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捂爱的人


向死而生折骨为刀的侠客子路!

子路的悲壮的死,是侠客精神与儒家的礼义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子路本来与孔子年龄相差不大,在成为孔子的弟子后,忠心耿耿地跟着孔子,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他们之间朋友的关系,胜过弟子的关系。也就是说,子路是孔子最为倚重的人。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更是孔子的保镖,因为他长得孔武有力,适合干这个。子路还是孔子的司机,孔子周游列国乘坐的牛车,基本上由子路来驾驶,子路还是孔子的大管家,在外流浪期间,什么打尖住店、外出找吃的,基本上由子路包办。

子路还是孔子的出气筒,不管高兴还是不高兴,孔子总是要骂几句,一方面是告诫子路,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解气。

总之,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地位最为特殊的一个,也是孔子最宠爱的人。

子路身上有一种侠客的气质,但是子路在没有遇到孔子之前,还不能叫侠客,他只是一个野人,就是在城郊外混日子没有正经职业的人,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小混混。

子路没有正经职业,勇猛而有蛮力,这样的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副小流氓的模样。《史记》说,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强。头戴公鸡羽毛做的帽子,腰间挎着用猪皮装饰的长剑。一天,年轻的孔子在街上遇到了更年轻的子路。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气扬,二人相见,感觉连大街都变窄了。

二人相遇的后果,在《史记》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尽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结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顿。但孔子不生气,而是“设礼稍诱子路”,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才动手又动口。孔子给子路讲了一大箩筐道理,用礼仪去引导他。子路最后穿了儒者的衣服,找人说情,正式拜在孔子门下。从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为孔子最为依赖的弟子。

子路的死,非常悲壮,但是孔子早就看出了子路的最终结局,孔子老是担心子路不得好死,因为子路的性格刚猛,做事总是那么冲动,孔子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诫子路,有时候勇并不是什么好事,做事情还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做二愣子。

但子路,从一个小混混小流氓,在孔子的教育之下,成为一个忠诚的战士,他用生命诠释了儒家的礼和义。

儒家强调礼,所谓礼,其实就是上下尊卑的制度,你要是做别人的助手,做别人的门客,你就要为别人服务,为别人献身。

儒家强调的义,所谓义,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孔子强调,在正义面前,每个人都要见义勇为,而不是见义不为,要勇敢地承担起君子的责任和道义。所谓君子的道义,就是为君之事,死君之义!

子路的死,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选择了捍卫道义,孤身和敌人对抗,最终死于敌手,被剁成肉酱。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权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卫国还是不安定,卫出公的老爸蒯聩一直想把儿子的国君之位抢回来。蒯聩是孔悝母亲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对于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亲立场相反。母亲支持弟弟蒯聩,孔悝支持表弟卫出公。但孔悝是卫国的执政官,蒯聩要想做国君,必须获得孔悝的协助。

蒯聩潜入卫国,躲在孔悝的菜园里。孔悝的老妈亲自出手,把儿子抓了起来,强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国君,把表弟赶下台。因为要“歃(shà)血为盟”,菜园里找不到牛,只好临时杀了一头猪,以猪血冒充牛血。他们胁迫孔悝登上立盟约的土台,让孔悝宣布蒯聩做国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里,听到政变的消息,急忙往城里赶。路上遇到了从城里逃出来的同学子羔。子羔告诉他,大势已去,赶紧逃吧。子路说,我吃人家的饭,却在人家遇到危险的时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为。于是单枪匹马进城,准备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聩的人搏斗起来。子路人单势孤,受了重伤,帽子上的缨也断了。

子路说,君子在临死的时候,帽子要端正。他用尽全身力气,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静地等待死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临终时应该保持心灵的平和”,而子路比苏格拉底还平静,他以一种君子的优雅姿态,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庄严而悲壮地死去。

纵然子路被敌人剁成肉酱,但子路“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永存!

原本是“小流氓”的子路,原本率真尚勇的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一个追求道义、从容赴死的君子,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力量。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伟大精神;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感受中国知识分子“求仁得仁”无悔的坚强。


好玩的国学


公元前478年,孔子遇到了一件让他悲痛万分的事情,他的弟子子路死了,而且死得很惨,被人剁成了肉酱。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算是很厉害的一个,他之所以被剁成肉酱,是因为在战斗前做了一个孔子教的动作。 公元前481年,子路前往卫国做了大夫孔悝的邑宰(县令)。那时候卫出公已经做了12年的国军了,但是在外逃亡十几年的蒯聩却回到了卫国争抢国军的位置。蒯聩是卫出公的父亲,他是卫灵公的嫡子,也被立为了太子。但是他与卫灵公夫人南子有仇,便逃到了晋国。卫灵公去世后,蒯聩想要在晋军的护送下前往卫国继承国均值为,但是卫国百姓不同意,反而自发组建军队反击蒯聩,不得已之下他只能返回晋国。 蒯聩当然不死心,他暗中勾结了姐姐与姐姐情妇浑良夫,表示如果帮助他得到国君的位置,自己就承认他们之间的关系。后来在浑良夫的帮助下,他潜到了孔悝的府中,逼迫他罢免卫出公,拥立他为国君。子路得知后,赶紧前往城中想要阻止这一切。蒯聩得知后排了两个武士除掉他,结果在作战的时候子路束帽冠的带子被砍断了,子路认为君子不可无冠,于是停手准备系好,这种礼制还是孔子教他的。但是对方可不管,趁机杀死了子路,将他剁成了肉酱。蒯聩成功夺位,即为庄公。子路死后,孔子忧愤难耐,半年后便病死在榻上。


李老师解答


子路结缨而死完全是因为他陷入了卫国的一场内乱之中,在战斗中子路帽子掉了,他停止战斗戴帽子,敌人趁机将他乱忍砍死。卫庄公当了国君后,将子路的尸体制成肉酱送给孔子,不久孔子忧愤而死。子路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也是孔门十哲之一,他的死对孔子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孔子之后再没有吃过肉酱!

卫国是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册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公室是周王室康叔封的后裔,平民则是殷商遗民。卫国有着监视殷商遗民的重任,因此卫国在立国之初是十分强大的;周平王东迁时卫国还出兵勤王,实力强劲。春秋以来,卫国国势日衰,最终被狄人灭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再次复国,但是实力大损。

卫灵公时卫国的国势已经很衰败了,但这并不影响卫国诸公子争权夺利,卫灵公的太子蒯聩跟南子不和,双方内斗不断。南子原本是宋国公主,后来嫁给卫灵公做夫人,卫灵公政治水平有限,国家大事皆决于南子。太子蒯聩刺杀南子失败后,被南子驱逐出境,寄居在宋国。

卫灵公薨后,南子将国君之位传给卫公子郢,但是公子郢坚决不当国君,于是国君之位传给了前太子蒯聩的儿子卫辄,也就是卫出公。前太子蒯聩在宋国呆不下去了,因为南子是宋国公主,所以他就带着手下投靠了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赵鞅承诺帮助蒯聩夺回卫国国君之位。

孔子周游天下时,南子曾召见过孔子,两人隔帐见面,南子叩头还礼时,身上佩饰发出清脆响声,孔子的学生子路对此颇为不满。南子敬佩孔子的为人,就按排子路去卫国大夫孔悝门下当差,治理蒲邑。据说子路治理蒲邑三年,政绩效著,他兴修水利获,实施仁政,得到百姓们的一致好评。

前太子蒯聩在赵鞅的支持下回国继位,被卫军击退。数年后不甘心失败的蒯聩挟持卫国大夫孔悝作乱,子路听说后前去解救主公孔悝。蒯聩命武士石乞击杀子路,在战斗中石乞一戈将子路的帽子打落,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子路停下战斗系帽子,石乞趁机杀死子路。蒯聩取得君位后,将南子处死,又将子路砍为肉酱送给孔子。

唐开元二十七年,唐朝追封子路为卫侯;宋大中符二年,宋朝加封子路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追封子路为卫公。子路生得光明磊落,死后受到各朝皇帝追封,明嘉靖九年改称子路为先贤仲子。


大秦铁鹰剑士


都别抢,我来答。

仲由,字子路。

他是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之一,在孔子众多的弟子当中。他确实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弟子,和颜回这种宽仁宅厚的弟子不同。子路是一个性格很暴烈而且刚直的人,他早年没有成为孔子的弟子时,几乎是一个“野人”般的存在。

《史记》中的记载很有趣,说: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意思早年的子路是一个很鲁莽的人,喜欢在脑袋上佩戴鸡冠状的装饰,身上披着兽皮。活脱脱一个野人,而且他早年非常看不起孔子,还经常欺负冒犯孔子。毕竟孔子的学说就是要求大家做一个文明人,而子路早年就是一个比较鲁莽的人,肯定不喜欢孔子的思想。

孔子也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慢慢引导他,让人最起码懂得一些礼仪。但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子路的性格毕竟就摆在那里,身上那股子本性还真的就没法消除了。所以子路经常毫不委婉的和孔子交流。

而且子路也不喜欢听老师讲大道理,《史记》上说他“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意思子路听到什么道理,但不愿去做,因为又害怕听到新的教导。面对冥顽不灵的弟子,孔子也是十分无奈,加上子路的这种性格。

孔子曾经预言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意思像他这种性格恐怕难以得到善终,孔子识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没想到最后真的一语成箴,这位崇尚武力的弟子最后果然不得善终,被砍成了肉泥,但是他死的时候又确实有几分让人钦佩的勇气。

为什么子路会落得个被人砍成肉泥的结局呢?

原来在卫国,卫灵公有位妃子叫作南子,当时的太子蒉聩因为得罪了她。所以害怕被她谋害,就逃出了卫国,卫灵公去世以后,蒉聩的儿子继位,是为卫出公。而卫国有位大夫叫做孔悝(和孔子无关系)。

蒉聩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联合孔悝想把儿子的位置给夺了。于是两人一合计,就联合起来叛乱,上演了一出“父亲抢儿子皇位”的狗血戏码。最后也成功了,这位旧太子成功继位,成为了卫庄公。

子路听说魏国叛乱了,于是着急忙慌的往回赶。

当时人家都对他说,卫出公以及流亡鲁国了,你何必为他自讨麻烦了。但子路是一个正义感很强的人,他觉得卫出公昔日有恩于自己,而自己不能平白无故的看着卫出公的位置为人抢走。所以执意要去帮卫出公讨一个公道。

子路跑到卫国皇宫,找到卫庄公,当时孔悝也在场,子路就质问卫庄公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可能子路觉得如果没有孔悝的帮助,卫庄公也不可能夺位成功。所以他要卫庄公把人交出来,他要杀了孔悝。

卫庄公当然不肯,于是命令士兵去攻打子路。

几个回合下来,子路寡不敌众,哪里是对手。恰好当时他的帽带被砍断了,子路也觉得自己是无力回天了,所以就说了一句“君子死而冠不免”,意思君子可以死,但是衣冠不能不整。说完,这位孔子的弟子就被敌人给剁成了肉泥。

想不到这位让孔子无奈的弟子,在最后关头却能表现出这样的气节和信仰,确实也足够让人意外。虽然他不像颜回那样讨孔子喜欢,但在子路身上其实也有很多优点,譬如他富有正义感,也很有勇气,他确实是一个值得让人尊敬的人。


围炉谈史


仲由字“子路”,伴随着孔子走过了大半辈子的人生,是孔子的徒弟又是知音友人。虽然“子路”被誉为“孔门十哲”、“二十四孝”、“七十二贤人”之一,但是却也是其中下场最为凄惨的一位。在卫国内乱中,子路被乱军直接剁成了肉泥,孔子悲痛万分,长久无言,在一年之后离世。勇猛、刚强的子路为什么会在这一场卫国的内乱中被杀?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一:子路之“刚”!



子路在没有成为孔子门生之前便是街市上的市井混混,一身的痞气自不必说。当年在鲁国,膀大腰粗的子路在路上遇见了同样气势非凡的孔子,子路二话没说便将挡着道的孔子按在地上打了一顿,丝毫没有留手的意思。孔子也因为子路太强,不敢还手。

后来师徒二人结伴而行,周游列国,子路也因为性子“直”,又刚猛,不断对孔子做出批评约束,是孔子门人中唯一一个敢指出孔子错误的人。当孔子在卫国想见南子时,被子路嘲讽地只好说:予所否者,天厌之!



所谓好钢易折,孔子对于刚强的子路说:若由者,不得其死然。没想到多年之后,孔子竟然一语成谶。

二:子路之“忠”!



子路在孔子身边求学的时候,孔子便经常和子路说,君子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要“忠”。

回望子路的一生,他用行动来证实了自己的人格,践行着君子之道。无论是伴随着孔子离开鲁国,还是数次被困入险境,子路坚守的信念不曾动摇。

当卫国内乱发生,权臣孔悝被他的母亲和蒯聩俘虏时,卫国已经被叛军控制,孔悝的门客见大势已去,纷纷逃亡。而子路那时刚刚从城外归来,见城中大乱心生疑惑,恰巧遇见了一位相识。这位相识劝子路也快点逃命,局势已经失控,留下来也只是徒劳,不如保住自己的小命为上上策。

子路义正言辞的反驳道:这天下哪有吃人俸禄,危难关头却弃人而走的事情呢?这不是君子作为。说完子路整理了自己的衣裳,毅然走上了捍卫正义的道路。



可是正义的道路是困难的,谁想真正得到它,谁就要付出他最宝贵的东西。

子路只有生命,最宝贵的生命。他为了心中那美好的君子之道,就算付出了生命也不觉得可惜。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从容殉道!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首先,子路并不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孔子最宠爱的学生是颜回。

子路本名仲由,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与孔子其他学生不一样,随是孔子的学生,但是思想没有完全被孔子思想所征服,由于年小家里贫困,所以自小干体力重活,同时自小习武,所以在拜孔子为师后,也起到了孔子保镖的作用。

子路虽然后来跟随孔子学习儒家思想,但是由于年少时的习武,让他性格中也带有了一些豪爽与刚直,同时,这也为他以后被剁成肉酱埋下了伏笔。

事情的前奏是这样的,孔子游说,去见南子也就是卫灵公夫人,而当时南子在外面的名声很不好,有传他跟卫灵公的长子有染。而且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在众学生面前惊叹南子的政治才能。但是这时子路一点也看不下去,他自小嫉恶如仇,讨厌有违伦常的事情,所以直接明面上就反驳孔子。

而上面说过卫灵公的长子蒯聩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暧昧,被卫灵公发现后,吓得蒯聩赶紧出逃,后来卫灵公死后,卫灵公的孙子也就是蒯聩的儿子继位。出逃在外的蒯聩听说老爹去世后,急忙赶回来,把他的儿子赶下王位,自己继位。

按理说这件事本没有子路什么关系,但是子路由于性格及其直,看不惯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去管,于是就对蒯聩发表了自己的言论看法,觉得他继位不当,应该退位给自己的儿子,蒯聩大为恼火,命人去给子路教训,于是子路当场被打的很严重,按理说这时他应该跑,但是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他极其看重衣冠的整齐,将这件事视作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然而就在整理衣帽的时候,被蒯聩派来的人砍为肉酱。


丫丫说史


(肉酱)
为什么剁成肉酱,是因为他跟人打架造成的呢!

为什么会打架呢,是因为他跑回去想主持正义!

为什么主持正义,是因为他学习了儒家的学说!

所以他就奋不顾身的回国去以卵击石主持正义了啊!

他的老师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呢?

所以虽然他被剁成肉酱这个事情比较遗憾!

但是作为儒家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是死得其所啊!

所以子路自己说不定觉得自己棒棒哒!

子路同学跟孔子老师只差了几岁年纪哦!

他是一个很喜欢暴力的中年大叔!

经常看不惯孔子就会怼他几句!

所以脾气是比较火爆的呢!

他被杀死的原因呢,是因为打架时候,帽子的扎带松了

帽子就歪掉了,子路是儒家弟子啊

人必须要讲礼仪重衣冠啊

所以即使是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也要顾及帽子是否端正呢

于是子路就放下武器来扶正帽子

这个时候,敌人就把他捅死了呢

所以子路是为了坚守礼仪而死的

他死于自己的理想

即使后来被剁成肉酱

那也是儒家的楷模哦!


东郭讲古


子路之死,其老师孔子就是罪魁祸首。

如果子路那天没在街上遇见孔子,且“陵暴孔子”,那么子路一定还在其家乡耀武扬威地活着。

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说,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强。头戴公鸡羽毛做的帽子,腰间挎着用猪皮装饰的长剑。这显然就是“左青龙,右白虎,中间纹了个米老鼠”的街头小混混。

不可一世的子路,遇见了自视清高的孔子,孔子瞅了子路一眼,子路瞪着眼问,你瞅啥?!孔子不甘示弱,挺着脖子说,瞅你咋滴!

子路这小暴脾气,上去就把孔子按倒,“凌暴”了一顿。引得一众看客哈哈大笑。子路很得意。

但孔子爬起来,整整衣冠说,你得意个锤子,众人皆是笑你耳,非我也。

子路很迷茫,歪着头问,为啥?愿闻其详。啥原因,你说说吧!

孔子开口唱道;only,you,君子动口不动手,我动口不动手,君子也,你动口又动手,小人也,世人皆敬君子,而笑小人,你说大伙儿笑的谁,only~you啊!

唬得子路一楞一楞的,“大哥,你谁啊?懂这么多?”

一旁的颜回鼻子仰高,不可一世道:“这就是俺家老师,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也!”

什么?你就是孔夫子,唉呀!我一定要拜你为师,跟你学学怎么做君子。子路纳头就拜。

孔子心中暗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什么意思呢?就是,“像子路这样,他以后不得好死。”

子路果然跟着孔子学了很多做君子的大道理,什么“舍生取义”了,什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了,…………,铭记于心。

所以,当子路听到主子孔悝被他舅舅和老妈绑架了时,急忙往城里赶。路上遇到了从城里逃出来的同学子羔。子羔告诉他,大势已去,赶紧逃吧。子路说,我吃人家的饭,却在人家遇到危险的时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为。于是单枪匹马进城,准备救出孔悝。

子路到了现场,二话不说就和 孔悝的亲母舅蒯聩的人搏斗起来。子路人单势孤,受了重伤,帽子上的缨也断了。子路说,君子在临死的时候,帽子要端正。整理帽子的空当,被人一刀给咔擦了,接着又噼里啪啦的给剁成了肉酱。

子路这边是舍身取义了,可比较滑稽的是,其主子孔悝后来竟然他妈的安然无恙了,是啊!人家的舅舅和妈妈本来就是把他关在屋里头说说话,你说你子路激动个啥!

所以,窃以为,子路之死,孔老夫子绝对脱不了干系。

孔子,都是你的“仁义礼智信”,把子路同学给教傻逼了啊!






七斗


前言: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有贤者七十二。而子路,正是孔子这七十二贤者之一。同颜回他们相比,子路也许智慧不及,但在人格上却不输于任何人。面临国家叛乱的时候,子路身为卫国大将军,他能做的只有拼命,不会逃命。至于子路最终下场惨然,虽为肉酱,但他留存于人世间的凛然大义却滚烫且热烈。

君子死冠不免

公元前408年,卫出公的父亲蒯聩,曾几番胁迫孔悝把自己迎回卫国当国君,而这蒯聩,就是之后登基上位的卫后庄公,这次政治斗争又称作“卫国之乱”。身为卫国的大将军,子路誓死效忠卫出公,所以他为了解救孔悝而不惜同蒯聩为敌。

为此,子路同蒯聩门下的两个武将出身的家臣大打出手,虽然子路勇猛且有些武艺基础,但面对石乞、盂黡这二人的时候,不免有些吃力。在战斗过程中,子路头顶之冠被砍掉,子路认为“人在,冠不能掉”,便停止战斗,弯下身子去捡掉在地上的帽子。石乞、盂黡二人趁虚而入,一刀解决了正在弯腰捡冠的子路。子路死后,卫后庄公还将其施以醢刑,即将子路的躯体剁成肉酱。

子路之死,性格影响颇深

《汉书·游侠列传》:“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其实早在子路死之前夕,孔子就发出了类似的感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有感而发恰恰证明了两个细节,而这两个细节却又是左右子路人生和结局的决定因素。

①子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正是由于他刚直执拗的性格而影响的,这是好的一方面;

②子路性格中原始乡野的深刻烙印最终引导着他走向了偏执一端,正是死路;

子路毅然赴死,即便脱离不开自己执拗的性格,但他所面对“救国救民”的国家大事之时,他还有其他道路可走吗?回过头来说,当时已经没有其他办法能够解决卫国皇位的争夺了。对于身为大将军的子路而言,保家卫国护主是他的职责。子路救主而赴死,证实了子路“义利并重”的思想。因为卫国国君给了子路利,所以子路应当报之以义。为义而死,死得其所。

冠带整齐,杀生取义

子路一生坦坦荡荡,直到临死一刻,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是君子,并且用极其悲壮的举动捍卫了自己“君子”的气节。为捍卫国家,子路终被剁成肉酱,孟子其后于“孟子思想”中提出的杀生取义似乎同他的这位“隔代师兄”颇具关系。子路的死对于孔子而言,更是极大的精神打击,颜回刚刚逝去,谁曾想到,子路也随之而去,子路是孔子门下杀身成仁的第一人。人自然改变不了自己死亡的命运,但如何面对死亡,却是从心底里靠自己把握的。

笔者感言:

子路在孔子门下众多弟子之中居于特殊位置,在《论语》中也是亮相最多的人物,他“至死而扶正冠带”的最终结局感人至深。他粗鲁但勇敢,虽不修边幅但却是贯彻孔儒思想最为透彻的人。《周易》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时阔达,死际豪迈,寒门子弟的他,却是诸子百家中的侠客。正是因为他这种“粗鲁+忠诚”的二元化人格,才使得他于三千门徒中尤为特殊。“子路之死”在我看来,更是后世儒生该学的风范。


亮郎才不尽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应该是颜回。颜回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曾被孔子视为其衣钵传人。可不幸的是,颜回在四十岁时英年早逝。时年七十一岁的孔子痛心不已,直呼“天丧予!”颜回的逝去,孔子甚至比失去亲生儿子孔鲤更加痛心。但祸不单行,在颜回死去的次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孔子的另一得意门生子路也在卫国内乱中丧生,先于恩师孔子离世。孔子在得知子路的死讯后,悲痛地说:“这是老天要断绝我呀!”


相比于德行贤良、谦逊恭让的颜回,子路在孔子众弟子中个性鲜明,耿直忠义。 子路出身贫寒,但他行侠仗义,特立独行。在成为孔子的学生后,他对孔子非常敬重,陪伴恩师周游列国,是孔子弟子中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

子路生性率直,他尊重孔子,但有时也对孔子的言行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 当孔子首提“正名”时,子路就批评老师太过迂腐。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被卫灵公的宠妃南子召见。南子本是宋国公主,她颇有姿色,但性情淫荡,嫁与卫灵公后仍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子路对老师答应拜见南子一事耿耿于怀,认为像孔子这样一位圣人、贤者,应该是不屑于与南子这样一位声名狼藉的女人会面的,除非孔子也仰慕南子的美貌。面对子路的指责,孔子急得指天发誓,表白自己的清白。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子路曾对老师提出过批评意见。


子路性格率直,为人耿忠信义。性格决定命运。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时任卫国大夫孔悝的家邑的长官。孔子深知子路忠义的性格,当他得知卫国内乱时,他就担心子路的安危,恐怕子路会回不到他的身边了。

卫国的这次内乱也是源于南子。南子嫁与卫灵公后,仍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之子、太子蒯聩为此感到羞耻,与家臣戏阳速谋划除掉南子。谁知戏阳速反悔,此行动被南子察觉。南子向卫灵公告了太子蒯聩一状,吓得蒯聩逃到宋国去了。

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南子欲立卫灵公的儿子郢为国君。可是郢比较胆小。他觉得太子蒯聩出逃,他的儿子辄还在卫国。有这爷俩,他即便当上了国君,也是干不安稳。于是他识趣地辞让。南子无奈,只得立蒯聩的儿子辄做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卫出公。 就在卫出公即位这年,这时卫出公的父亲蒯聩早已投奔到晋国。晋国的领袖赵简子派阳虎等人送蒯聩回卫,意图让蒯聩即位,被卫兵拒之境外,卫出公这才在国君之位上安稳地呆了十二年。


卫国大夫孔悝是蒯聩的外甥,孔悝的母亲伯姬是卫灵公的女儿,蒯聩的姐姐。伯姬在丈夫孔文子死后,便和孔府的仆人浑良夫相好。蒯聩以取得王位后,答应姐姐嫁与浑良夫为诱饵,换取了伯姬和浑良夫支持他回国夺位。

为取得卫国大夫孔悝的支持,蒯聩与姐姐伯姬、浑良夫策划劫持了孔悝,胁迫孔悝支持蒯聩夺位。 孔悝被劫持后,孔悝的管家栾宁马上给子路报信,又马不蹄地护送卫出公逃亡到鲁国。 子路得知了孔悝的危急情况后,马上前去营救孔悝。在城门外,子路遇见了逃出城的师弟子羔。子羔劝说子路赶紧逃命。但子路认为既然拿了孔悝的俸禄,就要有所担当。于是,子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只身冒死进城。


当时蒯聩劫持了孔悝,胁迫孔悝登台签署盟约。子路要求蒯聩放人未果,就直接在台下点火。这时蒯聩与其他两位武士联手与子路展开决斗。这时的子路已六十三岁,年老体衰,根本不是三人的对手,很快就身负重伤,头上的帽子也被击落在地。子路在身死之际仍言“君子死,冠不免”,他强撑身体,用尽全力整理好冠缨,在他结系缨带的时候,被武士杀死。

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他完全可以跟师弟子羔一样,远离是非之地,保全自身性命。可他却不畏死难,以身赴死。“食人之禄,不避其祸”,子路是一位有担当的忠义侠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