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说的七教三至是什么?

厚德载物6513344851


七教:

1、上敬老则下益孝

2、上尊齿则下益悌

3、上乐施则下益宽

4、上亲贤则下择友

5、上好德则下不隐

6、上恶贪则下耻争

7、上廉让则下耻节

三至:

1、至礼不让,而天下治

2、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

3、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七教里“上”指的是领导,长辈。这里讲的主要就是孔子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品德,作为一个领导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较高的品德修养。换言之,你想有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就要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三至主要是说,给贤良之士予尊崇,予禄位,予名誉。天下的人会重视名誉,继而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有贤之士。

纯粹自己见解。



行走的番茄


何为“七教”和“三至”?《大戴礼记·主言》载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该篇还载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孔子认为,修身是从政的前提,欲正人先正己,人君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百姓才会效法学习,社会风气也才会随之改善,社会治理才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孔子说:“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认为,“七教”是人君治国理民的根本,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三至”则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为政理念。孔子认为,明王只有达到“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这三种境界,才可以对外征伐!


拉菲庄


内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通过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国,实现德政相兼的治国策略。

七教: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

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则是治国之道!


十久


内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通过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国,实现德政相兼的治国策略。

七教: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

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则是治国之道!


零度月光


七教: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

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则是治国之道!


清灵书香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孔子所说的“七教三至”出处

“七教三至”出自《孔子家语》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一段对话,是曾参提问孔子回答而形成的一套理论。

二“七教三至”的具体内容

1、孔子所说的“七教”原文:“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意思就是说,上面敬老,下面才孝;上面尊长,下面才悌;上面散财乐施,下面才宽厚待人;上面亲近贤才,下面才选择良友;上面爱好德行,下面才不隐瞒实情;上面厌恶贪腐,下面才耻于争夺;上面廉洁谦让,下面才讲究节操。这七教是治国的根本。

2、孔子所说的“三至” 原文:“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意思就是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奖赏是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很高兴,最美妙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国君努力做到这三种极致,就可以知道谁是能治理好天下的国君,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为他所用。

三、七教三至的内涵意义

由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孔子所倡导的“七教三至”是一种治国理念,七教明确指出,领导者是人民的表率,下面好不好,一切根源都在上面,上面不正下面必歪。

“三至”也明确指出了,一国之君如果能做到“三至”这三个方面,知道亲和天下至亲的人、知道爱护人民、知道选用贤人,那么天下的人都会与他同呼吸共命运,国家才能搞好。

总之:作为管理者,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一个团队,必须要做 到“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三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草原文化站


1、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言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于乎!吾以王言之其出不户牖而化天下。”
  2、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者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
  3、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女可语明王之道。”曾子曰:“非敢以为足,请因所闻而学焉。”
  4、子曰:“居,吾语女。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5、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鄽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6、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弟;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朴,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7、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说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弟,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刑,民怀其德,近者说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周制,三百步为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乃为蓄积资聚焉。恤行者有无。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宾。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乱。田猎罩弋,非以盈宫室;徵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惨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馀。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言可复,其迹可履;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8、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9、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如此,则天下之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共命而已矣。夫明王之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说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小青年书法


内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通过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国,实现德政相兼的治国策略。

七教: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

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则是治国之道!

与我而言,七教三至似乎无关痛痒,处江湖之远,何须妄谈治国之道!但计生于国企,内心还是有些期许的。尤其对七教中的最后两教充满了希冀!

也是想将七教化解为当官之道,让三至成为员工理想!但孔子已去千百年,尸骨已腐朽成云烟,奢谈七教三至,犹如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了,虽然此话有些辱没斯文,却也很实际。

从来百无一用是书生,即便是孔子,再有为国之道,治国之本,又如何,总还是逃脱不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之丧家犬”的定论。作为倡导爱人、知贤和官能儒文化的鼻祖,尚且这样的命运,其他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说到底,“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的理想,终究是遥不可及的,就当吟诗般的想想罢了


任东升玄学师


内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通过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国,实现德政相兼的治国策略。

七教: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

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则是治国之道!

与我而言,七教三至似乎无关痛痒,处江湖之远,何须妄谈治国之道!但计生于国企,内心还是有些期许的。尤其对七教中的最后两教充满了希冀!

也是想将七教化解为当官之道,让三至成为员工理想!但孔子已去千百年,尸骨已腐朽成云烟,奢谈七教三至,犹如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了,虽然此话有些辱没斯文,却也很实际。

从来百无一用是书生,即便是孔子,再有为国之道,治国之本,又如何,总还是逃脱不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之丧家犬”的定论。作为倡导爱人、知贤和官能儒文化的鼻祖,尚且这样的命运,其他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说到底,“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的理想,终究是遥不可及的,就当吟诗般的想想罢了!


大宝今天说事


原出自《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对曾子的问题进行回答。

孔子所说的七教是指: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孔子所说的三至是指:至礼、至赏和至乐。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