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黄山谷为何倡导“书卷气”?

哦呀嘛


我是一人。书卷气”现在主要成了奉承的客套话,也成了有些书法家的遮羞布。

“书卷气”现在成了书法一块很重要的追求。

有人说“ 没有书卷气,技法再好都不免俗!”,还有人说“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得有书卷气”。那么“书卷气”是什么,“书卷气”是看人还是看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文人画"都是由内而外,并不是刻意做出来的。

我们现当代非常著名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梁实秋先生,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梁实秋 (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并且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梁实秋先生读了很多书,也写了很多书,并且翻译书籍。梁实秋在当代可以算上喜欢读书的人。在他一篇文章中,经过各种网络流传名字如下。

梁实秋:最美的气质是书卷气。

很多人以为说书卷气史最好最美气质的确定人是梁实秋,并且此文的内容出现了。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苏东坡和黄山谷的字,并不书卷气,字如其人他们的一生也不“书卷气”。

现在有些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得有书卷气,但什么才是书卷气呢?

苏轼和黄庭坚的他们关系非常的好,亦师亦友。两人互相调侃,苏轼说黄庭坚的字如“树梢挂蛇”,黄庭坚说苏轼的字如“石压蛤蟆”。

苏东坡当然是文曲星天之骄子,我个人认为是我们历史中成就最高的文人。可是苏东坡的字并不书卷气吗?

苏轼书法代表作,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看起来书卷气吗,像不像“石压蛤蟆”。

还有提问者提到的黄山谷,黄山谷的字并不比苏东坡书卷气,黄山谷的字后人经常夸赞“长枪大戟”。

上图黄山谷行书著名的《松风阁诗帖》,不管怎么看也不“书卷气”吧。苏东坡和黄山谷的字正如他们互相的评价。

一人有感

“书卷气”、“文人气”这些并不是刻意追求而来的,求之不得。苏东坡原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说的是一种坚持。而不是做作的这个气那个气。

“书卷气”现在主要成了奉承的客套话,也成了有些书法家的遮羞布。

书法的好坏白纸黑字,不要加进去太多幻想。超越自我就有“书卷气”了吗?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苏东坡,黃山谷倡导书法“书卷气”主要是字无书卷,必会染上其他的习气,如匠气,暮气,腐气,伧气,市气,村气,江湖气,酒肉气等。

什么是“书卷气”,我认为,书卷意指书籍,是文人长期手不释卷读书,历经几十年的浸读,形成的一种高雅,才气,境界,学富,品高的文化气息…“书卷气”,更是书学中的重要文化(隐喻)。

苏东坡名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可通神。黄山谷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读书对写书法的影响,起着主要作用。

学书贵于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而不俗,虽用笔点画或结字有待深致,或不够完善,但书以气味为第一,没书卷气的字不足为贵,写得最好,用笔如何精妙,结字如何完美,也只是一匠人也,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当然在学书临帖中,技巧也重要,掌握基本技巧后,读书才是书道的重中之重。多读书少写字,是治俗书的唯一良方,减得一分人欲,可得一分天理,书以书卷为第一。

技巧是蓄水池和水龙头,而学问才是水池中的水…“书卷气”,更是书法中的文化“隐喻”。

苏轼,黄庭坚所提出的书法要有“书卷气”是很有道理的。





浓淡任由冰雪中


苏东坡本身就是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所以他提倡书卷气无可厚非。

寒食帖全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首先我个人非常喜欢苏东坡的书法,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第一、我个人认为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一种高雅之气、君子之气。书卷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修养,彰显于言行。

第二、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书卷气自然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

那么怎么提高书卷气呢?

1、我觉得首先要多读书,苏东坡曾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2、然后加强自身的修养。








书画日课


书卷气是一种儒雅气质,得益于文学知识。苏东坡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就是说饱读诗书,气质才华自然高雅。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他将诗.书.画集于一身,开创了文人书法新格局。

黄庭坚云:"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大意是:胸中有学问,立意才高远,有主见才不随波逐流,那么艺术个性必鲜明独特,这才是书法的重点。

苏东坡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写的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之战宏伟.壮观.激烈战斗场面。和借古抒怀以及壮丽景色。(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借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线条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豪放.大气磅礴.雄健苍凉的抽象画卷,被誉为"千古绝唱″。

此书法作品书卷气浓,书者的气质才学在字里行间展现得充分,痛快。诗词意境和书法意境高度统一。








神韵轩书法


苏东坡、黄山谷是北宋时期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们所倡导的书卷气,其实就是对于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的内涵的和表现的要求。

苏东坡曾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其诗画相映的艺术意趣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书卷气也就是文气,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灵魂。

我们常常所说的“书卷气”,是书画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也就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特定遗传基因,它一直潜存在中国书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之中。“书卷气”对于中国书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衡量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书卷气”是文化气息,也是文人之气,古代的书画家大都是在当时有影响的文人;而中国书画中所含有的文化内蕴和审美指向,从其萌芽伊始,就与文人有着割扯不断的关联;在它一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从艺术形式到精神内涵都受到文人审美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记录着中国文人审美观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书家画家,许多都是知识广博、眼界高远、精于鉴赏的文化人,绝非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专业修为是相得益彰的。

同时,受书法美学的影响,中国绘画也将表现具体物象的线形塑造与书法的审美观念相联系,使得以书入画成为中国画特定的审美内涵。在这种审美观念中,线条本身的形态和审美内涵已经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画家通过笔的把握,使线条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并成为画家表达意念与情感的手段,从而将笔墨变成具有独立审美特征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汇,形成了中国绘画语汇的独特文化品性。中国书画在历代文人的技法研究、笔墨探索、境界搜求中,始终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为中国书画的诗化追求和其“文”化特质做了一个精彩的诠释。

“书卷气”也是书画作品境界高低的衡量尺度。

书画的境界既作品中所体显的精神高度和审美境界,中国书画所包蕴的“书卷气”,包含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影响。在历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审美趣味的变化和技法内容的丰富,中国书画的创作呈现出了富有意味并有迹可循的传承轨迹;儒释道诸家对它的影响分别表现在不同的范畴并带来相应形式和技法的变化,书画艺术也因此而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的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佛家注重人的心境,认为艺术之境同时也反映的皆是作者的心境,讲究自我心性的观照和对心灵、精神、生命本原的探索与追求。佛家的因缘果报、无常苦空、三世轮回等思想,阐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解开了文人们对人生的迷惑,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道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思想、对中国书画家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塑造都产生了影响。道家思想中出世离尘的精神理念、“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都对中国书画有着引导作用;他们所提倡的“大朴不雕”的艺术手法,也在中国书画创作当中挥之不去。儒家思想对中国书画的审美品格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比德思想对书画题材起到了引导作用;重“理”的风尚与尚“雅”的风尚,都是中国书画当中的核心特点;此外,儒家所提倡的美善相通的伦理尺度,透露了中国文人的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还有儒家“中庸”思想影响下的“中和”之美,都对中国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书画当中“书卷气”的重要部分。

“书卷气”是还是书画作品精神内涵的显现。

中国书画当中的“书卷气”还表现在诗书画的结合上。中国书画素来讲究书与文、画与文的相互滋养,如果一个书家或者画家不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那么他的书画作品是不会有“书卷气”的,从而格调也不会太高,有可能属于工匠一类。宋代以后的画家们常常用书法形式在画面上题诗或题字,使作品整体形式上真正成为诗、书、画三者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书家作书,也以自己的诗文见解等原创内容为高,而以书写古人和他人的成句为低。

至北宋,文人画的重要倡导者苏轼在一段有名的画跋中写到:“观士人画如阅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他认为士人画重意气,而画工画只取形似而已,这种品评角度对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风于后世愈盛。

由以上可知,中国书画中的“书卷气”,其实是评价书画作品雅俗、好坏、高低的重要指标,又是衡量书画作品的重要尺度。

毋庸置疑,正是由于中国书画中的“书卷气”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才构成了中国书画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质,从而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在文化多元并存的当代,在民族文化复兴之际,因为自己的独特气质而为更多的人所喜爱。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一路伴你看天下


苏东坡,黄庭坚为何倡导书卷气?

并非宋代两人倡导,而是文人的笔墨的自然而然流露,书墨的情趣源于文气。

试想汉字书法,本身就是文字学,文化人的笔翰游戏。纵情于翰墨 ,彰显情志,外现风雅。

古代文化人几乎每天与笔墨打交道,写诗文,写散文,写案牍,写书札,信笔而来研墨落笔书写。

(苏东坡书墨)

可见学问高者,则有诗文之情怀与笔墨书写可以说是统一的。很少是抄写。除去是经文,即便碑文都是自己写就,文与墨,出自一人之手。何有未生动?

由此可见宋代苏轼大文豪,黄庭坚乃宋代豪放诗词派。也是宋代著名诗人。

有的文人,文之大名有掩书之名。古代文人,无不书法臻妙,因为文气是书法的气场,看不见而可意会之妙。

大凡学问字,是谓才情字,超俗,脱俗,之书境。一般带有自己的文章气之特征。

与纯粹书匠不一样。书匠书写的字缺失一点情趣味道。

可见书法的内涵,与文化艺术修养有很大的关联。对于鉴赏力,没有一定的学问气,如何欣赏了文化底蕴深厚的书法家作品?

(黄庭坚书墨)

苏东坡,黄庭坚,在当时初期,称之为不合古法,经过了一段时间,时人才有了理解欣赏。譬如黄庭坚解释苏轼字,“学问文章气,郁郁芊芊,发于笔端。”

作字率然,黄庭坚的草书,依然称之为死蛇挂树。苏轼字石压蛤蟆。

只有文人笔墨才有超俗,才有不本分而具想象力。充满了文气的妙趣。


狂喜淡墨a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书卷气采自书本,“腹有诗书气自华”得益于孜孜不倦的学习。

“书卷气”是宋明以来书法欣赏和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审美内容和标准。也是研究这一时期书法史和美学史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课题。



“书卷气”作为衡量书法艺术水平高下雅俗的重要依据,始见于宋代书论,但无其名。苏东坡“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意思是工夫深不如多读书,只有学富书法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苏东坡、黄山谷为什么倡导“书卷气”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出自文人士大夫的创作,如朱长文《续书断》评蔡襄书认为“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他把读书写字看成是一种加强自身修养的手段,而不是靠一技之长那样劳心费力。在苏东坡看来,书法有形就有累,如能不为形累,而任情遣兴,即可以自乐。而且书法不是凭借外物而自得于心。书法旨在陶冶情操,超然脱俗。


其二、来自对书法的基本认识,《宣和书谱》评杜牧书法“与其文章相表里”,评薛道衡书法认为“文章、字、画同出一道”,在“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论述上一致,都归结于道,很能体现中华书法艺术的精神。

其三、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海岳名言》斥“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柳体“为丑怪恶札之祖”与唐人风尚迥异。黄庭坚说书法以脱俗第一,不必计较工拙。苏东坡:“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取其鞭策、皮毛、槽枥、绉秣,无一点俊发之气,读数尺就使人倦。”,“取其意气所到”是书法审美的着眼点,宋人提倡“书卷气”蔚然成为书风的思想主流。



作为当代人怎样才能有“书卷气”呢?

第一“品高”指人品高尚,品高,则下笔研雅,不落尘俗。不被各种社会风气所干扰和影响,自然创作出的书法绘画超然脱俗。

第二“学富”胸罗万有,书卷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没有胸无点墨就有很高艺术造诣的。

读书人儒雅,文质彬彬,他们有“书卷气”理当如此。读书读傻的书生毕竟是少数。


诗词自媒体


苏东坡《书朱象先画后》有“昔阎立本始以文学进身,卒蒙画师之耻”(事详《新唐书·阎立本传》)之语,与宋明以来一直强调书家作品要与书手字匠的俗书相区别,提倡“书卷气”的做法可以并观,颇有文人士大夫自高位置、标榜身价的意味。

黄庭坚《论书》对“书卷气”又做了拓展性的论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道义指人品道德、礼义规范,“广之以圣哲之学”意在多读书,使圣哲的思想在自己身上潜移默化,做到高雅脱俗,书法才可宝贵。否则即使功夫能媲美钟王,也不过是俗人俗书而已。这种观点是从苏东坡《跋秦少游书》提出的“技道两进”思想蜕化而来,带有“人品即书品”的伦理学色彩。

以苏、黄为代表的书法实践与“书卷气”的提出就是针对“院体”的流弊而来,是知识阶层既定立场和价值观念的自身调节。


无声


顾名思义"书卷气"读书多`有文人气质,方能显示出来,同样道理。。。书法这块艺术是大多数经过努力学习和用功才能得出效果的一种艺术(当然不包括丑书派),每一位书家除了手上功力,,还必须有修养和文化才能然书法更上一层楼,。。。书法属于艺术,,,没有文化底蕴的情况下,,,谈艺术有点象无根之本。。。走不远。。。书卷气。。也就是说让大家在有文化底蕴的情况下。。。好好的去发展书法(国粹)艺术。。。`不足之处。。多多见谅!!!


王申王軍351


书读多了,自然养出书卷气。书养静气、志气、和气。读书,其实是和自己喜欢的人交流。吸收正能量多了,自然性情充满生气,传达给身体,会融通畅达,体格健康。读书,真好;尤其现在,正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