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禅的那些事(下)

今天是帝王封禅系列的最后一篇了。在这里,烽火将为大家展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帝王封禅。同时也将试着揭示,为何自上古以来便被视为帝王之礼的封禅大典,会在之后的岁月里走向终结。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最后一次封禅大典,也是第五类——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要点只有四个字——名不副实。

可能有的读者乍一看,会觉得十分惊讶。宋真宗赵恒,他居然会去封禅?他居然能去封禅?他居然敢去封禅?没错,作为正式封禅的七位帝王中的最后一位,赵恒也是公认的最没有资格进行封禅的一个。那赵恒为何最后会去,能去,也敢去泰山封禅呢?请听烽火一一道来。

一、封禅的直接起点——澶渊之盟

宋代的这次封禅行动,源头还在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5年)一月,北宋方面同辽国方面达成的澶渊之盟说起。公元1004年初,辽国以收复瓦桥关为借口,大举入侵北宋。而北宋方面自然不会束手待毙,双方大战,最终双方的战线被推进到了黄河以北的澶州城。对于北宋方面来说,一旦澶州失守,就意味着黄河以北的最后一个战略要地不复存在,大宋危矣。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禅的那些事(下)

宋辽“澶渊之盟”

面对严峻的局势,宋真宗听取主战派大臣寇准等人的建议,选择御驾亲征。最终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成功抵挡住了辽军凶猛的攻势,一举击杀辽军主帅萧挞凛。无力再战的双方,最后不得不选择走向谈判桌,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达成了所谓的“澶渊之盟”。

这份“盟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有四点。

第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幼,称宋真宗赵恒为兄,后世仍以年龄论长幼。

第二,宋辽双方以白沟河为界(辽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第三,宋朝方面每年向辽国提供“助军旅之费”(即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第四,宋辽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达成了和平协议,并成功让辽国放弃对于涿州,瀛洲,莫州三地的“主权要求”。宋真宗内心是十分高兴的。即便盟约之中有“花钱买和平”的操作,但对于财政收入一直被军费拖累的北宋来说,区区三十万的岁币,远远要比每年消耗的对辽“军事斗争准备”的军费要少得多。再加上北宋方面对于辽国的贸易优势,可以说,单单从经济层面上,澶渊之盟无疑是成功的。

不过,在封建时代的中国,任何问题都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层面。因为,政治层面上的得失,恰恰是对一个王朝合法性最为致命的地方。而在这份和约里,可以说是对北宋政权的政治合法性,甚至于历代以来所宣扬的传统国家概念,都是一次重大挑战。这个挑战,就体现在澶渊之盟的第一条: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禅的那些事(下)

北宋辽国形势

你说什么,兄弟之国?开玩笑吧,我堂堂中原正统王朝,你一个北方契丹蛮子们建立的国家,居然敢和我平起平坐?说好的“天无二日”呢?这天下出了两个皇帝,那百姓们到底听谁的?

大宋看来就是个小朝廷吧,本来得国的手段就不怎么光彩,这下子又搞出来两个皇帝,还提什么奉天承运?

······

可以说,类似的质疑之声,在澶渊之盟的正式文本出来后,一定会在广大的士人百姓心中慢慢发酵。虽然战争的结束让他们免于兵祸之苦。可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夷夏之别”观念,让他们内心之中很难真正认同辽国与大宋在政治地位上的平起平坐。而这样的念头,也一定埋藏在宋真宗赵恒的心里。只不过,最初达成和约的他,并未真正意识到问题罢了。

二、荣呼?耻矣!

然而,当一切平静下来,一些问题便会逐渐浮出水面了。不过这一次,问题浮出水面的原因,却是因为宋真宗赵恒自己,和当初的主战派寇准等人,全都膨胀了。史书记载他们“自得之色”浮于言表。自然,当初主张南逃避祸的逃亡派,诸如王钦若等人被寇准所不齿,便不断受到排挤。大宋的朝堂上似乎很快出现一边倒的情形。

为了反击,王钦若自然有自己的办法。他要彻底打掉主战派的那份“迷之自信”。要做到这一点,得从皇帝本人做起。

一天朝会结束,宋真宗赵恒目送寇准离去。一旁的王钦若见状,淡淡的问道:“陛下您是不是特别欣赏这位寇相公?”宋真宗回答:“那当然了,若非当初寇相公力劝朕亲征,又如何能大胜北狄,签订澶渊之盟呢?”

殊不知,老谋深算的王钦若,等的就是赵恒的这句话。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禅的那些事(下)

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王钦若不屑的说道。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您堂堂九五之尊,居然去签订城下之盟来求和,天下哪还有比这更耻辱的事情?

一句话,便将早已膨胀的不行的宋真宗赵恒给扎漏了气。史书记载,听完这句话的赵恒,“愀然为之不悦”。意思是说神色一下子便严肃起来,一脸的不高兴。而王钦若见转,心中暗笑,便继续乘胜追击道:“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这句话就更毒了。陛下您听说过赌博吧,赌徒们快输光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手里的赌注一下子全部押出去,叫做“孤注”。陛下,寇准当时手里的孤注,就是陛下您本人!当时多危险呀!

看看,王钦若的水平何其之高。先是一句话直接将澶渊之盟定性成耻辱的“求和条约”,瞬间摧毁了赵恒与主战派最引以为傲的功绩。紧接着就成功离间了赵恒与寇准的关系,一下子将寇准推向了皇帝本人的对立面。一套“围魏救赵”下来,王钦若自己尴尬的政治地位一下子就大为改观。

可是,在事后侃侃而谈的王钦若似乎忘记了,当初赵恒若是听了他的意见避祸南逃迁都,只怕大宋的半壁江山都没了。到时候山河破碎,割地赔款,王钦若等一干逃亡派,也没有机会在这里耍嘴皮子了吧。孤注一掷?或许破釜沉舟更贴切一些。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禅的那些事(下)

破釜沉舟

然而在这里,王钦若无疑是成功了。他的一番话,极大的刺激了宋真宗赵恒。结果就是拿皇帝当“赌注”的寇准被贬出京城,所谓“忠贞直言”的王钦若进入权力中心。不过,既然你王钦若把皇帝受辱这样的国耻问题都提了出来,这么你就得想法子解决。

这时候,恶趣味的王钦若似乎是在暗地里“报复”了一把宋真宗赵恒,知道这位文弱的皇帝并不愿意与辽国再起刀兵,故意说道:“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刷此耻也。”

拿下幽云十六州,开什么玩笑?当年我爸爸都没做到的事,你让我去?估计当时赵恒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早已“口吐芬芳”问候王钦若了。甚至也是知道是这位王大人在恶心自己当初没听他的话南逃。只好捏着鼻子说道:“河朔生灵,始得休息,吾不忍复驱之死地。”

我可不忍心让河朔之地再遭刀兵了,烦劳您再想想别的法子?

注意了,前面铺垫了这么多故事情节,重点终于要来了。

王钦若看着真宗皇帝捏着鼻子的表演,一脸神秘的回答道:“陛下苟不用兵,则当为大功业,庶可以镇服四海,夸示戎狄也。”

“何谓大功业?”

“封禅是矣。”

三、密谋“封禅”

看到了没有,就这么简单几句话,就将问题引到了封禅这件事情上来了。赵恒听罢这个建议,眼前自然一亮。好像是这么回事啊,之前凡是前往泰山封禅的帝王,无一例外都是大有作为的君王。一旦自己前往泰山封禅,那便是直接向天下宣布谁才是天选之人,谁才是真命天子。如此一来,自澶渊之盟以来大宋朝廷以及自己合法性贬值的问题,不就可以彻底扭转了吗?不过吧,饱读诗书的赵恒还是提出一个问题。

没错,祥瑞,这玩意该怎么吧?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禅的那些事(下)

河图洛书

这回,又是王钦若轻描淡写而又极其真实的一句话,彻底打消了赵恒的所有顾虑:“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

祥瑞这玩意,果然都是假的!

于是,关于宋真宗赵恒封禅的所有前提条件,看上去全部符合了。

其实,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和烽火一样,很容易去质疑赵恒去泰山封禅的三个条件。第一个就不满足,具体来说,就是他搞错了封禅与宣扬功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按照王钦若与赵恒的逻辑,封禅泰山能够洗刷掉身为皇帝的赵恒与契丹人签订城下之盟的耻辱。可赵恒却在审视自己的时候,客观上又需要这个“耻辱”带来的天下太平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他将“有大功绩是以封禅”偷换概念成了“封禅而有大功绩”。完全属于本末倒置。只不过,若说赵恒一点功绩没有,那也是不公平的。虽然武功真的一般,但至少在文教上,赵恒的努力推广还是很有成效的,这一点并不能否认。

总之,如此目的动机完全背离原意的封禅“闹剧”,算是正式启动了。

四、祥瑞“闹剧”:天书运动

既然祥瑞大多都是人造的,那这次也照着这个套路来不就好了?不过这一次,登台表演的,除了大臣与百姓,还有皇帝赵恒本人的参与。史书记载,公元1008年正月,这场闹剧的主演,赵恒登台了。这一天,他一脸神秘的对朝臣们说,他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色将半,刚刚睡下的时候,突然房间内发出光亮,只见一个头戴星冠、身着绛衣的神人出现在他眼前,对他说下个月三日,应该于在正殿建一座黄籙道场。一个月后,将有三篇《大中祥符》天书降下。他听完马上起床,神人已经消失不见,赶紧用笔记下他的话。自十二月初一,便在朝元殿开始斋戒,依照神人的吩咐建立道场。现在一个月过去了,我担心是不是神人忘记这件事了。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禅的那些事(下)

大中祥符寺旧制

我猜当时听完皇帝说完这个故事的大臣们,心中都在暗自佩服他睁眼说瞎话的实力是真的强。不过,皇帝陛下虽然是在说故事,可他们可不能当故事听听就罢了。该做的安排还是要做的。于是,几天之后,皇城司(相当于大宋的特务情报机构)来报,在左承天门南角的鸱吻上,发现了“天书”的踪迹。于是,“惊讶无比”的赵恒,带着他手下的一干“演员”,赶紧将天数请了下来,并恭恭敬敬的供奉在朝元殿的道场内。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这便是所谓“大中祥符”天书的内容。于是,影帝赵恒宣布改元为“大中祥符”,并在群臣的“建议”下,开始正式讨论封禅泰山的问题。这其中的细节我们不去深究,单单说一个人,就能看出赵恒心中对于封禅的那份执念了。

王旦,北宋初期真宗一朝的名相,也是朝中的清流代表。在大宋这个文人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朝代里,士大夫可是敢同皇帝刚正面的存在。赵恒知道,自己若想获得群臣的统一意见顺利封禅,就必须先拿下王旦。可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好明说。于是,在王钦若事前暗中向王旦“通过气”之外,赵恒打定了主意。趁着一次同群臣们酒宴的机会,赏赐了王旦一坛子的珍珠!

赵恒身为一个皇帝,居然为了让王旦站在自己一边,不惜贿赂起自己的臣子来。若是他老爹赵光义活过来,只怕会被气的又死一回。不过,自知胳膊拗不过大腿的王旦,坦然接受了赵恒赏赐的“美酒”。并以宰相之姿,率文武百官,州县官吏两万余人,在《大中祥符》“祥瑞”出现后,请愿封禅。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禅的那些事(下)

“书中自有黄金屋”

最终,封禅的建议在赵恒程序性的推脱了几次后,终于正式定了下来。不过,让赵恒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天书运动”的闹剧,却整整持续了十年之久。整个大宋朝像疯癫了一般,全民流行看祥瑞。终于,国库也空了,大宋原本就不宽裕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别样的讽刺吧。

五、最后的封禅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初四,宋真宗赵恒正式踏上了封禅泰山的行程。十七天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泰山脚下,“封于”岱宗,“禅于”杜首。在封禅大典结束后,大赦天下,文武官员加官进爵。赐天下豪饮三天,各地举行公费宴庆,花费不计其数。

据史籍记载,赵恒此次的封禅之行,总共的开销超过九百万缗,而且这仅是旅行的花销,之前“贿赂”百官,与之后“赏赐”百官等等花费,并未算在内。要知道,虽然当时北宋的岁入过亿缗,但也经不起这样乱花。可见,这次封禅行为给宋朝国库带来了多大的负担。

或许也正是看到了这次“名不副实”的封禅,就有如此之多的花费,后世即便有着雄才大略的君王想去封禅,自然会好好考虑一下。毕竟,连宋真宗赵恒这样的皇帝搞一次都是这样的消费水平,自己怎么着也不能比他“抠门”吧。不过,这么多钱一下子花出去,还真的“肉疼”。

其次,原本封禅这种

向天地报功,宣威宇内的“高大上”活动,却生生被赵恒搞成了一出“劳民伤财”的政治闹剧。自然,封禅大典本身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所以,自宋真宗赵恒之后,再也没有皇帝选择举办封禅大典了。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选择将泰山“去封”。从此以后,泰山又恢复了本来面目,政治面貌彻底弱化了。

皇帝上山拜天地——帝王封禅的那些事(下)

明去封号碑

或许,这对泰山来说,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