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區一縣一市的遼陽

遼陽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寧省中部,是瀋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新興的現代石化輕紡工業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城市之一,是一座有著24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前期,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


五區一縣一市的遼陽

遼陽是遼寧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擁有23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戰國時期,為燕國遼東郡治所,秦沿燕制。漢初遼陽為遼東國首府,後仍將遼東郡治設於此。公孫氏時期,襄平為平州及遼東郡治。西晉初年,襄平再次成為遼東國首府,後改平州治。東晉時期,遼陽先後被前燕、前秦、後燕、高句麗等地方民族政權佔據。唐代遼陽為遼城州治所,一度成為安東都護府府治。遼、金時期,設東京遼陽府。元代為遼陽行省駐地。明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遼寧全境。清初曾在遼陽建都,後設遼陽府遼陽縣,再改遼陽縣為遼陽州。民國置遼陽縣。

公元10世紀,契丹族興起,建國稱遼。神冊三年(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佔遼東城,置遼陽府。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礎上,修葺遼陽故城,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並“鑄鐵鳳以鎮之”,因稱鐵鳳城。天顯三年(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即帝即位,改遼陽府為南京,作為遼代的陪都,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建東丹王宮(今遼陽市老城東北隅),徙耶律倍居之(遼天顯元年即公元926年,遼滅渤海,改其國為東丹國—東契丹之意,立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遼會同元年(938年),改南京為東京,置遼陽府。設東京道,統轄40州。其轄境西至康平縣以西大淩河下游,東臨濱海(日本海),東南至鴨綠江下游南岸,北至松、嫩合流起點,東北直達黑龍江下游。東京遼陽府轄遼陽、仙鄉、鶴野、析木、紫蒙、興遼、肅慎、歸仁、順化等9縣。遼聖宗太平九年(1029年),被遷徙至遼陽的渤海人,為反抗遼朝當局加稅和虐待船工而起義。東京遼陽府軍事首領渤海人大延琳參加起義,取得領導地位並宣佈獨立,建立政權,定國號為興遼,建元天慶。一年之後,起義失敗。遼天祚帝天慶六年(1116年),渤海人高永昌聯合漢人在東京(遼陽)起義,自稱大渤海皇帝,改元隆基,數月後失敗。

東丹國在遼陽首尾50餘年,這裡是遼國五京之一,在契丹、漢族、渤海、女真、高句麗等族人民的辛勤開發下,遼海地區已成為“邊戶數十萬,耕墾千里”的富庶農業區。遼代末,北方又一個少數民族——女真族興起。公元1115年,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定都會寧府(今阿城縣白城子)。1116年金國起兵攻克東京遼陽府(今遼陽市),仍因襲遼制,以遼陽為東京(亦稱東都),作為陪都之一。以後改東京道遼陽府為東京路遼陽府,路、府均治遼陽老城。東京路下屬遼陽府、婆娑府、澄州、瀋州、貴德州、蓋州、復州等2府5州。遼陽府轄4縣1鎮;遼陽縣、鶴野縣(今唐馬寨鎮附近)、宜豐縣(今弓長嶺區附近)、石城縣(今燈塔縣西大窯鎮境內燕州城)、長宜鎮。長宜鎮隸屬鶴野縣。金代遼陽府城的規模與遼代同。

公元1155年,金世宗完顏雍來到東京遼陽府,出任留守官兼府尹,掌握軍政大權。他通過在遼陽為尼的生母渤海李氏的家族關係,聯絡李氏世家集團勢力的代表李石,又聯絡與李氏家族有姻親的張氏世家大族,以及遼陽地區的權官武將完顏獨吉義、完顏福壽等人,擁兵自為。1161年,完顏雍在東京遼陽府正式稱帝,年號大定,開始了金代五世帝業。同年十二月進入北京,登極貞元殿,取代海陵王(完顏亮)朝,奪得金朝中央政權。

五區一縣一市的遼陽

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遼陽為東京總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行省直轄7路1府,屬州12個,屬縣10個,另有驛站120處。行省轄遼陽路,省、路治所均在遼陽市老城區。遼陽路領遼陽縣、蓋州、懿州。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大起義。1357年,紅巾軍兵分三路轉戰遼東各地,攻陷遼陽,殺死懿州總管呂震。1361年起義軍失敗。

明代在遼東廢州縣,立軍衛制,修邊牆,實行軍墾,使遼東地區城鎮林立,農業發達,工商業進一步發展。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伊始,便對遼東用兵。1370年元朝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明王朝,朱元璋下令設置遼東衛指揮司,任劉益為指揮同知。敗走遼陽的元將洪保保不滿,密謀刺死劉益,投奔元將納哈出。同年明廷又建立遼東指揮使司,任馬雲、葉旺為定遼都衛指揮使,在老鴉山寨(遼陽東)擊潰元將高家奴,先後佔領遼陽、瀋陽等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設立遼東都司,治遼陽,轄有二十五衛二州。遼陽是明朝統治遼東地區的軍事重鎮,又是遼東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以遼陽中心設有六個衛一個州。

明朝立國後,注意經營北方邊防。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長達萬里的防禦線上,設置了9個國防重鎮,遼陽是其中之一的遼東鎮。同時,還在東北各要塞修建了18座城池,遼陽城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據《遼東志》記載,遼陽城從洪武五年(1372年)至十六年,歷時十餘載,在舊城址的基礎上,幾經修築和擴建而成為磚石結構,周長24裡多的方城。當時遼陽6衛屯田5700多頃,對移民屯田實行10年後收租政策,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手工業、商業隨之振興。是明朝在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軍事指揮中心。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北方女真族各部落。1621年親率女真部隊,經三天三夜佔領了遼陽城,當年遷都遼陽,在遼陽城東太子河東岸修建新城——東京城。1625年遷都瀋陽。清朝奪取全國政權後,因遼東系發祥重地,劃歸盛京管轄。經過清初多次調整,最後形成“以城為綱,而路及邊門屬之”的駐防城體制。奉天副統分轄興京城,遼陽城、牛莊城、開原城、鐵嶺城、撫順城等6個駐防城。順治十年(1653年),設遼陽府,轄遼陽縣、海城縣,管理漢人戶籍和田賦。1657年,裁撤遼陽府,置遼陽縣,歸屬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年),改縣,設遼陽州隸奉天府管轄,州治在今遼陽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製作《東三省督撫辦事要綱》設遼陽州,隸屬奉天府管轄。

2012年,遼陽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區劃調整正式施行:以長大鐵路為界,鐵路以西的祁家鎮、王家鎮、沙嶺鎮、鐵西街道、望水臺街道及東寧衛鄉組建成新的太子河區;以太子河為界,河東的羅大臺鎮、東京陵鄉、慶陽街道及小屯鎮的12個行政村組建成新的文聖區。將小屯鎮餘下的6個行政村分別劃歸宏偉、弓長嶺兩區;長大鐵路以東、太子河以西,原白塔區、文聖區所屬區域及太子河區的新華街道組建成新的白塔區。遼陽縣、燈塔市區域面積相應減少,白塔區、文聖區等5個城區的區域面積相應增加。

五區一縣一市的遼陽

截至2019年,遼陽市轄5個市轄區(白塔區、文聖區、宏偉區、弓長嶺區、太子河區)、1個縣(遼陽縣)、代管1個縣級市(燈塔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