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天吃遍中国】第21天 甘肃 酒泉

不知不觉来到甘肃的最后一站,由于行程安排紧凑,这最后一站也只能匆匆一瞥。虽然匆匆,也用力了。

  近些年的酒泉可以说是频繁抛头露面,哪怕到山村里随便问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估计也能轻易说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之名。但若要问一个甘肃非酒泉地区的人酒泉有什么特色饮食,就不见得能道出一二了。

  酒泉近些年有大量移民涌入,但它本身并不是严格的移民城市,这样的交融使得酒泉的饮食既有明显的甘肃特色,由沾染上了如宁夏、陕西、山西等省的特点,不过终还是能归于“面食为王”。

【555天吃遍中国】第21天 甘肃 酒泉

糊锅


【555天吃遍中国】第21天 甘肃 酒泉

糊锅

糊锅是酒泉最典型的早餐,在张掖这种食物叫糊粕,但远不能与酒泉遍布大街小巷的糊锅相提并论。麻花、粉皮、面筋和肉片沉浸在泛着胡椒香气的糊汤之中,色彩虽不丰富却泛着诱人的油光。吃上一口吸入糊汤的麻花,软糯之外,脆韧之内;吃上一口汤汁饱满的面筋,每一个空隙里都是粘稠的咸香;再吃上一口爽滑的粉皮,那呲溜一下入口的快感无与伦比。据说,这是酒泉人对家乡最深的味觉习惯与记忆,简单的食物最打动人心。

【555天吃遍中国】第21天 甘肃 酒泉

野蘑菇面片

吃野蘑菇面片,就像是一场饭桌上的寻宝探险。面片本无特别,汤汁也不过是番茄酸咸口的粘稠面汤,一切都如同一碗西北的普通面片一般。可是一旦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黑色的块状物体穿梭面片与汤汁之间,没错,那就是野蘑菇了。

  找到一块野蘑菇就像小孩子发现大人藏起来的糖果那样兴奋,放入嘴里轻轻拒绝,山野的味道止不住地往外溢。尽管是晒干的干蘑,失了新鲜物的滋润水灵,但那种鲜美并未丢失,甚至那因为晒干而成的褶皱,都成了口腔里另一番带点风吹日晒的别样滋味。

【555天吃遍中国】第21天 甘肃 酒泉

扁豆面

扁豆面并非酒泉特有,但它在酒泉的出镜率明显高于定西、白银等亦食用扁豆面的地区,自然成为了酒泉日常主食的频繁选择之一。

  扁豆面的味道并不复杂,但成就它的味道就在这汤汁中满满的扁豆香气,这种香气并不浓烈但绝对抓人口舌。撒于面上的一颗颗扁豆壳,又给面条增加一层若隐若现的颗粒口感,十分讨巧。滚烫的一碗面下肚,全身冒汗,大呼过瘾。

【555天吃遍中国】第21天 甘肃 酒泉

烧壳子


【555天吃遍中国】第21天 甘肃 酒泉

烧壳子

在甘肃一路向西北,大大小小的清真锅盔、馍馍店铺见了一个又一个,我想,以一个这样的食物来结束甘肃的饮食之行还算适宜。

  先不论味道,这波浪般一层又一层的外形抓人眼球,颜色由浅至深的过渡十分自然。烧壳子表皮脆硬,内里松软,轻轻掰下一块,软硬结合的口感既不失韧劲又不亏牙口,焦香味与面的甜味完美结合。

  我想,若是常住甘肃,这样的面点应该会毫无疑问地成为我的主食。但只能想想,该离开了。

  酒泉的面条也呈现许多花样,除野蘑菇面片、扁豆面外,稍子面(臊子面)、甜面条、酸拌面、麻什子、拨疙瘩等也十分日常,这些面食在甘肃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可惜仓促的一瞥并无法让我一一尝遍,只能交给下次了。

  肃州,我来过了。

【555天吃遍中国】第21天 甘肃 酒泉

酒泉老城门

甘肃篇结语

21天,18个市县。我自不敢说我走遍了甘肃,但我相信我所呈现的内容也约莫能呈现个甘肃饮食之十之七八。

  甘肃这一段,既有意外的收获,也有意外的失落。这更加印证了在吃这件不算大的事上,只有走出去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只有亲自寻觅吃到嘴里,才敢说这是一二那是三四。

  放弃金昌与嘉峪关,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是明显的新兴移民城市,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又或者说虽已形成,但所食之物为舶来品。对于此次出行而言,是没有必要的。而放弃平凉与庆阳,则完全是因为甘肃省过于独特的行政区划版图,为了实现每个省连续的行程,不得不将其放弃,实属遗憾。

  我希望,这21天,能让你对甘肃的饮食有更多的向往与期待呢。哪怕一点,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