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规则:人们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似的人

哈利规则

如果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为99%,那么他会雇佣相当于自己能力99%的人(综合能力绝对值为98%);如果综合能力为90%,他将雇佣自己能力90%的人(综合能力绝对值为81%)。这就是哈利规则。

哈利规则:人们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似的人


如果一个企业的最高层领导者是具备99%能力的人,那么企业中第四层雇员的能力绝对值将是不低于92%的人。但是,如果最高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只有90%。他将雇佣相当于自己能力90%的人——即:这些人的绝对能力为81%。而这些81%的人所雇佣的人,其绝对能力为66%,因此,企业第四层雇员的综合能力绝对值只有43%。


就如同“彼得原理”一样,哈利规则同样揭示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现象:是我们自己阻碍了我们自己的成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追求相似性。人们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似的人,在他们看来,喜欢比能力更重要。

2.虚荣心作祟。人们往往接受不了他人比自己更优秀,特别是下属比自己更优秀,这会让自己很难堪。

哈利规则:人们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似的人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自己的表现如何,而在于他领导的人表现如何,只有充分地发挥了他人的优势,整体的效力才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显然的道理,但我们往往就输在这里。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一些领导者,有的人很聪明,人际关系经营的也不错,专业知识也很强,但总是走到“半程”就停止了,之后就很难往前迈进了,有的甚至开始走下坡路。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一条原因就是“哈利规则”在作怪,不能尊重和任用一些比自己更有水平和能力的人。而且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总是想方设法“打压”一些人,限制一些人的表现,从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处处表现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如此一来,下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消磨殆尽了。

可以说,哈利规则就是每个领导者生涯中的一道坎,有的人迈过去,成就了卓越,有的人没有迈过去,只能忍受平庸。

彼得原理

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这种现象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研究发现,被称为彼得原理,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

彼得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组织带来损失。

彼得原理表达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哈利规则:人们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似的人

”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原理对组织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这就要求企业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哈利规则:人们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似的人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哈利规则:人们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似的人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