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春分”節氣源於何時?老祖宗說的“春分無雨莫耕田”,是啥講究

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大好時節,當“立春”節氣奏響春天序曲之時,大地就會從沉睡中甦醒而萬物則紛紛萌芽。按照古人根據星象及自然規律發明的歷法來看,春天一共被分為六個特定節令,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從“二十四節氣”體現出的自然規律可以發現,包含在春天中的六個節令對全年氣候發展,以及農民播種耕地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春雨驚春清谷天”節氣,其實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繫都十分密切。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古代社會雖然沒有可以監控氣象的專業設備,但是古人卻可以根據大自然的變化規律,總結出一套完全符合生產生活的“曆法”。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來看就可以充分體現出,古代先民的智慧以及“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春分”作為春天第四個節氣,不僅是天氣逐漸轉暖的信號,同時也提醒廣大農民朋友積極備耕的時間到了。我國大多數地區在春分這一天,都有吃春菜、蘿蔔、驢打滾、太陽糕的習俗。筆者認為其實際寓意就是迎接春天,以及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身體安康。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的歷史由來

古人根據星象學以及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立了季節變換與“二十四節氣”。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就一直依賴氣候變幻與自然變化。但是古代勞動人民在不斷與大自然接觸,亦或是與其抗爭的過程中發現了自然變化規律。

於是根據自然變化及其客觀規律制定出了,非常適合農業發展與生產生活的“二十四節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二十四節氣”,就是上古農耕文明的代表性產物。由於農業生產與大自然節氣變化息息相關,所以只有順應天氣變化與農時,才能利用季節變化創造農業經濟價值。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二十四節氣”,其實就是古人根據觀察星象所衍生出來的,關於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知識體系。“春分”作為這個知識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對於古人預測天氣變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客觀依據。

1.春分節氣由來

關於“春分”最早記錄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這段記載中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說法,即“二月中,分者半也”。所謂“二月中”泛指春分節氣,而“分者半也”則是指黑夜與白晝時間平均。

這一點其實可以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得到證實,“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段史料中更加嗯明確的說出了,春分節氣“晝夜均”、“寒暑平”的特性。不僅晝夜時間大致相等而且冷熱也十分均勻。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這其實也是春分被稱為“日夜分”或“日中”的主要依據,而“仲春之月”則是指春季分為三個月,“仲春”就是春天的第二個月。而大多數情況下仲春都在農曆“二月中”,這個時節正是天氣由寒轉暖的關鍵時期。

筆者認為從“夏曆”到漢代“太初曆”,其實不僅是古代人對天文曆法的執著研究。同時,也是農業生產與自然氣候緊密結合的重要歷史階段。而“春分”作為古代曆法中的重要節氣之一,其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晝夜平均、氣候轉暖,農民在這個節氣之後就要開始準備春耕。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春分”的意義除了在於平分白晝、寒暑之外,同時也寓意著將春天一分為二。這主要是因為春分處於春天三個月之中遂平分了春季。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春分”其實的最大涵義就在於“分”字,這其實也是自然規律中的一大特色。

2.春分時節中的天氣變化

正所謂“春風不刮,草芽不發”,春天到來之後最突出的氣候特色,就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大風和揚沙天氣。雖然寒冷氣候逐漸退卻但風沙卻隨即而來,尤其是北方地區風沙天氣更為明顯,並且還會出現連續陰雨天氣。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如果按照古語來講春季的氣候特點,其實可以總結為“立春陽氣轉,雨水雁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這其實將春季中的六個節令,用最為簡潔的語言進行了總結。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其實指的是,春分時節由於風沙較大烏鴉無處安家,所以才會不斷在天空盤旋並啼叫不止。而“地皮幹”則是說“春分”雖然到了,但是卻還沒有達到下雨的條件,再過半個月左右清明時節就會雨紛紛了。

由此可見“春分”作為晝夜、寒暑、季節的平均線,其實具有極其重要的自然氣候現象。如果春分到來之後天氣情況比較惡劣,不僅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同時還會對春耕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3.春分節氣與祭祀活動

在古代社會各種時令節氣其實都與祭祀活動有關係,“春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令,其實也是古代社會中的節日和祭祀慶典。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曾雲:“祭日於壇”,說的就是春分之時祭日大典。

據《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這句話其實再次強調了“春分祭日”習俗,同時也寫出了春分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隨著時間發展春分逐漸從祭祀、農時,演化出了各種極具特色的習俗活動。

大家比較熟知的“踏青”其實就是,從春分開始然後一直延續到清明節,所以民間一般將春分算做踏青的正式開始。很多地區還出吃春餅、春菜、蘿蔔、太陽糕等食物,實際寓意就是表達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春分節氣諺語中蘊含的古老智慧

我國作為擁有幾千年農耕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刀耕火種”時期就在不斷與大自然作鬥爭。這主要是因為自然界中的氣候、季節、天氣變化,都可以對農業生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風調雨順之年就可以獲得大豐收,反之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就會顆粒無收。

所以古代先民為了能夠收穫更多糧食,在不斷耕種莊稼的過程中總結出了很多經驗。他們根據氣候冷熱以及雨水多寡,就可以有效判斷出莊稼的長勢與收成。同時,還可以根據四時以及節氣變化,瞭解何時翻地、播種、除草、收穫、儲藏。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這其實就是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歷史來源,而這些與自然規律息息相關的人類活動,其實就是人類對大自然不斷了解之後的結果。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大自然的變化規律,所以才會從中總結經驗並提前做好相關預防工作。

“農諺”作為古代農民群體創造出來的,飽含生活經驗與知識性的語言。其實就是人類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最好證明,在“靠天吃飯”的原始農業經濟社會中,人們只有充分掌握自然現象才能保障旱澇保收。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1.“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由於古代社會並沒有天氣預報,所以古人只能根據物候變化不斷總結經驗。這些源於社會實踐之後得到的經驗,不僅可以用來預判天氣變化,同時還可以知曉東昇西落與春夏秋冬。大家千萬不要小覷這種看起主觀的經驗之談,在古代社會中這些經驗確實起到了非常大的做好用。

“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春分到來之際如果還沒有下第一場春雨,說明此時天氣比較乾燥而且還會影響農時。而秋分前後若不下秋雨就不要在園子中種菜了,因為秋分之後天氣越來越涼,不僅不利於種植蔬菜而且還會造成很大損失。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雖然這句農諺僅有十四個字但是卻將春分,以及秋分兩個節氣的特徵寫得非常直白。同時,古代農民群體還對氣候對莊稼的影響了如指掌。比如,“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後有好天”。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後有好天”,正應對“春分無雨莫耕田”一句。這說明在古代社會春分時節如果“雨不歇”,在清明之後就可以正常耕種農田。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風調雨順並擁有好收成。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春分無雨到清明”則是指春分如果沒下雨,那麼即使在清明節的時候也不會有雨。這可不是一句簡單的農諺從其實質涵義上去分析,就會發現正應和了“春分無雨莫耕田”。正常情況下春分之後就要開始翻地犁田,但如果沒有下雨就會影響耕種進度。

2.“春分颳大風,刮到四月中”

這句農諺其實說的是春分時節,一旦颳起春風就基本上會延續到清明節左右。這其實也是春分風沙較大的一種映襯,筆者認為這些看起來不具備文學素養的俗語,反而蘊含了很多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

“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分前暖,春分後冷”。這十六個字乍一看 好像平淡無奇,但是大家仔細閱讀之後就會發現,不僅寫出了春分節氣的重要特徵,同時也表達出了氣候與天氣變化之間的關係。

“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後好種豆”;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春分分芍藥,到老花不開;秋分分芍藥,花兒開不敗”;“春分雨多,有利春播”、“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這些農諺都是古代先民在幾千年農耕生活中,根據天氣變化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


結 語

“春分”作為古代“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節令,不僅與大自然發展變化十分吻合,而且也是古代農民開始翻地備耕的重要信號。作為可以平分春天晝夜、寒暑、季節的中心點,春分在古代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絕對不容忽視。

北文學家蘇軾創作的《癸丑春分後雪》一詩中,曾雲:“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這四句詩文其實就表達出了春分節氣的主要特徵,春分時節既可以飄雪也可以下雨,但由於天氣逐漸轉暖所以更有利於農耕。


【參考文獻】

吳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

程南方《二十四節氣養生——驚蟄、春分》

張斯思《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品味二十四節氣之春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