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世界科技史,由西方主导的几次工业革命极大推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自英国蒸汽机的出现到现在美国 人工智能的崛起,一听说高科技,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欧美国家。而只有脚下的球鞋,身上的衣服才会出现 Made in China 的标识。
其实,古代的中国并不缺少高科技,且不说四大发明如何推进了欧洲的发展,单单一个青花瓷,上面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就足以让欧洲贵族大为惊叹。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国之重宝,也是高科技的体现。翻开长长的画卷,我们不仅感慨于作者惊人的画技和汴凉城的繁华,在不经意间,一些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高科技仍然夺人眼球。
《清明上河图》并不是一幅传统意义的山水画,严格来说是一种风俗画,又称界画。界画以长著名,最长可达400多米,在古代担任着连环画或者电影的角色。界画的观看是要从一头逐次展开,随着画轴的展开,故事徐徐道来。欧洲人还会加以音乐伴奏,由解说员解说画中各部分的内容。
因为有了界画,人们看到的信息量得到了成倍的提高,不仅在空间上进行了无限的扩展,更是加入了时间要素,使得画具有了故事性。界画更吸收了小说的特点,在适当位置加入伏笔,通过画面的依次展现,一波三折的戏剧情节逐次开展。
可以说,《清明上河图》的出世在当时不亚于一部3D电影大片的首映。
除了这种超越时代的展现方式,《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中也隐藏着很多极具科技含量的东西。《清明上河图》整幅画的中心是一艘大船要撞上汴河上的大桥,人们围绕如何避免撞桥事故而忙碌起来。
图中的巨大拱桥,称为虹桥。整个桥由木头制成,好像双手供合,十指紧扣一样。由多排巨木组成拱骨,互相连接,拱骨的两端,各置上横骨串联。拱骨和横骨之间用粗绳捆绑起来,再用大钉贯连。
这种特殊的构造称之为叠梁拱,是当年朝廷引进由山东青州传来的新造桥技术。虹桥之结构,反映宋代营造技术之先进。虹桥不单无阻水流,有利航道,坚固耐用,而且因为由木头制成,重量较轻,适合两岸地基。
除了桥之外,我们在汴河上看到很多条来往的船只。说到船,我们不得不说到橹和舵,因为橹和舵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因为受了鱼的启发,把鱼尾一样的木棍伸入水中,就可以推动船的行进。橹还能起到船舵的作用,使船转向。
而双橹船就更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了。双橹船的好处就是避免改变航向时调转船头的麻烦。我们看到《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很多艘双橹船。在航运繁忙的汴河上,这种船就显得极为方便了。而西方并没有发明出来橹,他们划船都用浆,其灵活性就差多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平衡舵的出现。我们看到汴河上较大的船都在尾部有一大块板和一小块板组成的平衡舵。
平衡舵的舵压中心至舵杆轴线的距离小,故转舵力矩小,但舵在水流作用下易摆动,是中国造船技术一项重要的发明。舵杆安插在舵扇后半部,能够缩小舵扇平面的摆动力矩,可使转舵较为省力,对控制船只航向有较好的效果。
《清明上河图》中这种带有平衡舵的船,不仅身体巨大,而且结构复杂,船上人员也是各司其职。宋代极其超群的造船技艺,不禁让我们想到了数百年后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些先进技术的出现,郑和的庞大船队才得以漂洋过海。
除了这些容易看到的东西,《清明上河图》中还有一些颇具科技感的小东西。正是得力于张择端笔下画幅的巨大,这些细节才能够展现给大家。
在虹桥的桥头,我们看到有一只鸟立在木杆上。其实那不是真的鸟,而是一种测风仪,叫做“五两”。因为是五两重的鸡毛所制,而得名。宋代人只要看鸟头朝向哪个方向,便可知道风向,一点也不逊色于现在的测风仪。
如果我们再仔细观看,《清明上河图》中一个路边摊上,遮阳伞下面的招牌上写着“香饮子”三个大字。“香饮子”是什么东西,是香烟还是香水?
其实早有人记录,“香饮子”就是宋代人喝的饮料。宋人以喝饮料为时尚,市场上当然就有各色饮料出售。虽然在那个时代,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但是宋代人已经有了冷饮喝,可见当时人们生活还是蛮惬意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清明上河图》又以新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原本静止的画面变得运动起来。我们看到赶集的毛驴慢悠悠的走着,街上的行人有说有笑,还有河里的流水,马上要撞上大桥的船和上面叫喊的人们,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单单一副画卷就把宋代汴京城的社会生活描绘的淋淋尽致,不仅蕴藏了历史故事,而且展露了科技才华,《清明上河图》不愧为国之重宝。从中我们看到不只是艺术品的精美,还有社会人生的多样,不仅有历史故事烙下深刻的烙印,更有科技昌明一世的繁华。
然而短短几百年,我们落在了西方国家的后面,心酸的是曾经的辉煌。不过历史不会让中国人一直沉睡,勤劳勇敢的华夏子孙不会一直羡慕别人的幸福生活的。
我们会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新的时代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待到中华伟大复兴之时,书写我们社会昌明、科技昌盛的,不再是画卷,而是广阔的宇宙和无边的大地。
閱讀更多 站在地球背面思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