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奴隸的悲劇:文景盛世之下,奴隸卻成熱門"職業"

談及奴隸,在大家的腦海中一定是苦不堪言的生活和毫無希望的人生,如果有選擇的餘地,沒有人願意淪為奴隸,過著任人使喚的生活,可唯獨在漢朝文景之治時期,竟然有大批的民眾自願淪為別人的奴隸,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究其背後的原因,還是相當耐人尋味的。

奴隸制度--人類社會的階級產物

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代社會的奴隸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在西方,奴隸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他們只是作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被任意的剝削、使役和買賣。像是羅馬、希臘、波斯這些地方的奴隸都是具有這樣的典型特徵的,他們一般都來自於戰爭和債務糾紛。

和中國不一樣的是,在西方國家,奴隸問題始終是一個主要矛盾,因為一旦淪為奴隸就意味著自己要淪為苦力,每天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

中國古代奴隸的悲劇:文景盛世之下,奴隸卻成熱門

從著名的法典《漢莫拉比法典》的法律條文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一條法律都是建立在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上去壓榨那些奴隸,比如說在同一件違法之事上,如果是奴隸主或者平民,那麼受到的懲罰也就是交交罰款,但如果是奴隸就會實行嚴厲的懲罰,甚至失去生命。所以,時不時的就會爆發一些起義、暴動等。

總的來說,在古代西方淪為奴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它是最底層的階級,且受到各種壓迫,生活苦不堪言,一旦淪為奴隸,想要翻身就很難,所以沒有人願意成為奴隸。但是在漢朝文景之治時期情況就有了變化。

奴隸產生的大時代背景--階級分化明顯

首先在中國古代發生過很多農民起義、暴動,可幾乎很少聽說奴隸起義暴動的,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方面是每當新帝登基或者時局動盪改朝換代的時候,國家總是會下令釋放一些奴婢以緩和社會矛盾和增加農業人口,所以在中國古代奴婢的數量真的不多。

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奴隸機制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和西方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奴隸一詞並不是一個代表階級的名詞,中國古代的奴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且也不是每朝每代都一樣的,隨著朝代的變遷,奴隸的作用也是在發生在變化。

中國古代奴隸的悲劇:文景盛世之下,奴隸卻成熱門

文景之治時期,奴隸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產物,這還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起,在經歷了秦末大動盪之後,國家經濟發展幾乎停滯,人口也是少得可憐,大量的荒地被擱置,所以從漢高祖到漢武帝這段時間,國家一直處在一個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的階段。到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國家實力大大恢復,人口也有所增長,國庫充盈,商業迅速崛起。

賦稅制度改革的弊端--造就別樣景象

在賦稅制度上,國家也是真正做到了輕徭薄賦,孟子曾經講過:"什一而稅,王者之政",在孟子看來,什一而稅已經是施行仁政了,可在西漢文景時期,稅收已經做到了"三十稅一"、甚至還有做到百之稅一的,並且在文帝時期,曾全部免收田租,時間長達11年,這也是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了。

中國古代奴隸的悲劇:文景盛世之下,奴隸卻成熱門

在土地買賣上也是實行比較自由的政策,人們可以隨意買賣,這當然也為變身為奴埋下了隱患,因為當耕戶買去了他的土地所有權以後,就成為了一佃農,田主對佃農的租稅額是很高的,將近高達百分之五十。結果就是政府的租稅越輕,地主越得便宜,而農民沒有得到分毫好處,最終便只能成為人家的奴隸。

當然那些只是記載在史書當中陳列出來的政策,說歸說,但真正實施起來,效果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了,實際情況總要複雜的多,各地的情況不一樣,最終實行起來的標準也會不一樣,但總的來說,總是便宜了地主。

除此之外,人們還得交人頭稅,還要履行勞役制度和兵役制度。人頭稅需要按照家裡的人口,無論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得交人頭稅,這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勞役可用金錢來衡量--讓底層農民雪上加霜

當時的政府卻沒有為民眾安排一個生活的基礎,全國土地並不是平均分配的,也沒有設法使國民人人就業,而卻要國民人人向國家盡職責,這也是迫使人民變身為奴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漢代,如果成為了私家的奴隸,所需繳納的人頭稅是有主人來負擔的,這樣一來,自己就可以不用再交人頭稅了。

再來講講勞役和兵役,在漢代,全國壯丁按照冊籍編訂,每人每年一個月,都要替國家義務勞動,但是如果又碰上兵役那就會比較吃力,兵役就是全國各地的壯丁每人都要輪流到中央做衛兵一年。

除此之外,還要到邊疆戍守3天,別看這三天很短,但是去往邊疆的一切費用都要自己承擔而且路程一走就是大半年,可謂是及其的麻煩,但是隻要向政府交三百錢就可以免去戍邊的義務,勞役也是一樣的,只需要出兩百錢,就不用參加勞役了。

中國古代奴隸的悲劇:文景盛世之下,奴隸卻成熱門

這樣算來,對於自給自足的農民來講,生活負擔是如此的沉重,自然沒有時間種地,導致收成銳減,有時候幾乎無法生存,於是這些普通耕農就只能通過賣地來減輕自己的經濟負擔。但這還不算完,地方政府每年還會召集本地所有壯丁進行一個月的集體"軍訓",這就是地方軍,一旦國家有所需要,地方就會立馬召集所有壯丁組成一支軍隊響應國家,這是從二十歲就開始執行的規定了。

由此可見,文景之治下的所有繁盛昌榮都只是建立在平民百姓的痛苦之上的,它只是維護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而真正的農民百姓依舊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甚至比從前更為艱難。

當農民成為奴隸--反映社會問題根源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當時寧願淪為奴隸也不願做一個普通平民的原因了,在後面的朝代,無業謀生,你可以做乞丐、做流氓,政府不會來管,但是在漢代是不許可的,你要當義務兵,你得交人頭稅,還得做勞役,不去就得出錢,不出錢便是犯法。

於是只有把自己出賣給人家做奴隸,即便政府一再禁止此風,增加奴隸的人頭稅,但有錢的人依舊養著大批奴隸,反而可以發大財,那幾個人頭稅又算得了什麼,如果成為了奴隸,既不用擔心人頭稅,也不用再向國家履行兵役和勞役,所以日子過得反而比普通農民要舒服。

中國古代奴隸的悲劇:文景盛世之下,奴隸卻成熱門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與商業的發展有關係,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詳細記載:"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意思是說在漢朝,政府開放了山川池澤給商人開發,商人只需要上交商業稅即可。於是,國家的商業發展極其迅速,天下四處都是富商,已經沒有什麼商品是人們買不到的了。

在漢代之前,一直實行的鹽鐵官營,山川池澤也是歸國家所有,國家一直都是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而到了漢朝,卻是:"農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景象,最後,甚至還出現了農民比不上奴隸的現象。

中國古代奴隸的悲劇:文景盛世之下,奴隸卻成熱門

有因必有果--自願為奴必定有其合理性

商人在山川池澤,銀礦鐵礦上大興開發,家財萬貫的景象比比皆是,和農活不同,開鑿鐵礦,捕魚種樹這些活動是比較輕鬆的,不需要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守在那裡,所以那些成為奴隸的人每天 做的活也沒有那麼多,也不用愁吃愁喝。

更重要的是,那些奴隸也可以從中牟取暴利,賺得一些小錢,說是小,但和種地比起來,那真是多出了好多倍,再者說,在漢代成為奴隸,並不是出賣自由,只是出賣他對國家法規上一份應盡的職責罷了。

中國古代奴隸的悲劇:文景盛世之下,奴隸卻成熱門

這樣看來,在文景之治時期,人們更願意淪為奴隸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畢竟,舒服的日子人人嚮往。在當時往往都是舉家成為奴隸,有時候,奴隸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職業,這和西方社會的奴隸自然不能相提並論了。

錢穆先生說過:"任何一項政策,任何一種現象的出現一定都有它背後深層的原因,一定都有它背後的人倫觀念和理論。"

中國史和外國史,不一樣,中國史是講人的史,如果你想去了解中國的歷史,那首先一定要先去了解中國的人,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它背後的深層含義,一些政策的實行往往都會和施行的它的人有一定的關係,如果你看懂了這個人,自然就能看出他這樣做的目的。

總結:

關於奴隸的問題,我們自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去用西方的觀念來想象我們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自有其特殊性,自有一套運行的理論,西方的奴隸是在戰爭的征服下被迫為奴的,而中國的是自願主動為奴的,這其實就是一種契約關係,這裡並沒有格外的體現出它的階級問題。

自近代以來,人們學習了西方的歷史之後,很喜歡用西方的詞來概括中國的歷史,比如說封建、帝國等,難道中國古代對待征服地區的治理就像是西方帝國那樣的殖民統治嗎?很顯然並不是那樣的,"奴隸"一詞,人們就是用了西方的觀念來看待它了,雖然都是用了"奴隸"一詞,但在涵義和作用上完全是不一樣的。

所以說,奴隸問題也是一樣的,想要真正的明白漢朝的奴隸機制是如何運行的,他們是如何生活的,如何淪為奴隸的,就要拋開自己腦海中那個對奴隸原先有偏見的認識,重新站在中國歷史的角度上,去探索分析這一問題。

但是總的來說,奴隸的生活還是很苦的,無論如何,奴隸永遠都是階級的產物,即便是偶爾日子會好過幾天,但和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還是無法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