅将什五连坐制度推广开来,所谓什五是将平民按照户数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他们都是秦国发动战争的兵源,一旦前线打仗,秦国就可以通过什五把老百姓集结起来,在长平之战的关键阶段,秦国能够调动几十万的大军,就是依靠这种制度。

所谓连坐就是,在什五中的人,一家犯罪,其他家没有举报,那么一起受罚,这种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什五组织的团结,弊端也是很大的,什五中的各户都跟防贼一样防着别人。

在这样强大的法律构架面前,简直就是人人自危,以“秦法”治国,难度系数还是挺大的,这也是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为何短短十几年就被推翻,那是因为其他各国的人实在受不了秦国的法律。

基本可以说,商鞅变法是一个对国家有利的变法措施,但是对整个秦国的人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每个人都比以前活得更累,打个比方,老师让你好好学习,肯定是对你有利的事情,但是你为什么不去做呢?自然是因为累啊!

读书的时候大家都讨厌那个打你,骂你让你学习的老师,等到毕业以后一事无成才想起,当初要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就好了,在若干年以后,人们才意识到商鞅为秦国所作出的贡献,所以商鞅的个人形象又被无限夸大,他的改革措施也都受到热烈的吹捧。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商鞅变法的内容来说,大多数都是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成果因地制宜的搬运到秦国,只不过最后秦国取得了统一的成果,对商鞅的评价也应该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态度。

就当时的环境来说,尽管在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是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国苦“商君”久矣,所以群起而攻之,商鞅被逼无奈,造反不成,兵败被车裂而死。

秦孝公的继位者秦惠文王作为秦国的第一个王,并不是一个昏庸之辈,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可以说是商鞅新法的集大成者,商鞅变法的时候,为了立威有一个“南门徙木”的成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拿太子立威的做法,也就是在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触犯了法律,商鞅借机拿他开刀,为商鞅新法的推行带来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个举动也让秦惠文王在担任太子期间吃了不少苦头,后来继位的时候,他也深知,保商鞅无用,杀商鞅反而更能促进秦法的推行,连法律的制定者都死于这个法律之下,可见这个法律的强悍程度。

所以,商鞅之死,是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以身试法”,使得秦法又进入一个新纪元。


史论纵横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说这仇大不大!

我翻了翻历史书,找到了答案。

变法触及到贵族的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秦孝公死了,商鞅就没靠山了,他得罪了秦国所有贵族。

之前贵族杀人放火的,自己地盘上谁也管不着,现在商鞅都要管。

之前封地上所以平民都是贵族私有财产,打仗功劳都是属于贵族的,现在呢,都属于平民自己的。

惩贪是一个改革必备的吧,看过红楼梦就知道大家族日常开销多大,银子是个好东西,可不会生崽,靠那点薪俸,够几个人花的。

看看西藏,平民是贵族老爷的私有财产,秦朝也差不多吧,在那些贵族眼里,贵族平民是两个物种好不好!

秦国是个股份无限责任制国家,秦孝公是董事长,其他贵族是股东,商鞅是职业经理人。

可这个职业经理人伙同董事长给基层员工谋福利,公司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可股东还是得到那点分红,你是股东,你干不?

终于,董事长翘辫子了,继承人是站在你们这边的,如果你是股东,你要不要开除这个职业经理人。

后来的事就好玩了,这个继承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职业经理人开除了,可制度没变。是不是给员工发点股权。

最后,秦国从股份公司,变成了家族生意。

最后的最后,变成了由秦始皇掌舵的个人独资公司。





颜丑文良吖


首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不是想逃离,是不得不逃。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但凡改革变法,必然触动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其阻力来自民众的习惯势力,更来自宗亲贵族的反抗和破坏。商殃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割了鼻子,给公孙贾脸上刺了字,并且杀了祝懽,可以说这样就把握太子系政治权力和威权形象损坏了,等太子继位,不清算商殃才怪呢!

2、商殃的变法,很大一部分依靠严刑峻法来执行。太子继位后,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造反,派兵捉拿,商鞅逃到边境,想找客店住宿,由于没有“证件”,店主人不敢让他留宿。并且说这都是商君的法令规定,否则店主人是要犯罪人,连商鞅都感慨,变法的危害竟然害到自己头上了。

3、不听从赵良的苦苦相劝。赵良用原秦国宰相百里奚为例,说他走路不用车子,夏天不打伞,也没有全幅武装的警卫队,从而正面规谏商鞅把受封的十五座城池归还国家,从而退隐山林,找个僻静地方耕田为业,和本族父兄搞好关系,但商殃就是听不进良药苦口。

4、商殃已经掉进权力陷阱。大肆修建宫殿;每逢出门,用重兵、大力士做保护;贪恋商、於一带的富饶;迷恋秦国权力的荣耀等等。

所以说,商殃没有跳出其他变法者如吴起、兆错等人的宿命,最后的死也就不足奇怪了。


历史文化的长廊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改革改革,改的谁的法?革的谁的财?所谓改革,就是改变现有的旧制度,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既然是重新分配社会资源,那么必然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主导改革的人,也必然会被利益受损者记恨。

商鞅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得罪了哪个贵族,而在于他得罪的是他需要效忠的君主,也就是秦孝公的太子,未来的君主——秦惠文王(就是《芈月传》里女主的夫君大大)

商鞅变法初期,需要迁秦国国都于新都咸阳,这一举措需要迁秦国富户贵族于一城,便于统治者对这些人的统治。但也必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果然在这些人的鼓动下,太子带头反对商鞅的政策。这对变法极为不利。

一面是自己的骨肉至亲,一面是自己的政治理想。秦孝公在抉择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处罚太子的师傅。这样即不会伤害自己的骨肉,也变相支持了变法的执行,但同时也将太子和商鞅的仇恨深埋起来


商鞅变法成功后,有人劝过他收敛下,缓和和储君的关系。但估计商鞅此时已经志得意满,错过了这一大好机会。最终当孝公离世,储君即位,商鞅遭到清算自然不得不逃离。最终在流离路上投宿夜店,因为自己身上没有身份证明(这也是商鞅变法的政策之一)而无人收留,最终为追兵捕捉,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人虽然做的失败,但是变法的内容却是大大有利于秦国,秦惠文王也不是昏君,故即位后续商君之法,最终秦国力强盛,一统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商君得其法却失其人,现思之仍能给我们警醒。什么人应该得罪?什么人不该得罪?什么人得罪后需要缓和矛盾?什么人得罪后需要斩草除根?商君聪明一世却误此一时,值得为我等后人诫

我是“薛小玉的书房”的历史领域创作人薛小玉,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帮助,也欢迎关注我的主页分享新鲜的历史知识和时政要闻。谢谢!


薛小玉的小书房


掌握国家命运的只在少数人的手里。

秦孝公下《求贤令》让天下有志之士,入秦。寻求强秦之道,愿共分天下。对函谷关外的学子简直是极大的诱惑。

卫鞅从魏国到秦国,也是一路考察民情,寻求秦国现有弊端及未来改革之法。卫鞅和秦孝公深入的交流,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卫鞅为了变法的有序进行,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开始,要取信于民。就有了辕门立柱的故事。

卫鞅不能确定新法令的推行效果能怎么样,于是决定搞一回普法宣传,也是为了摸摸下面的底,做到心中有数。卫鞅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这对普通人家就是巨款了,事情太简单,赏金很丰厚,群众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卫鞅于是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下秦国人民都明白了,卫鞅说话是真算话。于是卫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取信于民就是为了改革。自古改革派和保守派永远是敌对的。以卫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秦国旧贵族为代表的保守派,不断的进行对决。旧贵族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就私下里鼓动太子,太子嬴驷在旧贵族的鼓动下触犯了商鞅之法,民众愤慨,等着卫鞅的处理结果,太子储君,自然不能伤害,只能处罚太子身边的人,太子太傅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太子的老师公孙贾脸上刻了字。这样做还不如直接一刀来的痛快,仇恨算是埋下了。卫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压倒了旧贵族的势力,建立新都咸阳也是为了分化旧贵族的影响力。

在功成名就之时,卫鞅被分封到商地,后来人称为“商鞅”,商鞅出门很讲排场,兵甲卫队,浩浩荡荡,好不气派,商鞅在权力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在秦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全力的反扑,商鞅没有了依靠,自然想着逃跑,毕竟新登基的秦惠文王就是先前的太子嬴驷。太子嬴驷登基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稳定。而旧贵族这时候发难,罪魁祸首就是商鞅,秦惠文王明知道商鞅之法为秦国的强盛功劳不可泯灭,国家命运只能少数人掌控,为了上层的稳定,只能杀掉商鞅。

总结几点,商鞅被杀原因。

第一,触犯秦国旧贵族利益,若没有秦孝公支持,商鞅已经失败了。

第二,商鞅贪恋权力,不能功成身退,更不会缓和与旧贵族的矛盾,或者未来统治者的矛盾,毕竟未来的秦惠文王不是自己的支持者。

同时期的楚国也在进行变革,楚悼王支持吴起变法,也是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但是楚悼王不长命,早早的就死了,这时候旧贵族把吴起给杀了,如果秦孝公不长命,商鞅的结局也是一样的。


我是曹诚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商鞅变法成功:秦国变法十年实现大治。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失败:作为改革者,被施以酷刑惨死。

1、商鞅的变法是效仿魏国李悝的变法,而李悝终身受到了魏王尊敬和重用。并寿终正寝,他作为商鞅的榜样,成为商鞅全心全意为秦国变法的动力之源。

2、秦国变法易于其他列国,也是商鞅的幸运之处。说白了,其他列国的保守势力根深蒂固,并且普遍少有危机意识,所以变法阻力极大,一般都不会得到成功,而只要变法不成功,保守势力对变法者的仇恨就不会特别大。比如说魏国的变法,虽然有很大成效,但是并没有完全铲除保守势力,所以变法者也就没有被杀。而楚国的吴起变法几近成功,所以吴起最终惨死在先君的遗骨旁。则商鞅的命运在他开始变法那一刻起就已经能够预料了,而秦国的命运也是可以预料的。

3、商鞅有治国之才却没有谋身之智。对于治国来说,要铲除保守实力,实行新的治国方略才能实现大治;对于谋身来说,要平衡各方面的势力以防止与他们为敌而对自己不测。在这方面考虑上,商鞅采取了一边倒的策略,即完全倒向国君,这是商鞅政治上的幼稚之处,同时也是他治国的伟大之处。

4、作为千里马,商鞅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成为了他变法成功的现实力量。这一点也使商鞅能够全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变法。成为了他变法成功最主要的保障之一。

5、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却失败了,这是必然的。原因在于,变法成功是要付出结仇的代价的,如果不结仇,就无法变法成功,而如果结仇,自身就难以自保,这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事实。所以历史只可能有两种结果,即“商鞅变法失败了,商鞅却没有失败。”或“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却失败了。”根据上面的四条原因来推断,不难得出结论,历史一定会选择后者。





阿抖讲历史


商鞅在奏孝公在位时,通过变法,使秦国越来越强盛,并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然而,好景不长,商鞅在位诸候后,秦孝公英年早逝,商鞅失去了秦孝公的保护,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他的变法严重地打击和削弱了秦国旧贵族的势力,秦孝公一死,商鞅就受到了包括太子嬴驷的老师公子虔在内的守旧势力的疯狌报复,遭车裂之刑。商鞅死了,但秦法存,各项政策仍执行,正是因为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青儿宝妈


首先商鞅不是想逃离,而是已经捉拿他了,他才逃命。改革确实对国家有利,但是却伤害了很多贵族的利益。但是最关键的是因为秦惠文王继位。他和他的老师都恨透了商鞅。当秦桧文王有权利在手,可想而知商鞅的命运。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改革就是社会利益再分配,必触及一些人利益,改革又有自上而下特点,领导支持很重要,秦孝公死,商鞅遭殃。


浍水岸上


变法执行过程就是个清理扫除运动,肯定有博杀、有伤害,一旦失去后台疵护、死路一条!一二千多年过去了,商鞅在民间的名声,改成称作禍殃。究其根源杀人太多、残酷至及。三字经中有鞅决囚、渭水赤句。关中民间骂人俚语你招禍遭殃一一即谓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