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望月懷遠知是誰

今天,在許多大型文藝晚會上,或者其他重要宴會上,主持人總喜歡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來烘托氣氛,表達情感。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望月懷遠》這首詩意境很美,美得讓人有些心痛。開篇第一句因為一個“生”字,將一種壯闊的意境用動態的寫法表現出來,賦予明月以生命的活力,讓人心動神馳。由此可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不是偶然。

這首月夜懷遠的詩,韻味悠遠,真摯感人。可是問題馬上出現了,張九齡月夜懷遠之人是誰呢?詩中根本沒有提。

張九齡:望月懷遠知是誰

有人說,是寫給他妻子的;有人說,是寫給他親人的;有人說,是寫給他朋友的;有人說,是寫給他同僚的。也許,也許,也許,也許,是,是,是,是,不是,不是,不是,不是。總之,詩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間。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人:唐玄宗李隆基。張九齡月夜懷遠之人難道是皇帝?!

這就要從張九齡被貶荊州說起。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推薦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因上書彈劾牛仙客觸犯龍顏,本已有些不滿張九齡的玄宗,又將對周子諒的怒氣發在張九齡身上,就把他貶到了荊州。這不僅僅是張九齡人生的轉折點,也是玄宗由開明而昏庸的一道分水嶺,甚至可以說是開元盛世盛極而衰的開端。

《望月懷遠》便是張九齡被貶荊州之後所作。他所懷之人,也許就是他的君王。歷朝歷代不乏憂國憂民的大臣,然而這些忠於國家的大臣們卻從沒有忘卻拋棄自己的君王和朝廷。張九齡詩中皎潔的月光,便體現了他的堅貞和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張九齡在荊州只呆了兩三年,便帶著遺憾抑鬱地離開了人間,一代賢相如此結局令人不勝唏噓。

如果說,他臨終前仍在想念著國家、想念著君王是有理由的而且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因此張九齡在那個漫長的月夜中,念念不忘揮之不去的還是玄宗皇帝。張九齡離去了,帶走了盛世的和平與安詳,也帶走了諸多與他志同道合的詩人的激情,比如王維。

張九齡離開後,每當宰相向他推薦人才時,總要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玄宗明明知道張九齡是位賢臣,且深深讚賞他的風度,可是為什麼,玄宗寧可在張九齡死後追封他、懷念他,卻始終不肯召回這位詩人風度的宰相呢?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也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若干年後,被安史之亂趕到蜀中的玄宗,品評起自己幾十年來所任用的宰相,誰好誰壞他一概都明白。可是當有人問起他明知如此,為什麼還要任用李林甫和楊國忠時,玄宗卻啞口無言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玄宗也許連腸子都悔青了。如果當初玄宗聽了張九齡的忠言,哪會有後來的安史之亂?

在唐代燦若星河的詩壇上,張九齡雖然不在最耀眼的那個序列,卻也是耀眼的那個序列之一。歷史上,或者說中國文學史上,對張九齡的評價相當高。假若我們來一個“唐代十佳詩人”活動評選的話,張九齡絕對可以入選,因為他是唐代詩歌的“學科帶頭人”,是眾詩人的領袖。完全可以說,他以其詩歌創作的成就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展。

在唐代眾多的詩人中,張九齡同樣是具有獨特性的一個。他的獨特性不僅在於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千古名句流傳,而且他還是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深為時人所敬仰,也一直為後世人所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