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到底在傳達一種什麼價值觀?

阿特spe


一、這本書到底想表達什麼?

想要弄明白這一問題,必須要搞清楚兩個方面的背景:一是當時日本的社會背景;二是作者的創作背景。

(一)社會背景:上世紀60年代,日本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很多方面的失衡,特別是精神方面危機與日俱增,人的欲求越來越膨脹,本真的東西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逐漸拉大。這一點與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所導致的問題亦同。

(二)創作背景:作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一直以一個“邊緣人”在遊走,在思考,他既想表達對物質利益的漠視與超脫,又想表達對世俗和市儈的反感和拒斥,這一創作思想與王小波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的創作理念亦同。

綜上,經濟的增長,人情的淡薄,成長與迷茫交織,寂寞與孤獨相伴,適應與躲避交融,怎樣活出自我,怎樣舒緩精神的重負,作者通過一部愛情小說將這種現實而又非現實,虛構而又非虛構的時下人們的精神狀態,用細節加以描述,從而引發人們對現實人生的思考,這便是該書想要表達的內容。

二、《挪威的森林》為什麼有名?

我認為有這樣幾點:一是日本文學界的需要,因為近二十年來,一直沒有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而最有可能獲此獎的人便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就是代表作品,所以,受到日本文學界及國民們推崇。二是作品所表達的價值觀值得推崇。但這種價值觀不太適應我國國情,比如說“飲食男女關係”,比如說“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再比如說不屑於欲求膨脹,而選擇自我“孤獨”的生潔態度等。三是作者的文筆,他是以西方人的筆調寫日本故事,故有別於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更有別於大江健三郎,明快簡捷的語言對現代人來說更具吸引力。

三、作品為何會給人窒息、壓抑的感覺?

對於這一點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這與每個人的生活閱歷有關,當有過無奈、寂寞、迷惘、孤獨的經歷後,再重看此書,其感受一定會截然不同。實在不行就多聽幾遍伍佰在看完該書後有感而寫的同名歌曲。在我看來,讀《挪威的森林》與讀石康的《晃晃悠悠》《支離破碎》沒啥兩樣,所不同的只不過是國情不同而已。

以下我以村上春樹的兩句話來做本文的結束語:

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村上春樹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摘自《挪威的森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