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1.一個失敗的臨床試驗

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3月18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在線發表了中國團隊關於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重症新冠病毒病(COVID-19)的臨床試驗結果[1]。

這是第一個正式發表的有關新冠肺炎治療的臨床試驗結果,但是從結果來看,這個臨床試驗失敗了。

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總共有199名,最後總體死亡率達到了22%,所以基本都是重症的患者。這些患者被隨機分組,99例被分配進行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100例被分配參加常規治療。

對比這兩組的結果,從臨床狀況改善所需的時間來看,兩組無差異;從治療28天時的死亡率看,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為19.2%,對照組為25%,雖然有差異,但統計學上不明顯。

對於病毒的清除時間,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組比對照要早一天,但是差異同樣不明顯。

從治療的不良事件來看,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組胃腸道不良反應較高,但是對照治療組有更多的不良事件發生。

該論文的結論是:“在重症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中,與常規治療相比,我們未觀察到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有益。”


所以,這確實是一個失敗的臨床試驗。


2.臨床試驗失敗,是否證明治療無效?


從某些治療指標來看,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還是有一些優勢的,只是不夠明顯。

臨床試驗失敗,可能是治療無效,也可能是臨床試驗設計不周。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到中國考察,也同樣擔心因為臨床試驗設計不周全,最後不能獲得很確定的結果。

那這個臨床試驗的設計上有什麼問題呢?

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人數不夠:

一個治療有效,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

如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效果區別不是很大,就需要足夠的患者來參加試驗,才能從統計上看出明顯區別。

從結果看,雖然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減少了治療28天后的死亡率,但是因為人數不夠,統計學上差別就不明顯。

那需要多少人才能看到統計學上的明顯區別呢?對於19%和25%的差別,應該總共需要1500人,並1:1入組試驗組和對照組。這個規模,是目前的7.5倍。

臨床試驗終點選擇不合適:

在這個試驗中,主要考察指標是臨床狀況改善時間、治療28天時死亡率等,其他的指標包括病毒清除時間。

對於一個臨床試驗來說,如果主要指標無顯著差別,臨床試驗就算是失敗了。所以,怎樣選擇一個比較合理的指標,也是臨床試驗設計的關鍵。

如果藥效非常好,臨床試驗人數就不需要那麼多,且不管使用什麼樣的指標,效果也會很明顯。很顯然,洛匹那韋/利托那韋並不是一個神藥,在藥效有侷限的情況下,就需要仔細考慮試驗該怎麼做了。

現在我們知道,由於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自救,可以抗擊和清除病毒。同時,對病毒進行的核酸檢查,也會出現假陰性。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臨床數據的評估。

之前在對“非典”的治療中,香港也進行過一個單組的臨床試驗,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利巴韋林,治療了41名患者。經過治療後,患者出現死亡或者呼吸窘迫症的比例只有2.4%。因為該試驗沒有對照組,該結果只能與歷史數據進行比較,在同一醫院中,使用常規治療的111個非典患者,出現死亡或者呼吸窘迫症的比例為28.8%![2]這個臨床試驗,雖然數據不完整,但是提供了一個治療新冠肺炎的線索。

我們再來看一下對新冠肺炎的治療, 呼吸窘迫症出現的情況,沒有在治療效果數據裡,而是包括在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裡。

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數據來自文獻[1]

在接受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的患者中,出現呼吸衰竭或者呼吸窘迫症的比例是12.6%,而在常規治療組,這個比例是27.3%,是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組的一倍多。

如果是以此指標為主要終點,只需要230個參試者,就能夠看到明顯的區別。


3.理智看待臨床結果

這份臨床試驗的結果公佈之後,網上出現很多責難和冷嘲熱諷。

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鍵盤俠,請手下留情!


本文在此分析討論臨床試驗設計中的問題,並不是出於責難的角度,而是作為一種學術分析和探討。

事後諸葛亮都是比較容易做的,但是在疫情突然爆發的時候,面對著沒有特效藥的情況,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開始一個臨床試驗,不但很多重要的信息缺乏,而且很多虛假的信息氾濫,要好好計劃一個臨床試驗,難度確實很高。

但是,這不能用來作為一個藉口,胡亂就開展各種各樣的臨床試驗。這個臨床試驗雖然有一些瑕疵,但相比之下,其他的很多試驗,入組只有幾十人,甚至治療機理也都不明確,結果其實會更讓人擔憂。

臨床試驗也絕對不是很多想象中的那樣,只要找來一些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就能看出治療是否有效果。

“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一個響亮的口號,但是從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來看,實際變成了“一窩蜂而上”。

面對將來可以看到的一系列臨床試驗的結果,我覺得可能會有很多的遺憾,因為本來有很多機會來進行認真研究的,但是機會被浪費了。

4.到底如何看待“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


在衛健委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洛匹那韋/利托那韋一直是推薦的抗病毒類藥物。此藥物正式的適應症為HIV感染,藥品名為“克力芝”,使用劑量為“每次2粒,一日二次”。《診療方案》從第五版開始,提醒注意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可能帶來的腹瀉、噁心、嘔吐、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以及和其它藥物可能出現的相互作用。

從對臨床試驗的結果分析來看,如果是在症狀出現後12天之內開始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效果會更明顯一點。

原本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是計劃與干擾素一起使用的,但因為霧化吸入干擾素容易產生氣溶膠,由於擔心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臨床試驗中就沒有聯合干擾素進行治療。

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是否可以與其他治療一起聯合使用,獲得更好的效果呢?3月19日,中國所有新增COVID-19病例都為境外輸入病例,本土新增病例為零。中國已經沒有機會再進行大型的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了。

目前中國還有其他一些有關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的臨床試驗,但是同樣也不見得可以確切證明某種療效。

由於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效果有限,副作用比預期的大,國外抗病毒的臨床試驗不太會選擇洛匹那韋/利托那韋了,而是會優先考慮其他可能更有效的藥物,比如如下一些藥物:

  • 瑞德西韋
  • 氯喹、羥氯喹
  • 法匹拉韋
  • 萘莫司他、卡莫斯他

到底這些抗病毒藥物的效果如何?也只有通過嚴謹的臨床試驗才能得知。

之前,聽說治療艾滋病的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可以用來治療新冠肺炎,曾有一個“松鼠哥”,在網上發動艾滋病患者為新冠肺炎捐藥。在武漢封城之後,也曾經有一個小哥,為患者遞送洛匹那韋/利托那韋,並拍攝了小視頻。

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視頻截圖

希望服用藥物的患者都已經渡過了劫難。不過,看來他們也許永遠不會確切地知道,真正挽救了他們的,到底是洛匹那韋/利托那韋,還是自己的免疫力?
對於一般人來說,“活著”比“搞清楚”更重要。
但是對於做科研的人來說,“搞清楚”更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救更多的人。


一個好消息

雖然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的臨床試驗失敗了,這是一個壞消息,但是,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Agents雜誌上,法國科學家Didier Raoult的團隊今天發表了一個只有36人的臨床試驗結果:在治療後第6天,對患者的鼻咽拭子進行病毒核酸檢查,接受羥氯喹和阿奇黴素聯合治療的人,100%轉陰;羥氯喹單藥治療的人,57.1%轉陰;對照組,只有12.5%轉陰。

這應該是目前最強的抗病毒結果了!相比之下,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的臨床試驗中,治療組患者在14天時,還有45%核酸檢查為陽性。


這是一個大家都需要的好消息!希望這個治療效果能被做實。


參考文獻:


1. Cao, B., et al., A Trial of Lopinavir–Ritonavir in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Severe Covid-19.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2. Chu, C.M., et al., Role of lopinavir/ritonavirin the treatment of SARS: initial virological and clinical findings.Thorax, 2004. 59(3): p. 252-256.


(作者:張洪濤,筆名“一節生薑”。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領域:癌症的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著有科普讀物:《吃什麼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談最前沿的醫學研究,也可以講最通俗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