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古今谭




幽云十六州的丢失,非常戏剧化,是后唐将领石敬瑭主动献上的,不仅献上了,还把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认成“父亲”,这脸皮够厚的。

石敬瑭为什么要主动献上“十六州”呢?原因只有一个,为了活命,为了避免被小舅子李从珂杀,拉来了大辽的援军,条件是送上“幽云十六州”。这把耶律德光高兴坏了。

但是,送出去容易,收回来就难了。北宋、南宋前后奋斗了三百多年(实际上南宋基本没有希望拿回幽云十六州),还是没有能拿得回来。

问题来了,幽云十六州到底在哪里?为什么非得要收回来?

幽云十六州的所在区域

幽云十六州是哪十六州呢?是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看起来有点“晃眼”,太多了。简单说,“幽云十六州”就是如今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北部。

为何北宋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不是非要收复,而是幽云十六州太重要了。

幽云十六州从南到北有二百公里,东西有六百公里,这是一个扁平的地带。

整个十二万平方公里(日本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的土地,让石敬瑭送给了他认的老子,连同土地上的百姓,也一并送了。但是,石敬瑭是舒服了,当了后晋皇帝,享受齐天之福。可是,中原大地的危险却大大增加,因为没有了长城这个屏障,契丹铁骑一马平川五百里,再没有一个阻碍。

自从耶律德光得了幽云十六州,估计晚上睡觉都能笑醒。他手下的人,在周边“打草谷”也打得不亦乐乎。




(石敬瑭)

但是人心总是被“贪欲控制”,石敬瑭死后,其侄子石重贵继位。石敬瑭是给人家当了儿子,但石重贵却不愿意给别人当“孙子”。于是,耶律德光火了,派大军前来征战,很快开封就被拿下,河南河北都落入到了大辽手里。

从耶律德光快速拿下开封来看,幽云十六州很重要,能被契丹轻松拿下,这说明北边风险太大了。

耶律德光死后,刘知远带人进了开封城,收复了河南河北,但北方的“强盗”大辽依旧虎视眈眈。后周时,郭威把大辽当成了最大的威胁。但,行动利落的还是柴荣,他接了郭威的班后,励精图治,在生命后期把收复幽云十六州当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结果是,柴荣带人收了三关三州,但柴荣突然身体欠佳,不得已退兵。再后来,赵匡胤有意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提前挂了,没有成行。而赵光义在晚年时,也努力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但还是未遂。



(柴荣)

赵匡胤和赵光义之后,宋朝的皇帝们很难进行北伐了。宋真宗时期,面对南下大辽的疯狂,宋朝无奈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徽宗时,金国和大宋一起约定灭辽(海上之盟),大宋合作的条件是拿回幽云十六州。大辽终于被灭了,但金国变卦了,前期假装给了七个州,后期又厚着脸皮南下进攻宋,拿走了给的七个州,同时攻克开封府,徽、钦二帝被俘虏,拉开了耻辱的一幕。

从此之后,大宋一朝,幽云十六州再也没回得来,一个州都没能回来。

综合来说,幽云十六州是个特别重要的地方,丢了它,就等于放弃了长城,撤了最后的屏障,危险重重。


蓝风破晓


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其中, 幽州是今北京,顺州是今北京顺义,儒州是今北京延庆,檀州是今北京密云,蓟州是今天津蓟县,涿州是今河北涿州,瀛州是今河北河间,莫州是今河北任丘北,新州是今河北涿鹿,妫州是今河北怀来,武州是今河北宣化, 蔚州是今河北蔚县,

应州是今山西应县,寰州是今山西朔州东,朔州是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的交汇处,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它就是横在中原北方的天然屏障



老白说历史123


燕云,五代时期地名。燕,指幽州;云,指云州。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指: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即如今的北京、北京顺义、北京延庆、北京密云、天津蓟县、河北涿州、河北河间、河北任丘北、河北涿鹿、河北怀来、河北宣化、河北蔚县、山西应县、山西朔州东、山西朔州、山西大同。



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并请求辽国出兵助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辽国的要求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辽国以后,中原王朝的军队失去了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幽云十六州一失,北部边防从此几乎无险可守,胡人铁骑纵横驰奔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

正因为幽云十六州有着如此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所以北宋才会一直想要收复这些地方。


元来大


燕云十六州就是现在的北京,天津全境,河北部分,山西部分。

幽州(今北京) 顺州(今北京顺义) 儒州(今北京延庆) 檀州(今北京密云) 蓟州(今天津蓟州)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县)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云州(今山西大同)

北宋为何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虽说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当时的宋朝可是非常重要的,它接壤着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中原王朝,如果不掌控燕云十六州,就相当于自家后院一直处于敞开之状,整日都是提心吊胆,无法防范北方的袭击和骚扰。

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抵御辽国,宋朝可谓是时刻准备着,防备着。宋朝初建之后,面对契丹骑兵的威胁,宋朝不得不在汴京附近植树造林。宋太祖一直心系着燕云十六州,为了收复燕云,他还成立了内府库,准备用金钱来赎回失地。之后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大名府与辽军对峙,再之后宋辽有过几番大战,但大多都以宋朝失败告终,一直也未将失地收回。


最文史


辽国和金国要是进攻北宋,一般就两条战线。

  • 西线:西京(云州/大同)南下太原,再从太原南下开封。

  • 东线:南京(幽州/北京)南下渡过黄河,威胁开封。

十六州为啥叫“幽云十六州”?幽州(北京)和云州(大同),是辽国针对北宋的军事重镇。幽州,在战国时属燕国,后来有燕然都护府,所以“燕”也可以指“幽州”。幽云十六州和燕云十六州就是一回事。

幽云十六州,包括现在北京、海河以北的天津、河北大半还有山西北部(朔州大同)。

【北宋为何对幽云十六州耿耿于怀?】

  • 【地形】看地形上,幽州、武州、云州沿线北边燕山山脉、管涔山脉,形成天然的防御带,再加上沿线的外长城,历来是中原和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

辽国占据幽云十六州之后,太行山东面,势力一下就越过燕山山脉和外长城,进入华北平原。除了黄河,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北宋面临无险可守的尴尬。

太行山西面,辽国势力越过管涔山脉和外长城,西面这边稍微乐观点,山西还有恒山山脉和内长城这一道防线。

  • 【传统】除了防御压力以外,大一统的思想也是北宋争取幽云十六州的原因。不但后世吐槽北宋的大一统名不副实。从汉到唐,外长城以南,历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地盘。北宋也历来认为,那是中原的失地,匡复失地义不容辞(当然能不能办到时另外一回事)。

【北宋军事失败,是幽云十六州的原因吗?】

不只北宋这样认为,就连现代很多人把北宋的军事失败,归咎于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

  • ◆幽云十六州那么重要吗?要说重要吧,也重要,尤其燕山山脉那块。后来明朝不就靠着山海关,跟后金死磕几十年。

辽国占了幽云十六州之后,最前线的瀛州(就在今天河北河间市附近),离开封也就500公里。契丹骑兵两个八百里加急就能杀到开封城下,北宋东线是真的被动。

不过,不是还有西线吗?其实山西这边才是宋辽一决胜负的关键。恒山山脉、内长城、关隘一连串防御体系,算是铜墙铁壁。只要雁门关这里挡住了辽国,北宋西线军队就能从太行山东出,切断辽国东线军队的后路。

咱们能看到这一点,宋朝和辽国也能看到,所以北宋初期,雁门关外一直是宋辽争斗最频繁、最激烈的区域。

宋辽檀渊之战,距离开封已经两三百里。为什么没有一战而下?就因为辽国只是东线孤军深入,北宋军队一旦东出太行山,辽国军队随时可能全军覆没。

【北宋怎么亡的?】

北宋没给山西防御足够重视,是北宋亡国主要原因。

要从山西抵抗北边敌人,雁门关是第一防御带,雁门关破了怎么办?处于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的山脉和城池,依然可以形成第二防御带。

五代时的太原城,围长42里,24道城门,是首屈一指的坚城巨塞。可惜,宋太宗给毁了旧太原城,北宋的太原城,只是围长11里的小土城,军备薄弱,人口骤降。

即使这样,宋金战争中,金国第一次南下全国对太原城久攻不下。金国第一次放过北宋,就因为没能控制太原。又可惜,五行缺骨气的宋钦宗,居然要把太原割让给金国。

金国第二次出兵,同样是兵分两路,西路首先攻陷太原,然后东西两路分兵合击,攻击开封,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这能怪幽云十六州吗?有雄关要塞的山西,他们不都好好防守,有“国之屏障”之称的太原都不重视,这是宋朝统治者脑子的问题,就别让“幽云十六州”背锅了。


尔朱少帅


北宋一直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不过是个政治谎言而已。

没能收复幽云,在后世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缺少战马,二是失去了地理优势。

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这两个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赵匡胤虽然披了件黄袍就当上了皇帝,可是他这个皇帝只是继承了北周的地盘,还有后蜀,南唐,南汉,北汉等多个割据政权需要统一,赵匡胤经过18年征战才得以成为大一统王朝,手下的宋军,那也都是百战之师。


先从逻辑上想一想,百战精兵,会缺少战马吗?

如果觉得逻辑不通,那么再从事实上列举一下。

《文献通考》:即大名、洺、卫、相州凡七监,多择善马为种,牝牡为群,岁遣判官一人巡行点印,二岁已上者岁约八千馀匹,凡京城诸州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坊监及诸军马二十馀万匹。

这是宋太祖到宋真宗期间北宋通过官方马政饲养的军马数量,仅在京城诸州就有20多万匹。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使赵守伦优给价和市在京及诸州民间私马,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九匹。

这是宋太祖时期,一次性在民间购买的马匹,数量是173579匹。

或许有人认为,北宋的马匹品种不如北方马。

《宋会要辑稿》:齐、淄等州民号多马,禹城一县养马三千,牝马居三之一。臣近因巡历,密视按民马,虽土产,亦骨格高大,可备驰突之用。兼齐州第六将骑兵多是东马,与西马无异。

这是禹州一个州民间饲养的马匹——3000匹,“亦骨格高大,可备驰突之用”,“与西马无异”,直接就是战马来源。

除了这些来源,北宋还有与边境部族进行贸易、少数民族朝贡、少数民族内附、战争缴获,这些渠道加起来,数量同样不小,而且马匹品种也不差。

所以说,说北宋缺少战马而打不过契丹骑兵,是跟说大清是因为缺少火器才输掉甲午战争一样的谎言。

战马就算比不上契丹,至少也不能说缺,那么再看看地理方面。

还是先看看传统观点,燕云十六州雄踞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易守难攻。

这说法其实不完整,幽云十六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山前七州、山后九州。

对中原王朝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山后九州,而是山前七州。

所谓山前七州,就是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这几州,他们的位置,在太行山脉以东,燕山山脉以南,特别是其中的瀛州和莫州,已经距离开封不是太远,在地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换句话说,北宋即使无力攻克山后九州,只要能拿下山前七州,事实上已经算是胜利。
如果宋朝拥有山前七州,它就拥有一个完整的战略纵深,北方军队南下,幽云可以拖延时日,给北宋朝廷以反应时间,有更多调兵可能。

在北宋开国初期,他们确实极力想要收复幽云——不止是山前七州,包括山后九州。

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执政时期,北宋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幽云,为此发动多次北伐,并且也有战果,莫州、瀛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都曾被宋军攻克。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拿下的几个州也全部吐了回去,两国恢复到之前的边境。

北伐虽然失败,但我们能看到,至少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还是有出兵收复幽云的决心的,开国宋兵面对契丹也不怂,如果不是战略上一些失策,有可能成功。

但是赵光义以后,北宋的战略就变了。仅仅到了真宗时期,面对契丹深入国境,就再也没有了亲征的勇气,还是在寇准连哄带骗之下,才到了澶州,面对将士的请战,却早已打定了议和的主意。

檀渊之盟达成后,北宋收复幽云从此只停留在梦想中,再也没有半点实质性努力。

再回到战马,随着天下承平,马政逐渐名存实亡。

《宋史》:“河南北十二监,起熙宁二年至五年,岁出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余仅足配邮传。”

马政一改再改,越改越坏,从官府到民间,马匹数量急剧减少,到了北宋后期,就真的没有马了。

由此可以看出,没马只是北宋中后期的事,起因还是北宋马政的失败,而马政失败的原因,又是北宋政府的无意北伐。不打仗了,就不需要那么多马了。

北宋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只是在开国初期,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宋真宗即位到达成檀渊之盟后,北宋收复幽云,也只停留在想想而已。

当然,对民间,统治者不能说我不想要幽云了,口号还是要喊的,这是宣传需要而已。

归根结底,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原因,只在于北宋统治者自身。


小院之观


导语:幽云十六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这块地,就是守护中原地区的门户,中国著名的万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城池壁垒,就是建立在这片土地上。

一旦把这个地方,让出去就等于是把整个中原,给暴露在了游牧民族的眼前了。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


幽云十六州古时期是:幽州,檀州,顺州,儒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妫州(读:gui),蔚州(读:yu),武州,新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北京密云,北京顺义,北京延庆,河北蓟县,河北河间,河北任丘北,河北涿州,河北怀来,现河北蔚县,河北张家口宣化区,河北涿鹿,山西应县,山西朔州东,山西朔州,山西大同一带。

幽云十六州还有其他两个名字: “蓟云十六州”和“燕云十六州”,它的所在地区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去往中原农耕地区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区分地区,更是中原民族抵挡北方草原民族的天然屏障。

幽云十六州到底有什么重要性?

在古代有着影响整个华夏历史的军事工程——长城。都知道有秦长城和明长城,常识再稍微多那么一点的知道秦做的更多的其实是把北方的长城连在了一起,包括秦、赵和燕国的。

其实修长城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强防御力,而是为了增强抗骚扰力,北方民族没有灭亡中原各国的能力,但是他们会不断地来抢掠,因为当时中原的文明程度远远大于他们,燕云十六州刚好涵盖了大部分的长城,但,唐宋时期的辽金可不再是一千多年以前的匈奴了,匈奴不开化,来了只会抢,抢了就跑。辽金可不一样,他们会占领北方的土地,将游牧和耕种结合起来赖着不走。

那幽云十六州重要在哪里呢,

重要在它在我们手上的话,我们可以在那里设置防线,也就是沿长城设立防线,虽然在古代我们经常被北方民族突入进来,但长城一线一直没有奔溃过,所以晋、冀、鲁一直都比较安宁。

但防线一丢,辽金会占据长城一线,再往南几无阻隔,钦徽二宗不就是这么被掳去的嘛。

幽云十六州,最东边的叫幽,最西边的叫云,云又比幽更重要,因为在军事战略上,晋要比冀更重要,军事上讲究进可攻退可守,冀鲁虽为大平原,富饶发达,但始终为晋军(无特指)所威胁,如若占冀而不占晋,迟早会败亡,所以在晋北的长城是有内外两层的,外长城在今山西最北部的大同一带,内长城以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合称内三关连在一起,就是为了确保晋不能丢,一旦丢晋,关中,中原,冀鲁则不保,这三地不保,则天下危矣!

幽云十六州几乎都是山地,气候寒冷,并无太多经济文化意义,但它是中原大地的屏障,是大门,是不得不要的地方,没有它,任宋再强一点也决然抵抗不住无休止的侵略,因为在地缘战略上已经处于失败的一方。即使再早一千年的强汉,能几乎彻底击败匈奴也靠的是国力碾压,卫、霍出击好像是猫捉老鼠一样四处寻找匈奴来打,在正面对抗中匈奴几无还手之力。

幽云十六州是怎么丢失的?

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一直被中国历史认为是宋代积弱的原因。

幽云十六州一直被认为是五代后晋的建立者、契丹的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出去的。

石敬瑭生于892年的太原,太原一直是汉人文明为主导,石敬瑭接受的也是正统的华夏文明教育,而且,唐本身就是古代最开放的王朝,唐朝许多官员将领都是非汉族人,石敬瑭的血统并不能成为甩锅的理由,历史的罪人就是历史的罪人,不是随便就能洗掉的。

正是由于契丹和金先后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使得北宋北方没有了天险可守。尤其是河北往北,边境被拉到了白沟河南岸的瓦桥关,再往南一马平川,过了黄河便是首都汴梁开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和澶渊之盟和靖康耻。

事实上,远在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前,十六州中的至少四个州(儒州、女为州、新州、武州)已经被契丹早已事实占领。五代的晚期,后周时期,郭威和柴荣的中兴时代,后周甚至还收复了瀛洲和莫州,将中原王朝与契丹的东部边境线从滹沱河,向北推移到了白沟河南岸,今天的雄安新区北部。

正是这块土地的重要性,所以,宋朝统一南方之后,就想迫不及待的把幽云十六州给收复过来,但是,这里被强大的游牧民族占领,当时是被契丹占领的。想从他们手里,把幽云十六州给夺回来,就如同虎口拔牙一般的难。当然了整个宋朝也并没有把契丹给灭掉,燕云十六州也没有收复过来。

总结一下,幽云十六州极度重要,因为它关乎着中华的心脏,心脏可能不显山不漏水,平时人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遇到危险却总要摸一下自己的心脏,有军人背景的都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在哪,现在毛熊再无能力染指远东和内蒙,我们才能全力改革开放挣小钱。别看现在的晋、冀、鲁、豫、陕这几个省中晋豫都是欠发达地区,在军事政治上的地位可能不比南方发达省份分量轻。


路之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幽云十六州就是今天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北部。

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位于太行山以西的雁北黄土高原。

其中,雁北高原的9个州还好说,关键在于华北平原的7个州。

这7个州,已经突破长城防御线,进入河北大平原。

其中最南端到达河北沧州,几乎深入了今天河北省的一半,距离山东省近在咫尺。

而从沧州河间到北宋首都开封,只有500公里。

更倒霉的是,这一线全部是大平原,只有几条河流是天然的障碍。

谁都知道,契丹辽国也好,金国女真也罢,都有着强悍的骑兵。

那么,在华北大平原上,骑兵几乎如若无人之境,是最容易发挥威力的地方。

在这种平原上,骑兵只要用兵得法,击败数倍北宋步兵没有难度。

退一步说,就算骑兵打不赢,拍拍屁股高速撤退就是了,步兵也追不上。

以往历代王朝,都牢牢掌握幽云十六州,将异族骑兵挡在长城之外,利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防御。骑兵在山地作战很不利,基本都要下马变为步兵,优势全失。

然而,幽云十六州被敌人掌握以后,敌人骑兵可以肆意南下。

古代骑兵大部队如果高速行军,一天可以走50公里距离,相当惊人。

那么从河间到开封的500公里平原,原则上敌人骑兵10天就能杀到。

就北宋来说,战略纵深就没了,首都开封实则长期处于敌人威胁下,只是极为不利的。

同时,幽云十六州还包括山西北部,也是历史上游牧民族入侵的路线之一。

山西北部是较为复杂的山地地形,一旦突破雁门关就会进入山西一连串的盆地,山西的防御能力大减。所以,自古以来,山西北部是敌我争夺的焦点。一旦敌人杀入山西腹地,比如太原,山西就里沦陷不远了。

而幽云十六州让山西北部也处于敌人控制下,北宋首都侧面防御也很容易崩溃。

总之,幽云十六州只要被敌人控制,北宋这个政权其实就是不稳定的,面临着直接的军事威胁。


以靖康之耻,金军两次南下攻打北宋开封的战役为例。在西路山西方面,宋军依靠山地地形还能够勉强招架,其中第一次战役,宋军死守太原成功,金军久攻不克,无法继续南下。

但东路华北平原方面,金军两次南下进攻,宋军都完全不是对手,连续溃败,金军推进速度很快。

比如第二次的华北平原东路军,金军完颜宗望部,他们9月8日从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出发,到11月30日就攻破河南郑州,15万大军就杀到开封城下。

满打满算,这才2个多月时间,在冷兵器时代已经是神速了。

所以,北宋有作为的统治者,不惜代价也要收复幽云十六州。


萨沙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汉武帝征匈奴,李世民征突厥都是从这一地区向北进入草原大漠的。所以历代王朝都把长城修建在这一地带。这不仅是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的分界线,同时也是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那么幽云十六州到底是那些地方呢?幽州是今北京,顺州是今北京顺义,儒州是今北京延庆,檀州是今北京密云,蓟州是今天津蓟县,涿州是今河北涿州,瀛州是今河北河间,莫州是今河北任丘北,新州是今河北涿鹿,妫州是今河北怀来,武州是今河北宣化, 蔚州是今河北蔚县, 应州是今山西应县,寰州是今山西朔州东,朔州是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北宋王朝之所以想要收复这个地方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这一地区,北宋几乎无险可守。辽国人只要一发兵,就可以由华北平原长驱直入到黄河北岸。另外这一地区自古是中原王朝的版图,是周天子分封之地,一个统一王朝如果没有这块地方,那都不能叫大一统。更何况北宋还失去了河西走廊。



但是,这一地区之所以被辽国人占领,主要是儿皇帝石敬瑭想借助契丹的势力来推翻后唐。当然,石敬瑭其实也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因为早在唐末,燕王刘守光就把这块地方划入了契丹的势力范围。石敬瑭一看,反正我也管不了,干脆送给你换个大腿抱抱。



等到北宋王朝建立,宋太祖赵匡胤都已经仙去了,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小朝廷北汉,想以灭北汉的余威统一中原,没想到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附近)一战被辽军打得全军覆没,太宗皇帝身中三箭,坐牛车逃离战场。这对于整个北宋王朝来说都是莫大的耻辱,所以北宋皇帝一有想法,就想着报仇雪耻。


傅斯鸿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当年石敬瑭为了夺得天下,请求契丹出兵帮助自己,就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筹码,至此几百年后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掌握,直到朱元璋北伐元朝才使燕云十六州回到汉族手中。那么燕云十六州到底是哪里呢?为什么北宋一直想收回这个地方?

"燕"是今北京,:“云”是今山西大同,燕云十六州大抵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天津,这里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看地图你就会很明白了,燕云十六州基本上就是在长城一线,过去长城向南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天险了,北宋想要收回这个地方就是想能够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要知道北方游牧民族都是擅长骑射的民族,他们都会有比较厉害的骑兵,没有了易守难攻的燕云十六州,大宋的步兵在平原地区就是骑兵的活靶子。这就是为什么北宋一直想收回的原因。


但是,北宋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重文轻武,所以一直没能收回,相反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向南没有任何阻挡,随时可以进攻中原地区。北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边界种树用来抵御契丹,可是效果并不好,反正一直被契丹欺负。后来金朝起来了,甚至把北宋都灭了。最后,还是朱元璋厉害,明朝的建立,终于燕云十六州又回到了汉族人手里,朱棣甚至直接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大家就明白燕云十六州的重要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