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是什么?怎么练?请来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语感”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先后出现了8次,有4次出现在“实施建议”中,

语感是什么?怎么练?请来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例如: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

“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要理解《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这些实施建议,首先就要理解语感。《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语感的解释是: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语感是什么?怎么练?请来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词典说是“人对词语表达的感受。”叶圣陶说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那我们弄懂了没有?反正我还是不太明白。那就用自己明白的东西去对比。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交给学生语文知识,这些知识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可以进行细致的分析,每个人都听到同样的内容;而语感却不能明明白白地表述,它比语文知识更基本、更丰富,却不好怎么分析,而且每个人体验不同,语感在个体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是独特的。

语感是什么?怎么练?请来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你看这句话,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我们可以分析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爱比作银行,用对比写出了爱不要自私,要学会分享。可是,说这句话的人,活了99岁,却一辈子没有读过书,不认识一个字,根本不懂像比喻、对比这一类的修辞手法。她还说过“眼睛可不能饿着。眼要是见不着好东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没用了。”“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来靠去你就发现了,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这些话来自于倪萍的《姥姥语录》,人生和岁月锻造了老人的智慧,也使他们拥有了无以伦比的语感。

语感是什么?怎么练?请来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这样看来,语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吗?

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文知识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语文知识只有经过反复的使用,进入高度熟练状态,与语感融为一体,或者化为语感后,才能在日常语言运用当中起作用。

语感是什么?怎么练?请来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大概了解了语感,也看到了课标对语感的要求,那我们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实现从语文知识到语感的转化呢?一般来讲,语感包括口、眼、脑三个器官的联动整合。讲话必须做到“意到口到,脱口而出”,而做到这点的最好训练就是朗读、朗诵。

语感是什么?怎么练?请来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而大量的朗读,特别是大声的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进行语感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具有敏锐的语感。可朗读,并不是让学生朗读,读了就有语感的。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片段。

从这样淳朴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学生从感性上、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文章,对文章进行主观的消化和吸收,在不知不觉之间通过诵读把他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积淀。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琅琅出声地诵读,浅吟低唱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是什么?怎么练?请来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