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導語:

先秦時期是指春秋戰國

這段時間,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詩經》與《離騷》,文學開始由群體創作向個體創作轉變,我們還可以發現後世文學的各種題材,基本上都是來源於這個時期的文學著作。如歷史散文可以追溯到《春秋》、《左傳》這兩部作品的出現。

這個時期的文學並不是一門獨立的科學,文學、歷史、哲學在文學作品中是相互交融的。如《春秋》《戰國策》這些作品既是文學作品,也是歷史著作;《周易》《莊子》這些作品也是帶有哲學思想的文學著作。

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莊子

除此之外,中國詩歌的產生源於音樂,這也就導致了詩歌、音樂、舞蹈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屈原所作的《九歌》便是用於祭祀時的曲子,這個特點到後來也有體現,如宋詞大部分都有對應的曲調,只是在後來的流傳中,大部分曲調失傳了。

先秦文學的發展軌跡

我國產生的最早文學樣式是詩歌,《宋書》中記載,當語言產生的時候,詩歌也隨之出現了。原始的詩歌是與勞動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呂氏春秋》中記載,詩歌是在集體勞動中所產生的,最早用於協調動作和提高效率。這些記載可以證明,詩歌產生的原因是生產勞動

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農耕圖

詩歌最開始也是和音樂舞蹈聯繫在一起的,《禮記》中記載,三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表達主觀情感的工具,只是具體的形式不同而已。而《呂氏春秋》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書中說人民在勞作中,會跟著詩歌的節拍跳舞,這也證明了詩歌與音樂、舞蹈的關係十分緊密。

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和樂而歌

原始的歌謠是集體創作的,這種情況反映了他們的思想、願望等,對於研究歷史、文學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遠古文學還有一類是神話傳說,但是由於年代太過久遠,流傳下來的神話並沒有被系統的保存下來。

著名的神話傳說有《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他們大都保存於《山海經》、《淮南子》中。神話通過幻想的方式,反映了人們的社會生活與精神世界,對於我們研究文學也具有審美與認識價值。

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精衛填海

除了詩歌之外,散文也是先秦文學的主要形式。《尚書》是我國出現得最早的散文集,同時他也是一部歷史文獻。《尚書》的語言比較艱澀,這也是早期散文的特點之一。除了《尚書》之外,《左傳》等散文集對後世散文的發展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文學得到了初步的發展,但是取得的成就確實十分驚人的。文學發展的原因主要在於奴隸制社會走向衰亡,封建制度開始形成,社會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文學的發展。

先秦時期的文學思想

先秦文學的成就,不僅在於那些詩歌與散文,更在於這些文學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文學觀念和思想上,這些觀念對我國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產生了及其重要的影響。

文學的基本問題是文學究竟是幹什麼的。在這個問題上,先秦時期的文人們認為文學是用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工具。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文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創作動機。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學是百家爭鳴的,不同的學派在文學的思想與藝術上,都提出了各自的文學主張。其中,最為出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較大的主要要儒家、道家、墨家。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等,儒家形成於西周末年,儒家的成員大多是靠教書為生的階層。他們試圖用禮樂制度治理國家,並用禮樂制度作為基礎建立了一套社會政治理論。

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孔子

儒家強調文學要發揮政治和道德的功能,並提出了"興觀群怨"的說法一實現這個目標。這個文學主張是儒家的文學綱領,這個主張強調文學的四個功能,即感悟、認識、教育與批評

同時,儒家還主張重視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這一主張形成了中國文學言之有物、積極向善的優良傳統。儒家推崇比較溫和端莊的創作風格,但是這一主張也導致文人在諷諫時,語言更加委婉,通常使用借古諷今的方法來表達對現實的看法。

道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主要在於審美方面,道家認為文學的目的在於通過領悟自然實現對現實的超越,推崇釋放文人的真性情,這也造成後世文人的創作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感情真摯動人。

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老子

道家還強調文學創作的樸素平淡,他們認為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不露人工的痕跡。因此他們提倡寧靜的感情與自然的風格。

墨家提倡文學的實用性,同時也提倡文風的簡樸自然,墨家認為如果語言太過華麗,就會使得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忽略的作者文學創作的目的。墨家的文學主張對後世論說文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墨子

先秦文學的四個傳統特徵

先秦文學的第一個特徵是發憤著書,司馬遷在《史記》的自序中,對我國發憤著書的傳統做了簡單的概述。如屈原在被放逐的時期完成了《離騷》的創作,韓非被囚禁在秦國的時候,寫下了《孤憤》。

用直白一點話,發憤著書就是指文人們在遇到了令人憤怒的事情時,就會寫出好文章。因為那時的感情比較強烈,在感情的催動下就能寫出能夠感染人的文章。比較典型的人物有柳宗元,柳宗元早期做官,志向在於輔佐君王,可是到了後期,被貶官之後,就創作出了很多名垂千史的文章。

第二個傳統特徵是憂國憂民,儒家注重關心民間疾苦,並以此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因此,也形成了後世文人憂國憂民的傳統。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文人存在,如杜甫、白居易等,他們都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

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杜甫

這個傳統在很多的文人身上都有所繼承,哪怕到了現代也依舊有這樣的作者存在。從文學的主題來看,憂國憂民是我國文學發展中最嚴肅的主題。

放言無憚是先秦時期的第三個傳統特徵,這也是屈原作品最顯著的特徵。當然不止是屈原,先秦時期的大部分文人創作都具有這個特徵。放言無憚是指對統治者或貴族的錯誤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與批判。

先秦時期形成這個傳統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社會正處於亂世,文學處於萌芽的階段,統治者對文人們的限制還比較少,所以這些文人進行批判時,敢於放言無憚。

發憤著書、憂國憂民、放言無憚、深於取象的傳統

亂世戰爭圖

但是到了秦朝甚至是以後的朝代,君王對於文人們的管控開始加強,文人們放言無憚的這個特徵被削弱,甚至是很難得到繼承。但是每當一個朝代快要解體的時候,這個特徵又會重新出現。

最後的特徵是指深於取象,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多用比喻、寓言等手法,使得文章形象生動。在《詩經》、《離騷》中都有比較明顯的體現。到了後期,這個特點也成為了散文的特徵之一。

結語:

先秦時期的文學,是我國文學發展的萌芽時期。後世的文學體裁在先秦時期都可以找到痕跡,後世文人的創作對先秦文學也都有或多或少的繼承。與西方傳統的戲劇、史詩文學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學,如詩歌、散文大多比較簡潔,字數也比較少。

先秦時期的文學觀念對後世文人的影響也十分的巨大,尤其是儒家、道家思想所產生的影響。雖說中國的統治者大多以儒治國,但是道家的思想卻也紮根於文人的文學創作中。

到了現代,先秦文學的四個特徵,也依舊被文人們所認同與繼承,甚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西方的文學理論也有相似的理論闡述,雖然具體的說法不同,但是主要內容都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