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疫人”蔣榮猛:傳染病疫情防治重在預防

(抗擊新冠肺炎)“追疫人”蔣榮猛:傳染病疫情防治重在預防

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傳染病疫情防治關鍵就兩個字,一個是防,一個是治,重在預防。”

被譽為“追疫人”的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蔣榮猛從春節前的1月9日奉命奔赴武漢戰“疫”前線至今已超過兩個月,他近日通過中國科協組織的網絡連線集體採訪時這樣強調。

蔣榮猛指出,所謂追疫都是被動的,也就是被動應對傳染病疫情,治也是疫情沒有防住的後續被動過程。根據傳染性特點,傳染病疫情最重要的是從預防、從源頭上去減少發病,“如果疫情源頭沒堵住的話,光靠醫院、醫生、護士去治這些病人,是治不過來的”。

掌握運用最標準預防措施應對疫情

蔣榮猛表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是傳染病防治的三大環節。新冠肺炎是一個新發傳染病,除感染康復者外,民眾都沒有免疫力,在沒有疫苗情況下,只有通過前兩個環節加強疫情防控。

因為新冠病毒通過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對民眾來說,要提升健康素養,尤其是傳染病素養,掌握並運用最標準的預防措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一是人和人之間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1-2米);二是出現發熱、咳嗽症狀,不管是什麼疾病都要戴上口罩,避免傳給他人;三是咳嗽、打噴嚏時,用胳膊肘遮擋而不用手捂,避免手傳播病毒;四是勤洗手,把手洗好,不洗手不用手去摸口、眼、鼻的黏膜部位,避免通過黏膜感染病毒。

“如果每個人都能自律、自覺做到這些,日常把預防措施做好,就一定可以阻斷、終止傳染病的流行。”

至於無症狀感染者,蔣榮猛強調,根據傳染病的普通規律,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性比較弱、比較低,其傳染性僅限於跟其家庭成員等密切接觸者。

密切接觸肯定是近距離,一米之內或者更近,這樣才有可能會造成傳染,對普通市民來講,不要過度去關注無症狀感染者,而且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非常低,“現在檢測手段加強了,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所以我覺得不用過度去關注它”。

進一步完善傳染病報告和決策機制

蔣榮猛指出,疫情防控從政府層面來說,首先要在傳染病的報告和決策機制上進一步完善,真正落實傳染病法的相關規定,對傳染病疫情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其次,從疫情專業應對出發,必須儲備防控和救治相關技術、人員和物資,包括ICU人員、疾控調查人員以及防護裝備、藥品和醫療設備設施。

當前大部分綜合醫院都不具備收治像新冠肺炎這樣呼吸道傳染病的條件,而傳染病醫院體量很小,突發疫情時沒有能力應對。因此,綜合醫院將來應該未雨綢繆,專門建設和儲備應對傳染病疫情的人力資源、醫療物資和醫療設施設備等,“哪怕平常不用,就收治普通病人,後續如果突發疫情,就能快速響應”。

當前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中國防控境外病例輸入形勢非常嚴峻,蔣榮猛說,這方面,機場對境外航班特別是疫情嚴重國家入境旅客,須嚴格進行全面排查、隔離等全流程的無縫連接,把疫情輸入再傳播的風險降到最低。

在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方面,他認為,必須強化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管理,對員工進行發熱、咳嗽症狀以及個人接觸史等嚴格排查,發現疑似者通過核酸檢測和有效隔離,切斷疫情傳播途徑。

武漢前線已經歷多階段戰“疫”

在蔣榮猛看來,馳援武漢一線至今的兩個多月時間,戰“疫”可以概括為遭遇戰、陣地戰、阻擊戰和攻堅戰等幾個階段。

遭遇戰是從1月9日到武漢“封城”,作為醫療組臨床醫生,在這個階段,他主要針對已發現的病例開展醫療救治,和當地醫生一起商量、討論提高救治成功率,推動病例篩查流程更加合理、治療更加規範,同時通過加強醫護人員個人防護避免醫院感染髮生。

從武漢“封城”次日的大年三十首支援鄂醫療隊抵達武漢開始,隨著全國支援醫務人員陸續到來,以及火神山、雷神山定點醫院和方艙醫院等興建,武漢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有序進入陣地戰,蔣榮猛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訓醫療隊和巡查重症患者。當時全國緊急抽調1000多名危重症醫護人員支援武漢,集中全國最強力量救治危重症患者,也是戰疫最艱難的時候。

阻擊戰從2月中下旬疫情新增確診病例基本下行開始至援鄂醫療隊陸續撤出,經過這個階段努力,中國國內疫情形勢明顯好轉。同時,武漢和湖北疫情定點醫院已根據需要進行集中轉診、騰空消毒,將逐步恢復疫前正常醫療秩序。

蔣榮猛指出,國家衛健委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武漢仍有6000多例確診病例,其中重症2000多例,後續救治任務依然繁重,這可以說是攻堅戰階段,需要解決“特別難啃的一些硬骨頭問題”,多個危重症醫療團隊已表示要堅持到底。

疫情防控危機需全球齊心協力共同應對

蔣榮猛強調,包括新冠肺炎在內,傳染病疫情防控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危機之一,它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政府的事,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來共同應對。真正實現全球經驗、成果的合作共享,推動全人類共同度過危機,才是戰勝疫情的唯一成功之路。

談到包括武漢戰疫在內的中國防控經驗,他總結稱,一是疫情早期可能有些應對不足,但果斷採取嚴厲措施後,在有效隔離傳染源、追蹤管理每一個密切接觸者、輕重症患者應收盡收等防控過程中,中國展現出世界最強的執行力。

二是中國一直以來的全民動員、群防群治基礎和全國一盤棋的強大力量,是疫情短時間得到控制的重要原因。

三是中國在疫情暴發後第一時間分離病毒、進行基因組測序並向國際社會分享,中國診療方案也翻譯成英文全球共享,一線專家還同意大利、美國等通過遠程連線討論交流,為全球防控疫情發揮出積極作用。

蔣榮猛認為,不同國家間國情、體制、傳統等不盡相同,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經驗在他國不太可能完全套用,但很多思路與方法值得參考借鑑和根據需要選擇應用,這也是全球化條件下經驗合作共享的一種常態。

疫情形勢好轉仍不可掉以輕心

蔣榮猛特別提醒,中國疫情當前形勢明顯好轉,但防控工作仍不可掉以輕心。一方面,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讓中國嚴防輸入壓力陡增,來之不易的舉國之力戰疫成果需要全力維護。

另一方面,雖然武漢、湖北乃至全國本地新增病例降至個位數甚至清零,但畢竟疫情尚未斬草除根,少數感染病例存在也是很大隱患。不過,如何在疫情防控和恢復正常生活、工作或醫療秩序上尋找一個平衡點,這可能是所有人尤其是政府部門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針對民眾最關心何時能完全摘掉口罩、迴歸疫前的生活,蔣榮猛表示,科學家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有很多不清楚之處,有效藥物及疫苗研發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很難預測疫情結束的時間表。

至於迴歸疫前生活,他認為,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反思,之前的生活方式是否都是正常?今後,我們的生活方式要發生改變,而且,有些現在已經開始改變”,民眾未來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可能都將因此次疫情而改變。(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