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的"一代名相"張九齡,偉大的人格與精神

導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攪動多少華人心潮的名句,僅僅十個字,卻表述出皓月當空,天青海碧的雄渾高遠意境。透過這十個字可見張九齡的

大家文采非凡氣度,也透露出他的詩心文情,這也是人們對張九齡的最大眾化認識。並且漫長的中國封建歷史裡面,宰相很多,但在政治與文化上的造詣都達到一定高度的,卻屈指可數,張九齡是為數不多的一個。

俗話說 "文如其人",張九齡不僅是唐朝最為重要的大詩人,更是盛唐時期的"一代名相",有"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之稱的優秀政治家,以至唐朝皇帝唐玄宗在"安史之亂"落敗逃難路上想起張九齡時,不禁老淚縱橫,寫下一聯追憶並懺悔 "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甚至之後每次任命官員時總要問一句 "風度得如九齡否 ",記載著張九齡歷史功績,剛直氣節和政治遠見的 "九齡風度"之美譽自此傳頌千古。

一,"九齡風度"的精神體現

唐玄宗之所以發出為官"風度得如九齡"慨嘆要求,就因為他迷失在"開元盛世"的繁華景象中, 聽不進張九齡的逆耳忠言,迷信於李林甫之巧言令色,以致招來"安史之亂" 。在落敗逃難路上後悔當初 沒有聽張九齡應當誅殺安祿山的建言,才認識到"曲江風度"的難能可貴 這才有了"九齡風度"傳世。由此可見,"九齡風度"之美譽緣於張九齡的剛直氣節和政治遠見,傳頌至今。

(1)賢明剛正,敢於直言進諫的軒然正氣。

從"十三以書於廣州刺史王方慶"可見張九齡自少年時就胸懷大志,並且敢於直言表達自己思想

。在張九齡任左拾遺期間,他上書宰相姚崇,直言規勸其用人必須慎重,決不能讓諂媚逢迎之徒得逞。指出 "自君侯職相國之居,持用人之權,而淺中弱植之徒,已延頸企踵而至。諂親戚以求譽,媚賓客以取客,面結笑言,談生羽翼,萬事至廣,千變難知。"可謂是義正詞嚴,切中時弊

盛唐時期的

張九齡雕塑

在唐玄宗打算重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時,張九齡極力反對,不惜多次得罪玄宗。招來阿黨奸臣打擊報復,以至為官曆經"三起三落"的大波折,但他的高風亮節,沒有因為際遇而低頭。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給張九齡的評價是"尚直",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讚揚張九齡"議論極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九齡風度"由此可見一斑

(2)藝高膽大,才高氣勇,無私無畏

"自古南天第一人"讚頌的首先是張九齡的超群才華遠見卓識。 史書記載,張九齡幼小聰敏,少壯高第,七歲知屬文,"十三以書於廣州刺史王方慶"談論政事

,及第後出任"校書郎"年,通讀記載古今時代興亡變遷之典籍,為他後來 "立朝佐政,革新吏治,發展農桑,安邊息燧"等政治主張和活動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俗話說"藝高膽大,才高氣勇",無私者無畏,造就了張九齡敢言直諫,灑脫豁達的剛直氣節。升任左拾遺後,上書宰相姚崇提出"任人當才,為政大體。"接著又上疏給唐明皇,說明精選官吏,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並指出當時任用官吏的諸多弊病 。 張九齡寫了一本專論吏治的《封事》直接送給唐玄宗,直接指出官場中"入而不出","積資得官"等弊病,並提出了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解決辦法,多為唐玄宗採納實施。

盛唐時期的

唐玄宗畫像

張九齡在識才選能上具有遠見卓識。他在很早前向玄宗上《請誅安祿山疏》,這是因為對安祿山的"狼子野心"早就明察秋毫。他早在第一次見到安祿山時就對同朝宰相裴光庭說安祿山"氣驕褰",將來是個作亂的胡兒! 安祿山恃勇冒進導致慘敗的罪過,他堅定地作出判斷 此人有"野心"生"逆相",是個驕矜自大的叛逆之徒。他在上《請誅安祿山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教戰,亦斬宮嬪。守圭所奏非虛,祿山不宜免死!況形相已逆,肝膽多邪,稍縱不誅,終生大亂","是以率直 犯顏,望行天怒,深聽守圭之奏,立斬祿山之叛。" 後來張九齡的先知先覺不幸言中,有如此遠見卓識的一朝宰相應是"第一人"了。

(3)為國家盡責,對百姓盡心

唐玄宗詢問新官"風度得如九齡否 "首先懷念的是張九齡的忠孝和遠見卓識,其次是後悔當初沒有聽張九齡的建議誅殺安祿山,第三是對張九齡翩翩神采的推崇。唐對科舉高中士人品貌考核的標準很高,共有四條:一曰身,謂體貌豐偉。要求風神俊朗,即相貌太過醜陋的人是不能做官的;二曰言,言辭辯正。要能言善辯,才能為民眾心悅誠服;三曰書,楷法遒美書法優美兼字跡清楚。故唐人無不工楷法;四曰判,文理優長。唐代地方長官處理民事糾紛最後結案宣判的判詞,既要引經據典符合法律條文,又要文采斐然琅琅上口,幽默風趣不悖人情道理。

盛唐時期的

張九齡彈劾的安祿山

唐代以風多,書法和文章取仕,故此唐代的政治家也多是書法家和文學家,並由此依稀可見到唐仕人那灑脫豁達的流風餘韻。傳說中的張九齡面目俊秀,風度優雅,特別是他溫文爾雅的外表下那鐵石般的意志和寬厚的心胸為國家,為公義,一往無前,九死而無悔,對於個人的名利榮辱,卻是淡然處之,毫不縈懷的人格魅力

他笑看生死的擇善固執,不是酸文腐儒,人們看到的是他身為宰相,在其位需謀其政,心繫天下安危,應對國家盡責,對百姓盡心,對名利的淡泊和謙讓。這才是人們傳頌的"九齡風度"的最核心內涵

盛唐時期的

張九齡主持修築的梅關古道

對於百姓來說,"九齡風度"又是另具一番意義不在於張九齡的千古文章,也不在於他的翩翩神采,而在於他剛直不阿的耿介風骨,以及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

。張九齡提出以"四端"為政要,以"八事"為理念,重農桑,減勞役,省刑罰,輕稅賦,動議皇上"親耕以勸"的榜樣作用,並親自出任河南"開稻田使",倡導把南方的水稻推廣到中原,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減輕了農民負擔。

盛唐時期的

描繪開元盛世的壁畫

在農業社會時期,他的農本思想和安邦定國理念是非常先進的。他憐惜嶺南百姓,開通梅關古道是其傳頌千秋,利澤萬代的遺世之作,這一古道暢通了運輸,發展了南北商貿經濟,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可以這樣說,沒有梅關古道就沒有珠璣百姓巷,也就沒有後來的珠三角繁榮。應該注意到的是,張九齡上書建議並親自勘察,組織開鑿梅關古道不是在他春風得意時,而是失意落難辭官回鄉後,可他沒有因自己的際遇而失落,他仍體恤民情,關心南 北經濟與文化發展,這是需要何等的情懷與信念才能做到的啊。 唐玄宗在位初期,唐朝出現了興盛的景象。人們讚頌這經濟繁榮的"開元盛世"時,很自然也會聯想到被譽為"開元賢相"的張九齡。

二、 "九齡風度"的文學內涵

張九齡作為宰相詩人,

以詩文才識受世人景仰,當時與其同朝的前輩宰相張說都忍不住驚歎他為"後出詞人之冠"。他的學生王維,杜甫等著名詩人也都有作品讚美自己的老師。確實,中國歷史上能留下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感遇十二首》《曲江集》等被世人廣為傳頌的佳句名篇精品的詩人屈指可數。張九齡以蘊藉而風度端凝的超逸,高雅文采被當世推崇為當時的文壇領袖。

盛唐時期的

《曲江集》

二十卷的《曲江集》是傳世中不可多得的文學文化精品,也是張九齡人生軌跡精深的文才器識忠君愛國之大家風範的反映,書中無論是春風得意時的作品,還是失意落魄時的作品,都以質樸勁煉的筆墨流露著他的思想感情,透出他不求富貴,超越時風的風度。比如他赴廣州應試,路經英德所作的湞陽峽一詩 "舟行傍越芩,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 山晴當晝陰。重林間五色,對壁聳千尋。惜此生遐遠,誰知造化心。"描繪了湞陽峽深幽險峻,景象萬千的美景,並觸景生情,以枉然美景無人賞識,慨嘆自己懷抱大志,渴望能有機會施展才幹,建功立業。 就是這典型的以美景"自況"的夫子自道"惜此生遐遠,誰知造化心" 抒發了青年張九齡充滿自信和懷抱大志的豪邁情懷

盛唐時期的

張九齡詩歌中常涉及《詩經》

文如其人,人們對集結張九齡詩文的《曲江集》評價很高。一是因為張九齡的詩作以《詩經》風雅體式多用隱晦曲折的比興手法,風格沉鬱而蘊味十足。詩歌較為含蓄,略顯委婉,卻總是別有動人之處。文則直陳時事,直抒已見,主旨明確,語言明朗;二是張九齡詩文的最大特點是"文如其人"。張九齡詩歌之可貴,就在於它的

"情真"!《曲江集》中的詩篇不是無病呻吟的文字遊戲,而是從心底流露出來的真情!寫自已在政治漩渦中的感受如此,寫親人間的情也是如此,其賦得自君之出矣 便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盛唐時期的

光緒年間從新排版的《曲江集》

三是,張九齡詩歌是謳歌描繪山川風物等山水美景的傑作,且情景交融或展現大江大湖的風平浪靜,空闊浩渺氣象

。如《彭蠡湖上》中的"一水雲際飛,數峰湖心出"《送竇校書見淺》"江水連天色,天涯淨野氛"等。或描畫洪濤渤譎,狂飆振驚。如《江上遇疾風》 "疾風江上起,鼓怒揚煙埃。白晝晦如夕,洪濤聲若雷"。他更多的山水詩是用清淡的筆墨描繪山水景物具有"沖淡"的風格,富含閒靜,幽遠的韻味。如《來陽溪夜行》全篇筆致疏淡,意境幽遠,克服了南朝謝靈運山水詩模山範水力求形似,有句無篇的缺點。另外,他的山水詩很少表現超塵出世的消極思想,如晚年作品《登荊州城望江二首》。總的說來,他的山水詩不僅有闊大的氣象,境界,而且融情於景,達到了情景交融與意境

盛唐時期的

張九齡提及的彭蠡湖,今天的鄱陽湖

四是,張九齡詩歌的故園情懷真實展示自已的世界表達他那進退維谷的複雜矛盾的心情和認識 到政治漸趨黑暗,腐敗,對官場的厭倦,對奸人的厭惡。表現了他的心理一直充滿"進"

"退"的矛盾,特別是在《自始興溪夜上赴嶺》"嘗畜名山意,茲為世網牽"中,表達嚮往與漁樵為伍,過隱居山林,迴歸大自然的田園生活。暮年詩篇《荊州臥病有懷始興林泉》,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鳥戀舊林"的落寞心境。在張九齡的人生軌跡中,不得意時十有八九,因此他在思想上也常常陷入矛盾和苦惱,宣洩。

盛唐時期的

《感遇》其一的書法作品

在他那《感遇》(其四)"孤鴻海上來,池橫不敢顧"中喻象有機結合,創造出一個完整的象徵境界,含蓄委婉地表現他對政敵的規戒。《感遇》(其六)"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比喻小人得勢,賢士 被逐逐詩中日落西山,北風橫流的慘淡畫面。正是當時社會漸趨黑暗衰敗的象徵。《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以擬人手法詠物言志,頌丹經冬猶綠,卻未能薦之於嘉賓,表達自已被奸妄排擠,未能施展才華抱負的悲傷。

盛唐時期的

《感遇十二首》第七首

從這可以看出,感遇詩融狀物,抒情,言志於一體,多數篇章情緒悲憤而鋒芒畢露,雅正沖淡,委婉 含蓄,但也有抑制不住發出憤懣不平之聲。在《酬王履震遊園林見貽》一詩中,他以歷史上的失意文人自況,表達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既有一種無法再施展抱負的失落感,又有"樂因南澗藻,憂豈北堂萱"的自解,這是他在心理上的另一種補償。張九齡的詩歌對後代廣東客家文學產生的直接影響,一是大量運用比興手法,繼承《詩經》傳統;二是其描繪廣東客地風光的這些篇章,為客地的山水田園詩開了先河,具有"沖淡"的風格,具有閒靜,幽遠的韻味味。

三,"九齡風度"對於個人啟示

張九齡為後人尊崇的是其勤政愛民,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直言不諱。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如果當初唐玄宗聽取張九齡誅殺安祿山的建議, 就沒有了安史之亂的故事,也就沒有"九齡風度"可以說"九齡風度"的內涵外延給我們的啟示非常豐富的啟示,

為人多讀書,才有遠見卓識

盛唐時期的

唐玄宗和張九齡

張九齡可以說是生於粵北深山老林中,可他"七歲知屬文""十三以書於廣州刺史王方慶"的美談,告訴我們的是他自幼勤奮讀書,認真思考,出任"校書郎"五年,通讀典籍

,為他後來的政治主張和活動積累了深厚的知識基礎而鑑古知今,洞明世事。所以說張九齡的剛正不阿,灑脫豁達,敢言直諫不是蠻夫之 勇,是藝高膽大,才高氣勇是明白事理,知道世事的因果而笑看生死。當今信息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經濟時代,讀書是我們不被時代拋棄的終生能源。

四,對於為官之本的啟示

為官要廉政,才能無私無畏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這是歷史的結論論。在政治上,張九齡以剛直著稱,他為官,幾乎都是與阿黨奸臣針鋒相對的鬥爭中度過的,在一次又一次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他始終潔身自好,永不言敗,不願,不屑與小人為伍。當今社會中,人們在和諧面紗下妥協,認為和諧社會就是誰都不講真話以免得罪人,傷人心,認為為了表面繁華,誰說真話就是叛逆。

盛唐時期的

影視劇中的李林甫

以至於感嘆做"鬼"容易做人難,做小人得志,做君子背氣。人們常說"邪不壓正","好人有好報",而現實則是"正難敵邪",好人噩夢纏身。甚至有人為一己繩頭小利,顛倒黑白,誤國殃民民。

為官當識人,才能成就事業張九齡任左拾遺期間,他義正詞嚴,直切時弊地上書宰相姚崇,直言規勸其用人必須慎重,決不能讓諂媚逢迎之徒得逞逞。唐玄宗不聽張九齡不宜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的勸告,正是這些人敗壞朝綱。朝中的大臣們見玄宗偏聽信李林甫的讒言,害怕遭到李林甫的暗算,沒人敢在皇帝面前進諫了,導致唐王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是唐玄宗用人不善的最經典教訓。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才後悔莫及,"每思曲江則泣下" 也晚了,唐王朝氣數盡矣。如今現實中類似問題不勝枚舉,這值得深思思啟

盛唐時期的

現代人舉報的張九齡詩歌周活動開幕式

為官要親民,才能長治久安安。張九齡提出的重農桑,減勞役,省刑罰,輕稅賦等一系列親民主張,其農本思想和安邦定國理念是非常先進的,其動議皇上"親耕以勸",親自出任河南"開稻田使",拓展梅關古道等系列親民政策,促進了農業發展,暢通了南北運輸,發展了南北商貿經濟,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流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 "開元盛世"的基礎。

結束語:"九齡風度"記載著張九齡歷史功績,剛直氣節政治遠見,"九齡風度"的內涵包括才華超群,遠見卓識,心繫天下安危,為國家盡責,對百姓盡心而笑看生死的風采以及灑脫豁達剛直不阿,敢言直諫卻淡泊謙讓的氣度。張九齡以蘊藉超逸高雅的文采開山水田園詩文之先河而被推崇為當時的文壇領袖,他超逸高雅的文學內涵豐富了"九齡風度",張九齡的名字猶如一朵奇葩,他的名字如同他留下的詩一樣,流芳百世他為學為政的出眾才幹,能力與行事風範清正,廉潔,以及其心繫眾生,愛民如子,感天動地父母官的形象。所有這些應該是最大眾化的 "九齡風度",最值得人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