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样炼的?看蝙蝠与病毒之间的攻防大战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样炼的?看蝙蝠与病毒之间的攻防大战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让老百姓认识到了病毒的巨大危害,相信疫情过后民众对食用野生动物、公共卫生、个人防护等都会有新的认识。我们知道病毒的主要宿主是野生动物,那么足以致命的可怕病毒,为什么伤不到这些野生动物呢?身上携带多种病毒的蝙蝠为什么能“百毒不侵”呢?

西方文化中将蝙蝠视为极其恐怖的动物,吸血鬼的原型就是蝙蝠,中国人文化中对蝙蝠没有那么排斥,因蝙蝠的“蝠”字与“福”谐音,更将它视为幸福、吉祥的化身,特别是五只蝙蝠的图案更是代表了长寿、健康、富贵、德行、善终等美好的愿望,不过小小的蝙蝠可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蝙蝠身上携带了多种致命的病毒,而且这些病毒有可能传染人类,目前在蝙蝠身上发现的病毒诸如新型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病毒等都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危害,单从这方面来看人类也不应该接触和食用蝙蝠。

一、病毒选择宿主的条件

病毒虽然厉害,但是它没办法自己繁殖,自身没有产能酶系,也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所以病毒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宿主才能繁衍后代。

首先病毒选择宿主一定要长寿才能保证病毒自身的繁衍生息和进化升级,如果传染一个宿主就让它马上死去,不符合病毒自身的利益。由此可见,病毒起初并没有将人类当作其宿主,那么为什么人类还被传染呢?我们在文章后半部分会做简要分析。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样炼的?看蝙蝠与病毒之间的攻防大战

就哺乳动物而言,一般情况下体型越大,心跳和血液循环速度就越慢,新陈代谢没那么快,大型动物中比如大象每分钟心跳只有26次,能活60岁左右,蓝鲸在深水中每分钟心跳只有两次,寿命长达80多岁。虽然这些动物寿命比较长,但是不利于病毒的传播扩散。

小型动物一般心跳速度很快,寿命也比较短,原因很简单,动物体型越小散热越快,为了保持正常体温,就必须提高心跳频率,身体所需的能量就越多,能量燃尽了寿命也就终结了。像小老鼠每分钟跳高达500次,寿命也就两三年。

二、百毒之王蝙蝠的生理特点

蝙蝠也是小型动物,它有什么特点呢?与其他小型动物一样,蝙蝠心跳每分钟约300次,空中飞行时心跳更是高达800次,身体消耗了大量能量,令人意外的是蝙蝠却是小型动物中的“寿星”,蝙蝠的平均寿命在20年至30年之间,有些种类的蝙蝠甚至能活40多年。与同等体型的哺乳动物相比蝙蝠的寿命更长,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科学家在研究蝙蝠时发现,它的基因系统比较独特,基因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当自身的DNA出现损伤时,修复性DNA就马上出来,将DNA修复完整,这样一来蝙蝠体内并没有发生病变,自身免疫力也没有下降,每天照样正常生活。蝙蝠还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空中力量。

众所周知,鸟类体温很高,飞行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蝙蝠同样具备鸟类的特点,飞行中体温高达40℃,而且它的新陈代谢非常快,在高温下病毒被暂时压制住了,所以病毒也不能在蝙蝠身体里发作。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样炼的?看蝙蝠与病毒之间的攻防大战

人类也是通过发烧抵御病毒的,但是人类耐高温能力不行,时间久了高烧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会因此而丧命。蝙蝠却对高温一点儿也不在乎,全身各个脏器仍能正常运转,丝毫不受高温高热的影响。

蝙蝠在洞中倒挂着休息时,体温会慢慢降下来,此时病毒活跃的时候到了,他们在蝙蝠体内大量繁殖不断升级。次日蝙蝠飞出洞找东西吃,体温又飙升至40℃,病毒在其体内又被压制住了。如此循环往复,病毒和蝙蝠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谁都不会将谁彻底打倒,各自遵循自己的生存法则。

蝙蝠长寿,且是群居动物,蝙蝠之间关系比较和睦,即使不同种类的蝙蝠也不会争斗,住在一起也相安无事。不过,蝙蝠种类不同携带的病毒也各有差异,群居在一起的蝙蝠相互传染,互相成为病毒的密切接触者,这些病毒交叉传染不断繁殖,导致蝙蝠身上的病毒种类越来越多,这些病毒体内的遗传因子不断重组产生变异,使病毒种类和性能不断升级,蝙蝠就变成了天然的毒王。

蝙蝠本身基因的自我修复能力,组建成抗毒防护网,不会突然被病毒杀死,这样蝙蝠炼就了“百毒不侵”之功,成为小型动物中的“寿星”,病毒经过千百万年的不断尝试和自我进化,终于发现了蝙蝠这个最佳宿主,在其体内稳定繁衍、相伴相生。

三、病毒传染给人的途径

首先蝙蝠在哺乳类中数量庞大,在全球分布广泛,而且蝙蝠飞行能力强大,移动速度快,这些特点让它成了病毒传播的最佳载体;其次病毒在蝙蝠体内已经过多次重组升级,破坏能力已经很强,当这类病毒传播给人类时,他的“逼格”已相当高,防御杀伤的能力很强,人类单靠自身免疫能力,通过发烧抵御病毒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样炼的?看蝙蝠与病毒之间的攻防大战

病毒在蝙蝠体内已经习惯了肆无忌惮的破坏和繁殖,体温40℃时才能抑制住它们的肆虐,但是人类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这个温度正好适合病毒生长,人类靠发烧抑制病毒很难,如果人体长期处在40℃高烧中,病毒没消灭自己先“挂”了。

再加上病毒过去整天与蝙蝠的修复性DNA对抗、攻防,自身不断变异重组,如同游戏中的“打怪升级”,它们已经在千锤百炼中变成防御能力超强、战斗指数爆表的“小魔兽”,加上病毒种类千千万,说不定就有一款传染到人类。虽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疫苗,但是现在已经比不上病毒更新的速度,研发难度不断加大,事后预防病毒的“防疫战”总会造成巨额损失和深刻的教训。

毒王蝙蝠是故意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吗?当然不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伐木开荒、钻洞开矿,已经影响到蝙蝠的生存,导致它们四处迁徙寻找新家园,更有一些人将蝙蝠作为野味来食用,这更加大了病毒传染的几率,所以人类要想减少被病毒传染的概率,

首先要“管住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本来蝙蝠远离人类昼伏夜出,与人类生活规律相反,接触人类的机会很小,所以只要人类不主动接触蝙蝠,不伤害或食用蝙蝠,蝙蝠身上的病毒就很难传染给人类,人类与蝙蝠的相处方式应该是互不侵犯、和谐共处。

这几年,中国人发明了一句英语No zuo no die风靡世界,还被编入美国网络俚语词典里,病毒传染出现的疫情有天灾的成分,但人类更应该反省的是不要再制造“人祸”,图一时之快,食用野生动物,将足以致命的病毒传染给人类,给无数家庭造成悲剧,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民众的生产生活,这是不可承受之重,人类应该惊醒起来了。

蝙蝠“百毒不侵”的神功是怎样炼的?看蝙蝠与病毒之间的攻防大战

综上可见,病毒种类繁多,而且是非常可怕的,人类的免疫力没办法直接与之抗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科学的防治手段消灭危害人类的病毒。不过,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本来病毒与人类接触的机会比较少,也不是所有病毒都会传染给人类,只有与野生动物有密切接触才有可能被传染,因此远离不明野生动物才是上策。

我们熟悉的野生动物诸如果子狸、穿山甲等身上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捕捉它们来食用本身就有问题,一是带来病毒传染的风险,二是有些野生动物已经面临灭绝,成为保护动物,食用也是违法行为。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食用野生动物都是害人害己的行为。

本文中的蝙蝠确实是一个大毒王,身上携带的病毒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我们还是远离为妙,不要心存侥幸心理,不要觉得一次两次没事就一直没事,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一旦蝙蝠身上的可怕病毒传染给其中一个人,这个人就可能发病,并将病毒传染给家人和朋友,而人们对新出现的病毒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控制不及时就可能发生疫情。

应对疫情不是每个人关在家里不出门这么简单,人们不能正常工作,不仅影响到生产生活,生产、物流、销售、消费等环节全部受到影响,更会波及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应该自觉抵制食用野生动物,保持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少做给社会添乱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