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德國首先製造出原子彈,首先會投向美國還是蘇聯?

鋒154817711


我認為假如二戰的時候德國先造出原子彈,德國最有可能的就是把原子彈投向美國,因為美國在二戰的時候是事實上的反法西斯陣營的兵工廠,並且自己也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打倒了美國等於釜底抽薪,德軍打敗英國、蘇聯等國家就變得可以預期了。而且,在當時唯一有資金有人才可以和德國比賽造原子彈的就是美國,所以對德國來說美國的威脅遠大於英國和蘇聯的威脅。

美國的威脅之一,他是反法西斯國家的兵工廠

二戰之初,在美國還沒有加入戰爭的時候,羅斯福就跟大家說:美國要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希特勒聞聽此言會心一笑,他認為羅斯福在吹牛,因為當時美國的戰爭機器還沒有開動,其軍工產值要遠低於德國。

但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國開始瘋狂擴軍,並且進入戰時體制,其強大的生產能力運用到軍火生產的時候,展現出了讓世人驚歎的生產力。

僅1941年,福特汽車就生產了300萬輛汽車。1944年,美國生產的飛機超過日本在二戰期間生產的飛機總和。。。。。結果,美國在戰時的軍工產量超過了世界的一半,成為名副其實的反法西斯國家的兵工廠。

於是,這些武器除了美國人自己使用之外,還大量支援到世界各反法西斯國家。

(羅斯福正在簽署租借法案以支援各反法西斯國家)

當時美國僅支援德國陸軍最大的對手蘇聯的物資就多達1700多萬噸。這其中包括40萬輛汽車,1.3萬臺機車,1.4萬架戰機(1萬架戰鬥機和4000架轟炸機),7000多輛坦克。假如沒有這些物資的支援,蘇聯在和德國軍隊的戰爭中,將會因為物資緊缺而失敗。

美國威脅之二,龐大的軍隊。

二戰時期美軍共召集軍隊1000多萬人,這支軍隊最大的貢獻就是打贏了大西洋海戰、太平洋戰爭和對德國的戰略大轟炸。

(對德國的轟炸)

打贏了大西洋海戰,讓德軍依靠狼群戰術逼迫英國投降成為泡影。打贏了太平洋戰爭,讓不可一世的舊日本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對德國的戰略大轟炸,致使德國境內大部分交通線被摧毀,物資週轉困難不說,為了對付美軍的轟炸,德國空軍不得不集中大部分空軍進行防禦,從而讓蘇軍取得了在東線的制空權。

所以,美國的千萬大軍也是擊敗德國軍隊重要的因素。

美國威脅之三,盟國只有美國有條件生產出原子彈。

即使德國首先生產出原子彈,也要擔心美國緊隨其後將原子彈生產出來。因為,當時盟國這裡只有美國有能力把原子彈搞出來,並且正在加緊研發。當時,雖然德國人不知道美國人在研發原子彈上的投入,但也不敢掉以輕心。畢竟美國強大的人力物力完全可以支持他隨時搞出這種武器。

實際上,在二戰期間也只有美國有能力把這種武器製造出來。為了生產出原子彈,美國製定了著名的《曼哈頓計劃》,整個計劃美國僱傭了13萬人,耗資20億美元,這13萬人中僅科技工作者就多達8萬人。

(曼哈頓計劃中科學家們在開會)

當時,也只有美國有如此充沛的人力和物力。

所以,假如德國製造出了原子彈,沒有理由不對這個強大的對手使用。


原子彈是一個大殺器,但數量稀少

原子彈是當時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一顆就足以毀滅一座城市,但製造成本極高,製造速度也極慢。所以到二戰結束之前美國一共就製造了3顆,除了一顆實驗外,兩顆用在了對日本的攻擊上。

假如當時日本還不投降,美國都沒轍了,只有硬著頭皮登陸和日軍打常規戰。

以德國的國力,就算是搞出原子彈也不會太多,能像美國這樣造出三顆來就不錯了。所以,這就註定了原子彈只能作為一個威懾性的武器存在,德軍在使用的時候就必須要實現其威懾效果。所以,就不能用來攻擊部隊了。因為,只要盟國在遭到攻擊的時候進行消息封鎖,其威懾目的就無法實現。

所以,假如有原子彈,德國就必須要將目標選擇為美國重要城市,藉此摧毀美國人的抵抗意志。

最後,德國註定會失敗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一兩件高科技武器,而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以當時德國的情況來看,他的失敗是無法避免的。就算是德軍冒險將原子彈投到美國的沿海城市並造成了大規模的人員傷亡,也無法改變自己失敗的下場,反而會得到更可恥的失敗。

因為,在遭到攻擊後,美國也深知,德國的原子彈數量不會太多,硬抗一下是能抗的住的。美國原子彈也會在不久之後製造出來,這時他就會對德國採取同樣的報復手段,將德國大城市夷為平地。

最終,盟國還是會取得勝利。


歷史風暴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德國一定會向蘇聯投原子彈。

為什麼呢?德國認為蘇聯的威脅更大。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已經戰敗投降過一次。

當時雖法國人下了狠手,但英美卻有留餘地,還幫助德國穩定了經濟。

在希勒特上臺之前,德國經濟一度幾乎崩潰,馬克因通貨膨脹成為廢紙。

然而在英美的幫助下,尤其是美國的大力支援下,德國經濟不但穩定下來,還有所恢復。

然而,蘇聯歷史上卻從沒有德國困境時候,幫過德國什麼幫,只有趁火打劫而已。

再看,德國在西線作戰總體是比較文明的。

比如“希特勒青年”師長爾特·邁爾,因屠殺的27名加拿大戰俘當做戰犯起訴,法庭當時對他有5項指控,最終被判終身監禁。

然而,邁爾這種所謂的屠殺,在東線還叫個事嗎?

東線的蘇軍和德軍戰俘,能夠活到戰後的都是鳳毛麟角。早期被俘的蘇軍戰俘,包括斯大林長子在內,大部分都死於處決或者惡劣的環境。

蘇德互相殘殺,是有民族仇恨的。德國如果抑制不住蘇聯,後果不堪設想。

實際上,也是如此。

蘇軍殺入柏林以後,至少強姦了數萬名德國婦女,在整個的國境內的強姦案至少有數十起。

更重要的是,蘇聯戰勝以後,強行吞掉了原屬於德國的東普魯士領土,並且數百萬德國人全部趕走。

這些普魯士的發源地東普魯士,竟然就變為外國了,但德國目前已經無法要回來。

所以,如果希特勒真的有了原子彈,一定會去轟炸蘇軍控制的某個城市,然後恐嚇蘇軍不得繼續進攻。

相比起來,英美法的威脅較小,還可以談判解決,但蘇軍不可能。

電影《帝國的毀滅》中,柏林戰役期間,德國代表去蘇聯那裡談判。

蘇聯元帥第一句話就是: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

德國代表說:我國不能接受無條件投降。

蘇聯元帥面無表情的回答:那我們就會毫不留情把你們消滅乾淨。


薩沙


首先,他能打到誰?原子彈這東西,你能造出來是一回事,你能打出去又是一回事。投放核彈的載具,要麼是重型轟炸機,要麼是導彈。從這裡看看德國會怎麼打,能不能打。

很多人說德國的V2導彈可以掛著原子彈打出去,直接打英國蘇聯。但是,問題就在於,V2導彈的戰鬥部僅僅可以搭載一噸,而當時一顆原子彈就有四噸。這個V2導彈,是怎麼都打不出去原子彈的。

而至於轟炸機投彈,其實可以。德軍裝備的HE177轟炸機其實可以,載重也夠,彈倉什麼的改裝之後,其實是可以滿足投擲原子彈的。但是,很尷尬的一個問題就是,咋飛。

二戰後期,整個德國控制區的上空的制空權都被盟軍掌握了,德國的飛機別說飛到蘇聯美國投彈了,你就是一起來就得被擊落了,到最後那核彈沒準在自己家炸了。無論是東線還是西線,制空權都掌握在盟軍手裡,德國人一點機會都沒有。

原子彈投放,你得經過詳細的偵查,你得有絕對的制空權,你飛機飛起來,被打下來了,後來發現你那裡邊裝的核武器,你是不就變成笑話了?對於德國來說,偵查,不存在,制空權,更不存在。

如果德國有制空權,他也是頂多能打個蘇聯,但是也頂多打到烏克蘭。這不是德國想打哪裡的問題,而是德國人能打到哪裡的問題。你讓他跨海去打美國,沒指望,根本不可能。要麼打英國,要麼打蘇聯,美國就別想了。

德國想使用原子彈,其實還有個辦法,不用轟炸機,也不用導彈,直接弄個核地雷,埋在德國境內,和蘇聯人同歸於盡。


軍武文齋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我是鵬正!我來回答!

假如納粹德國比美國人率先研究出原子彈的話,我覺得納粹德國會毫不猶豫的將第一顆原子彈投向蘇聯,其次則是英國,美國則還是往後排排,首先在二戰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德國就陷入東線戰場不能自拔,無論是物質供給還是人員補充都是往東線戰場上送。對納粹德國的國力損耗極大,而此時的歐洲除了英國沒被佔領意外,歐洲全部被德國佔領了。而此時還沒有進行諾曼底登陸,英國完全是被動狀態,倫敦三天兩頭被轟炸,所以我覺得德國首要頭疼問題就是蘇聯。

蘇聯對納粹德國的威脅太大,況且不說蘇聯人的英勇作戰和殊死抵抗,蘇聯的“冬將軍”才是德國人的致命威脅,冬天一到,各種物質供給送不來,德國裝甲油料說凍住就凍住,德國人凍的跟小雞子似的,德國人強大的戰力根本就發揮不出來。而蘇聯號稱是“戰鬥民族”有強大的民族特性,來瓶伏特加,就敢“烏拉衝鋒”這誰也受不了。所以德國要是率先研究出原子彈的話,元首肯定得來那麼幾發出出氣。


其實在歷史解密檔案中,貌似德國還真就差一點就研究出原子彈,差一點就改變了世界格局 那就是著名的“海森堡之謎”海森堡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這裡就不多介紹,總之他很厲害,據說德國科學家早在1938年就發現了“核”並且知道“核”的厲害,納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核”希望造出強大的炸彈,就要在最後關頭,海森堡突然算錯數了,導致實驗根本無法進行了,結果不了了之,後來海森堡等人被美軍秘密機構抓獲,並進行了1年的秘密審訊,其中的真相就不得而知,不過也有人說德國沒研製出原子彈的原因是種族屠殺和戰爭消耗,導致經費不足而終止,總之其中真相只有相關部門知道了~


(海森堡 )

如果滿意我的回答,就請給我點個關注吧,媽噠~


鵬正


應該徹底想明白這個道理!

你這個問題提的你就有問題!

二戰後期,如果德國人先走了原子彈,會對誰用,來逆轉頹勢呢?

應該是首先對英國用,因為英國國土面積小,城市和人口集中,再加上法國一窩廢柴也蜷縮在英國,而且無處可逃!只要扔幾顆,就一窩端了英法主力,英國立馬就會投降!這樣美國人馬上就會退出!更加可以抽出手來對付蘇聯!

而蘇聯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切分散,而且已經犧牲上千萬人,也沒有投降,而且越戰越勇!原子彈不過是再多死三兩百萬人罷了,蘇聯不會動搖,更加會不投降!俄國人早就殺紅眼了,蘇聯面臨國家民族生死問題絕不會投降!幹不死納粹自己死,自己死也不能讓納粹活下去,根本不會有投降的選項!

美國太遠,又沒有有效投送手段!不是最佳選擇,美軍主力也在英國!

所以先幹英國是必然選擇!!!

所以英國人對破壞納粹德國核計劃最上心,最積極,也最有功勞!

因為英國人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eagles華夏


如果德國首先造出原子彈,並不是他想用哪就用哪,而是他還能在哪用。研製原子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共有10多萬人參加,前後耗資20億美元,耗費了3年時間才成功。德國即使能比美國更早研製出原子彈,也早不了多久,技術水平也只會更低,數量更少。

最好的目標是英國了,英國是美軍攻擊歐洲的前進基地,而且人口稠密,工業發達,應該算一個不錯的目標,可惜,45年英國也不是這麼容易攻擊到的。此時德國已經失去了制空權,美英空軍肆無忌憚的在德國本土進行轟炸,德國空軍連保護本土都做不到,而且原子彈質量太大,V2飛彈的載重量也遠遠不夠攜帶原子彈,因此英國也別想了。

45年的德國上空,已經和公共場所無異,美英飛機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要想在這種情況下攻擊到對方的本土,已經是一種奢望。

1941年底法西斯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挫敗,12月15日起蘇軍在冰天雪地中發起反攻,強弩之末的德軍在幾百裡戰線上紛紛潰退,無論是前線部隊還是後方大本營,都被糟糕的局勢弄得惶惶不可終日,哈爾德每天的日記開頭都是“非常困難的一天”或者“又是危急的一天,而1942年1月8日則改成了“萬分危急的一天”。同一天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一些軍官建議,使用毒氣也許能扭轉局勢,哈爾德記載到:“奧赫斯納上校勸我對俄國人使用毒氣戰”,也許是東線天氣過於寒冷,總之這項建議沒有了下文。而關於核武領域,美英方面直到1944年底才確信,德國人至少在預計的戰爭結束前不可能造出原子彈來。

這裡面既有希特勒不夠重視和熱心的原因,也有希姆萊跟著搗亂的因素,他把許多核物理學家以“對第三帝國不忠”的理由給予逮捕或驅逐出境,甚至命令部分科學家去搞黨衛隊負責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實驗,從而使德國不能專心進行原子彈的研製。

如果德國真的能在同一時期製造出核武器,它會毫不猶豫的投向蘇德戰場。

哪怕是戰爭末期,德國人搞出來的最早投入實戰使用的彈道導彈V2火箭,其有效載荷僅僅是2000磅的烈性炸藥,水平射程更只有200英里,隔著英吉利海峽揍揍英國還可以,攻擊美國本土是不可想像的。

然而西線的盟國空軍擁有更加巨大的優勢,在持續五年多的戰略轟炸中,盟軍共出動轟炸機44.4萬架次和戰鬥機268萬次,損失飛機約40000多架,而德國空軍損失飛機高達57385架,到戰爭後期幾無還手之力。換句話說,如果德國人放棄西線的空權全力對付蘇聯的話,是極有可能控制戰場上空的,也才有投擲原子彈的可能,而在西線戰場根本沒有這個機會。美軍後來核襲日本時,就是徹底掌握了制空權,日本人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由著人家想炸哪就炸哪。

二戰開打很長時間美國人其實都是在坐山觀虎鬥,目地不難猜出,與交戰雙方都有交往,美國的軍火商才能大賺一筆,事實上也是這樣,德國的潛艇海上擊沉了許多英國商船,許多美國武器至今仍沉睡在海底,德國人很清楚,如果第一時間內能拿下英國,就沒有後來的歐洲反法西斯聯盟,英國堅持不到美國參戰,二戰歷史會重新書寫,假如德國在二戰時擁有了原子彈,在諸多攻擊英國本土無法取勝前提下就會動用原子彈,別人不敢,但希特勒一定會這麼做。

二戰的陣眼在英國,沒有拿下英國,德軍才迎來了多路反攻的敵人,德國人肯定明白這一步關鍵棋,英吉利海峽讓德軍止步,多路分兵又犯了兵家大忌,原子彈的技術源於德國,但德國人卻無緣使用,沒在第一時間內打下英國就註定了結局,所以說,美國和蘇聯都不是第一攻擊目標,拿下英國美國就不會參戰,歐洲增援部隊會讓蘇軍徹底失去反擊能力,言盡於此,可以斷定,假如希特勒手裡有了原子彈,蘇軍不是對手,物實的美國人不會去趟混水,受傷的一定是英國。








經常用了


這個問題還用問嗎?德國要是有原子彈的話,肯定第一個就是扔給自己是大敵——蘇聯唄。原因很簡單,首先蘇聯是德國在二戰中面對的最大作戰對手。儘管單純從國力而言,在當時的同盟國陣營當中,美國還在蘇聯之上,但是美國的本土畢竟距離德國萬里之遙,軍力投送的成本很高,對德國的威脅相對有限,無非就是派飛機對德國進行遠程轟炸,以及在海上封鎖德國的交通線,造成的損失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然而蘇聯則是德國近在咫尺的鄰國(原先夾在蘇德兩國之間的吃瓜群眾已經被瓜分亡國了),雙方是直接大眼瞪小眼、刺刀頂在喉嚨上,各自出動幾百萬規模的兵力在歐戰東線戰場上拼得是你死我活、一塌糊塗(歐戰東線戰場也是整個二戰當中戰況最慘烈、人員傷亡最大的戰場),這個樑子可就結得大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跟美英之間的較量還多多少少帶有一些騎士風度,而德國跟蘇聯絕對就是毫無底線地殊死相搏。

所以到了二戰後期德國敗局已定的時候,依然在東線拼命抵擋蘇聯軍隊的進攻,對於西線方向的美英軍隊卻或多或少地都有放水行為。如果德國能夠搶先一步研製出原子彈,絕對會毫不猶豫地第一時間扔到蘇聯人頭上。第二個原因就是德國缺乏有效的投送手段,就算有原子彈,也無法對美國構成太大的威脅。美德之間隔著一個大西洋,德國沒有強大的海軍和可靠的海外J地,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根本不可能把原子彈扔到美國本土。

早期的原子彈由於體積巨大,V2彈道導彈和V1巡航導彈都無法搭載,而且就算勉強裝下了,最大射程也只有幾百公里,勉強可以用於攻擊英國,對於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就只能鞭長莫及了。如果使用轟炸機進行攜帶,德國也沒有遠程重型轟炸機可供匹配。由於嚴重缺乏鋁、銅、橡膠等戰略資源,德國始終沒有裝備四臺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只能依靠兩臺發動機的中型轟炸機支撐檯面,這個缺陷一直都是德國空軍難以彌補的致命傷。

退一萬步即便轟炸機的航程不成問題,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飛越大西洋抵達目標區域投下原子彈也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德國不具備對美國本土的打擊能力,原子彈的威懾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還不如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但是製造原子彈成本高週期長,以美方的國力到了1945年也才堪堪造出兩枚,更何況是德國。戰爭潛力已經枯竭的德國依靠一兩枚原子彈就想擋住千萬蘇軍的進攻無疑是痴人說夢,反而還會遭到蘇聯更加殘酷的清算報復,這種害人更害己的武器不用也罷。


晨曦談兵


如果德國首先造出原子彈,並不是他想用哪就用哪,而是他還能在哪用。

首先要說一下,研製原子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共有10多萬人參加,前後耗資20億美元,耗費了3年時間才成功。德國即使能比美國更早研製出原子彈,也早不了多久,技術水平也只會更低,數量更少。

所以德國即使首先製造出原子彈,時間要在45年之後,重量不會低於“小男孩”的4100公斤,數量不過1-2顆。此時對於德國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即使有了原子彈,也很難扔到對方國境之內。

理論上來說,最理想的目標是美國本土的大城市。然而美國和德國之間隔著整整一個大西洋,42年德國還沒法威脅到美國本土,45年就更別想了。

除了美國,最好的目標是英國了,英國是美軍攻擊歐洲的前進基地,而且人口稠密,工業發達,應該算一個不錯的目標,可惜,45年英國也不是這麼容易攻擊到的。此時德國已經失去了制空權,美英空軍肆無忌憚的在德國本土進行轟炸,德國空軍連保護本土都做不到,而且原子彈質量太大,V2飛彈的載重量也遠遠不夠攜帶原子彈,因此英國也別想了。

V2導彈是45年時還能威脅到英國本土的少數武器,不過其載重量只有1噸,遠遠不夠攜帶原子彈。

蘇聯嚴格來說不是一個理想的目標。蘇聯國土遼闊,人口密度低,大部分工廠在戰爭期間已經東遷,遠離前線。這種情況下,除非能擊中莫斯科,否則扔一兩顆在蘇聯境內不能指望有太大戰果。但是此時德國空軍損耗太大,蘇聯空軍也能落井下石來欺負他們了,像突破蘇軍的防空體系,不要說攻擊莫斯科,就是蘇聯其他城市,也是千難萬難。畢竟原子彈重達4噸以上,不可能用戰鬥機攜帶,而轟炸機速度慢,即使面對蘇聯空軍也是難以突防。

45年的德國上空,已經和公共場所無異,美英飛機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要想在這種情況下攻擊到對方的本土,已經是一種奢望。

而且考慮到德國直郵1-2顆原子彈,那麼不能冒險去嘗試突防,畢竟損失不起,萬一被對方繳獲更麻煩,所以最好的使用方式,莫過於藏在某個城市中,等待蘇軍或者美軍攻佔時直接引爆,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殺傷盟軍。

而這樣的城市,必須要足夠吸引盟軍投入重兵,這樣才能最大的產生效果。比較理想的就是45年之後被盟軍攻佔的大城市,像維也納之類的。不過這麼做最多能殺傷幾十萬盟軍,但是此時盟軍已經佔據絕對優勢,德國已經無法扭轉敗局,最後還是一個輸字。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讓希特勒非常不爽:大家都是成年人,為何一定要出選擇題?難道我就不能兩個都要?

不過從希特勒面臨的內外處境來看,兩個都不要或許是最佳的選擇,因為相比於美蘇兩國,不共戴天的英國更有理由得到德國的“寵溺”,畢竟英國給德國添的堵,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德國足夠幸運,能夠率先研製出實戰原子彈,那麼英國一定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

那麼世界這麼大,為什麼一定要選英國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世仇難解

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如此嚴重的今天,很多人習慣用今天的思維去思考曾經的歷史,得出的結論自然南轅北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迄今為止最慘烈且影響最深遠的戰爭,將日不落帝國徹底打下神壇,造就了美蘇兩國並駕齊驅的兩極格局。

但是,在1945年9月2日二戰徹底結束之前,美蘇兩極不存在,英國也仍然是苟延殘喘的日不落。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德國不做長遠打算,執意要用原子彈消滅最大的威脅,英國也絕對要榜上有名。而且因為近百年來英德世仇,英國比美蘇更有理由榮居榜首。

1871年崛起的德意志帝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越來越需要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產地,簡稱“殖民地”,而這恰好是日不落帝國最富裕的財產。但英國表示翻滾吧牛寶寶,於是英德矛盾激化,並最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一戰並未讓德國實現鳥槍換炮的目標,反而因戰敗被英法等國扒得底褲也不剩,海外殖民地完全喪失,這使得德國上下對英國的仇恨無以復加。

二戰爆發後,英國的綏靖政策曾在客觀上幫助德國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隨著丘吉爾的上臺,英國由攪屎棍一躍成為茅坑裡的石頭,這讓希特勒措手不及。

本以為敦刻爾克的“放水”可以讓丘吉爾理解希特勒想要英德和平的“良苦用心”,但不上道的丘吉爾擺出了寧可打爛日不落也要死磕德意志的架勢,這讓難以跨越英吉利海峽的德國不得不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而對於德國而言,兩線作戰是其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因此,就衝希特勒咽不下的這口氣,第一顆原子彈也要首先頒發給丘吉爾紳士。

2、阻撓統一

對於二戰中的德國而言,最大的敵人無疑就是蘇聯,這不僅是因為蘇聯國土面積廣大且擁有德國夢寐以求的資源,更因為此時的蘇聯也有將紅旗插遍全球,尤其是首先插遍歐洲的野心。

於是為了達到一擊必殺的效果,德國先於1939年8月23日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結成事實上的軍事同盟,德國不僅獲得了更充足的戰備時間,更得到了蘇聯源源不斷的資源。

而在蘇聯忙著構築東方戰線時,東部沒有後顧之憂的德國迅速席捲西歐,將號稱西歐第一軍事強國的法蘭西打倒在地。

德國發動二戰的主要目標,是掠奪土地和資源。而之所以要拿下面積小且資源少的西歐,目的在於保證進攻蘇聯時沒有後顧之憂。理論上只要英國同意與德國媾和,哪怕丘吉爾與希特勒平起平坐,都是德國的重大外交勝利。

但希特勒明顯低估了英國的能量,雖然自一戰後早已盛極而衰,但作為資深的歐洲攪屎棍,英國始終戰鬥在維護歐洲分裂的一線崗位上,無怨無悔地給別人添堵。

如果英國同意媾和,日不落帝國的衰落速度毫無疑問必定會大大減緩,但必然違背了英國的初衷。再加上英國的抵抗決定了美國的支持力度,丘吉爾能做的就是一直“剛”下去。

所以,在不列顛之戰取得勝利後,英國仍然在世界各地與法西斯開戰。而且在蘇德戰爭爆發後,丘吉爾還暫時拋棄了根深蒂固的反共思想,大力援助蘇聯,使德國陷入了事實上的兩線作戰。

所以,希特勒要想勝利,必先滅蘇聯;而欲滅蘇聯,必先平西歐;而欲平西歐,此先屠英吉利!

3、敲山震虎

核武器和常規武器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不僅有毀天滅地的巨大威力,更有超乎尋常的心理威懾力,無論對敵人還是盟友。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在徹底擊垮日本抵抗意志的同時,也令盟友斯大林大為驚駭。

同樣的,如果希特勒想要的是整個二戰的勝利,那麼理論上無論原子彈落在美國、蘇聯還是英國,都必然令整個世界膽戰心驚。即便原子彈沒有落在自己國土,也會在恐懼中瓦解抵抗意志。

而因為二戰期間德國始終沒有研製戰略轟炸機,這意味著德國即便成功擁有了原子彈,也必須手拉肩扛地送到投放點。

希特勒:你特麼在逗我?

不過好在二戰期間,德國的液體火箭技術不斷髮展成熟,V2火箭更成為世界上第1枚大型火箭彈道導彈。

不過由於V2火箭的最大射程只有320公里,這意味著德國將原子彈投向美國本土根本就不可能。

因為和蘇聯陸地相接,因此即便不使用V2火箭,德國也能夠將原子彈投放在蘇聯境內。

但問題是早期的原子彈威力較小,例如美國研製的小男孩原子彈毀傷半徑為2公里左右。如此當量的原子彈投放到國土面積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蘇聯顯得杯水車薪。而且希特勒攻打蘇聯的目的就是為了佔領蘇聯,將蘇聯變成核汙染區不符合德國的利益。

相比之下將原子彈投放到英國是最為合適的,首先英國距離歐洲大陸不遠,V2火箭的射程滿足條件;其次英倫三島面積並不大,一枚原子彈造成的災難效果明顯。

所以,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利益考慮,德國將原子彈投向英國都是最佳的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首先得明確一個觀點,那就是就算二戰期間德國人先製造出原子彈的,由於生產力限制他所能夠生產的原子彈畢竟不會太多,頂多也就是兩三枚而已。

所以,這幾枚原子彈一定要用到刀刃上,才能起到超乎尋常的作用,而不是真正能夠通過原子彈對盟軍實現重大的殺傷,從而扭轉戰局。

二戰的時候,德國主要有三大對手,看看這三個對手誰更合適:

  • 第1個對手就是英吉利海峽另一頭的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在美國加入進來前,一直是海洋上德國人最大的對手,並且在北非地區和德國人、意大利人進行作戰。


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軍隊總共損失了40萬,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和德國軍隊作戰中陣亡的。

德國人有原子彈之後,很難會把這種武器用在英國人身上,因為當時美國人加入到二戰中間以後,英國的作用就變得非常小了。

哪怕大英帝國本土遭到德國的原子彈的轟炸,英國人和美國人照樣會在北非登陸,並且在佔領北非之後,通過佔領意大利向德國之內挺進。

而且,當時英倫三島境內由於駐紮著大批的英美軍隊,防守極為嚴格。 德國冒險向英國境內投彈,很容易在半途就被擊落。

所以,向英國投放原子彈並不合適。

  • 德國的第2個對手就是美國。

自從日本人襲擊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美國就開始開動他的戰爭機器,並且全力投入到了這場戰爭中來。

美國人的加入讓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同時,由於美國本土遠離戰爭中心,幾乎在整個二戰期間沒有遭到過打擊,使他的本土能夠全力以赴生產武器裝備。

如果德國想要把研發出來的原子彈用來攻擊美國,那麼距離就成了一道無法突破的屏障。。

德國就算在原子彈的生產研發上比美國人更快,也得到二戰後期才能夠生產出原子彈,可是,不要忘了二戰後期德國人已經從大西洋海戰中敗退,如果德國想要向美國投擲原子彈,必須要越過寬寬的大西洋,中間根本沒有中轉站。



(德國和美國距離)

二戰期間,德國人研發了一款用來飛越大西洋轟炸美國本土的重型轟炸機ME246轟炸機,這款轟炸機一共生產了三架,後來由於戰局惡化,轟炸美國本土已經不現實,所以計劃取消。

這款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56噸,最大航程1.5萬公里,可以攜帶三噸重的炸彈。

美國小男孩原子彈重量為4噸,估計德國搞出原子彈後重量不會比這個低。

可見,德國如果派出ME 246轟炸機前往美國本土,也沒辦法攜帶原子彈去。



(ME246轟炸機)

而且,這款轟炸機速度極慢,每小時速度為350公里,一旦被發現就等著被擊落吧。

  • 德國的第3個對手就是蘇聯。

蘇德戰場是二戰最慘烈的戰場。

軸心國和盟國在這片戰場上損失了上千萬軍隊。

大多數時間,德國的空軍都在戰場上擁有制空權,直到美英加大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力度之後,大批的德軍飛機返回本土防禦才讓蘇聯人取得了制空權。

所以相對來說,蘇聯的空軍實力並不強大,如果德國想要轟炸蘇聯完全可以集中大批飛機對蘇聯實施空中突防。


而蘇聯核心地區距離德國本土也並不遠,德軍戰機可以對執行轟炸任務的德軍轟炸機提供護航。

所以,如果當時德國擁有原子彈,轟炸蘇聯是他唯一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