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交戰雙方焦頭爛額,遼國趁機敲竹槓!(兩宋繁華往事268)


宋、夏交戰雙方焦頭爛額,遼國趁機敲竹槓!(兩宋繁華往事268)

還是得從國力上分析。

李元昊再雄才大略,他所統治的大夏國,也不過方圓萬里,人口不過數百萬,即便全民皆兵、全國總動員,能戰之兵也不過數十萬。而他的對手呢,大宋幅員遼闊,人口稠密,帶甲之士百萬之眾,比西夏高出不止一個量級。持久的戰爭,終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而這點,西夏與北宋,完全無法匹敵。

宋夏交兵,宋軍固然損失慘重,但宋朝國家富有、兵源充足,很快就能恢復戰力。西夏,即便損失相對較小,但相對國力,仍是不可承受之重。長此下去,即便宋朝每戰皆敗,西夏每戰皆勝,宋朝能挺住,西夏也未必耗得起。

戰爭,讓元昊漸漸明白,擊敗宋軍易、擊潰宋軍難,佔領城池易,佔領長安難,入主中原、一統華夏,更是痴人說夢。而且,與宋交戰以來,就沒有了宋朝的歲賜,這讓西夏少了一筆橫財。儘管有掠奪的收入作為補充,但再算上龐大的軍費開支,依然是遠遠的入不敷出。

加之,宋朝關閉邊境榷場,切斷宋夏貿易,西夏的民生問題馬上凸顯。絲綢、布匹、茶葉、瓷器等生活必需品極其短缺,民怨四起。而且,連年征戰,田地荒蕪無人種、牛羊銳減無人牧,口糧問題也開始出現。如此下去,西夏根本難以為繼。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年輕的時候,元昊看不上父親李德明,說他像個鄉下老財主,總惦記著宋朝給的好處。如今,自己當家了,知道難了。

如果說,國內的問題讓他頭疼,他還可以忍受,甚至可以無所顧慮,大不了勒緊褲腰帶。畢竟,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想成千古帝業,餓死幾個人算什麼呢?但來自西夏的大靠山,遼國的壓力,就讓他必須慎重對待了。

遼是夏的宗主國。因為聯姻,還被稱為甥舅之國。遼是舅舅,夏是外甥。當時,遼國是興宗皇帝在位。早些年,興宗的姐姐嫁給了元昊,元昊還是他的姐夫。

澶淵之盟後,宋每年給遼歲幣,雙方收起了刀兵,保持了和平。不過,凡大國之間,政治角力始終存在。李元昊,之所以敢放手與宋作戰,背後少不了遼的鼎力支持。

宋、夏交戰雙方焦頭爛額,遼國趁機敲竹槓!(兩宋繁華往事268)


遼一直在靜觀戰局演變。見宋被西夏折騰的焦頭爛額,遼興宗出手了。他所扮演的角色,自然是調停者。不過,自古以來,在國際政治上,調停者多也是敲詐者。畢竟,無利不起早。

遼使到了東京,帶了遼興宗的好意,遼國可以約束元昊、接受和談。作為回報,宋對遼要有所回饋。宋須將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割讓給遼;同時,增加歲幣。既要錢,又要地。遼興宗,這不是調停,分明就是趁火打劫。為了配合外交行動,遼軍還在邊境地區大規模調動,進行軍事恫嚇。

宋朝君臣,對遼的背信棄義,自然十分惱火,但有求於人,還是忍了。當朝宰相晏殊,主持了宋、遼談判。他也是著名的大詞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就出自他之手。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就能創作,是遠近聞名的神童。14歲,入京參加殿試,受到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他仕途順遂、官運亨通。居朝廷機要多年,為人謙和樸實,唯賢是舉。范仲淹、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富弼等經他栽培、薦引,都得到重用。富弼,還是他的女婿。

晏殊,奏請仁宗同意,割地萬萬不可,增加歲幣,則猶可再談。選派赴遼使節,晏殊舉賢不避親,推薦了自己的女婿。富弼則不辱君命,在澶淵之盟所定歲幣基礎上,再增加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與遼人達成協議。史稱“慶曆增幣”,或者是“重熙增幣。”慶曆,是宋仁宗的年號;重熙,是遼興宗的年號。

遼人,拿錢就辦事,與宋達成和議後,就向元昊施壓。

元昊,壓力重重。

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同時得罪遼、宋兩大巨頭。

宋、夏談判開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