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3月10日,宜家終於登陸天貓,這是宜家全球首個第三方平臺的線上官方旗艦店。其火爆程度可以想象,首日進店人數超過155萬,多款熱銷產品被賣斷貨,一天之內斬獲五十幾萬的店鋪粉絲,也再次凸顯了宜家的品牌號召力。

此外,宜家同步推出了官方購物的APP,再次豐富其線上渠道,滿足消費者不同的使用習慣與消費訴求。

宜家中國區總裁 Anna Pawlak-Kuliga 女士表示:“2018 年底,宜家中國開始轉型,以渠道拓展和數字化為支撐,以家居靈感、解決方案和服務作為重點。加入天貓這個平臺是宜家中國戰略所取得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們在渠道拓展方面的又一突破。”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宜家上天貓,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或許很多人在這個時間節點都會問一句,為什麼在中國家居電商發展近十年之後,宜家才開始登陸天貓旗艦店?宜家的電商之路是否走的太慢了?

漫漫電商路

宜家做電商這個話題,據說其內部早在2008年就已經開始討論了,但被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否決了,否決的原因很簡單,“電商買賣會減少來店的客人,導致宜家失去一些額外生意”,82歲的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在駁回電商業務的回覆中寫道。

的確,對於家居產品而言,線下體驗非常重要,宜家之所以能快速發展,與其線下良好的體驗感密切相關,其直接增加了消費者的粘性與品牌忠誠度,這也是宜家跟中國傳統的家居賣場截然不同之處。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然而,宜家中國門店的建設與擴張速度遠遠滿足不了中國旺盛的消費需求。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宜家中國共計有28家門店,預計2020年,宜家中國門店總數將達到34家。

以青島市為例,作為山東省重要的經濟城市,今年年末才會迎來第一家宜家商城,在青島當地的論壇上,關於青島什麼時候能開宜家的話題已經討論了快十年了。

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商已經成為新一代消費者的重要購物渠道。對於宜家而言,光看看淘寶上這些年成百上千的代購店鋪,就知道消費者對於宜家電商需求的迫切程度了。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或許要不是宜家業績增速下滑,宜家電商的推進速度仍將遙遙無期。

2018年底,宜家官網推出網上商城,宜家在披露的財報中指出,“在2019財年,1.29億人次的消費者訪問了我們的官網。自從宜家中國官網開展電商服務以來,我們線上銷售額穩步增長。2019財年,中國線上銷售額佔到了中國總銷售額的5%。

2019財年,宜家中國共計銷售157.7億元,同比例折算一下,則線上銷售額約為人民幣7.89億元。嚐到了甜頭的宜家這才開始穩步推進電商業務。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然而在這幾年的過程中,中國的家居電商迎來的爆發式增長,前有林氏木業的快速崛起,後有像顧家家居、歐派、索菲亞、尚品宅配等傳統家居企業的線上發展,電商已經不僅僅是品牌商的一個簡單的銷售通路,它反而代表著與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緊密接觸的一步重要戰略佈局。電商業務的戰略地位凸顯,在很多家居企業的戰略決策或者上市企業的年報中,電商已經不可獲取。

從整體市場角度而言,一方面熱火朝天,一方面緩慢推進,那麼宜家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物流真是邁不過去的坎嗎?

宜家做電商到底在怕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很多評論性文章的一致觀點是,阻礙宜家做電商的核心問題是物流。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的確,對於任何一家家居企業而言,物流是其非常頭疼的問題。

家居/傢俱多屬於大件商品,並且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磕碰、損壞等問題。對於傳統家居企業而言,有的是從工廠發貨給當地經銷商,再由經銷商配送至終端客戶,運輸及安裝過程中如有任何問題,可以由當地經銷商負責維修等,如果情況嚴重的,再進行返廠維修或退還等。

一般情況下,傢俱產品的出廠價大概在終端零售價的三四折左右,所以相對而言,傳統傢俱企業及經銷商有相對比較大的利潤空間,來覆蓋物流、維修及售後產生的各項費用。

中國一些大型的家居上市企業,毛利率能達到40%以上,而宜家的毛利率僅僅在18%左右。

對於宜家而言,物流的確是一等一的大問題。一方面,其現有的門店數量,不足以支撐全國範圍內市場的服務需求,這也是此次宜家天貓旗艦店只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區域的核心原因。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也必將再次削減其毛利率,以宜家現有的定價策略及價格體系而言,如果包郵的話,門檻必將很高。

雖然現在30公斤以內,江浙滬區域只需要9.9元運費,但對於中國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寧願買40元包郵的商品,也不喜歡買30元+10元運費的商品。

再試想一下,對於消費者而言,如果買一個500元的餐桌,需要支付一百多的運費的話,或許宜家電商的吸引力將會小很多。

此外,電商的退換貨以及售後維修服務等逆向物流的成本費用,哪哪都是錢,這筆賬宜家也不得不算清楚。

自建物流所需的費用量級,宜家必定很清楚,但如果依託第三方物流,暫且不說成本費用問題,僅僅終端服務能否讓消費者滿意,是否會影響品牌口碑,都是宜家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宜家做電商,物流不是核心問題,而是物流背後的供應鏈及運營服務能力才是核心,這也是宜家定調的中國市場未來戰略有三個關鍵詞:電商、物流配送和新建市中心小型商場。其實換句話說,就是電商、物流和服務站。

老外們在怕什麼?

其實對於電商而言,宜家算是蠻典型的一家外資企業。筆者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在中國電商發展如火如荼的那些年,接觸了很多外資企業,也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差異點。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2014年前後,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期,“互聯網+”推動了眾多中國傳統企業一擁而風的開始做電商。無論是自己建團隊,還是找代運營公司,基本上一兩個之內,線上業務就做起來了。

而對於大多數的外資企業而言,本土團隊會先向總部提案,需要附上非常完整的市場數據調研與研究分析。他們要經歷漫長的決策分析週期,不僅要考慮全球化的戰略佈局,而且連非常多的運營細節,如產品組合、價格體系、促銷、競品、團隊、財務、系統、物流等等都研究的非常詳細。

基本上越是歷史悠久的老牌外資品牌,決策週期越長,筆者接觸的一家德國企業,在諮詢服務合作結束後,又過了三年的時間,總部才批准了中國電商業務。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一項新業務的開展,面臨各項挑戰是不可避免的,對於中國電商業務而言,總結來看,外資企業猶豫不決,踟躕不前的核心原因無非有以下幾個:

首先,相對中國企業而言,外國品牌企業比較保守,他們更多的是追求長期可持續的增長。在諮詢服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每年50%以上的增長並不是他們特別願意看到的數字結果,甚至有的CEO直接會否決高速增長的方案,即使面對中國電商的瘋狂與火熱,他們寧願保持5%-8%的低速增長來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

其次,正是這種穩定的發展思路,他們基於多年的傳統經銷渠道,是否會受到衝擊,也是他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很多老牌外資品牌,他們跟經銷商是幾十年的合作關係,更多的是像家人與朋友一樣,他們清楚的知道,公司能從小到大,是離不開這些合作伙伴的支持,所以他們不願意用電商來做損害朋友關係的事情。

宜家終於“入鄉隨俗”

再次,網上的低價策略,能否影響其整體的品牌定位,尤其是一些中高端的品牌,常常會有這個擔心。隨之帶來的就是價格體系的一致性問題,雖然不同渠道會有不同渠道的定價策略,但是維持基本價格體系的則是第一要素。

最後,話語權的問題,這是一些老牌外資企業尤為看重的。有一些外資企業在國外也嘗試過做電商,他們跟亞馬遜合作,他們親身經歷了隨著亞馬遜的壯大,品牌商的話語權逐步被削弱,加之亞馬遜日漸苛刻的合作條款,最後放棄電商也是不得已的選擇,他們害怕此類事情會在中國重新上演。

伴隨中國市場的地位和重要性逐步提升,加之中國電商的快速發展,領先全球,也倒逼外資品牌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國市場的戰略重點與重心。

未來宜家的電商之路仍然會很漫長,但總歸是邁出了第一步,可喜可賀。

關注久勢智庫公眾號,開啟數智時代,獲取更多的深度商業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