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后,获胜的日本是否也精疲力尽了,或是也算惨胜?

于帅历史与诗歌


甲午战争和后来日俄战争的情况完全不同,日俄战争结束时,日本可谓是精疲力竭,而甲午战争结束时,实际上日本是踌躇满志、士饱马腾。

所谓的“甲午战争日本已经打不下去了”“日本快破产了”“如果不签条约,日本政府就倒台了”等等说法,其实只是我们阿Q式的自欺欺人的胡思乱想。真实的历史中,当甲午战争进行到1895年3月时,真正打不下去的是清王朝,而日本的战争潜力还有很大很大。

以1895年3月前为例:清政府主力的海军北洋海军已经在2月14号全军覆没,渤海门户洞开;清政府主力的淮军早在朝鲜战场和鸭绿江防御战中损失殆尽,后期征调的湘军和关外八旗练军等部,则在田庄台、牛庄之战溃不成军,事实上清政府已经没有可用的具有战斗力的陆军部队。

而在日本方面,日本联合舰队至1895年3月,几乎未损失一舰,实力满满;日本陆军则拥有7个师团总计20余万兵力,其中仅仅只向中国战场投入了4个师团而已,就这4个师团已经把清王朝搅合到快要趴下的程度。

在当时,日本大本营正在筹备甲午战争的终极决战,即目标为夺取北京的直隶平原之战,为此,日本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也将启用,共计将投入4至6个师团的兵力,组成征清军,在渤海湾内的北戴河一线登陆,进而夺取天津、直扑北京。

此时,李鸿章赴日议和,日本内阁伊藤博文等文官,力主尽早结束战争,促成了马关条约的签署。而箭在弦上的直隶平原决战就此取消,也因此,日本军方对文官政府的决策存在着极大的不满。

所以,甲午战争对于日本而言,是大胜,但不算全胜。至于惨胜,则根本是无来由的糊涂话。


海研会


首先更正一下,不是甲午海战后,而是在整个甲午战争的后期阶段,日本确实是国力耗尽,精疲力竭了。



甲午战争打到最后阶段的时候,日本的战力、财力已经达到了枯竭状态。自从准备与中国决死一战开始,以明治天皇带头每天少吃一顿饭为榜样、日本全国俭省节约而储备的战争资源,实际上已经消耗精光了。



为了继续支撑战争,日本政府开始加重对日本民众的剥削,沉重的负担使日本人民更加苦不堪言。1894年末,日本就有多起农民为抗税、抗征收而发动的暴动。此时,日本国内形势已经不允许日本政府继续进行长期的战争行为了。

其实,中国只要坚持抵抗,日本虽然在战场上占着优势,但还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它很快就会放下身段、拼命求和的。遗憾的是,腐朽的满清统治者惊慌失措,无心抵抗,甘心赔款割地;以便继续自己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

满清政府派出的议和大臣李鸿章

《马关条约》送给日本的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割让的台湾等地的各种资源,迅速弥补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损耗;并且为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使得日本很快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更可恨的是:日本从甲午战争中尝到了甜头,从此日本更加坚定了侵略中国的野心,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创伤至今尚未得到愈合。


惰性人儿


甲午战争对日方来讲,是一场举全力,赌国运的全面战争,战后确实精疲力竭了,没有能力再继续打下去,但结局是大胜,不是惨胜。

理由如下:

一是日方高度重视

这场战争,上至明治天皇,下到日本普通民众都非常重视和关注。比如,明治天皇,尽管他说过,“此非朕之战争,乃大臣之战争”,说明发动甲午战争“非其本意”,但战争一旦开始,他就重视起来了,不但搞各种祭祀活动,还亲自随大本营从京城到广岛,并住在大本营广岛总部的二楼,身着军装,亲自过问和指导这场战争。普通民众,在各种媒体报刊的鼓动之下,纷纷动员和支持家人上前线,并发起各种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由此可见,日本是用尽了全力,思想和行动上都高度重视。

日本明治天皇


二是举全国之兵力

自1883年开始,日本陆军利用扩军费将6个镇台改组成6个师团,并将近卫兵编为近卫师团,这样组成7个野战师团,战时兵力约为20万人。甲午战争中,陆军派出了第一军:三师团、五师团;第二军:第一师团、第二师团、第六师团。1895年4月,为准备直隶平原决战,又将近卫师团和第四师团悉数派出。这样可以说,日本几乎把全部的兵力投送到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本土已处于完全无兵把守的状态。

山县有朋率领的第一军


大山岩率领的第二军

军费投入巨大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临时军费特别结算中的支出额为:陆军省1.645亿、海军省3596万日元,合计2.0048亿日元;战前的1890年日本的军费为2045万日元、1892年则达到3455万日元、1893年度军费开支为8452万日元。为了筹措这些巨额军费,日本政府在国内发行了1.5575亿日元的公债。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可是当时日本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倍。这真是一场豪赌。

《马关条约》签订后,因无力再战,只能还辽

在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的第6天,俄、法、德三国驻日本公使拜访了日本外务省次官林董,要求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我们知道,在此时,沙俄已加强了太平洋舰队的力量;英国的“中国舰队”也增派了万吨级主力军舰。从本意来讲,日本是极不情愿归还辽东半岛的,但不归还,就意味着必须与包括英、俄在内的西方列强开战,日本已把全部兵力投放出去了,本土已无兵守卫,肯定不能再打了,也无力再打了。再战不但此次战争的成果保不住,本土也危险了。所以,没有办法只能还辽,可谓是无奈之举,并且这个消息对国民进行了封锁。

日清《马关条约》谈判图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后,获胜的日本已是精疲力尽了,但其及时还辽,保住了战果,避免了与多国为敌,实在是无奈之举。


止戈军是我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写作不易,请加关注,欢迎讨论,欢迎评论,欢迎转发

1895年清日两国爆发甲午战争,最终以清朝失败告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朝鲜独立。


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况,日本准备这场战争最少30年了,日本全国上下,上至天皇,下至普通百姓全都在勒紧裤腰带整军备战,最艰难的时候为了购买吉野号快速战舰,甚至天皇每天都只吃一顿饭。反观同时期的清朝,户部大臣翁同龢因与李鸿章的私人矛盾常年拖欠北洋水师军饷,多年没有添加更换新的战舰,甚至连弹药都无法保证;满清又对李鸿章和其北洋舰队处处提防;满朝上下都在为慈禧60大寿做准备;且对日本发起的战争一点准备都没有,仓促应战。


日本舰队与北洋水师之间的大战最终以为日本舰队完胜而告终。有人说日本是以弱胜强,偷袭的手。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当时两国海军实力对比早已经反转,清朝北洋水师早已经不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了,而日本舰队今年来连续补充了“吉野”、“高千惠”、“秋津洲”、“浪速”等新型军舰,海军实力早已超过清朝。李鸿章正式知道这点才一直消极避战,寻求依托岸防火炮,防守反击。事实证明日本舰队基本没什么大损失就打败了北洋舰队。所以不能说惨胜,而是完胜。


在海军方面战败后,陆军自然不是日本的对手了。


但要说当时的清朝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在我看来也是骗人的,当时的清朝比日本幅员大了多少倍,战争潜力,国力更是小小日本没法比的。(清朝有钱,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赔偿1890万两白银、1860年赔偿英法1300万两、1895年赔偿日本两亿三千万两、1900年赔偿11国本,息9.82亿两)而日本为了这场战争已经榨干了最后一滴血,这点从日本大本营指挥部发给前线部队的电报就可以看出,“希望诸君尽快与清朝北洋舰队决战”,当时的日本已经基本拿下朝鲜,按照正常情况应该是让日本舰队拖住北洋水师,让其无法腾出手来解决朝鲜问题,给日本占领稳定朝鲜争取时间。事出反常必有妖,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国内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全凭一口气撑着,这口气就是打败清朝拿到赔款。

清朝当时只要不怂,重新组织军队防守本土,朝鲜丢就丢了,无伤大雅,和日本僵持数月,日本就会自我崩溃。可惜慈禧吓破了胆,满清的大人们也吓破了胆,让日本拿到了巨额赔款,缓过了这口气,日本正是靠着这笔巨额赔款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埋下了被日本侵略的祸根。


独爱炸酱面


对于日本来说,在整个甲午战争结束后是否国内的国力已出现精疲力尽的局势,个人认为恐怕还暂且未到达那个地步。因为日本对于发动这场战争已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且在战场上的优势也更倾向于日本,所以在甲午海战或是整个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国内还谈不上精疲力尽。

至于说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是不是以惨胜而告终,个人认为也并不是,倒是对于中国来说才是以惨败而告终。因为不管是日本陆军还是日本海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面对中国陆军还是中国海军来说,在战场上都呈现出一种压制性的优势。不管是在朝鲜战场还是在旅顺、威海卫战场,清朝陆军都呈现出兵败如山倒、节节败退的趋势,而北洋水师虽说跟日本海军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海战以及一次军港保卫战,但不管是在哪一场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战果都是以惨败而告终,以至于最后整个北洋水师在李鸿章的“御敌保船”方针之下,被日本陆海军联合围困在了威海卫军港之中,成了日军手里的瓮中之鳖,最终全军覆灭于威海卫。


所以对于日本来说,在甲午战争中是谈不上精疲力尽与惨胜的,因为他们都是有备而来。

  • 日本国内的战前准备

对于北洋水师来说,自1876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清政府向英国、德国购买了大大小小几十艘军舰,增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但是自从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成军以后,清政府就觉得北洋水师的实力已经足够拱卫海防、威震海疆,便就不再购买外洋军火、船炮,以至于北洋水师在成军之后未曾增添过一船一炮。(仅仅调入一艘国产自制的平远舰)


再反观日本对于海军的发展,当中国从德国购买了两艘“定远级”铁甲舰之后,日本政府就迅速在1886年6月发行了1700万日圆的海军公债,并以打击“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为目标,打造了日本海军当中的“三景舰”——“松岛”、“严岛”、“桥立”,其中前二者均在法国建造,后者则由日本国内的横须贺造船厂建造。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英国订购的两艘排水量均为3700吨的快速巡洋舰“浪速”、“高千穗”也均以建成,并作为主力军舰被编入舰队。

但是,再看此时的清政府,既没有自己造大型军舰的意思,也没有想购买外国先进军舰的想法。当然,同时期清政府的船政局的实力以及落后于日本造船厂的实力,也造不出航速快、防护性能佳的大型军舰。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大佐又拟定了《征讨清国策》,计划在1892年之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同年三月,日本明治天皇又下达谕令从日本皇室内库拨款30万日圆,作为海防补助费,全国的百姓和富豪也纷纷为扩充日本海军而捐款,到了九月底,捐款总额更是高达103.8万日圆,而以上的这些资金也全部被用于扩充海军军备。

1888年至1890年期间,日本政府更是实施购买和自造了“千代田”、“吉野”、“秋津洲”、“八重山”等舰,尤其是这其中从英国购入的“吉野”号,凭借着自己航速和速射炮的优势,在黄海海战中给予了北洋水师各舰艇致命性的打击,也击沉了邓世昌所管带的“致远”舰。


所以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并不是精疲力尽,相反地是清政府才处于一个精疲力尽的状态之下。

  •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是惨胜?

1895年2月14日,威海卫港内北洋水师被围困的局势已经无非扭转,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等一些高级将领相继自杀之后,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昞宣布投降,并赴日舰与伊东祐亨签署了投降书,交出了威海卫投降名册。

2月17日上午,日本联合舰队耀武扬威地开进了威海卫军港内,此时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幸免于难的“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等舰纷纷被日军作为战利品收缴。下午,北洋水师的“康济”号练习舰在被日军解除武装卸下炮械之后,运载着丁汝昌、刘步蟾等将领的灵柩以及被遣返的中外官员,缓缓地驶出了刘公岛的铁码头。


至此,清政府苦心经营二十多年的北洋舰队也就此全军覆灭,斥巨资修建的旅顺军港和威海卫海军基地也就此拱手相让给了日本人,而这整个甲午海战之中日本主力军舰则是一艘没有被击沉。日军自甲午战后更是在刘公岛盘踞了三年之久,此战之后,日本也随即在亚洲崛起,更是奠定了其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基础。

在中日两国签署了《马关条约》之后,日本更是从清政府那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获取战争赔偿二亿两白银、辽东半岛赎金三千万两白银,从中国手中夺取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逼迫清政府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承认朝鲜独立,强行对日本开放与其他欧美列强相同的通商口岸。


而在这一系列的战争赔偿之中,又有绝大一部分的赔款被日本用于军队的扩张,因此也为之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与其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惨胜,还倒不如说日本在整场战争“大获全胜”。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文|宇泽历史


宇泽历史


个人觉得是完胜,我们来分析下以下两点就够了

清朝投入了63万军队,日本48万,清折了4万人+整个北洋舰队,这个数字有点庞大;而另一边的日本可以说是获得很大的胜利,官方记载总共才伤亡了1412个人+一搜巡洋舰,另外瘟疫折了一万人左右,真让人吃惊!一比较下来,中国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我们从战争成果来看,大家都学过历史课本的我们就不说了,那叫一个多啊,上亿的赔款,台湾还整没了!这难道不叫满载而归?

非得说他们精疲力尽的话,那也是他们在努力发展国运,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路上精疲力尽,这时候需要更多的资源和金钱来继续精疲力尽,打清政府可是乐此不彼,精神焕发!!!


逍遥湖畔崽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损失了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淮军,但没有一个省会城市陷落,其实并没有伤及元气。要知道鸦片战争中国丢失了广州、福州等东南沿海多个省会城市,甚至英军攻入天津、兵临南京。如果中国象亚历山大抗击拿破仑那样决不投降,日本也难以为继。


一梭烟雨江湖行


当时老外有句话清朝与日本的战争,清朝即使再败几场都能败赢,这场战争虽然清军不断的丧师失地但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是清朝贵族阶层不想打了,继续打下去必然发动汉族势力给予汉族大地主大官僚更大的权力。而这场战争本身就是满族权贵为消李鸿章等汉族势力而扩大的,李鸿章是反对开战的


孤单男银


当然。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嘛。


黑虎97


甲午海战,有人说日本是以弱胜强,其实,这是一个骗局,日本海军当时的实力是清军无法相比的。

1894年9月17日,大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后一次蒸汽机舰队海战在黄海打响。交战的双方为大清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交战的结果为北洋舰队5艘军舰沉没,日本联合舰队5艘重伤,失去战斗力。这场海战便是甲午战争中著名的黄海海战,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之时的实力如何?日本联合舰队又是凭借什么敢于挑战自己曾经的老师中国呢?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国门洞开。1853年,佩里叩关,日本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遭受到西方侵略的中日两国都认识到,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坚船利炮,才能保卫国家。于是中日两国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近代海军。

(日本从英国采购的吉野号巡洋舰)

看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如何,首先看海军主力舰的情况。日本联合舰队在甲午战争之时的主力舰分为二等战舰、二等海防舰、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鱼类巡洋舰和老式巡洋舰五种类型,总共16艘,多为英法等海军强国建造,其中最为先进的是日本从英国购买的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但日本联合舰队并没有类似于北洋舰队定远、镇远这样的铁甲舰。在火力方面,日本联合舰队在200mm以上的重炮有15门,数量少于整个中国海军,特别是日本缺少像定远、镇远上的那种305mm的重型舰炮。

但在速射炮和机关炮方面,日本海军的优势就比较明显,特别是带有带原始复进机的120毫米炮、150毫米炮,这种先进的速射炮是当时北洋舰队紧缺的装备。这种重型速射炮在黄海海战给北洋舰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当然,看一个国家的海军,不能仅仅看装备,还要看人员、组织等方面。从总兵力上看,日本联合舰队总兵力有6600余人,远多于北洋海军。在中层指挥官方面,同北洋舰队一样,多是留学于英国海军学校。但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却出身于陆军,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海军理论学习。而联合舰队的司令伊东佑亨曾在神戸海军操练所学习过海军理论知识,加入海军后从一名普通的海军大尉开始,慢慢地升上舰队司令的位置。

在组织上,日本为了与中国开战,在日本本土设立了直属于天皇的作战大本营,用于调配日本全国的海军力量。在思想上日本长期对国民灌输“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海军下至每一个士兵都有一种随时准备与中国开战的准备,反观北洋舰队则严重缺乏战争的思想准备。

(甲午战争时日本联合司令伊东祐亨)

虽然在甲午战争前夕,中国海军世界排名第8,而日本海军排名第11。从排名上看,日本海军实力稍弱,但实际上日本海军的实力在许多方面是强过当时的中国海军,也正因为这样,日本才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

关捷:《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