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心学大师王阳明能学到什么?

科学的元宝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因建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

王阳明的理论被称为"阳明心学"。它的理论结构由四部分构成。"良知"本体论、"致良知"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论、"亲亲仁民"的民本论。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王阳明的心学不是唯心学说,更不是心理修学。我们在今天的历史视野看,它是中国古代思想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道法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之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实践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良知”本体论可以让全社会确立以“良知“为核心的道德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利益观。改善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社会文明环境,全面提高全社会人文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

二、"知良知"的方法论让我们内存于心的“良知“,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做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宗旨。做事情要知天地良心,这是极具正能量的思想,如果每个人都真能够实现自己的良知,对建设和谐世界是非常有力的。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力量。“知行合一”可以提高干部队伍和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四、"亲民"的本体论重视民生的主张,在当下改革开放新时代尤为重要。儒学传统始终强调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我们这个时代尤其需要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为主宰的民主精神,这对中国走向民主仁政的治理模式是有积极意义的。


贺兰燕语


在读完董平教授《传奇王阳明》一书的良知之教一章,我不禁点头,实在太精彩,书中对“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读实在太精彩了,虽然只有很少的几页,但让我既感动又兴奋。和君商学院院长王明夫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某种哲学的话,那就皈依王阳明哲学吧。虽然目前我对心学的认知仅限于《明朝那些事》、《传奇王阳明》两本书的相关介绍,也不禁心神向往,想更深入探寻王阳明哲学的方方面面。

董平教授对王阳明心学关于“致良知”的部分,深入浅出的讲解,易读易理解,顺便提一下,这本书也是王明夫先生推荐了解心学的书之一。让我更为感动惊奇的更在于,前不久刚读完的迈克·A·辛格《臣服实验》一书中描述的生命流动的力量,正是王阳明口中的“良知”,他们虽然一个西方,一个东方,一个在明朝,一个在近现代,但表达的底层意思却是出奇的一致,原来“理”是不分时间空间的,而它一直都存在着。

回到主题上,在读完《明朝那些事》王阳明部分章节后,我对“知行合一”了解的非常浅显,知道并且做到本身就很难,我之前也是这么理解,但也仅止于此,也就是个表面而已。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对王阳明一生经历的了解,他从小就很才能出众,思想观念也和其他小孩不一样,在周边人看来,他也许就是一个怪小孩,并且他很小就立志要当一位“圣人”。

怎么当圣人呢?圣人首先要保家卫国,所以他15岁独自到关外侦查边关地形,回到家中写了报告要上奏朝廷,被他爹骂了一顿,可他还是坚信要当圣人。16岁,朱熹的“格物致知”在当时十分流行,王阳明对此也十分相信,马上行动,在家格起了竹子,3天后积劳成疾生了重病,这件事也让王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怀疑,开始另辟蹊径,也因此更加坚定他要当圣人的决心。

17岁王阳明成亲,却在婚礼当天不见新郎官踪迹,原因是王阳明在当地的广润门附近偶遇一位老道士,与他攀谈甚欢,不知不觉竟过了一夜。21岁,王阳明顺利通过浙江乡试,中了举人。22岁会试落地,25岁复考再次落地,直到28岁考中进士。随后他因替言官替正义上书,得罪当时权倾一时的太监刘瑾,被贬龙场。在这之后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领悟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每一个人的人性当中,原本就有”圣人之道“,以前总将圣人之道当作外在东西来追求,现在他认为,那实在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

在我目前浅显的理解来看,“良知”也即“圣人之道”的一种。“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心灵本来的样子,本来的状态。也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是我们作为人而存在的根据;是理性的本原,是我们可能获得知识的根据;也是德性的本原,是我们之所以可能有道德的依据。并且“良知”是本来就存在,而且是一直就存在的。

什么是本心?打个比方,在国学书院里,小辈给长辈递茶水,这是书院的规定,但不是本心,本心应该是,不管书院有没有这个规定,小辈都应该向长辈递茶水,这是敬重长辈。再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为什么去帮助别人?是为了积累自己的善行,还是不得而为之,抑或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这些都不是本心,都参杂着私心或者欲望,都为了想让自己获得回报。而本心是,帮助别人没有目的,为了帮助而帮助,别人需要帮助就帮助了,并没有想过帮助别人后,你能获得什么回报,或者帮助别人你要付出什么代价,这就是良知。

王阳明说,你的“良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良知”引导我们去做事,而不是我们的偏好。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外界接触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打交道,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将偏见当作真理,使人们的生活偏离了“良知”的引导。“良知”被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偏见掩盖、遮蔽起来了,这十分危险,它使我们的生命失去了根基,丧失了人的本质。

所以我们要“致良知”,董平教授解释说,“致良知”包含两种意思:

一是我们要自觉意识到“良知”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本质,要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就需要让“良知”重新显现出来,显现于我们的内在心灵,让“良知”指导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这里提一下,《臣服实验》提到,放下个人偏好,臣服于生命自然流动的力量,作者的这个观点和王阳明的“致良知”观点不谋而合)

二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良知”的存在,那就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表达出来,将“良知”贯彻落实到方方面面。“知”就一定要“行”,这里的“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为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王阳明正是“知行合一”彻底的践行者,从上面的他的经历中就能看出,他立志成为”圣人“,并且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也经历过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困境,最终他还是悟到了,并且将自己的心学传播给更多人受益。

在读完董平教授《传奇王阳明》一书的良知之教一章,我不禁点头,实在太精彩,书中对“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读实在太精彩了,虽然只有很少的几页,但让我既感动又兴奋。和君商学院院长王明夫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某种哲学的话,那就皈依王阳明哲学吧。虽然目前我对心学的认知仅限于《明朝那些事》、《传奇王阳明》两本书的相关介绍,也不禁心神向往,想更深入探寻王阳明哲学的方方面面。

董平教授对王阳明心学关于“致良知”的部分,深入浅出的讲解,易读易理解,顺便提一下,这本书也是王明夫先生推荐了解心学的书之一。让我更为感动惊奇的更在于,前不久刚读完的迈克·A·辛格《臣服实验》一书中描述的生命流动的力量,正是王阳明口中的“良知”,他们虽然一个西方,一个东方,一个在明朝,一个在近现代,但表达的底层意思却是出奇的一致,原来“理”是不分时间空间的,而它一直都存在着。

回到主题上,在读完《明朝那些事》王阳明部分章节后,我对“知行合一”了解的非常浅显,知道并且做到本身就很难,我之前也是这么理解,但也仅止于此,也就是个表面而已。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对王阳明一生经历的了解,他从小就很才能出众,思想观念也和其他小孩不一样,在周边人看来,他也许就是一个怪小孩,并且他很小就立志要当一位“圣人”。

怎么当圣人呢?圣人首先要保家卫国,所以他15岁独自到关外侦查边关地形,回到家中写了报告要上奏朝廷,被他爹骂了一顿,可他还是坚信要当圣人。16岁,朱熹的“格物致知”在当时十分流行,王阳明对此也十分相信,马上行动,在家格起了竹子,3天后积劳成疾生了重病,这件事也让王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怀疑,开始另辟蹊径,也因此更加坚定他要当圣人的决心。

17岁王阳明成亲,却在婚礼当天不见新郎官踪迹,原因是王阳明在当地的广润门附近偶遇一位老道士,与他攀谈甚欢,不知不觉竟过了一夜。21岁,王阳明顺利通过浙江乡试,中了举人。22岁会试落地,25岁复考再次落地,直到28岁考中进士。随后他因替言官替正义上书,得罪当时权倾一时的太监刘瑾,被贬龙场。在这之后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领悟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每一个人的人性当中,原本就有”圣人之道“,以前总将圣人之道当作外在东西来追求,现在他认为,那实在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

在我目前浅显的理解来看,“良知”也即“圣人之道”的一种。“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心灵本来的样子,本来的状态。也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是我们作为人而存在的根据;是理性的本原,是我们可能获得知识的根据;也是德性的本原,是我们之所以可能有道德的依据。并且“良知”是本来就存在,而且是一直就存在的。

什么是本心?打个比方,在国学书院里,小辈给长辈递茶水,这是书院的规定,但不是本心,本心应该是,不管书院有没有这个规定,小辈都应该向长辈递茶水,这是敬重长辈。再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为什么去帮助别人?是为了积累自己的善行,还是不得而为之,抑或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这些都不是本心,都参杂着私心或者欲望,都为了想让自己获得回报。而本心是,帮助别人没有目的,为了帮助而帮助,别人需要帮助就帮助了,并没有想过帮助别人后,你能获得什么回报,或者帮助别人你要付出什么代价,这就是良知。

王阳明说,你的“良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良知”引导我们去做事,而不是我们的偏好。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外界接触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打交道,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将偏见当作真理,使人们的生活偏离了“良知”的引导。“良知”被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偏见掩盖、遮蔽起来了,这十分危险,它使我们的生命失去了根基,丧失了人的本质。

所以我们要“致良知”,董平教授解释说,“致良知”包含两种意思:

一是我们要自觉意识到“良知”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本质,要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就需要让“良知”重新显现出来,显现于我们的内在心灵,让“良知”指导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这里提一下,《臣服实验》提到,放下个人偏好,臣服于生命自然流动的力量,作者的这个观点和王阳明的“致良知”观点不谋而合)

二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良知”的存在,那就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表达出来,将“良知”贯彻落实到方方面面。“知”就一定要“行”,这里的“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为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王阳明正是“知行合一”彻底的践行者,从上面的他的经历中就能看出,他立志成为”圣人“,并且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也经历过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困境,最终他还是悟到了,并且将自己的心学传播给更多人受益。


Mr张先森說


王阳明先生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圣人。

人活一世就像一个人学习武功一样。

释迦摩尼看到人们整天胡乱比划,于是想告诉世人心法。但很少有人听懂。

老子说那个心法玄之又玄,说了你也不信,我还是告诉你个基本招式吧,如何下蹲,如何跳跃。

孔子想依世人的根性不一不可能都学会心法,我还是教他们什么是正确动作吧,这样虽然他们不知道自己练的什么功夫,但从大体动作上不至于是错误的。

王阳明想孔子的示范动作是对的,心法我也领会了但是没有释迦摩尼讲的那么透彻,而且很多人听了心法也不会用到招式上,我还是帮他们打通任督二脉吧,至少这样练功会事半功倍。

修行如幻,以幻修幻,幻心还依幻法来灭,法无断灭,离幻即觉,有觉亦幻,离亦为幻,离无所离,幻灭即灭,真常不动。

个人所悟,亦为戏论,有缘自会深讨。



凡夫讲禅学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王明阳是一个心学大师,看待万物非常淡然。对功名利禄不争、不怒,拥有伟大的胸怀,如圣人一般的存在于那个时代。他极力的推广提倡天理,不管人的欲望。他倡导一个人存活在世上,就应该将天理与自我良知合二为一,合为一体。把伦理道德的价值看的很重要,他说人应该去除一切的欲望,人不能心存恶意,一个人有什么心机,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终点。一个人的欲望就是一个人的痛苦,欲望愈多,痛苦愈多。

倘若一辈子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途中,他这一辈子都是碌碌无为,毫无意义,在勾心斗角的痛苦中走往漫长的一生。驾驭不了的欲望,根本不要去想,也不要去伸手够,因为那是你痛苦的起点。

平凡的生活中,不要好高骛远。人生最怕的就是没有本事,却心比天高。自己的资金、能力、背景这些不足以支撑你追求时,不要想太高大上的欲望,你的能力决定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让自己生活在无止境的痛苦中,这就是王明阳对生命的诠释。










今古杂坛


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先后刑部硕士,贵州隆昌程颐,庐陵知县,右杜迁御史,赣南巡抚,二广巡抚等。晚年,他成了南京军务大臣,都察院离开了杜御史。他被授予“新人”的称号,以平息陈豪的叛乱和其他军事成就,并被追授侯爵隆庆。

王守仁是明朝的一位大师心学。明朝心学的基本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陈献章开放,湛若水完善,王阳明精通。王守仁的理论和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来源是陈献章和湛若水的“陈展心学”、阳明心学和陈献章的理论,这三者是一致的,是学术界的共识。

王明阳是一个心学大师,非常冷静地看待一切。他不计较名利,不生气,有一颗伟大的心。他像圣人一样存在于那个时代。他强烈敦促广提倡正义,不管人们的愿望。他主张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应该把自然法则和他自己的良心结合起来。伦理的价值非常重要。他说一个人应该去除所有的欲望。一个人不可能是恶意的。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了终点。一个人的欲望是一个人的痛苦,欲望越多,痛苦越多。

如果他一生都在追逐名利,他将毫无用处,毫无意义,并将在阴谋的痛苦中度过漫长的一生。不要去想无法控制的欲望,也不要去追求它,因为那是你痛苦的起点。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志存高远。生活中最害怕的事情是没有能力,却拥有一颗比天空更高的心。当你的资本、能力和背景不足以支持你的追求时,不要想太多你的愿望。你的能力决定了你拥有的一切,不要让自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这就是生活的解释王明阳。


日月乾坤国学团队


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之人。跟先生能够学到良知之学。能够学到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即“心即理”的向内求还是向外求的哲学命题。也包含“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以及“亲亲仁民”的民本论。

我们通过学习王阳明心学,还能懂得圣人可学而至,知道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知道要有远大志向、勤学、改过和责善。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修炼强大内心,关键在事上磨。能静亦定,动亦定,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还能学会变通。

从阳明先生身上能学到他那种面对艰难困苦乐观面对,不为所动的自强不息精神。无论身处逆境、困境、险境、遭陷害、遭妒忌、、被误解均能泰然处之,无所畏惧。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他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心,为百姓平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呕心沥血。更时刻不忘教化黎民百姓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和至道


阳明心学指出,当良知认为我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就要勇于抗争,人活在世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如果不争,就是伤天害理。

礼节以否不重要,确认自己真心想去做的话,做就好。法无定法,贵在得法,心生万法。

王阳明的弟子问他是如何清除心中杂草的。

王阳明回答说:“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是在意心里就越乱,心中顶着那一块没有除掉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一切法由心想生。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即良知。

格物致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为不知;行易知难。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感谢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的智慧结晶,这点滴骨血,我辈将传承下去。[祈祷][玫瑰]





叶恒君


王阳明的心学究竟有什么价值是困惑很多人的问题。现在学王阳明心学也成了一种风气。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行合一”。这跟很多人解释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去甚远。

知,是道德意识。行,是道德实践。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见得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只有付诸与实践,不断践行,才有可能达到致良知。良知是什么,本心。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个人应该知道疫情期间戴口罩,可是为什么拒绝戴口罩呢?不能说这个人是坏人。既然不是坏人,为什么能做出这样愚蠢的事?一念之差。那一刻可能情绪不好,或者可能出于对工作人员不满。逞一时之快所以作了那么一下,结果后悔莫及。时时刻刻自省,才能少犯错,甚至做到不犯错。

所以,王阳明才有那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对于今天这个社会,构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其意义不言而喻。


高承乾泛局


王阳明的心学被神话了,这是因为他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做出了一些成就,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按照他的说法就能做出同样的成绩。古往今来,依他心学而行,而做出和他一样成就的又有几个?所以风行了一段王氏成功学之后,大家都放弃了。

人要在实践中去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去迷信一种学说,脱离了以自己为主要矛盾,就成了本末倒置。


千里云城


王阳明哲学思想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生于我国农历的1472年9月30日。他被称为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是公认的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他是公认的明代第一人,当年明月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一、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对王阳明思想有很多误读。认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轻实践;有的人,则把王阳明思想直接归为佛老的无为,同体等。我们首先对“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进行初步了解,帮助大家了解真实的王阳明思想。

《大学》里这样说:“致知在格物。”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来获得道理。王阳明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开始了穷理功夫。于是先从“格物”做起,但是未能成功。王阳明解《大学》的“致知”为“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其实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并不是被大家误读的,只是抽象思维,只一味地想,而不动手去做。

也就是说“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捶捶背,帮爸爸洗洗碗,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

二、王阳明的生平

1、王阳明的出生

王阳明生于我国农历的1472年9月30日。他的祖上是著名的琅琊王氏,24孝里“卧冰求鲤”的王祥就是他的先祖,书圣王羲之是他先祖的旁支。王阳明从小聪慧过人,胸襟眼界更是远超凡人。有很多书本中都有所记载他小时候的一些事,如果感兴趣可查阅资料,这里就不一一道来。

2、五溺时期

王阳明自幼聪慧过人,精力超常,异常好学,在他笃定于儒学之前,先后学了五样东西,即所谓的“阳明五溺”说。

先是游侠,他想做个大侠,经常练武耍剑,但后来想着当侠客闯荡江湖,没什么出息。

后来就学骑射,骑马射箭,学兵法,当孩子王,指挥小朋友排兵布阵,这为他后来的百战百胜打下了基础。

沉迷于辞章之学,学李白杜甫苏东坡作诗写词。

学神仙之术,他跟很多道士交了朋友,经常与道士坐而论道,探讨仙家法术和长生之术。

后来又学佛教,参禅悟道,与和尚一起打坐悟道。

王阳明能百战百胜、文采斐然、书法出众,他的“心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何尝不是他少时的杂学之功!

18岁那年,王阳明去江西上饶,拜访了一个大儒叫娄谅,娄谅跟王阳明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圣人必可学而至”,这句话一下击中了王阳明,从此让王阳明坚定了决心,他的目标是要成为圣人,要做孔孟那样的圣人!

3、科举与仕途

王阳明21岁乡试成功,考中举人,22岁参加会试失败。25岁那年参加会试还是未能成功,28岁重新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了仕途。

4、龙场悟道

因宦官刘瑾之祸,王阳明远谪贵州,辗转万里,几遭不测。王阳明在龙场这等苍凉之地,日夜端居静坐,以求静一,忽而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之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就代表龙场悟道精神。这个话其实和释迦摩尼在顿悟以后的话几乎一样,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突然顿悟 他说什么呢,他说:“咦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说众生 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都跟如来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妄想执着遮蔽了它,所以不能证得。所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自在人心”,这个你可以把它对应为佛性。

因为与佛祖顿悟之相似,古代的很多人批评王阳明就说,他那根本不是新创的,他说的就是佛性,要知道宋明理学年间,说谁是佛法是骂人,因为他们排斥佛老。王阳明说我不是佛老,我说的是良知,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

6、我心光明

王阳明57岁时,自己轻舟返乡,从南宁回来路过广州,在广州休息了一下,从广州上船,走到了江西境内,王阳明就不行了,他的身体已经彻底被掏空了,他身边有一个学生叫周积,是江西南安府地方官。当船行到青龙铺,大概早上八点左右王阳明去世。逝世之前,周积问他:“说先生有什么交代的没有?”王阳明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或者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就在这个舟上离世了……

三、王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王阳明思想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指出,王阳明在悟道之前,即“得其门”之前有三变:①泛滥于词章,②出入佛老,③龙场悟道。这一部分与在前面王阳明的生平中有述说,在此就不再赘述。

2、王阳明思想的后三变,同质的发展与完成

王学的后三变与前三变不同,前三变是异质的转变,后三变则是同质的发展,是同一个系统的圆熟完成。

①默坐澄心:王阳明在这个阶段教人“存天理,去人欲”,所谓天理就是本心、真我,所谓人欲就是私欲习气,假我,已渐渐地向良知之说靠拢了。

②致良知:王阳明在五十岁前五年间,平诸寇,擒宸濠,在军旅中讲学不辍,属于学问和事业的鼎盛时期。在五十岁之际,便正式揭示“致良知”三字为口诀,成立讲学宗旨。

什么是“致良知”呢?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

③圆熟化境:这是王阳明五十一岁以后的晚年境界——圆熟化境。这和孔子所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类似。这种境界是不习不虑的良知,并不是习气中的直觉本能,而是随时当下的真实呈现。此时,天理自存,人欲自去,良知真宰,融入化境,圣人气象显。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私欲早已消失殆尽,良知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不管他随意做什么,一定是符合良知的。

王阳明成学前的三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悟道以后的三变,则是“自我完成”的过程。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完成”,亦正是他一生践履的过程,这不是思辨的事,而是实践的事。

四、王阳明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良知之天理

王阳明在《传习录》提出,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也就是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它最内在的真诚恻怛的本体自性,便自然而自发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天理,如在事亲便表现为孝,在从兄上表现为悌,在事君上表现为忠,便是所谓天理,也是所谓的道德法则。

2、知行合一

据《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次年,主讲贵阳书院,开始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但最初学生并不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宗旨。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也是心体。知行本体原本是一体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所遮蔽,所以必须有“致”的功夫使其合二为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

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也就是说当我们心知善恶时,便已好此善、恶此恶了,这时“知是行之始”,当我们知善恶,并把其具体到实践中去,所以“行是始之成”。这时的行,已由内而形诸于外,内外通而合一。

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

3、心即理

“心即理”是传统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陆九渊首提,后由王阳明完善。

陆九渊之学,在由本心实理流出而为实事实行。阳明之学,在致吾心之良知以正物成物。故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即是事事物物皆得其正,皆得其成。一切事物皆在良知天理之润泽中而得其真实之成就。摄物以归心,心以宰物、以成物。所谓“心与理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皆在这个意义上才能了解,这也是“心即理”(良知即天理)最中心的义蕴。

结语:

王阳明心学需慢慢品味、思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方能体会到阳明先生的思想历程。他的心学义旨,并不是浮于表面的鸡汤或佛老思想。相反,读懂他的“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仿若醍醐灌顶,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的回答希望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