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不同於前代,沒有昏君暴君,成功原因之一是對皇子的嚴格教育

清朝從入關前開始算總計有12位皇帝,從努爾哈赤到溥儀,歷經296年。

可以說清朝的政治是比較清明的,無昏君暴君,原因之一是清廷對皇子們的教育是成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清朝皇帝統治的特點。


01 清朝皇帝的三個特點

清朝的皇帝有三個很大的特點:

第一,他們在位時間都比較長,清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盛世,康乾盛世總共134年,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相比而言,文景之治才40年,光武中興32年,貞觀之治23年,開元盛世38年,洪武之治31年,永樂盛世22年。

清朝不同於前代,沒有昏君暴君,成功原因之一是對皇子的嚴格教育

第二,皇帝整體素質較高,沒有暴君,沒有昏君。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末期甚至是中期都有昏君或暴君出現,先秦太多了,我們不討論,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之後,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大,秦二世是有名的昏君也是暴君。漢代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看他的統治時期想殺誰就殺誰的氣勢,就知道他還是個暴君。漢成帝也是個只知道寵幸後宮的昏君,後來的時代裡也很多,清朝之前的明朝最為嚴重,昏君暴君輩出,最著名的是到處打仗的明武宗,30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喜歡做木匠活的明熹宗等等。清朝有暴君嗎?我找不到,昏君呢?也不容易找,有特點的皇帝真不少,比如,道光皇帝節儉到令人震驚。乾隆皇帝愛文玩,古玩字畫愛蓋各種印章,也愛寫詩。

第三,皇帝的平均壽命也是比較高的,清朝皇帝活過60歲的有很多,乾隆號稱“最長壽的皇帝”,他活了89年,在位60年,當太上皇3年。清朝皇帝的平均壽命52歲,明朝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43歲。壽命很重要,壽命長,則繼承人年長,有成熟的執政能力,朝政不會有大的混亂,這一點也是清朝政治相對清明,明朝朝政相對黑暗的原因之一。

02 中央集權制對皇帝要求很高

中國自秦以來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制度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政府的權力很大,皇帝的權力也越來越大。但這制度有一個前提,就是皇帝的素質必須高。一旦出現低素質的皇帝,他很難把握時局,很難控制朝政,更難處理好與大臣的關係。

清朝不同於前代,沒有昏君暴君,成功原因之一是對皇子的嚴格教育

秦中央集權制示意圖

如果皇帝很小,沒有執政能力,就會出現不斷地內鬥。

比如,東漢時期皇帝多短命,造成小皇帝即位,沒有任何執政能力,只能任用外戚,外戚專權,皇帝長大又用宦官奪權,朝政日非,越來越差,才會有“黃巾起義”,才會有“董卓之亂”。

如果皇帝基本素質不高,就會出現社會更大的動盪。

再比如,西晉出現了有名的“低智商皇帝”司馬衷,他被身邊有野心的賈南風皇后所利用,禍亂朝政,引來了為爭奪皇權的“八王之亂”,也最終使得西晉走向滅亡。

如果皇帝素質不高,也有辦法挽救朝政,但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為了維持朝政的正常,儘量減少執政錯誤,國家建立之初還是有一些制度上的安排的,有丞相或宰相對皇帝的制約,有大臣對皇帝的諫諍,還有廷議對皇權的制約。

丞相或宰相是皇帝身邊最重要的助手,他們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對他們的建議是比較尊重的。漢代丞相如果不同意皇帝的詔書,可以“不奉詔”或者“封還詔書”,《漢書》卷四十二記載:漢高祖欲廢太子,立趙王如意,周昌怒而相爭曰:“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唐代將宰相的封駁制度變得更加完善,皇帝的旨意不經過中書省和門下省,不得稱詔敕。

唐代的諫諍制度也長期起作用,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被我們傳為佳話。

可歷史上像漢高祖、唐太宗這樣高素質的皇帝並不多。

03 清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

清朝對皇子的教育問題極其重視,清朝的皇子不好當,學習安排很緊湊,學習生活很艱苦,一年也放不了幾次假,不像明朝的皇子,大多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學習安排也有,也是請有名的老師講課,但培養出隨心所欲的學生的時候較多。

清朝皇子的教育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嚴”,一個是“全”。

先來看“嚴”。

歷代皇帝對教育皇子的要求是“不妨過嚴,將來皇帝長成自知也。”

清人趙翼在《簷曝雜記》中感嘆:“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

清朝不同於前代,沒有昏君暴君,成功原因之一是對皇子的嚴格教育

道光皇帝其實挺嚴格

清朝的皇帝和整個朝廷都很重視教育,有本書叫《老太監的回憶》,講到了道光皇帝的故事,書裡說:道光皇帝第一個兒子也就是“大阿哥”—奕緯,一次,他讀書心不在焉,老師跟他耐心地說:“阿哥好好讀書,將來當皇上。”奕緯很直言不諱地說:“我要是當了皇帝第一個殺了你!”這老師當然很生氣,很快去告訴了道光皇帝,皇帝火冒三丈,叫來了奕緯,越訓斥越生氣,控制不住就踢了他幾腳,沒想到踢到了要害,不久就死了。

這個故事《清史稿》裡並沒有,真實性是存疑的,但它至少說明了一點:道光皇帝對皇子的教育非常嚴格,皇子的學業也是皇帝最關心的國家大事之一,它事關這個王朝的未來。

皇子們每天早上5點進上書房,到下午4點放學,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都不變。一年間除了端午節、中秋、萬壽節、皇帝的生日、皇子本人的生日可以放假,總共只有5天。皇子們從6歲上學到15歲,苦學9年。

清朝不同於前代,沒有昏君暴君,成功原因之一是對皇子的嚴格教育

皇子們學習的地方

再來看“全”。

內容廣泛,文武兼修。

清朝皇子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將皇太子和諸皇子培養成能文能武,滿漢文化兼備,既熟知四書五經,又精通國語騎射;既有治國之術,又能領兵打仗的棟樑之材。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康熙明發上諭:“朕謹識祖宗家法,文武務要並行,講肄騎射不可少廢。故令太子、皇子等課以詩書,兼令嫻習騎射,即如八旗以次行獵。”

(1)學習的內容最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皇帝會挑選精通儒家文化的大臣當皇子們的老師,學習《資治通鑑》、《四書》、《五經》等。

讀書的方法是:老師讀一句,學生們讀一句,反覆讀上百遍,再將前四日的生書讀百遍,隔五日一重複,如果沒背會,還要罰抄寫,跟今天的學生學習沒有太大區別。

清朝很多皇帝的漢字書法造詣極高,比如乾隆皇帝,他一生在文化事業上做出過很大貢獻,《四庫全書》就是要求修撰的。乾隆還喜歡寫古詩,他一生寫過四萬三千多首詩。

清朝不同於前代,沒有昏君暴君,成功原因之一是對皇子的嚴格教育

清朝皇帝們的御筆

(2)滿文也是必修課。畢竟他們是滿族,《清史稿》中記載他們有專用的滿文教材,與學習漢文是一樣的嚴格,今天還有很多康熙、雍正、乾隆留下的滿文硃批,乾隆皇帝與滿族大臣之間用滿語直接交流,與前線將領的通信也是用滿文寫成。嘉慶、道光、咸豐的滿文也很好,清朝末期,皇子們對滿文越來越沒興趣,學得很不好,因為其實用性差,後來變成了保持滿洲人身份的一種象徵。

(3)學習騎射,皇子們每天都有騎馬、射箭的課程,定期還要進行打獵以檢驗學習成果。即使是到了清朝末期“騎射”依然很重要。不論皇子們成績怎麼樣,至少起到了鍛鍊了皇子們的身體的作用,讓他們大多數人能身強體壯,這也是清朝皇帝平均壽命長的基礎。

除了學習這些,還會補充其它的知識,康熙皇帝時比較重視西方的科學與技術,還曾帶這皇子用望遠鏡觀察過日食。康熙還教皇三子學幾何學,他晚年還讓皇十五子、皇十六子跟著西方傳教士學習知識。到了宣統皇帝時,宮裡來了個洋教師——莊士敦,可見清廷也比較重視西學。

04總結

清朝的政局是比較穩定的,原因也是清廷對皇子們的教育是成功的,當然這也有秘密建儲的制度相配合的原因,更多的還要歸功於教育。

清朝對皇子們的嚴格教育造就了皇帝們的很全面的知識結構,也造就了較高的綜合素質和治國才能。9年緊張、規律的學習生活也讓皇帝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這也是他們普遍勤政的重要原因,這就是清朝政治比較清明的關鍵。

與明朝皇子們的教育水平相比較,高下立判。

如果明朝對皇子是快樂教育或者有些就不教育的話,清朝是嚴格地應試教育,要考是學生的治國水平。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兩個朝代的巨大差異。


參考文章:

霍玉敏著 清朝的皇子教育及特點 [A]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6年第2期(總第91期)

趙爾巽著《清史稿》

信修明著《老太監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