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和日本都犯了致命的错误,德国打了苏联,日本动了美国,你觉得呢?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1988


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日本主导的珍珠港事件,都是改变整个二战历史进程的事件。

这是因为德国和日本给自己招致了强大的敌人,扩充了同盟国的实力。

在德、日进攻苏、美以前,同盟国的成员很有限。

二战爆发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反对德国的同盟国包括法国、波兰和英国,以及英国统辖的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在内的自治领。

虽然在当时,中国已经遭受到了日本的侵略,但还不是同盟国的成员。更不用说立场上站在同盟国这边的美国,更是表面上保持了中立的姿态。

至于苏联,则是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维持中立,并趁机侵夺了波兰等地的领土。

然而,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改变了这一切的形势。

苏联和美国的加入,扭转了整个二战的局面。

苏联拥有非常多的人口——在那个时代,人多就是一种资源,这就是足以抗衡轴心国的强大底气。

美国拥有财力和科技,还有强大的海军,这些是足以使得日本胆寒的硬件。

随着苏联和美国的卷入,德国和日本逐渐选入被动的局面,最终战败。

因此,二战中德国和日本对苏联、美国的进攻,确实是致命的错误。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这种致命的错误也是他们必会犯下的,因为战争已经到了要波及美苏的时刻。


HuiNanHistory


其实无论是苏德战争还是太平洋战争,本质上都算不得什么“错误”,之所以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纯粹是因为日本和德国在战争计划执行中犯了一些错误,加之最后的战败罢了。

关于德国打了苏联,犯下“致命性错误”我是这样理解的。

1941年,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击败了陆军强国法国,军工产能是1936年德国两倍的捷克斯洛伐克也被扶持起了纳粹控制下的傀儡政权,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前后也已经落入德军的控制之中,此时的德军已经达到军事的最巅峰。

但是,德国海军无力击败英国皇家海军从而执行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加之对不列颠的空战不仅没有让英国屈服,反而被英国皇家空军成功空袭了柏林。由此,德国与不列颠海峡对面的联合王国陷入了对峙之中,他需要转移战争目标,继续用战争来维持经济的运转。

这时的纳粹德国已经无法停下战争。

1、丘吉尔内阁拒绝与希特勒谈判,而德国也无法单方面宣布停战,因为如果英国不接受和平条约,继而会组织起来自自己殖民地的一支军队不断挑战德国的欧陆霸权。

2、战前发行的梅福票虽然以战争爆发为由拒绝偿还,但是纳粹德国的战争经济一直都是靠掠夺他国资源来维持正常运转的,通过虚假的战争债券募集资金,如果不发动战争,政府将面对无力偿还国债,导致信用破产的糟糕处境。

3、苏联也是德国的一个巨大威胁,他拥有资源丰富的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同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后实力也大为增强,虽然苏联在此时并没有撕毁协约的意图,但是斯大林已经开始考虑如果德国真的在欧洲站稳了脚跟,苏联将不得不与他撕破脸皮的局面。对于希特勒鼓吹的“生存空间”理论来说,苏联拥有德国维持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必备的各种资源:石油、煤矿、天然气、木材、铁矿等丰富资源。

在纳粹的种族优劣论的指引下,希特勒蔑视斯拉夫人,并且坚定的认为只有消灭斯拉夫人才能让德国真正崛起,所以,攻打苏联是基于纳粹的根本思想和德国的战略考量综合而来,就本身而言并没有差错。

日本打了美国,也不能理解为犯了“致命性错误”。

日本偷袭珍珠港看似是昏招,但其实已经是最优解了。

随着日本侵华的日益加深,他开始染指英美的东南亚殖民地,因为中国的战争让他的资源大量消耗在中国战场上,加之陆海军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已经剑拔弩张,如果不扩大战场到东南亚夺取维持日本经济和军事行动必须的橡胶和石油,不仅日本的军事系统将全面瘫痪,日本的经济也将会被中国的游击战争拖垮。

同时也为了让海陆军的矛盾暂时转移,日本不得不提前对美国发起战争。

珍珠港行动对于日本来说是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的,日本海军希望能够一举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有生力量,从而在太平洋上击败英美军队,迫使美国议和退出西太平洋。

但没有想到的是,在珍珠港事变中,三艘美国主力航母碰巧都在维修或者例行调遣,并没有在珍珠港。所以,日本的处境就变得有些被动,加之后来的中途岛战役被击毁了主力航母,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了。


实说历史


与其说德国打了苏联、日本动了美国是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犯的错误,不如说德国和日本盲目扩大战争才是错误的根源。两国在战争前期取得胜利之后,没有认清自身的实力和国际形势,盲目扩大战争,穷兵黩武,才是致命的错误,失败的根源。

先说日本,日本的扩张,自明治维新国力渐强之后,又开始了武力扩张之路。首先日本在1872年公然单方面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正式侵占琉球王国。因为琉球王国地少民寡,日本吞并消化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便又谋求再次侵略。

23年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再次侵占了朝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使日本实际控制的国土面积扩大了近一倍。此次扩张,日本消化了30多年,才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且再次顺利侵占东北全境,又扩张了1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此后,日本就被军国主义蒙蔽了双眼,一步未停蚕食中国,到了七七事变前,华北、内蒙都有日本的势力渗透,到了1937年,不满足于渗透速度的日本直接同中国开战,战火瞬间遍及中国大地,到了1941年前后,日本已经深陷中国战场难以自拔。

此时已经被战争冲昏头脑的日本,穷兵黩武,决定向欧美开战,争夺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发动太平洋战争。将自己带入了更深的战争深渊,最终被战争拖垮。如果日本不盲目扩张,能够及时收起贪心,那么最起码的,在1937年以前日本获得利益不会丢掉。

德国也是一样的,在突破了一战后国际条约对其的限制之后,德国迅速开始对外扩张。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德台地区,1939年3月,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时的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采取绥靖政策,放任德国不管,一味牺牲小国的利益。

1939年9月1日,在向波兰索要土地未果,英法又将波兰划为盟友的情况下,出兵和苏联提起吞并了波兰。此后,在1940年,德国相继的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22日,占领法国,随后开始猛攻英国。

其实如果德国走到这一步,与英国谈判,此时的英国多半会妥协,充其量将法国土地退还,但是扶持亲德势力执政,依旧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的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日本也未招惹美国,欧洲局势多半就这样了。要说苏联的威胁,德国若能吞并欧洲,稳定几年,苏联是不会主动攻击的。

所以狼君认为,贪婪导致的穷兵黩武,才是德日失败的主要原因,满目扩张是他们最致命的错误。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被人类贪婪的本性蒙蔽双眼,穷兵黩武,那就只剩下穷途末路一个词了。

以上为狼君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狼君历史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确都犯了致命的错误,而且这种错误使德国和日本最终战败;从表面上看,德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错误地进攻了拥有广袤领土和严寒气候的苏联;从实质上说,德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战略企图与国家实力不匹配。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实力大幅度衰退的德国已不可能从苏联全身而退。从表面上看,日本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从偷袭珍珠港开始进攻了工业实力世界第一的美国;从实质上说,日本之所以战败是因为征服世界的狂妄野心战胜不了世界的现实。武汉会战后的日本也已不可能从侵华战争的泥潭中拔腿而走。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犯的最致命的错误是妄图以一国资本之力挑战全世界,但事实证明有限的资本对外扩张的力量是有限度的;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犯了最致命的错误不在军事上而在经济上。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德国所犯的致命错误。

德国攻打苏联的确是其战败的重要错误之一,但并不是其战败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致命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德国攻打苏联并不是必须的,巴巴罗萨计划只会使德国陷入英美的战略企图。英国一直希望自己的绥靖政策能够换来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因为这符合资本主义的利益。当1941年希特勒开始进攻苏联就意味着在战争中损失巨大的英国不仅得到了喘息之机,还多了一个共同战斗的盟友。英国和苏联的抱团取暖进一步提升了英国和苏联战胜的信心。

第二,德军攻打苏联是偏离了德国的战略意图,是战争脱离了控制的表现。希特勒在演讲中承诺要解决经济危机,承诺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要夺取新的“生存空间”。但这个目标在德军发动绕过马其诺防线的法国之战并占领了西欧之后就已经基本实现了,继续进攻苏联的行动与其说是主体资源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刺激。

第三,德军的考虑不周使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消耗了德国大量的资源与实力。德军之所以能够占领西欧是因为闪电战让西欧各国在没有反应之前就被一击致命,而苏联224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却使闪电战变成了不可能。在德军失去了闪电战这一杀手锏之后,其实际军事力量就退回了真实的状态;德军的力量与苏联军队并没有形成不可逾越的巨大代差。莫斯科战役、基辅战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三点都证明了德国攻打苏联的确是其战败的重要错误之一。

第四,德国在二战中的最致命错误是德国进攻苏联激活了苏联强大的重工业体系,使德国陷入了对苏战争的泥潭。战争实际上是直接的重工业的较量,哪个国家的重工业强大哪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就强大。1937年的苏联重工业位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超过了1937年之前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德国。就算德国工业在质量上更胜苏联一筹,但苏联重工业在数量上却超过了德国。事实证明,苏联的数量战胜了德国的质量。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德国之所以能够征服西欧是因为国家实力与战略企图保持了一致,德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其国家实力与战略企图不匹配。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日本所犯的致命错误。

日本进攻美国的确是其战败的重要错误之一,但并不是其战败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致命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日本在偷袭珍珠港之前就已经陷入了侵华战争的泥潭而消耗了大量国力。大规模的战争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多线作战,日本在侵华的同时进攻美国就是犯了多线作战的错误。多线作战必然会使得日本的战争计划的变数增加,从而加大了失败的可能性;多线作战必然也会使得日本的作战计划顾此失彼,而漏洞百出的计划是不可能指导战争走向胜利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以及长沙会战都是日本最终战败的前奏。

第二,日本执行南下战略进攻美国是为了获得东南亚的资源以进行持续性的战争,但掠夺性的以战养战并不能使战争走向胜利。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狂妄的宣称要“三个月灭亡中国”,这固然显示了当时日本最近军事力量的强大,但也进一步暴露出了日本资源短缺的事实。作为一个处于地震带上的资源贫乏的国家,日本实际上是没有战胜中国的先天条件的,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宣示了日本必然战败的命运。在没有战胜中国的条件下日本就进攻美国的行为完全是自取灭亡。

第三,日本进攻美国显示了其战略目光上的短浅,战术上的成功并不能弥补战略上的失败。美国的综合国力是完全超过苏联的,日本的北上战略战胜不了苏联,自然南下战略也就战胜不了美国;诺门罕战役让日本恐惧苏联,中途岛海战也会让日本恐惧美国。日本的北上战略是不可取的,日本的南下战略同样是不可取的,但没有正确的战略怎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日本的战略错误使日本的最终战败不可避免。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也都是日本战略上的失败的注释。

以上三点都证明了日本进攻美国的确是其战败的重要错误之一。

第四,日本在二战中的最致命错误是征服全世界的想法战胜不了现实世界力量的综合。不说综合国力,美国的工业实力就是日本的10倍以上,这一点就使日本没有了取胜的可能;日本连打败中国都做不到,怎么能够战胜工业实力世界第一的美国?日本连美国一个国家都战胜不了,怎么能够做到政府全世界?完全没有可能。现实世界各国的力量超过了日本制定战略过程中想象出来的世界各国的力量,处于征服想象中的日本怎么能不失败?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是注定的。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日本前期的战争胜利完全是军事冒险的侥幸,日本最终的战败表明了战争野心和战争现实的梦碎。

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所犯的共同的致命错误是有限资本的无限扩张。事实证明,有限资本控制下的战争扩张必然也是有限的。

一战和二战实际上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都是实际上的资本的扩张行为导致的;表面上看一战和二战是政府在为人民争夺利益,实际上战争都是在为资本家争夺利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权基本上是由垄断资本家幕后操控的;所以一战和二战的战争行为实际上是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争夺的冲突。资本的冲突当然不能是无限的,无限的冲突只能导致资本的损失,这是不符合资本家利益的,因此日本和德国的战争扩张行为必然有限制。

等待资本家资本的无限扩张在实际上损害了各国人民的利益,战争中战死的士兵是各国的下层人民,战争中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这表明维护资本家利益的资本扩张与人民的意愿是相反的。

政府的最大职责是发展健康平衡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战争只能发展畸形的经济,只能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是战争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错误才是最致命的错误。


历史纬度


二战德国打苏联日本动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二国确实是犯了同样致命的错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犹如一只狼和雄狮及北极熊相比,从体态及力量上就差很多。也许这只狼可以剩它们睡着不备之际,在后面咬其一口。但苏醒过来的雄狮或北极熊,张开大口抬起熊掌就可咬断和拍死这只狼。

德国在鼎盛时期可以横扫欧洲,日本在张狂阶段也可以力压打击亚洲。其原因是欧洲众国虽不落后,但国之太小。亚洲的中国虽大但其太过于落后。美国和苏联则不同,二国都属于大国范畴。无论人口还是工业或者军工及国防,都不输于德国与日本。德日初期的那么一点胜利,并不代表就可占胜这二个强大的国家。


岁月静好7684209691403


这个说法太笼统,也不准确,德国的错误在于在没有解决英国的情况下贸然跟苏联开战,而且对这场战争存在严重误判;而日本的错误则在于以打脸的方式对美国发动战争,从而使一场本来应该是有限的局部战争变成大规模的全面战争,结果招致速败。

1.

从1939年9月开始,纳粹德国的闪击战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西欧大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很快就相继沦陷,其威力之强大令全世界瞪目结舌。

但实际上,这些胜利都不是决定性的,因为这些国家并不是战争的重心所在。按照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如果我们能够靠战胜其中一个敌人而战胜所有的敌人,那么打败这一个敌人就应该是战争的最终目的,因为这样我们就摧毁了整个战争的重心。”在西欧,这个可以充当精神领袖的国家就是英国。

对于这一点,希特勒是看得很清楚的,1923年,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

“英国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同盟者,只要他的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和顽强,要进行什么斗争就可以进行到底,而不管它可能延长多久,牺牲多大,也不管要使用什么手段,尽管他的正品和军用物资与其它国家比起来非常不够,也一定可以打到胜利为止。”

这话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在西欧只有英国才是纳粹德国唯一的、真正的对手,打败了英国,才能算是真正征服了西欧。

希特勒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如何战胜英国的问题上却采取了完全错误的决策。他没有从攻占对英国来说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埃及入手使英国陷入绝境从而屈服,而是准备以25个师组成的两个集团军在道维尔和朴次茅斯登陆。这个方案在龙德施泰特元帅看来简直就是“胡闹”,“因为没有必要数量的船只”。

更雪上加霜的是,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与英国歼击航空兵的交战中败下阵来,从而无法为登陆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进攻英国的计划泡汤,意味着德国在西欧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又把战略方向转向东欧并入侵苏联就显得非常草率,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最要命的是,希特勒以为苏联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犯了轻敌的大忌。事实上,苏联远不像波兰、法国那样脆弱,而是出奇的镇定和顽强。《法兰克福报》当时曾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西欧各国受到德军闪击后,心理上通常就瘫痪了,在东方却完全不同,虽然也遭到同样的闪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但没有失掉行动能力,反而还想扭转德军的予头。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战术上的新发现,对德军来说也是没有料想到的事”。

狂妄的希特勒完全忽略了苏联人的坚韧和顽强,胃口过大,对困难估计不足,结果很快就遭到一系列惨痛的失败。

2.

日本在经历了1929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后,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试图建立一个包括中国、澳大利亚、斐济群岛、孟加拉湾等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新经济秩序,这样就势必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亚洲的利益发生冲突,结果招致这些国家的制裁和封锁。在以东条为首的日本新政府看来,“日本要想保持自己是一个工业强国,除了发动战争以外,别无其他道路”。

日本的方案分为两部分:陆军主要负责占领马来西亚、缅甸、苏门答腊和吕宋;海军则袭击瓦胡岛上的珍珠港,夺取菲律宾群岛、俾斯麦群岛、爪哇等地。一方面掠夺这些地区的资源,另一方面将太平洋上2500年岛屿变成一支巨大的“不沉的航空母舰”,成为一条壮观的防线,同时也使美国失去在亚洲的海空军基地,大大减少它的军事威胁。

从战略上说,如果日本凭借它当时数量占优的空军与海军、陆军协同作战,逐步实施这个庞大的计划,那么势必跟美国打成长期的的消耗战,虽然最后的胜算也不大,但还是有可能维持一种局部的、有限的战争,不会速败,而且即使失败也不会遭遇灭顶之灾。尤其在当时欧洲局势紧张,美国并不想将战线拉长的情况下,甚至还有达成某种妥协的可能。

但日本的愚蠢在于采取了偷袭珍珠港这种“卑鄙”的手段,对美国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损失了一些军舰,而在于他们在全世界面前颜面扫地,这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本来,在这之前,美国政府是希望战争的,但国内很多民众并不想打破平静的生活,因而反战的情绪很浓。而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本作战的犹豫想法一扫而光,全面参战获得了国内所有人的支持,美国决心不顾一切要打赢这场战争。这种结果是日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原来的如意算盘成了真正的“作死”。


读史杂识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德国打苏联。日本打美国,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感觉这是致命的错误。但是放在当时的环境来看,希特勒与东条英机的战略选择,并不算是瞎指挥,也是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的。

再打败法国之后,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但是德国面对局势依旧不容乐观。美国和苏联两大巨头一东一西包夹着德国,英国也还没有放弃抵抗。德国虽然是取得了一些优势,但前路依旧是异常凶险,一不小心大好局面就会被翻转。

如此情况下,德国就必须要继续扩军增强自己的实力。但德国继续增强军力,有一个绕不开的难题,那就是自然资源的供给跟不上。

由于没有足够的铁矿石冶炼钢铁,德国不得不将原本用于建造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钢铁,用来建造坦克和装甲车。而处于德军食物链末端的德国海军,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将主力舰项目下马,转而去建造吨位小的潜艇。

石油和燃油的短缺更加严重。德国稳定的石油来源只有罗马尼亚,可罗马尼亚的油田是个小油田,开采量并不是很大,并不能满足德国发展的需求油料供应了陆军部队,空军飞机就无法起飞作战,海军舰艇就无法远洋作战。

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打到第四个年头,身陷中国战场的日本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以说已经尽显疲态。同时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严重侵犯了欧美等国的在华利益,英美等国开始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这一举措对资源匮乏的日本非常致命。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资源非常匮乏。生产、生活、打仗。。。。方方面面所消耗的资源,绝大多数靠的都是进口。一旦对外贸易被掐断,由于缺少资源日本社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将停摆。

比如,日本引以为傲的联合舰队所使用的燃油,就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石油供应被掐断,当库消耗完之后,没有油料的日本联合舰队最终只能沦为一堆停靠在港口里的废铁。

在这种局面之下,摆在德国和日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选。

1.向英美苏妥协,放弃自己在战争中取得的利益。

2.扩大战争,以战养战,将战争继续打下去;最后要么赢者通吃,要么输的连裤子都得当掉。

显然,第一条路,是法西斯分子们不能接受的。自己费了半天力气吃进嘴里的肉,就这轻易的吐出来,这是不可能的事。

那么只能选择第二条路了。而且第二条路,好像还颇具可行性。

  • 苏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刚刚经历了肃反的动荡致使军队战斗力低下。而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德国军队的表现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1940年,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欧洲,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相继战败。德国装甲军团席卷欧洲,欧洲列强自顾不暇。法国战败投降,英国收缩兵力,保卫本土。西方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相当空虚。只要能,毕其功于一役的解决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吃下东南亚这块肥肉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个人觉得,你所说的都不算啥致命的错误。最多只能说他们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要知道,德国就算当时不跟苏联开战。只对英法用兵。就OK了吗?答案是不。就算德国当时不跟苏联打,苏联会放过德国吗?同样的道理,美国也不会放过日本的。德国和日本的错误是在第一条战线还没搞定的情况下,急于开启了第二条甚至是第三条战线。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说德国打了苏联、日本动了美国是他们的致命错误,其实是不准确的。

因为这是法西斯的侵略本性,蓄谋已久,迟早要发生的,可以这样说:德国因打了苏联而导致最终失败,日本因动了美国加速了败亡。



德国打了苏联而导致最终失败。

德国短时间内横扫西北欧,除了德军的强大,指挥员的高超战术,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国土太小,战略纵深不大,一旦战败就很难再有大的回旋余地,这也是德国闪击战能够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法国在当时实力也非常雄厚,坦克比德国还多,但是德国出其不意的打击,让法军猝不及防,前线败退后,纵深小,最终投降。



但是苏联就不同了,苏联国土辽阔,有着极其广阔的战略纵深,广阔的国土让苏联可以承受一败再败的损失。

德国对苏联同样运用突袭闪击战,但几百上千公里的纵深,就像深不见底的泥潭,德军纵横几百公里,但对苏联来说只是国土很小一部分。广阔的国土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正所谓“以空间换时间”,漫长的补给线,没有尽头的国土,终于让德军疲于奔命,难以维持长期消耗,战争天平不断向苏联一方倾斜,并最终取得胜利。

没有苏联的消耗,德国很难失败这么快。



日本动了美国,加速了败亡。

日本的法西斯扩张本性决定了日美必有一战,日本动了美国后,激发了美国潜在的生产力,因美国本土远离日本,经济和生产没有被破坏,可以源源不断建造战争机器,而资源贫瘠的日本却没有办法保证战时补充。

但是日本真正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动了美国,而是动了中国。中国同苏联一样,广阔的国土提供了战略纵深,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当时的日本比中国强大,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武汉会等等,全都取胜了,日本占领了台湾、占领了东北、占领了南京、占领了武汉等广大中国领土,但是,日本最大的错误就是狼子野心,妄图占领全中国。

日本比中国强大,可以取得某场战役的胜利,可以逼迫当时的政府割让土地,但是,要想彻底征服中国、让中国成为其殖民地,这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东方的睡狮,你来挠痒痒懒得搭理你,但你要想杀了它,只会惊醒东方睡狮,睡狮一旦醒过来,任你豺狼虎豹都不惧你,不把你赶出领地誓不罢休。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十四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日本之败,就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决心,终于让日本列岛的疯狂者陷入中国人民的汪洋大海中。



结语。

德国因打了苏联注定了最终的失败,日本为因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陷入泥沼,对美开战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明历史,知兴替,懂得失,欢迎大家关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提问中描述二战德国的致命错误,是打了苏联无疑是一语中的,但日本的致命错误可绝不仅仅是动了美国!他犯的最命错误是要蚂蚁吞象,首先就掏空了自己绝大部分国力,甲午战争使日本在膨胀的野心支使下,犯下了这个更致命的错误。


二战德国打苏联,的确是个致命的错误,但至少在战争狂人希特勒的意识中,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多少还有一点儿以攻为守的战略意图。横扫欧洲的纳粹德军把英法联军赶过了英吉利海峡,在对大不列颠一年多的作战中,希特勒一直都在担心自己的背后,强大的数量始终都是德国的巨大威胁,加上对苏联但体制、意识形态不共戴天的仇视,对苏联资源的渴望需求,趁苏联大清洗运动未结束之机,此时不打更待何时?说实话,德国犯这种错误还情有可原。


但是对东方的军国主义日本来说,他们跑到夏威夷珍珠港去戳美国的屁股,当然是犯了个自不量力的致命错误,给自己遭来了亡国之灾。然而它那个不量之力却可大可小,可弱可强。如果它不是在此10年前发动9.18事变,挑起了二战之首战,再于8年后发动进攻苏联的诺门罕战役,与这两大邻居和睦相处交流经济需求,至少不会掏空它的国力资源,反而会大大增强它的综合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去戳了美国的屁股,最多也只能被打掉,大洋作战的实力,至少不会亡国。

历史没有如果,当年军国主义的日本,基于其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的狂胜,自信爆棚到要蚂蚁吞大象,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嘴巴中的918事变的6年后,又对中国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当然由于八路军115师的平型关抗战大捷,激发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使它3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毫无悬念的变成狗屁,而是在3年后变成两国的战略相持,形成了毛主席定论的持久战,两国拚成了资源消耗战,在此期间这个狂妄的蚂蚁还对苏联挑起了诺门罕之战,从此,日本与这两大国之间,不仅没有互相合作对国力增强的支撑作用,反而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的庞大消耗,迫使日本冒险在1941年12月7日,发动了虎!虎!虎!的珍珠港偷袭。

当然日本之所以有点儿虎,冒险去戳美国的虎屁股屁股,发动太平洋战争,就是因为对华战争的巨大资源消耗,已经使其无力再战。


而其主要战场对手之一,然而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已经从最初的不足3万人,发展到抗日胜利后的近百万人正规部队,还有200万左右的地方武装。仅仅这支力量就超过了侵华日军的总数,这日军的后方建立了近1亿人口的广大抗日根据地,始终牵制着侵华日军总数的60%兵力,与更大规模的蒋系国军互相配合,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消灭了200万左右的侵华日军,实际战场兵力仅剩150多万。


而且直到日本投降,其在中国东北部署防御苏联进攻的部队还有七八十万,假设没有他的侵华战争,把这以四五百万兵力都投入到对美军的战场上,好像美军连马里亚纳群岛以北的任何战略要点都拿不下来,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就无从谈起,美国何以彻底赢得太平洋战争?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对日本的强大牵制消耗作用,成为美国制造了赢得战争的机遇和巨大的战场优势,才塑造了美国这个二战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