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村,中国公益的下一个风口

生态村,中国公益的下一个风口


01

“生态村”风口来了


商业有风口,公益也是有风口的。比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环境污染的风口就在逐渐过去,野生动物保护的风口日益高潮,荒野保护的风口即将到来。


比如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商业产业,垃圾分类的风口正在带动大量的社会资源介入,自然教育、生态研学的风口也在缓慢地起跳。与之相匹配的是,民间环保组织在垃圾分类和自然教育的风口,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发育和培养之后,正在过时、消褪、收尾,正在全面让渡给商业企业。


同样的,从发展阶段来说,注册基金会的风口正在过去,经营基金会的风口正在到来。

大批的基金会因为经营无能,甚至是经营不善而僵尸化、停滞化,甚至违法、违规化。整个社会,在呼唤大批大批的公益运营家,进入这个行业搅动风云。

如果一定要让我给出一个最大方向的风口,那么我会说,这个风口就是生态村建设。中国过去的几十年,是抛弃村庄的几十年。现在局面正在反转,村庄的劣势在褪去,村庄的优势在渐显。优势是建设和发展出来 ,不是自然而然一夜间就摆放在那里。

中国公益人在村庄里,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有很多方面可做。尤其是生态角度,垃圾分类、生态种植、本土生态知识教育、生态损伤和修复等等,这是生态村马上就可以做,也是非常需要做的业务。就生态本身论生态,纯粹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这算是“小生态”。


生态村,中国公益的下一个风口


中等的生态,讨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那么,生态养生、生态美学、生态关系学、生态哲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也是有非常多的作为,这算是“中生态”。

如果再进一步,进入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生态化,可以说是大生态的范围了。世间所有的事,最终都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事。在村庄里,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生态关系、生态系统,就成了人们很乐意讨论和使用的概念,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所有“业务类型”,也可囊括在村庄这样的社会里。

要注意的是,我们这个“大中小”生态,正好和人与生态的真正关系是反过来的。

自然本来是最大的,但在“生态村建设者”的思维里是小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是至为重要的,但在“生态村建设者”的架构里,只能算是中等重要。人与人的关系本来是最渺小的,但由于我们生而为人,对人太过重视,一叶障目,很自然地把人放到了最大。要解决生态的问题,必须解决人的问题。


02

“生态村”必然联盟


现在做生态村,可以说万事具备、只欠联合。在中国做公益,哪种组织的形式最难?我想应该当属“联盟”。姑且不说我们特殊的国情,造成的“联盟”的敏感化。也不论“联盟”中到底是谁主导,核心思想来自于哪里,“联盟”利益如何分配。单论如何将联盟发展起来,就已经是千难万难了。

在中国公益组织“联盟”的推动者,要么是事情干的吃力不讨好,要么演变成某些个人的“机构”,极少见到基于使命,高效率开展工作的“联盟”。如果扳起手指头来数,每个公益垂直领域都有过联盟,甚至有过好多次联盟。大家只要有机会聚在一起开过会,会议的结果,似乎一定就是产出一个叫联盟的东西。

可惜,联盟好成立,联盟做好却很难。联盟的命运,甚至比公益组织的命运,还要悲惨,还要短促。所以在中国,好的公益“联盟组织体”是极少见的。但是“联盟”这种形式,又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非常有力地推动某一“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在某些新型的风口领域。


生态村,中国公益的下一个风口


比如,已经到来的生态乡村建设这个大风口,这是我们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必然趋势。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对生态生活的追求,是大量中国人的诉求,也符合国家乡村振兴的需求。正是因为这种蓬勃发展的社会需求,导致了这个领域一直有各种试点和探索,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互相之间也缺乏融通与理解。这样的状态,对各地生态乡村建设的有志之士、先锋之士,一直是一个巨大挑战。


前不久,我在浙江的“三生谷生态村”,听到汪海潮老师、谭宜永先生等人,要发心为中国的生态村“联盟”共享自己力量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两位都是中国生态乡村建设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功绩和事业。难得的是,他们两位充分具有“联盟共享”的精神。


在听完他们二人的多次对谈后,我作为一个特别乐意助力成风口的人,向二位老师明确表态,愿意全力协助他们推动中国生态村联盟的建设,因为这也是符合我的公益使命——帮助更多的公益人从优秀迈向卓越。


03

“新共益”愿意全勤加入


2019年12月份以来,我们新共益团队,参与协助了一系列的生态村“联盟”筹备工作。

从这个生态村“联盟”诞生之初,我们就有别于其他组织。在筹备之初,三位召集人就充分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听取了大众广泛的意见,通过反复的交流和讨论,达成了筹备之初的使命、愿景、价值等,一系列组织的核心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汪海潮、谭宜永二位老师作为发起人、召集人,所表现出的大爱精神。他们没有其他“联盟”中最容易出现的“独大”状态,也没有出现联盟中无人跟进的状况,都是积极有序的推进“联盟”的相关工作。因这二位召集人的“共享”精神,以及他们对中国生态村“联盟”的伟大愿景,我甚至感受到中国生态村“联盟”,有可能成为中国“联盟”工作的典范之选。

当然,生态村“联盟”的推进工作,还是有所不足的。因为春节假期,以及疫情影响,生态村“联盟”筹委会的工作远低我们预期。但是,筹委会的临时委员随着赖玉华、刘东岭、沈亦可等几位老师的逐步加入,2020年2月份,我们又进行了多次并充分的民主商讨。我相信,随着2020年3月份,随着疫情的解除,生态村“联盟”工作也会获得更加有效的推动。


生态村,中国公益的下一个风口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会更努力邀请更多的人加入筹委会,因为生态村联盟不仅仅是召集人的事,也不仅仅是筹委会的事情,更是所有热爱生态乡村建设人的事。

在中国还有很多,致力于中国生态乡村建设的大德老师、仁人志士、实践先锋,以及社会各界高能代表,都还尚未全息加入,还需要我们努力去拜请这些老师,找到更多优质的同仁伙伴。

我们知道,生态村“联盟”唯有更多的人参与,才能实现我们生态使命。我也将与我们的团队一起,更加用力地工作,积极为生态村联盟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也诚挚的邀请更多伙伴,如果愿意为生态村的事业,做出自己贡献的伙伴,加入中国生态村联盟。我们现在需要更多对生态村有愿景的人,参与到这一工作中。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态村联盟”迎着风口而来,顺着风向而腾飞,成为时代大潮的引领者与贡献者,就在我们参与的每一个人身上,一天天变成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