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里 “会说话的石头”



古城里“会说话的石头”

陈世琦


有一首歌曲唱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走进忻州古城,精美的石头虽然不多,各种用途的“石条”却随处可见。平整的街巷“石条”、漂亮的房基“石条”、庄重的城墙“石条”、饱含沧桑的城门洞“石条”。这些安静的“石头”都在以深沉的方式与我们“说话”,告诉我们很多。


忻州古城里 “会说话的石头”

忻州古城建筑使用的“石条”大致分为两种材质。一种是外观颜色偏白,内含星点状或斑点状黑点的“黑白花”花岗岩。一种是外观颜色偏黑,略有纹理的“青石板”石灰岩。花岗岩是一种岩浆火成岩,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含有肉眼可辨的星点状或斑点状矿物质颗粒。其结构严密、质地密实、抗压强度高、色泽美观。忻州古城基础使用花岗岩“石条”砌筑铺装,其耐磨损、耐风化、抗冻不吸水,有“千年不烂之石”的美誉。顺应“天不满西北,地不平东南”的古训,古城墙西北为钝角,东南陡然而降,西高东低,依坡顺势蜿蜒起伏,城墙外围砖石建造,固若金汤。城墙内侧夯土缓坡,如遇敌情,军民可蜂拥而至,进行积极的防御作战。


忻州古城里 “会说话的石头”

仔细观察西门坡残存的一段城墙,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錾斧加工的“石条”,四棱见线,长度在2.88m—1.5m之间,截面约为0.30mx0.25m。每层横向铺装的长“石条”与纵向铺装的短“石条”呈π字形结构,依次间断分布。九层之多的“石条”,均按80多度倾角规整地向上延伸,使整个城墙基础,雄伟高大。两米多高的城墙基础“石条”,都用厚厚的白灰膏错缝浆砌连接。很难想象,我们的先人是用怎样的“工匠精神”,把一锹锹夯土和一根根沉重的“石条”连接的那样天衣无缝,形成坚实的合力。共同承载十多米高城墙重力,造就“九里二十步”的围城。在当年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完成如此庞大的土石方工程,直到经得起千百年历史沧桑考验。这就是“石头”留给我们的思考、留给我们油然的惊叹!


忻州古城里 “会说话的石头”

忻府区北部的银山、金山、双乳山虽然都是花岗岩石材区,一般仅能用于片石或重型道渣加工,并没有“黑白花”花岗岩的存在。忻府区东南部的系舟山都是石灰岩石材区,一般也仅用于烧制石灰或加工石子,很少能加工成“青石板”使用。忻府区西部的凤凰山一带,有大量的“黑白花”花岗岩石材可供开采。按照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忻州建城使用,却没有能够找到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用于始建忻州城的历史记载。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三次大修忻州古城城墙的“石条”源于何处,都需要继续探讨研究。忻州古城南北大街的道路,曾用硕大的花岗岩“石条”铺装。记忆中的这些“石条”并不光滑平整,走路还须“脚下留神”。我们这些上下学的娃娃,曾经走在自己熟悉的“石条”上,说笑风生,快步如飞。古城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尖脚车轱辘碰撞“石条”的声音,嘎嘎作响,造就了这里的繁荣。几年后,这些“石条”移往学道街、兴寺街、草市巷和二道坡,用以抵御洪水的侵蚀。南北大街开始扩宽硬化,胶轮车进入古城,城市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四十年前,西城楼新兴门、南城楼景贤门的城门洞,先后失去通行的功能,但是城门洞里的“石条”依然光滑溜圆、车辙深深,可供游人触摸、遐想。


忻州古城里 “会说话的石头”

忻州古城里 “会说话的石头”


可惜这些似乎属于“不可移动的文物”,并没有像雁门关、娘子关城门洞那样幸运,继续保留原汁原味的车辙,在活化忻州古城中,就连东城楼的城门洞“石条”也换成了新材料铺装的地板。那些无法复制的“车辙”,虽然不能涵盖古城文化的全部,但至少可以佐证,这里曾经是晋北的重要关隘、这里曾经有过车水马龙的繁荣,这里积淀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供游人追寻。那些满身车辙的“石头”,自然会加强游人对古城的印象,触发他们内心的思考。我们可以重建许多失去的建筑,补救历史的记忆。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宣,推介自己的旅游产品,却无耐寻匿失去的“石头”文化,引领人们的思绪。


忻州古城里 “会说话的石头”

忻州古城大规模的改造活化工程将要继续进行。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尽可能做到,像“北城门楼”一样的法定保留、像秀容书院“老戏台”一样的维护保留、像“明月楼”一样的移动保留、像草市巷“钱庄遗址”一样的改造保留……,都不失为“修旧如旧”的选择。尽可能让“会说话的石头”,讲述忻州商业的繁荣、文化的精深,证明我们忻州历史厚重、民风淳朴。为忻州古城留下更多的建筑印记和文化符号,是大家的愿望,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忻州古城里 “会说话的石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