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秋瑾在日本留学时原本关系极好,为何秋瑾要对鲁迅拔刀?

家乡二少


“秋瑾刀斩鲁迅”的公案,从头到尾是“历史发明家”移花接木的结果,并非事实。

但鲁迅与秋瑾在日本期间,的确曾有过一定程度的冲突,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后面“秋瑾刀砍鲁迅”谣言的盛行。

鲁迅去日本留学是官费生,而比鲁迅大了6岁的秋瑾则是自费去日本留学。1905年,面对日益蜂拥而至的中国自费留学生,日本很有些吃不消。

这一来是因为人数实在太过庞大,自日本允许清国留学生赴日后,日本的中国自费留学生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迅速增长了16倍,由最初的600人暴增到8000多人;二来是因为相比经过筛选的公费生,自费生的素质相对较低,这严重影响了日本的正常教学秩序。

于是,日本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迅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就是1905年11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颁布的《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只公私立学校之规程》。

这个规程是用日文发布的,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再次证明了日本发布这个规程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大部分自费生日语并不过关,于是自费生将日语中管理、规范一词翻译或者理解成了“取缔”。

紧接着,以秋瑾为首的激进派开始认为这是日本与清政府勾结的结果。当时的国内,清政府与逐渐兴起的早期革命派已经开始出现对立。

不久后,坚决反对清政府的的留学生陈天华为反对规程而在东京大森海湾愤而蹈海自杀,时年30岁。

随后,秋瑾等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发起了为反对“取缔”集体回国的集会。而鲁迅等则认为,这个规程很有必要,它和清政府也完全无关,并不存在所谓日本与清政府勾结。因而,留学生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表现得情绪如此激动并嚷嚷着集体回国。

在追悼会上,作为召集人的囚禁还在会上掏出日本刀插在讲台上说:

‘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从此处看,秋瑾虽然与鲁迅确实存在观点不一的情况,但秋瑾的“一刀”却并非针对鲁迅或者具体的任何人。可“历史发明家”却掐头去尾地把“如有人回到祖国”这个前提去掉了,这样一来,这段话便可以直指鲁迅等不愿意回国的留学生了。

实际上,秋瑾虽然鼓励留学生回国,但并未强制要求所有留学生照做,自然也并不会觉得所有不回国者都是“投降满虏”必须“吃她一刀”的人了。

综上:鲁迅与秋瑾并无真正的直接冲突,“给鲁迅一刀”更是谣言一桩了。

这点,从后来鲁迅的文章中便可以论证。从鲁迅后来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虽然不太赞同这个浙江老乡秋瑾以前包括后来的一些做法,但他对她非常欣赏,他甚至为人们后来不再记得秋瑾的牺牲而哀呼过。

1907年,秋瑾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著名诗句从容在浙江就义后,鲁迅非常愤怒。鲁迅在《范爱农》一文中写到:

“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鲁迅还以秋瑾为原型写下了著作《呐喊》中的《药》篇。《药》一文中未正面现身的主人公夏瑜就是暗喻秋瑾(夏对秋,瑜对瑾),而《药》中的两个家庭“华家”和“夏家”则是指中华民族。

这个故事读者诸君在课本中都学习过,讲的是:

“华家儿子华小栓得了痨病,夏家则出了革命者夏瑜。华家的病需要吃人血馒头,而夏瑜的血则通过刽子手转移到华家。华小栓吃了蘸有夏瑜人血的馒头,毫无作用,华家和夏家的人一起走进了坟墓。”

鲁迅借此来表达国人对秋瑾为革命献身的麻木,当然也暗讽了秋瑾革命脱离人民大众的愚昧。当然,主基调还是鲁迅对秋瑾(夏瑜)的赞颂,在文尾,鲁迅还写到:

第二年清明时节夏瑜坟头出现的花环,“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鲁迅是借此表达他对秋瑾的缅怀之情,也是他对这“寂寞奔驰的猛士”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被怀念,革命的火种不会被扑灭,是黑暗中的希望。

除去此文外。鲁迅还在多篇文章中讲到过秋瑾,在《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等文中他多次提到:

“轩亭口离绍兴中学并不远,就是秋瑾小姐就义之处,他们常走,然而忘却了。”

鲁迅在其《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则写到:

“秋瑾女士,就是死于告密的,革命后暂时称为“女侠”,现在是不大听见有人提起了。”

如此频繁地提及世人忘了这个女侠,可见鲁迅在内心深处是极其希望她的牺牲能被世人铭记的,这也间接说明了鲁迅与秋瑾的情谊之深。

实际上,至始至终,鲁迅与秋瑾都是志同道合的,所不同的只是具体罢了。他和她,大约可以用“君子和而不同”概括之。


记者李满


秋瑾和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是很要好的战友,可是后来秋瑾认为鲁迅并不是自己最敬佩的爱国青年,甚至最后因一句话,对鲁迅嗤之以鼻,“拔刀相向”。

鲁迅与秋瑾

鲁迅出生官僚之家,但后来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他在南京水师学堂上学时,接触到了很多海外著作,开阔了他的视野,从而萌生了“救国”之念。1902年他凭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公费留学日本弘文学院的机会。


秋瑾也是,从她的曾祖开始便世代为官。1896年,秋瑾和湖南富少王廷钧结婚,并生下两个孩子。1904年,她看到“八国联军侵华”,深感祖国之危机,为了寻求救国真理,于是不顾丈夫劝阻,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常参与湘,浙同乡集会,接触到了民主革命,成为了一位坚定的民主革命者,与此同时结交了志同道合的人,如:宋教仁,鲁迅,黄兴等。

秋瑾为何要对鲁迅拔刀相助?

当时,鲁迅是浙江学会的革命骨干分子,曾多次在集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给秋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后来随着革命上的来往,二人建立了革命友谊,但是后来因为鲁迅的一句话,秋瑾改变了对鲁迅的看法。


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发生了战争,此事让浙江学会的革命者认识到:只是宣传革命还不够,应该回国组织武装起义,故此,他们成立了一个暗杀组织,鲁迅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很快,鲁迅接到了暗杀任务,然而在行动前,鲁迅提出疑问说“我可以立即去执行任务,但是如果我死了,谁会替我照顾我的母亲?”对此,许多人认为鲁迅想借口临阵退缩,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白眼。秋瑾知道了此事之后,同样对鲁迅嗤之以鼻,并与他断绝了交往。


1905年,为了压制留学生的革命热情,清廷请求日本约束清朝留学生,于是日本随即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此规颁布后,留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坚决主张罢课回国,另一派则认为,应该继续留在日本学习。

秋瑾是主张罢课回国的代表,鲁迅选择了继续留在日本学习。 后来因为革命人士陈天华“为控诉日本而投海自尽”一事,秋瑾等革命党人,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私设法庭”,将反对罢课回国的鲁迅及胡汉民等人判处“死刑”,并拔出倭刀:“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1907年7月15日,“辛亥革命女杰”秋瑾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仅32岁。对于曾“拔刀相向”的秋瑾,鲁迅从来没有责怪过她,甚至还多次在文章中赞扬她的革命气慨,因为他知道,秋瑾是真正的革命者,是值得被人民尊敬的。

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免不了有流血牺牲,总而言之就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这个题目颇为误导人啊,乍一看像是两人干了一仗似的,实际上事情没有这么严重。

鲁迅与秋瑾的关系,周作人曾回忆说:

鲁迅曾评价秋瑾“很能干,有话当面说,语气很坚决,不转弯抹角,所以有不少人怕她。她爱唱歌,好合群,性格爽朗,而且善豪饮,讲话精辟,热心公益,所以很多人喜欢和她接近。虽然秋瑾姑娘生的秀气,但人品很高。”

从这个说法可以得知,鲁迅对秋瑾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据鲁迅现存作品也可以看到,秋瑾就义后,鲁迅是很愤慨的,曾多次撰文称其勇烈。比如我们初中课本所学鲁迅作品《药》,就曾影射其事。

鲁迅和秋瑾是老乡,又同在日本留学,两人应该是有交集的。

之所以说秋瑾对鲁迅拔刀。实际是指秋瑾在留学期间,一次集会上的愤慨举动。她并不针对鲁迅一人,而是在人群前的一种态度。

事情起因在于1905年清廷的一份公告。

那一年,清政府见留日学生反清情势高涨,心下不爽,于是通过公使向日本政府传递限制在日留学生反清活动的要求。

日本政府应其所请,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规则出来后,中国留学生大哗,他们认为“取缔”二字是对清国留学生的侮辱,于是纷纷扔下课本,走向东京街头示威、静坐、游行……
不过,随着事态的进展,在日留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秋瑾为学生代表的联合会,她们极力劝说留学生罢课回国,继续革命并兴办教育;另一派则是以汪精卫为代表的维持会,认为应当继续完成学业,再以所学救国。
联合会的学生恨维持会的学生贪生怕死,于是自发组建了纠察队,带着棍棒上街,见到留学生便威胁他们,只要对方称不回国,就会被他们痛殴。
有留学生表示,没有看过规则内容,怎么好下定断呢?结果遭到联合会留学生愤怒的回复,说没什么好看的,他们认为如此便是如此。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一贯冷静的鲁迅选择了维持会。

留学生们暂时没能取得了一致意见,这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嘲笑:“出于清国人自有的放纵卑劣的意志,其团结也颇为薄弱”。

在此情境下,革命党人陈天华羞愤不已,蹈海而死。

陈天华的死引起了很大震动。留学生们在东京的富士楼举行了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大会。

鲁迅和秋瑾都参加了这次大会。
会上,准备回国继续革命的秋瑾,数次提到陈天华,语声哽咽,泣泪不止。
随后她情绪激昂,从靴子中拔出一把倭刀,声称,归国后,谁若投降满虏,卖友求荣,便吃她这一刀!说完,便将倭刀砍在桌子上。
这就是秋瑾向鲁迅拔刀的始末。可见得并不是她单向鲁迅拔刀相向,只是两人爱国的方式不同,而秋瑾较为激烈,拔刀以示决心。估计这个时候的鲁迅虽不是如此激动,但也不至于两人剑张弩拔,刀兵相见。
此答参考资料:《秋瑾评传》《鲁迅回忆录》

钱多多读文史


不晓得不知道,都是编书的在说。真假他们个人才晓得!


说多了0


不一定对鲁迅拔刀, 还有其他许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