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尤·奈斯博悬疑小说的冷硬风格与浪漫主义完美合奏

尤·奈斯博的犯罪小说相信很多人读过,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有直抵心底的犀利,令灵魂颤栗的惊悚,也有烧脑的隐喻与悬念,更有内心与現实的挣扎与冲突,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尤·奈斯博不愧是"北欧犯罪小说天王",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其18部作品全部登上挪威畅销榜第1名,他拿过所有北欧的犯罪小说大奖,包括玻璃钥匙、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说、书店业者大奖等。同时获英国的"国际匕首奖"提名和美国的"爱伦坡奖"提名。2017年奈斯博作品《雪人》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

《蝙蝠》:尤·奈斯博悬疑小说的冷硬风格与浪漫主义完美合奏

《蝙蝠》是奈斯博的处女作,是1997年他在去澳大利亚度假时完成的。我认为从这部作品开始,尤斯博确立了其作品的写作风格,自此从未改变过。他的作品沿袭了硬汉派犯罪小说的风格,但又有超越。

一 尤·奈斯博的特点和风格

犯罪推理小说大致分为本格派与硬汉派,本格派看中推理过程,硬汉派则注重人性风格创造。像我们熟悉的东野圭吾的作品属本格派,而尤奈斯的作品应归于硬汉派。但他更注重于细节描写,更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问题。

其作品能俘获众多读者的心,除了作品中惊悚,恐惧,黑暗,暴力的犯罪,多层次丝丝入扣的悬念设计,硬汉主角人物的塑造,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才是深深打动我们的关键。所以,今天我将从《蝙蝠》这部作品入手,从题材的选择,人物性格,语言特色三个方面来解读其作品风格。

二 连环凶杀题材与浪漫爱情故事隐喻的完美结合

《蝙蝠》选择了连环凶杀,这是犯罪小说中最冷硬的题材,作为犯罪小说的基调。同时又将浪漫主义色彩在其间不断渲染,使其作品感情更丰沛,对比更强烈,故事更惊艳。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通常与之关联的理念是独特性意识、深刻的情感内省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意识理想主义的观念。

也就是说一个人准备为某种原则或某种确信而牺牲的精神状态,一个永不会出卖信念的精神状态,一个为自己的信仰甘受火刑的精神状态(因为他信,他愿意这样)。人们所钦佩的是全心全意的投入、真诚、灵魂的纯净,以及献身于理想的能力和坚定性,不管他信仰的是何种理想。

《蝙蝠》:尤·奈斯博悬疑小说的冷硬风格与浪漫主义完美合奏

01 隐喻故事贯穿始终,浪漫爱情故事与凶杀案侦破完美结合

《蝙蝠》这本书的结构是传统的三幕剧写法。一个隐喻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与书中哈利与比吉塔的爱情故事贯穿始终,与凶杀案的侦破完美结合,同步推进。永恒的浪漫爱情故事与为爱复仇的主题渲染,为本书增色不少。

三幕剧结构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首次记载。这其实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概念:一个故事需要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幕分别对应开篇、发展和解决。

本书开始,借安德鲁之口讲述了巴巴大蛇和战士瓦拉的故事,这是个关于复仇的浪漫爱情故事。在部落中,一个年轻的战士瓦拉与美丽的姑娘穆拉相爱,结婚前,瓦拉要去狩猎,把收获做为聘礼送给穆拉的父母。而穆拉去山中找蜂蜜,结果误入巴巴大蛇的巢穴,被大蛇吃掉。瓦拉回来后,决定为深爱的姑娘报仇。他想到用树胶对付大蛇的方法,于是带领自己的朋友杀死了巴巴大蛇和小蛇。这个故事强调了"爱情是比死亡更难解的谜团"这一寓意。

《蝙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瓦拉,第二部穆拉,第三部巴巴。爱情故事以哈利和比吉塔为主线,哈利好比瓦拉,比吉塔好比穆拉,而凶手图文巴就是巴巴。暗线爱情故事,还有小丑奥托和凶手图文巴的同性恋,隐于暗处。为保住自己,图文巴杀死奥托。

但有多深爱,有多甜蜜,结局就有多残忍,多悲伤。为了找出凶手,哈利说服比吉塔装扮成金发美女,引诱凶手出现。结果失误,导致比吉塔被害。比吉塔为爱献身牺牲,哈利终于找到凶手,凶手嘲讽哈利,哈利一心复仇,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善与恶的撕裂,正义与邪恶的决斗。

02 犯罪手法的变态与浪漫主义色彩

故事是由挪威金发美女英厄在澳大利亚悉尼被杀害展开。被害人全部是金发白人美女,年轻的女孩。这一设定,便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感官的兴奋。

作案手法变态、残忍、专业。被害人均被双手掐死,先奸后杀。现场作案痕迹清理的干干净净,找不到任何线索。凶手还会保存每一个被害人的部分组织,血液,毛发,皮肤,衣物纤维。装在塑料试管中,排列的整整齐齐。

为防止自己暴露,在杀害马戏团小丑奥托时,杀手还换上刽子手的黑色衣服,在道具室里,用演戏用的断头台,将奥托进行分尸杀害,然后逃之夭夭。而且在同一天,杀死了去找奥托的安德鲁。给他注射大量毒品,并将其吊在天花板的挂钩上,试图伪装成自杀。而且,室内并清理得干净整洁,没有任何痕迹。

杀害哈利恋人比吉塔时,凶手一面欺骗哈利保证比吉塔的安全,让哈利去陷害别人,为其脱罪。一面却已经将比吉塔杀害。他将船的锚绳缠在比吉塔的脖子上,将锚沉入海中。

海中有一只像水母的东西,红色的触手在锚绳旁聚集在一起,随着每次锚绳拉扯,触手停下又张开,向上划水游动。那东西接近海面时散成扇形,试着遮挡底下全裸的白色身体。锚绳缠在她的颈子上,失去生命的尸体。

通过这些设定和描写,除了挑战人类想象力极限的凶杀现场,猩红的血,肾上腺素的刺鼻气味,与凶手那闪耀着冷酷寒光的恶意,带给读者惊悚的感官刺激。我们还能被其中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而惊艳,增加凶杀案的悲剧色彩。

《蝙蝠》:尤·奈斯博悬疑小说的冷硬风格与浪漫主义完美合奏

03 犯罪动机,揭示社会族群的深层矛盾

《蝙蝠》从书名就是一个隐喻。在澳大利亚原住民中,蝙蝠是死亡的像征。

安德鲁在书中前部就讲了这个原住民的宗教故事。他们的造物主拜阿米,创造了第一个人类贝鲁克伯。把贝鲁克伯与他的妻子安排在一个很棒的地方生活,并在附近留下一棵刻有他印记、叫作'雅伦'的圣树,而那里则是一群蜜蜂的家。"你可以从任何地方拿取你想要的食物,我把整个国度都赐给了你,但这棵树仍是我的,"他对两个人这么警告:"要是你们尝试从那里拿取食物,就会有许多不幸降临,紧紧跟随你们。"

有一天,贝鲁克伯的妻子正在收集柴火,来到了雅伦树那里。一开始,她现圣树周围的木材实在太多,再说,拜阿米也没提过木柴的事。当她在圣树周围收集柴火时,听见头上有嗡嗡声掠过,于是抬头看向蜜蜂,看见从树上顺着树干流下的蜂蜜。蜂蜜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最后,贝鲁克伯的妻子无法抗拒诱惑,爬上了树。

就在那个瞬间,一阵冷风从上方吹来,一道邪恶的巨大黑色翅膀的阴影笼罩着她。那是一只叫作纳拉登的蝙蝠,是拜阿米派来守护圣树的。那女人跌至地上,回头跑进山洞里躲了起来。不过为时已晚,她把死亡释放到了世上,那只名叫纳拉登的蝙蝠就是象征。

这个关于蝙蝠的宗教故事,传递的是不能擅动禁忌之物,否则就会遭受惩罚。

而当白人来到澳大利亚时,他们为了掠夺土地,认为原住民游牧生活,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就以那些土地为"无主之地"进行占有和划分。原住民因此失去土地,这造成社会的不公,及原住民和白人之间矛盾和仇恨。

图文巴做为原住民,对白人用"无主之地"法案夺取原住民的土地,深深不满,认为这是强盗逻辑。于是将这一逻辑套在白人女孩身上,她们没结婚,没孩子,属于无主之地。他肆虐强奸杀害她们作为复仇。这也使本书更具深度和现实意义,揭示了澳大利亚白人与原住民间,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

作者在他的系列书中,每一部几乎都触及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知更鸟》揭示二战时挪威人的爱国主义,因为不同观点,有人加入德国军队,抵抗苏联红军,相对纳粹他们更担心苏联对国家的吞并。这些人战后成了叛国者。《雪人》讲了婚姻中的出轨问题,妇女的出轨带来孩子的伤害,长大后,他杀的都是淫妇,要为社会除害,伸张正义。

《蝙蝠》:尤·奈斯博悬疑小说的冷硬风格与浪漫主义完美合奏

社会问题造成的心理黑洞无法治愈,一方面这样的犯罪动机,易为所有人接受,从而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二这些凶手坚持自己认为的正义,进行惩罚和复仇。为自己的犯罪找到合理性和高尚性,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这些题材的选择,与浪漫爱情故事和宗教故事隐喻的使用,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冷酷与甜蜜,爱与恨,残忍的杀戳与炽热的感情,复仇与牺牲,追逐与逃跑,交织在一起,强烈的冲突与对比,宛如宏大的歌剧,令人震憾,惊艳,惊悚,恐惧,沉醉而无法自拔

三 打造外在硬汉形象,关注内心偏执理想化情感的坚守与牺牲


从《蝙蝠》这部作品开始,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硬汉,但内心都有复杂的情感冲突,有对理想化的坚守和牺牲。

贯穿全系列小说的一号人物,是挪威警探哈利.霍勒,他是个身高1米92的硬汉,同时又是个颓废迷人的暖男,他有两大爱好,罪案和酒。在《蝙蝠》中,开始他滴酒不沾,这时,他是个彬彬有礼的家伙。自制,清醒,还能与红发女孩比吉塔谈谈恋爱,完全温和无害。

但当案件陷入迷团无法前行,他又失去安德鲁这个朋友时,他崩溃了,内心的恶犬挣脱了索链。再次开始酗酒。他敢于抗命不回国,留下来继续调查。他与酒吧的保剽打架,持枪威胁毒贩,得到想要的信息。威胁法医优先提供他需要的调查结果。他说服比吉塔做饵,去验证被害人英厄的男友埃文斯·怀特。最后,赔上了比吉塔的性命。他终于找到真凶罗宾·图文巴,并最终干掉他。这时,他是一个无所顾忌,抛开一切,无所畏惧追求真相的斗士。

通过,喝酒与不喝酒,哈利截然不同的变化,完成了哈利冷狠硬的性格塑造

但看似无情,强悍的哈利,却有着矛盾复杂,善恶交织的脆弱内心。他为什么不喝酒呢?因为在一次办案中,他开车追击罪犯撞住另一辆车,然后又撞上柱子。造成一个无辜市民瘫痪,而副驾驶上的同事甩出车外身故。事后警局为掩盖丑闻,说是死去的同事驾车,保住了哈利。这件事一直在他心中,折磨着他。这是他与比吉塔恋爱时倾诉的内心故事。

正因为此,当他感到一起办案的安德鲁似乎想告诉他什么?却又无法明示时,他在医院与安德鲁摊牌要去抓小丑奥托,安德鲁求他再等两天,他拒绝了。结果奥托和安德鲁在行动中全部被杀死。这令哈利无限懊悔,他哭得像个孩子一样,他母亲死时他都没掉一滴眼泪。这种对比,突出了他内心情感的挣扎,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令其崩溃,导致他开始酗酒。

他偏执的去追求真相,捉拿真凶,是要给受害者一个交待,给朋友一个交待,给自己一个交待。这时,大篇幅的心理描写,让这种矛盾冲突升华。让读者看到一个有情有义,丰满完整,有血有肉。外表冷硬,内心却有着浪漫主义理想的坚守与牺牲的警探。

《蝙蝠》:尤·奈斯博悬疑小说的冷硬风格与浪漫主义完美合奏

其他的人物性格塑造上,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哈利第一视角的感受。逐渐丰满成形。

安德鲁与哈利第一次见面。

"你好啊,我是安德鲁·肯辛顿。"那人绽开笑容,伸出巨大的拳头。

手劲简直与一台榨汁机相差无几。

他们第一次去抛尸现场

他摇摇晃晃地登上前方通往瞭望区的小径,让哈利觉得这名肩膀厚实的黑人看起来有些滑稽。

他们第一次去见图文巴。图文巴说

"小鬼,你摸着良心说,你打断了多少人的颧骨、鼻子和下巴?每个人都认为他是新南威尔士,州最优秀的年轻拳击手,不过有个大毛病——根本没有自制力,也完全不守规矩。最后,他把一个裁判揍倒在地,只因为他觉得对方太早叫停比赛。这就是小鬼!要我说,这根本就是嗜血。结果小鬼就这样被禁赛了两年之久。"

通过这些描写,安德鲁粗犷,重情义,又嗜血好斗的原住民形像跃然纸上。

同样,安德鲁内心也是矛盾的。有做为警察的责任心,又有对同是原住民好友的情谊。他左右摇摆。想暗示哈利去抓住凶手,又不想明示背上背判族人出卖朋友的恶名。他对社会不公平不满,也满怀对族人的同情。

对凶手罗宾·图文巴的塑造采用相同的手法。初见他,他是个身形笔挺,肤色黝黑,长相迷人的拳手。他们握手致意,哈利觉得自己的手像是被一道门夹住了似的。在观看他拳击时,

图文巴前后移动身体,闪过这波攻势,动作缓慢、慵懒、流畅,就像蛇似的,哈利想,就像一条……眼镜蛇!

形象地暗喻了图文巴的冷血和狠毒。

图文巴的犯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随着情节推动,犯罪动机逐渐明晰。他并不是为了满足私欲,也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他认为自己是在为族人复仇,他代表守护神,惩罚抢夺他们土地的白人。

即便是躺在公园草地上的流浪汉霍华德,也是个放荡不羁,醉生梦死间还心怀梦想的家伙。当哈利醉倒在公园,他救起他。第二天,两个人躺在草地上晒太阳,霍华德讲起自己跳伞教练的故事。他把在空中飞行讲得引人入胜,比嗑药还嗨。他一生热爱和醉心跳伞运动,但却因一次酒后跳伞事故,被吊销资格,他的翅膀被折断了,说明了他沦为流浪汉的原因。但是,即使如此,他依然对跳伞念念不忘。

你坠落时,可以感觉到皮肤温度在上升,耳朵察觉到压力在增强,还能留意到下方景色的每一个线条与色彩。随着高度降低,你甚至可以闻到地球的味道。要是你能把对死亡的恐惧抛在脑后,哈利,在那个瞬间,你就跟天使一样。在那四十秒内度过一生。

本书结束时,哈利和他私自去跳伞,享受着飞翔的乐趣完结,更将这种浪漫主义推到极致。

《蝙蝠》:尤·奈斯博悬疑小说的冷硬风格与浪漫主义完美合奏

四 语言凝练利落,即具魔性的张力,亦有诗意的浪漫。

尤奈斯的作品语言凝练利落,就像一个职业拳手,绝不脱泥带水。在描写犯罪时,给人冷静绝决,锋利无比的感觉。在描写心理活动时,又颇具魔性的张力。在环境的描写中,充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01描写犯罪

哈利到警长办公室,麦科马克给他介绍被害人情况时,语言堪称冷血。

"她一直躺在岩石之间,直到被人发现。要是天气稍微差些,她早就被浪冲走了。就跟我说的一样,由于她的阴道跟剖开的鱼一样被人从中划破,海水将它冲得一干二净,所以没能找到精液,也没有任何指纹,就算有推算的大概死亡时间……"麦科马克拿下眼镜,揉了揉脸,"但也找不到凶手。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件该死的案子,霍利先生?"

语言精练,又细致入微,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当你读这些语言,你可以感受到利刃划破身体的惊悚,和对凶手残忍的恐惧。你会不自觉去想凶手如何杀害她,又如何抛尸的细节,会觉得毛骨悚然。

还有最后哈利看着图文巴被鲨鱼咬住的场景,语言冷冽无情,又具魔性的画面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一切已经无法改变,哈利失去了自己的猎物,愤怒的对住鲨鱼清空弹甲,亦于事无补。案件在这里结束了,紧张刺激的追击与战斗,戛然而止,读者彪升的肾上腺素还在血管中奔涌,意犹未尽,贲张的血脉需要半天才能平静下来。

《蝙蝠》:尤·奈斯博悬疑小说的冷硬风格与浪漫主义完美合奏

02 描写环境

这是这颗星球最美丽的城市,也是这颗星球最美丽的夏夜。他抬头望向星空。无垠的空间里有着微弱而闪烁的星光,只要你看得够久,它就像是有生命似的,正在不断脉动。一切实在美得没有道理。

语言跳跃,具象,优美,充满诗歌的韵律美,将早晨的美丽街景,浓郁后生话气息和美好的心情,盈满纸面,呼之欲出。

03 描写心理活动

哈利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一只小动物穿过海德公园的小径。这只动物并未被他吓跑,反而好奇地嗅个不停,发出奇怪的尖锐叫声。

哈利蹲了下来。"你也在纳闷自己在这座大城市里到底在做什么吗?"

动物以歪头作为回答。

"你怎么想?我们明天要起身回家吗?你回你的森林,我回我的国家?"

负鼠跑开了,它不想被人游说自己该去哪里。这里就是它的家。公园里、车辆之间,还有垃圾桶中。

由这些简单的语言,我们能够想象到哈利心中的矛盾。是走是留?一个人去问一个动物,你怎么想?这真是有点魔幻。没有答案,但却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负鼠的心理活动,似乎又告诉了我们答案,哈利下定决心不走了,但那是它的家,不是哈利的家,好似又预示着,哈利会离开。

结语:

《蝙蝠》做为奈斯博的处女作,在某些方面不如后续作品成熟,比如在悬念的设计上。但作品奠定了奈斯博的作品基调,硬汉人物的塑造,题材选择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触及,连环凶杀,还有书名的隐喻运用,语言的凝练犀利和诗意魔幻。特别是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与凶杀题材的完美结合,令人印象深刻。推荐大家阅读奈斯博的其他作品,请大家在作品慢慢体味。

《蝙蝠》:尤·奈斯博悬疑小说的冷硬风格与浪漫主义完美合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