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

脑洞外星人


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创立清朝。在清朝时,女真族由皇太极改为满洲族,后来改名为满族。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疆域领土上,也在历代前列。

而在清朝历史记载中,他们把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尊奉为始祖。而关于布库里雍顺的真实身份,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偏向神话传说色彩,据说在很早以前,有三个仙女姐妹到凡间洗澡,有一只神雀把一枚果实衔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三仙女洗完澡上岸穿衣服的时候,看到这枚果实,就拿起来吃掉。

没想到,仙女因此怀孕,生了一个男孩。仙女为男孩起了名字后,把他放在一条小船上,自己离开。这个男孩,就是布库里雍。

他沿着松花江一直漂流到黑龙江一带,在当地上岸后,发现当地有三个部落因为争夺首领位置争斗。

布库里雍就说明自己的身份,当地人对他十分信服,就让他当了首领,统一三个部落。这才有了女真族的出现。而在《清实录》的记载中,布库里雍就有更明确的身份。

在史料记载中,清朝祖先原本是明朝的建州左卫,名字叫猛哥帖木儿。明朝统治东北一带时,授予当地部落首领官职,让他们接受明朝统治。

这位猛哥帖木儿的姑姐妹中,有人被选入明朝皇帝后宫,担任嫔妃。猛哥帖木儿也因此被升任为都督。

他的儿子孟特穆也继承都督职位,后来还被清朝追认为肇祖。但在清朝史料推测中,布库里雍距离孟特穆也只过了三四代人。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推断,女真族的历史,仅在元朝。如果对比其他史料,就会有很大出入。

因为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还建立了另一个封疆王朝——金国。这个政权前后经历了一百二十年的时间,由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后,击败辽国建立而成。

金国有非常强大的武力,他们甚至击败北宋,成为中原一带非常强大的霸主。但是,金国的不幸在于遇到了蒙古帝国的崛起。从草原崛起的蒙古部落更擅长战争。他们的骑兵纵横欧亚大陆,击败无数强敌,金国也在其中。

女真族在此之后失去了自己的政权。不过,对于女真族,蒙古帝国并没有办法灭绝,而且也无法进行直接统治。一方面是因为蒙古帝国本身的统治力量较为薄弱,很多制度都没有形成。

另一方面,女真族有自己的文化,并保留有自己的军队,短期内要想推行统治,其实非常艰难。所以,蒙古帝国击败金国以后,仍把女真族集中在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而且让女真族的酋长担任长官。

元朝初年的时候,女真族在当地的人数有五万户之多。元朝中期较少,减为三万户,但基本力量仍然保存。

按照史料对比发现,布库里雍则是当时元朝分女真族五万户的翰朵怜万户的酋长,并得到蒙古帝国册封的官职。翰朵怜万户就是后来的建州女真,孟特穆一支的后人就把布库里雍追认为始祖。

当然,从更多历史对比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布库里雍的活跃时间,主要集中的元朝初年。所以,他不算女真族真正的始祖。

而且,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史料中就有女真族的名字。也就是说,在金国建立以前,女真族在历史上就已经出现过。

唐朝时,女真族曾建立渤海国。渤海国前后传承229年,活动范围主要位于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的东北地区,以及俄国远东地区。

但当时女真族被称为靺鞨族。而靺鞨族中的黑水靺鞨,后来就发展为女真族,也就是更后来的满族。

这也是女真族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在中国史料的记载中,常常有不同的名称,包括抑娄、勿吉、肃慎。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称呼,常常是因为女真族在这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出现变化。

史官记载的时候,也出现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把女真族中某个部落的名字记下,却不知道那并非是整个民族的兴衰变化。

而在女真族的这些称呼中,最早的一个就是肃慎。在商周时期,就有女真族朝贡的历史。过去中原王朝的疆土没有开辟那么远,跟周围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主要以朝贡的方式交流。

那些偏远势力给中原王朝送礼物,表示臣服。相应的,中原王朝会对他们提供保护,解决纠纷。

而当时肃慎也会送礼物。在他们送的礼物中,最有名的就是箭矢。所以,在《国语》中,孔子就说过:“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之矢野。”

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优秀的箭矢,可以看出箭矢对肃慎人非常重要。他们的工艺水平也不会太次。

不过,现在我们对肃慎的了解非常有限。因为肃慎对历史的记载,大多因口头相传。这种方式记载历史,很容易出现失误和断绝。

所以,对于肃慎更早以前的历史,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断定,它是女真族和现在满族的祖先。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脑洞外星人


说到满族,许多人会想到女真,满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满族的祖先发源地是在松花江,也就是在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满族人特点就是性情剽悍,善于骑马射剑,勤劳勇敢,在松花江流域生息繁衍,并且满族人在那里开发了广阔肥沃的土地——黑土地。


女真人和满族人在开拓边疆,保卫民族的领土上都做出过伟大贡献,因此可以说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杰出的民族,目前我国满族人口估计有五百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北方地区,目前满族人在名族融合过程中姓氏逐渐繁化了。

由于现代人比较开放,满族和汉族等其它名族人长期杂居生活在一起相处,耳濡目染的熟悉了彼此之间的生活习俗,所以现在的满族和汉族人不容易分辨了,说起满族祖先的起源,从清代中期到民国年间,满族人的修谱、续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早些时候满族人运用满族和汉汉族两种文字,虽然当时汉族也有家谱,但是汉族没有使用满文记载,在那个时候满族人对父母的称谓为“阿玛”、“额娘”;而汉族人称父母为“爹娘”或“爸妈”,追宗朔源满族人的祖籍源于两地,第一是有部分女真人在前金之前没有随完颜部进关。

第二是有大部分满族人在乾隆、嘉庆年间,从北京迁来拓垦戍边的,他们的祖籍大部分是长白山,因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当时满族大多是随顺治入关,即随龙入关,他们的祖先迁移,东北满族大多“随龙进关”,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满族人又重新回到东北,屯垦戍边,安家立业。

因为满族男人出征作战,满族女人在家里生活劳作等,家里的苦力活由女人承担,满族女人过去都佩戴头饰,然后再穿布衫和旗袍,简单利索,其次满族人不吃狗肉,他们愿意养狗绝不杀狗,所以在满族留传着“义狗救主”的传说,满族人在狩猎中狗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历史记载中的“白山黑水”就是满族的发源地——黑龙江和长白山地区,满族是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满族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在历史发展中满族形成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文化指路人


满族的祖先建州女真本是通古斯乌德盖部落,在今天俄罗斯远东地区,那里还有它们的祖缘部落-乌德盖。在元末明初由于乌德盖部落内部矛盾它们自相残杀,当时气候逐渐变冷,它们不断南迁,先到朝鲜,抢掠为生,被当时的朝鲜王国驱逐。明朝政府本着怀柔远人、防御蒙古的目的让出辽东建州地区供其居住,并让它们和辽东地区的本地女真部落如海西女真互相钳制。因为建州女真不是本地女真,受到当地女真部落的排斥,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建州女真的本性是强盗,落地生根后就骚扰抢掠明朝边境,明朝政府忍无可忍、自卫反击,因此发生了成化犁庭。但除恶不尽,到🐗皮时代,由于明朝官僚机构不作为养虎遗患和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军主力抗日援朝导致🐗皮乘机统一辽东女真各部。这是明朝未能料到的,因为它们和辽东土著女真不是一个民族。后来,🐗皮叛匪带领所谓人造民族“满族”发动叛乱、进攻明朝,由于明朝内部党争和汉奸辈出,辽东几乎全面失守。后来李自成推翻明朝,北方出现真空,满清抓住机会在吴三桂带领下占领北京,窃据中华。最后,中华文明在这个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被满清击倒,开始全面落后于世界大势。因此满清乃中华文明奇耻大辱!满族是中华民族千古罪族!辛亥革命后终于推翻满清、恢复中华,但满遗贼心不死,竟然勾结倭寇成立日满亲善的“满洲国”公开分裂中国,奉迎天照大神到东北顶礼膜拜!现在还在不断宣称东北是其带进来中国的和所谓“满洲国”合法,其实这都是胡说八道!满族的祖先建州女真和日本的和族有基因的亲缘关系,和我们中华民族确是八竿子打不着,明朝政府早年引狼入室才居住于辽东。因此满族不属于中华民族!相反,它永远是中华各族人民凶恶的敌人!


江东汉家儿郎


满族的祖先世系是肃慎、悒娄、勿吉、靺鞨、女真、满。

肃慎是东北古民族,在周武王时期,肃慎氏贡楛矢石砮,这应是最早关于肃慎的记载!

他们都属于通古斯满语族群,在血缘上是相近的,也有着共同的一些文化特征,特别是靺鞨、女真、满之间,在民族面貌上多少保留一些相同的特征。

通古斯族群来自哪里呢?文献史料并没有相关记载。不过有苏俄学者认为来自于勒拿河沿岸,是通过考古学来证实。也有学者认为是来自于黄河及长江中游及下游地区,通古斯的服饰是敞襟衣裳,这种民族服装来自于南方。

我更倾向于通古斯族群来自于中国的南方,或者说来自山海关以内。因为古代东北及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生产力水平限制向北方拓展,极北地区不适合生存。历史上的靺鞨人、契丹人、女真人在完成内部统一,建立起国家组织,接受来自中原文化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后,战斗力强悍,长城以内中原地区美女如云,金帛如山,有北方民族所需要的丝绸、瓷器、谷物、纸等生活物品,一定会趁机向南方发展,而很少向北扩张,逃荒避难更多的是去之东北。

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向周边开疆拓土,北击戎狄,占领山西北部及河套地区,在山东、河北地区的东夷诸部也被打败,向东北退却,或者被吞并。那时诸侯国的人口增长,生产力及武器相对更加先进,商周时期也多次出兵攻打东夷诸部,将周边适合农耕的土地占领,修筑长城,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匈奴与东胡。

芬兰的乌戈尔族就是从东方迁徙去了欧洲,箕子在商朝末年带领殷商族人去之朝鲜,古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多是为躲避秦国的赋税而逃到此地的燕、齐等国人,他们的语言与马韩不同,所以辰韩也称为秦韩。东北有肥沃的土地、广袤的森林、丰盛的草场,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的民众因黄河遭灾等自然灾害,出关谋生,谓之“闯关东”,通古斯族群或是因躲避战争和自然灾害,最早“闯关东”而迁徙到东北地区的关内民众。

黑龙江流域及松花江的自然条件影响着生业的经营方式,从而决定当地的经济条件、民族传统和特有的文化特征,所孕育形成的渔猎民族。几千年来它不断发展,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终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强壮的民族共同体——通古斯满语民族共同体,并建立起最早的国家组织——渤海国。

以上纯属个人认识,不妥之处请雅正。

下图为东北古民族系统表:


黑土边疆


今天的满族由大清时的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构成 东北地区存在O3e、O2b、D2、C3C1四种父系DNA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诸申为满洲时,满洲人为:以今天乌德盖人为主体的建州女真、半蒙古人半女真人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辽西和内外蒙东部蒙古人的蒙古八旗、居住在辽东的汉人八旗。

即:不管今天的满族,还是1635年皇太极时的满洲,都是女真、蒙古、汉人组成,不是一个单纯的种族。

东北亚父系DNA分布图

东北亚地区存在6种父系DNA

1、O2b父系DNA:分布在东北地区东部山区、朝鲜半岛、日本福冈熊本等地;

2、O3e父系DNA: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北部地区、俄罗斯阿穆尔州等地;

3、D2父系DNA:绳文人,分布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州和阿穆尔州西部、日本本岛北部、北海道、库页岛南部;

4、C3c1父系DNA:通古斯人,主要分布在外东北、西伯利亚地区

5、Q父系DNA:库页岛北部;

6、O1a父系DNA:日本鹿儿岛。

从父系DNA来看,1635年皇太极时的满洲人父系DNA有:

O2b的建州女真、O3e的海西女真、D2和C3c1的野人女真。

从外表来看 乌德盖族人应该和汉族一样都是O父系DNA

历史上东北地区各民族的父系NDA猜测

肃慎,女真,不是D2,就是C3;

建立金朝的完颜部和阿骨打起兵时的女真部落,应该是D2;

在辽东、东北东部地区、朝鲜半岛的秽貊族——建立箕子朝鲜、扶余国、高句丽、沃沮、百济等国家,应该是O2b;

隋唐及之前的倭人或者倭国,应该是在有中国南方渡海移民,应该是O1a或D2。

历史上出名的生熟女真应该是不同父系DNA:生女真是O2b,生女真是D2。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满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它也是历史上唯一两度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宋朝以前叫女真族,公元1115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以13副盔甲打天下,以后并 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1635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了以前的旧族名改为女真为满洲族,并且在1636年改后金为清,摄政王多尔衮1644年入关,并定都北京。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语是16世纪末由蒙文为基础创造的。后来又在字母的右边加圆圈时称新满文。


肃慎人

满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就在黑龙江鸡西地区繁衍生息,历经邑偻,靺鞨,女真,满各个历史时期,关于肃慎现代史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中原地区先秦时期,他们肃慎,南北朝为勿吉,汉魏叫楼邑,隋唐时期称靺鞨,再往后就是女真人,这一部落逐渐的延伸了下来。

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人的故乡, 肃慎人也是东北地区最早记录居住的居民之一,他们常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 肃慎人繁衍生息的地方



满族人现在散居在全国各地,北京,河北,山东,天津,内蒙古大中小城市都有满族人的踪影,主要聚集地已经建立了很多满族自治县自治乡比如,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等。


佳宁姐姐说历史


目前世界各国各族,对民族普遍的看法是:民族只是一个文化概念,并非是血统概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利坚民族,他们的祖先来自全球各地。满族也类似如此,满人其实是以原建州女真为核心,融合了东北众多部族而形成的多元化族群。构成族群的主体是:建州女真八部、海西女真四部、一小部分东海女真部落、八旗蒙军、八旗汉军。其中,原汉人所占比例超过40%,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各组成部分的渊源。

第一部分 女真人的由来

女真、诸申、肃慎(三者皆为谐音)是自西周时期起,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原始渔猎采集部落的通称(汉晋也称挹娄、隋唐称靺鞨)。在古代,女真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且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长期处于分散且流动性大的原始部落状态。在金代,完颜氏以汉字为基础,曾创造了金文。但随着金被元所灭,金文以及懂书写的金人亦被灭尽。在明末,努尔哈赤命人以蒙古字为基础,重新创造了新的文字—满文。因为在历史上女真人长期缺乏文字,致使中原王朝的史官对古代女真人的了解和描述,也比较模糊。西周人所描述的肃慎国,笔者认为实际上是石器时代的散居原始部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概念。莺歌岭上层的3000年前原始人类遗址中的出土文物,也验证了这一点。

女真人的祖先,是已知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人类之一,从史前时代就开始在东北这白山黑水间繁衍,靠捕鱼打猎采集为生。在最近的5000年间,女真人的部落和家族,因气候的变迁,产生了流动性大的特点,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位置分布也不尽相同。从辽代到清初,气温一直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并且出现了2次小冰期,笔者认为这是女真人大批南迁的重要原因。爱新觉罗氏先祖从明朝前半叶开始,也从哈尔滨东部的斡朵里城,一路沿长白山南迁至辽宁新宾的赫图阿拉。



《竹书纪年·五帝纪》,文中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晋书》:“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其土界广袤数千里,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父子世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第二部分,“建州八部”的由来

建州女真的开创者为,明初的胡里改部(注:族长为阿哈出,金姓)和斡朵里部(注:位于哈尔滨东的依兰县)。斡朵里部族长为猛哥帖木儿,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原本与东海女真(也称:野人女真)是世仇,终其一生都在与野人女真作战。1403年,明成祖朱棣设立建州卫(绥芬河附近),目的是与野人女真作战,并以“朱棣老丈人”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1412年左右,设建州左卫,指挥使是猛哥帖木儿。后来在1442年左右,设建州右卫,指挥使是凡察。这就是女真“建州三卫”说法的由来。

1433年,猛哥帖木儿被野人女真杀死。建州女真为躲避北方野人女真的持续追杀,被迫长途南迁,并最终定居在辽宁抚顺新宾周围。因为常年的迁移和冲突,等到1559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出生的时候,“建州三卫”早已面目全非。这时的建州系主要有五大部族,即苏克苏浒部、哲陈部、董鄂部、浑河部、完颜部,也称“建州上五部”。

1588年,努尔哈赤统一上五部。1593年,努尔哈赤征服长白女真三部。自此,”建州八部”完成统一。因爱新觉罗氏尊“布库里雍顺”为始祖,所以他也是满洲的名义始祖。

《清史稿·本纪一》:“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



第三部分,海西女真的由来

海西女真,是明初对松花江流域大折曲处的女真人统称。因为此处在元代时被称为海西,故而得名。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初期情况类似,也是在明朝中叶向南迁移,并定居在吉林中南部。在海西女真南迁过程中,不断吸收蒙人和其他女真氏族的加入,后来发展成为四支强大的部族,即乌拉部、哈达部、辉发部和叶赫部。1619年,随着强大的叶赫部被征服,努尔哈赤一举统一建州和海西女真。叶赫部不仅成为了最后被征服的强大女真部族,而且叶赫那拉氏也成为了大清国的最后一位实际统治者。另外,在历史上同样显赫的乌拉那拉氏,历代也出了三位大清国皇后。

这建州八部和海西四部,共同构成了满洲人的骨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相继归顺的小型部落和氏族。在后来,乾隆皇帝曾点名了66个部族,这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从龙六十六部”。

清乾隆帝《御制增订清文鉴》原文为满语,以下为译文:太祖高皇帝姓爱新觉罗,先世创始於长白山福地。长白山高二百里,周围千里,山之上有湖名达门,湖之周围有八十里。由此,上流出者有鸭绿、混同、爱呼三江。在白山之东方俄漠惠之郊野,俄朵里城居住。平定了乱国,而名其国曰满洲。自此又迁居於赫图阿拉,即今之兴京。那时苏克苏户部,萨尔浒、嘉穆瑚、占、完颜、额勒敏、札库木、萨克达、苏完、董鄂、雅尔古、安达尔奇部,窝集部,虎尔哈、瓦尔喀、费优,萨哈尔察等处之人民,皆自动来投太祖高皇帝。其次:赵佳、玛尔墩、翁鄂罗、安突卦尔佳、浑河部 ,哲陈部,托莫河、章佳、巴尔达、界藩、董佳、俄尔浑通、珠舍哩、讷殷、佛朵河、锡伯、安楚拉库、哈达、璋、阿奇兰、赫席赫 、鄂莫、苏鲁、佛讷赫、辉发、瑚叶、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玛察、兀尔古陈、木伦、札库塔、兀拉乌苏、雅兰、西林、额赫 库伦、固纳喀库伦、萨哈连部、殷达浑塔库拉拉路、诺洛、石拉忻、叶赫、卦勒察、乌苏哩、兴坎、珲春、夸兰等国各部,都是被征服者,这些都作为满洲。

第四部分,满人名称的确立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曾下诏谕,拒绝接受女真的称呼,统一改称为“满”,并于次年改元。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撇清与金代女真完颜氏皇族的牵连。

第二,从“建州女真”早期的艰难南迁历程可知,他们跟东北部的“东海女真”(也称“野人女真”),不仅不是同族,而且自元代起就互相仇杀。原建州左卫的缔造者,爱新觉罗氏的先祖猛哥帖木儿就是被“七姓野人女真”杀死。

第三,所谓的“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社会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建州女真”南迁以后,生活在南部地区达200年左右,与汉蒙朝鲜交流频繁,这与没有文字的北方女真在文化上差异明显。并且,从现代分子人类学知识可知,生活在东北亚南部的通古斯—满语系族群,与北方的一些其他古老族群,早已分化达数万年之久。而山东河北古汉人,也早已在数千年前进入了东北,与东北先民深度融合。

所以,把满人和女真人一概而论,确实有不妥之处。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 天聪九年太宗皇太极诏曰(音译的译文):“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第五部分,八旗蒙军和八旗汉军的由来

首先,笔者要纠正民间艺人关于“蒙八旗”和“汉八旗”的说法,很容易造成误解。实际上独立的蒙八旗和汉八旗并不存在,比较客观的说法应该是满八旗体系下的八旗蒙军、八旗汉军。

1635年,皇太极征召八旗蒙军25000人,征召八旗汉军35000人。后来的几代清朝皇帝又不断征召,竟使汉军占到八旗总人数的72%。清乾隆皇帝不得不裁撤汉军编制,下了著名的“汉军出旗”令。只有当年“从龙出关”的汉军保留八旗编制,清军入关后加入的汉军脱离八旗。即使是这样,到了嘉庆元年汉军仍然占八旗总人数的42%。这与现代的一些民间统计,也大抵相符。



(注:民间各种数据互有差异,上图仅供参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满族文化虽非源生文化,但也并不是女真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也并不实际存在肃慎—女真—满族的“一脉相承”。满文化不仅源自女真,同时也源自汉、蒙。所以,满族文化,是把多种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崭新文化,自成一体。如果把满人简单说成女真人后裔,确实不恰当。满族里有不少原汉人,汉族里也有很多原满人,正如国际上的普遍看法,民族只是一个文化概念。

满族各部的渊源,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也正是因为满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所以个人的家族渊源,也就只能看家谱了,一概而论是不恰当的。


1壶茶水


满族,旧称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支系。其历史比较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因此,研究满洲族的历史由来,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肃慎(满洲)族系的历史沿革

在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原住民族除古商族(汉族)外,主要分三大族系:东部的肃慎族系、中部的秽貊(夫余)族系、西部的东胡族系。

肃慎族系从先秦到明清,先后经历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黑水、粟末)——女真——满族、赫哲、鄂伦春等民族。

肃慎之名见于先秦,居住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邻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先秦时期,肃慎人主要居住在江河沿岸的高地上,以渔猎为主。

肃慎人

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应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战国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分布

从西汉开始,肃慎族改成挹娄,这个称号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挹娄主要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部,大致和肃慎相同。区域东临大海,南部、西部、西南部沃沮、夫余、寇曼汗国相邻。具体说包括张广才岭东西,老爷岭以西,牡丹江中下游,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地带及其下游地区。同肃慎时期比,挹娄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了相当重要地位,渔猎仍占重要比重。挹娄开始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两晋时期民族分布图

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其经济较挹娄又有较大发展。在肃慎、邑娄生产的基础上,勿吉人农耕的比重增加了,种植有粟、麦、稷和葵,采用中原人早已淘汰的偶耕。作为森林民族,狩猎业仍占主导地位。他们还有了手推车,可是有牛、马,却不知如何使用它们。在他们眼里,牛、马和猪狗一样,饲养它们为的就是宰杀了吃肉。尤其是多猪善射,这是自肃慎→邑娄→勿吉始终一贯的。所不同的是,邑娄人善“捕鱼”,勿吉人善“捕貂”。此外,勿吉人还学会了“嚼米酿酒”。

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时,肃慎种族迤逦西进,在南者为勿吉,据夫余故地;在北者为黑水靺鞨据有北夫余故地。据夫余故地的勿吉,后同夫余一部分融合,从而形成后来的粟末靺鞨;而另一部分勿吉,与北夫余即豆莫娄融合,从而形成后来的黑水靺鞨。

隋唐时期,肃慎族后裔主要以靺鞨为主,主要生活在西起嫩江,东到大海,南到朝鲜半岛,北到黑龙江口及鄂霍次克海广大地区。隋朝初年,靺鞨发展成几十个部落,其中著名的有七大部落,没有建立部落联盟。在靺鞨中以南部的粟末靺鞨和北部的黑水靺鞨最为著名。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唐初建立了海东盛国——渤海国。

辽金元明时期,靺鞨改名女真。辽灭渤海国,将渤海国内居民南迁,这部分女真称为熟女真,后来大多与内地汉族融合。

处于黑龙江以北地区的女真是黑水靺鞨的后代,社会经济落后,受汉化较小,称生女真。十二世纪初,当宋、辽、西夏对峙时候,在东北今哈尔滨阿城的阿什河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金王朝。金相继灭掉了契丹辽和北宋。

元明时期,女真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以东的沿海地区。明中叶以后,女真主要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以今吉林珲舂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东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海西之名始见于元代,泛指海西诸卫的女真人。海西女真有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哈达、叶赫属山夷,而辉发、乌拉则属江夷。后迁至呼兰河流域,呼兰与呼伦(扈伦)为音转,又称呼伦四部。

野人女真,同样是沿袭元代旧名,是女真中比较落后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称,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东海窝集部,分为萨哈连、呼尔哈、瓦尔喀、库尔喀四部。而呼尔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后来,留居原地的仍为呼尔哈部,而迁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并逐步统一了其他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改女真为满洲。随着清朝的建立和满族的形成,肃慎——女真族系完成了由古代民族向近代民族的过渡最终形成满洲、赫哲族、鄂伦春族、费雅喀、库页等族。

二、肃慎(满洲)族系的几个重要时期

肃慎(满洲)族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经建立了从属于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和独立的政权。

1、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大祚荣)

公元7世纪末,因为战乱一部分靺鞨人东迁,后定居于松花江上游、长白山之北,建立了“震国”,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以后便以“渤海”为号。唐中期,渤海统一了拂涅、号室等部,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极盛时期,地方5千里(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盛兵数十万。设5京、15府、62州、130多县。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所灭。

2、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完颜阿骨打)

辽代时期,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北宋初年,女真部落中的完颜部逐渐强盛,统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1114年,其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翌年,建立金国。用10年时间灭掉了辽国,两年后又征服了北宋。将都城从早期的上京(金上京在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迁到中都城(今北京城西南隅),统一了河北及东北广大地区。后在蒙古军队的强大压力之下,迁都开封,企图向南发展,并与南宋交战10余年,致使腹背受敌。1234年金国被蒙古国所灭。

金国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两个王朝,迫使南宋割地纳款,令西夏臣服。统治大半个中国,达120年,极盛时期,国土面积360万平方公里,人口5400万(1207年)。

3、满洲人建立大清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元明时期,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建州女真大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集结到以斡木河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逐步发展壮大。这支女真部落也就是后来满族的主要族群。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明朝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万历年间,明朝先后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公元1583~1593年努尔哈赤用兵十一年,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中心,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599~1616年又相继统一扈伦四部。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以赫图阿拉为兴京,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八旗之下,满族的雏形形成。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各个族群纳入八旗之下,现代满族雏形自此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汉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





V587累


目前所有关外历史都是由汉族各种史记记载所推断的,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每个民族都是不断融合的产物。契丹,女真,蒙古,北方汉人,高丽在关外战争是常态,为了生存每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战役,为了生存不断吞并与被吞并,今天你抓了我多少人,明天我把你降服。

有些为了自身的发展攀关系就改了语言和民族。就像西北一直以来西北汉民就和匈奴和突厥融合一样。只能按照地域和语言来划分。中华民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广和全国各地一些色目人一样都是元朝统治阶级带到全国各地扎根繁衍的,经过朝代更迭,经过各种战乱,被迫迁徙和移民也都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族源一样。逃到美国几代过后就是美国人,逃到韩国朝鲜几代繁衍之后就是韩国朝鲜人,为了生计去东南亚各国就是东南亚人。包括俄罗斯也是经过几代蒙古人统治就有好多蒙古人的后裔现在也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蒙古帝国也是由蒙古人,色目人,契丹,北方汉人,女真,高丽,等等一些根本未被载入史册的小部落和民族组成的。想知道民族史难,但是要想知道自己的来历可以借助分子人类学看看自己的血统。

补充:就像现在的旗袍来源于满族但是也是现在中国文化一样,满清入关后要求留鞭子百姓抵抗,满清灭亡后要剪掉鞭子很多百姓也感觉到耻辱一样。生活久了就习惯了,适者生存,活在当下,祖辈相传带着枷锁生活习惯了也会感觉枷锁是传统文化一样。




三只眼工作坊


在早先人类以部族为单位形成社会时,相同血缘地的人们互相群居,形成部族。而“民族”的概念最早就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虽说都是黄种人,但早期的亚洲大陆上依旧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后来发展出自己的部落、国家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进,最后形成特色分明的文化。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民族,华夏民族其实是一个统称,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再融进周边地区民族的血液,而形成的一个大统一民族。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不再显著,譬如华夏民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民族的大熔炉,其中包含了远古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数个部族和民族,以及后来融入的大量少数民族的血液。

而有关满族的祖先,道理其实也是一样的。满族形成的缘由与汉族大同小异,今天我们口中的满族和“汉族”的定义上也没什么大区别,都是由许多民族的血统所组成的民族大熔炉。

满族的演变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演变脱不开干系,满族先前叫满洲族,曾经是东北地区三大民族之一。满洲族最早的起源地在黑龙江-长白山一带,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就是受到了满族人的开发,满洲族人曾在肥沃的黑土地上耕种、放牧。

目前被广为承认得最多的说法,是满洲族人最早的祖先应该是肃慎人,就像汉族最早的祖先是华夏民族一样。战国时期后,有个经常向中原王朝进献贡品的少数民族,叫挹娄。挹娄人当时是中原王朝的一个附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曾向中原地区有过参考。挹娄人早先就会织麻造船、圈养畜牧,后来经过代代繁衍,挹娄人的后裔分为了十数个部落。

在后来挹娄分成的十数个子部落中,有白山、安车骨等部,部落之间派系繁杂,甚至到后来各自为政,相继发生争端,而后在我国唐代时期统一。唐代时期统一的部族政权叫做靺鞨,经常带兵进犯唐朝,但鲜少成功过。后来由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东北地区长久以来的部族争端才得以缓解并统一,努尔哈赤还大力谋求社会发展,采取了关乎政治、经济的各方面措施,最后“满洲国”才得以成型。

要说民族的来源、发展与演进,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情。而如今我们接触的各个少数民族,都各自有着自己的血脉传承,他们的祖先也各不相同。满族发展到现在,血统里也都掺了许多不同民族的血液。民族的形成归于互相之间的认同和归属感,早期的满族到如今,也和汉族人之间相互融合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还有不定期抽奖送红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