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罚单,独董辞职,增长乏力,华夏银行开年“承压”

近期,华夏银行迎来了“水逆期”。


两起“黑天鹅”事件,将华夏银行放在了聚光灯下。


先来看第一件。进入2020年,华夏银行的罚单便持续不断。


3月3日,央行官网发布大连中心支行开出的罚单,华夏银行大连分行存在违反《征信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的行为,对其处以罚款6万元。


1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华夏银行厦门分行因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虚增存贷款业务规模、代付易结算业务开展不符合监管规定、普惠龙E贷款业务模式不符合监管规定,被罚670万元。


1月13日,华夏银行宁波分行因存在违法提供信息、未准确报送个人信用信息两宗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16万罚款。


1月10日,华夏银行杭州分行因存在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备付金管理规定三类违法行为,合计被罚157.2万元。


1月2日,华夏银行天津分行因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部分信贷资金回流借款人转本行定期存款,被罚100万元。


丨2020年一季度,华夏银行被罚近千万元。


一直以来,华夏银行的风控管理,受到业内质疑,而且未有改观的迹象。


梳理来看,最早在2007年,有西安市民反映,截至2016年,从华夏银行员工手中购买了将近10年的理财产品,突然发现手中的票据竟然不被银行认可。


2012年,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嘉定支行员工私自代销理财产品1.4亿元,随后该行把相关员工开除,说是个人行为,银行并不知情。


此后,2013年9月至2014年间,华夏银行公主坟支行客户经理,私自向43人销售非该行组织的理财产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共计5000余万元。


后来,客户发现无法承兑,向华夏银行维权,多年后的2018年12月31日,一审法院判决银行无过错,客户上诉后,二审改判银行担责20%。


从2007年到2020年,华夏银行风控漏洞的“潘多拉魔盒”,始终没有闭合。


内部管理的不力,反馈到业绩上,便是不尽如意。


从华夏银行2019年业绩数据来看,华夏银行全年营收847.35亿元,同比增长17.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9.05亿元,同比增加10.51亿元,增幅5.04%。


虽然营收和利润,呈现增长态势,但是与已公布业绩快报的24家上市银行相比,华夏银行的利润增幅排在了末位。


此外,增长乏力的同时,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一直处于高位。数据显示,2019年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3%。


华夏银行成立于1992年,与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算是“同龄人”,但是相比这些兄弟,华夏银行已然落后太多。


对比来看,2019年招行净利润增幅15.28%,光大银行净利润增幅10.98%,中信银行净利润增幅7.87%。华夏银行则是5.04%。


对比业内银行后,再与自身做个对比,从2009年到2013年的5年时间里,华夏银行的净利润增幅依次为22.45%、59.29%、53.97%、38.76%、21.17%。


从数据来看,最近5年,华夏银行的净利润增幅一直低位徘徊,维持在5%左右,其中,2017年甚至跌落至0.72%。


为了破局,华夏银行也在积极调整,布局“金融+旅游”生态圈,从零售端拓展消费场景,寻找业绩增长点,但是在追赶的征途中,如何平衡合规与利润,成为华夏银行破局的难点。


与此同时,第二只“黑天鹅”的起飞,又引发了业内对华夏银行的猜想。


3月14日,华夏银行发布了有关董事会、监事会的多条公告。公告显示,第七届董事会第五十一次会议于2020年3月12日在北京召开。


同意提名丁益女士、郭庆旺先生、赵红女士、宫志强先生、吕文栋先生为第八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


这次独董提名,起因是3月11日、2月28日,一名外部监事和四名独立董事集体辞职。


丨4位董事集体离职,在业内非常少见。


梳理华夏银行的人事变动,早在2017年,履职两月的华夏银行董事长樊大志,因工作原因辞去华夏银行董事长,成为2017年上市银行高管变动的焦点新闻。


如今,两只“黑天鹅”盘旋在华夏银行的上空,对于华夏银行的管理层而言,2020年又该如何渡过艰难时刻?


丨是放任违规下的利润破局,还是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赛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