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禪的那些事(下)

今天是帝王封禪系列的最後一篇了。在這裡,烽火將為大家展現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帝王封禪。同時也將試著揭示,為何自上古以來便被視為帝王之禮的封禪大典,會在之後的歲月裡走向終結。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最後一次封禪大典,也是第五類——宋真宗趙恆封禪泰山。要點只有四個字——名不副實。

可能有的讀者乍一看,會覺得十分驚訝。宋真宗趙恆,他居然會去封禪?他居然能去封禪?他居然敢去封禪?沒錯,作為正式封禪的七位帝王中的最後一位,趙恆也是公認的最沒有資格進行封禪的一個。那趙恆為何最後會去,能去,也敢去泰山封禪呢?請聽烽火一一道來。

一、封禪的直接起點——澶淵之盟

宋代的這次封禪行動,源頭還在於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5年)一月,北宋方面同遼國方面達成的澶淵之盟說起。公元1004年初,遼國以收復瓦橋關為藉口,大舉入侵北宋。而北宋方面自然不會束手待斃,雙方大戰,最終雙方的戰線被推進到了黃河以北的澶州城。對於北宋方面來說,一旦澶州失守,就意味著黃河以北的最後一個戰略要地不復存在,大宋危矣。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禪的那些事(下)

宋遼“澶淵之盟”

面對嚴峻的局勢,宋真宗聽取主戰派大臣寇準等人的建議,選擇御駕親征。最終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加持下,成功抵擋住了遼軍兇猛的攻勢,一舉擊殺遼軍主帥蕭撻凜。無力再戰的雙方,最後不得不選擇走向談判桌,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達成了所謂的“澶淵之盟”。

這份“盟約”的內容其實很簡單,主要有四點。

第一,宋遼約為兄弟之國,遼聖宗耶律隆緒年幼,稱宋真宗趙恆為兄,後世仍以年齡論長幼。

第二,宋遼雙方以白溝河為界(遼國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第三,宋朝方面每年向遼國提供“助軍旅之費”(即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第四,宋遼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達成了和平協議,併成功讓遼國放棄對於涿州,瀛洲,莫州三地的“主權要求”。宋真宗內心是十分高興的。即便盟約之中有“花錢買和平”的操作,但對於財政收入一直被軍費拖累的北宋來說,區區三十萬的歲幣,遠遠要比每年消耗的對遼“軍事鬥爭準備”的軍費要少得多。再加上北宋方面對於遼國的貿易優勢,可以說,單單從經濟層面上,澶淵之盟無疑是成功的。

不過,在封建時代的中國,任何問題都不能僅僅侷限在經濟層面。因為,政治層面上的得失,恰恰是對一個王朝合法性最為致命的地方。而在這份和約裡,可以說是對北宋政權的政治合法性,甚至於歷代以來所宣揚的傳統國家概念,都是一次重大挑戰。這個挑戰,就體現在澶淵之盟的第一條:宋遼兩國約為“兄弟之國”。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禪的那些事(下)

北宋遼國形勢

你說什麼,兄弟之國?開玩笑吧,我堂堂中原正統王朝,你一個北方契丹蠻子們建立的國家,居然敢和我平起平坐?說好的“天無二日”呢?這天下出了兩個皇帝,那百姓們到底聽誰的?

大宋看來就是個小朝廷吧,本來得國的手段就不怎麼光彩,這下子又搞出來兩個皇帝,還提什麼奉天承運?

······

可以說,類似的質疑之聲,在澶淵之盟的正式文本出來後,一定會在廣大的士人百姓心中慢慢發酵。雖然戰爭的結束讓他們免於兵禍之苦。可是,自古以來形成的“夷夏之別”觀念,讓他們內心之中很難真正認同遼國與大宋在政治地位上的平起平坐。而這樣的念頭,也一定埋藏在宋真宗趙恆的心裡。只不過,最初達成和約的他,並未真正意識到問題罷了。

二、榮呼?恥矣!

然而,當一切平靜下來,一些問題便會逐漸浮出水面了。不過這一次,問題浮出水面的原因,卻是因為宋真宗趙恆自己,和當初的主戰派寇準等人,全都膨脹了。史書記載他們“自得之色”浮於言表。自然,當初主張南逃避禍的逃亡派,諸如王欽若等人被寇準所不齒,便不斷受到排擠。大宋的朝堂上似乎很快出現一邊倒的情形。

為了反擊,王欽若自然有自己的辦法。他要徹底打掉主戰派的那份“迷之自信”。要做到這一點,得從皇帝本人做起。

一天朝會結束,宋真宗趙恆目送寇準離去。一旁的王欽若見狀,淡淡的問道:“陛下您是不是特別欣賞這位寇相公?”宋真宗回答:“那當然了,若非當初寇相公力勸朕親征,又如何能大勝北狄,簽訂澶淵之盟呢?”

殊不知,老謀深算的王欽若,等的就是趙恆的這句話。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禪的那些事(下)

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王欽若不屑的說道。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您堂堂九五之尊,居然去簽訂城下之盟來求和,天下哪還有比這更恥辱的事情?

一句話,便將早已膨脹的不行的宋真宗趙恆給扎漏了氣。史書記載,聽完這句話的趙恆,“愀然為之不悅”。意思是說神色一下子便嚴肅起來,一臉的不高興。而王欽若見轉,心中暗笑,便繼續乘勝追擊道:“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這句話就更毒了。陛下您聽說過賭博吧,賭徒們快輸光的時候,都會把自己手裡的賭注一下子全部押出去,叫做“孤注”。陛下,寇準當時手裡的孤注,就是陛下您本人!當時多危險呀!

看看,王欽若的水平何其之高。先是一句話直接將澶淵之盟定性成恥辱的“求和條約”,瞬間摧毀了趙恆與主戰派最引以為傲的功績。緊接著就成功離間了趙恆與寇準的關係,一下子將寇準推向了皇帝本人的對立面。一套“圍魏救趙”下來,王欽若自己尷尬的政治地位一下子就大為改觀。

可是,在事後侃侃而談的王欽若似乎忘記了,當初趙恆若是聽了他的意見避禍南逃遷都,只怕大宋的半壁江山都沒了。到時候山河破碎,割地賠款,王欽若等一干逃亡派,也沒有機會在這裡耍嘴皮子了吧。孤注一擲?或許破釜沉舟更貼切一些。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禪的那些事(下)

破釜沉舟

然而在這裡,王欽若無疑是成功了。他的一番話,極大的刺激了宋真宗趙恆。結果就是拿皇帝當“賭注”的寇準被貶出京城,所謂“忠貞直言”的王欽若進入權力中心。不過,既然你王欽若把皇帝受辱這樣的國恥問題都提了出來,這麼你就得想法子解決。

這時候,惡趣味的王欽若似乎是在暗地裡“報復”了一把宋真宗趙恆,知道這位文弱的皇帝並不願意與遼國再起刀兵,故意說道:“陛下以兵取幽薊,乃可刷此恥也。”

拿下幽雲十六州,開什麼玩笑?當年我爸爸都沒做到的事,你讓我去?估計當時趙恆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中早已“口吐芬芳”問候王欽若了。甚至也是知道是這位王大人在噁心自己當初沒聽他的話南逃。只好捏著鼻子說道:“河朔生靈,始得休息,吾不忍復驅之死地。”

我可不忍心讓河朔之地再遭刀兵了,煩勞您再想想別的法子?

注意了,前面鋪墊了這麼多故事情節,重點終於要來了。

王欽若看著真宗皇帝捏著鼻子的表演,一臉神秘的回答道:“陛下苟不用兵,則當為大功業,庶可以鎮服四海,誇示戎狄也。”

“何謂大功業?”

“封禪是矣。”

三、密謀“封禪”

看到了沒有,就這麼簡單幾句話,就將問題引到了封禪這件事情上來了。趙恆聽罷這個建議,眼前自然一亮。好像是這麼回事啊,之前凡是前往泰山封禪的帝王,無一例外都是大有作為的君王。一旦自己前往泰山封禪,那便是直接向天下宣佈誰才是天選之人,誰才是真命天子。如此一來,自澶淵之盟以來大宋朝廷以及自己合法性貶值的問題,不就可以徹底扭轉了嗎?不過吧,飽讀詩書的趙恆還是提出一個問題。

沒錯,祥瑞,這玩意該怎麼吧?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禪的那些事(下)

河圖洛書

這回,又是王欽若輕描淡寫而又極其真實的一句話,徹底打消了趙恆的所有顧慮:“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者。陛下謂《河圖》、《洛書》果有此乎?聖人以神道設教耳。”

祥瑞這玩意,果然都是假的!

於是,關於宋真宗趙恆封禪的所有前提條件,看上去全部符合了。

其實,看到這裡,想必很多人都和烽火一樣,很容易去質疑趙恆去泰山封禪的三個條件。第一個就不滿足,具體來說,就是他搞錯了封禪與宣揚功績之間的因果關係。

按照王欽若與趙恆的邏輯,封禪泰山能夠洗刷掉身為皇帝的趙恆與契丹人簽訂城下之盟的恥辱。可趙恆卻在審視自己的時候,客觀上又需要這個“恥辱”帶來的天下太平的環境。更重要的是,他將“有大功績是以封禪”偷換概念成了“封禪而有大功績”。完全屬於本末倒置。只不過,若說趙恆一點功績沒有,那也是不公平的。雖然武功真的一般,但至少在文教上,趙恆的努力推廣還是很有成效的,這一點並不能否認。

總之,如此目的動機完全背離原意的封禪“鬧劇”,算是正式啟動了。

四、祥瑞“鬧劇”:天書運動

既然祥瑞大多都是人造的,那這次也照著這個套路來不就好了?不過這一次,登臺表演的,除了大臣與百姓,還有皇帝趙恆本人的參與。史書記載,公元1008年正月,這場鬧劇的主演,趙恆登臺了。這一天,他一臉神秘的對朝臣們說,他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色將半,剛剛睡下的時候,突然房間內發出光亮,只見一個頭戴星冠、身著絳衣的神人出現在他眼前,對他說下個月三日,應該於在正殿建一座黃籙道場。一個月後,將有三篇《大中祥符》天書降下。他聽完馬上起床,神人已經消失不見,趕緊用筆記下他的話。自十二月初一,便在朝元殿開始齋戒,依照神人的吩咐建立道場。現在一個月過去了,我擔心是不是神人忘記這件事了。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禪的那些事(下)

大中祥符寺舊制

我猜當時聽完皇帝說完這個故事的大臣們,心中都在暗自佩服他睜眼說瞎話的實力是真的強。不過,皇帝陛下雖然是在說故事,可他們可不能當故事聽聽就罷了。該做的安排還是要做的。於是,幾天之後,皇城司(相當於大宋的特務情報機構)來報,在左承天門南角的鴟吻上,發現了“天書”的蹤跡。於是,“驚訝無比”的趙恆,帶著他手下的一干“演員”,趕緊將天數請了下來,並恭恭敬敬的供奉在朝元殿的道場內。

“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這便是所謂“大中祥符”天書的內容。於是,影帝趙恆宣佈改元為“大中祥符”,並在群臣的“建議”下,開始正式討論封禪泰山的問題。這其中的細節我們不去深究,單單說一個人,就能看出趙恆心中對於封禪的那份執念了。

王旦,北宋初期真宗一朝的名相,也是朝中的清流代表。在大宋這個文人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朝代裡,士大夫可是敢同皇帝剛正面的存在。趙恆知道,自己若想獲得群臣的統一意見順利封禪,就必須先拿下王旦。可這種事情實在是不好明說。於是,在王欽若事前暗中向王旦“通過氣”之外,趙恆打定了主意。趁著一次同群臣們酒宴的機會,賞賜了王旦一罈子的珍珠!

趙恆身為一個皇帝,居然為了讓王旦站在自己一邊,不惜賄賂起自己的臣子來。若是他老爹趙光義活過來,只怕會被氣的又死一回。不過,自知胳膊拗不過大腿的王旦,坦然接受了趙恆賞賜的“美酒”。並以宰相之姿,率文武百官,州縣官吏兩萬餘人,在《大中祥符》“祥瑞”出現後,請願封禪。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禪的那些事(下)

“書中自有黃金屋”

最終,封禪的建議在趙恆程序性的推脫了幾次後,終於正式定了下來。不過,讓趙恆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天書運動”的鬧劇,卻整整持續了十年之久。整個大宋朝像瘋癲了一般,全民流行看祥瑞。終於,國庫也空了,大宋原本就不寬裕的財政更加捉襟見肘。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別樣的諷刺吧。

五、最後的封禪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初四,宋真宗趙恆正式踏上了封禪泰山的行程。十七天後,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來到了泰山腳下,“封於”岱宗,“禪於”杜首。在封禪大典結束後,大赦天下,文武官員加官進爵。賜天下豪飲三天,各地舉行公費宴慶,花費不計其數。

據史籍記載,趙恆此次的封禪之行,總共的開銷超過九百萬緡,而且這僅是旅行的花銷,之前“賄賂”百官,與之後“賞賜”百官等等花費,並未算在內。要知道,雖然當時北宋的歲入過億緡,但也經不起這樣亂花。可見,這次封禪行為給宋朝國庫帶來了多大的負擔。

或許也正是看到了這次“名不副實”的封禪,就有如此之多的花費,後世即便有著雄才大略的君王想去封禪,自然會好好考慮一下。畢竟,連宋真宗趙恆這樣的皇帝搞一次都是這樣的消費水平,自己怎麼著也不能比他“摳門”吧。不過,這麼多錢一下子花出去,還真的“肉疼”。

其次,原本封禪這種

向天地報功,宣威宇內的“高大上”活動,卻生生被趙恆搞成了一出“勞民傷財”的政治鬧劇。自然,封禪大典本身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所以,自宋真宗趙恆之後,再也沒有皇帝選擇舉辦封禪大典了。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選擇將泰山“去封”。從此以後,泰山又恢復了本來面目,政治面貌徹底弱化了。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禪的那些事(下)

明去封號碑

或許,這對泰山來說,才是最好的歸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