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張家口三寶:山藥,莜麵,大皮襖。

張家口三多:茶館,票號,戲院子多。

張家口三景:通橋,鐵壩,營城子。

張家口三寺:雲泉寺,水泉寺,伏魔寺。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民國時期的張家口老照片,都還在,只是重新修整或改建了。


這些個“三”以後有時間寫,今天寫的是庇護張家口幾百年,而鮮為人知大境門外的大境壩,也叫朝陽壩,大境門外幾經改造,現在只剩下元寶山下對面的一小段,大境壩是清王朝歷經三代帝王,耗巨資修建而成。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張庫大道起點大境門外西溝河道,近距離看清朝修築的大境壩,分有層次即不同年代修築。


張家口大清河是北京永定河的上游,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的永定河桀驁不馴,人稱“渾河”,溫順時潤澤京城大地,暴怒時危害京畿四方。

清朝皇帝都非常重視防治水患保護耕地的水利建設,包括修建河神廟、冊封河神等,以求祈福禳災保安利民, 1668康熙年間,年農曆七月初十,因連日大雨,無定河衝開盧溝橋附近大堤,順護城河淹了北京城。

康熙帝親登午門查看災情,目睹水患慘狀,他下定決心根治無定河,遂把“三藩、漕運、治河”作為親政後的三件大事,命人鐫刻在寢宮廊柱上,夙夜不忘。

康熙帝命直隸巡撫于成龍,負責築起永定河兩岸大堤,整治河北及京城水患,于成龍浚河百四十五里,築南北堤百八十餘里,從此渾河“無遷徙者垂四十年”,康熙帝賜名“永定河”。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牛背所鑄《金牛銘》雲:“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起“禳水勢”、“鎮河患”


康熙帝“ 朕纘紹鴻基,加意河務,設官發幣,深籌疏築之宜。比年以來,永定河安流順軌,無衝蕩之虞,民居樂業,歲獲有秋。豈唯人事之克修,實賴神功之贊佑。”,這樣,也促使清王朝的歷任帝王,力治建橋修路,整修河道。

張家口大清河是北京永定河的上游,張家口大境門外的西溝河道,是張庫大道的起點,是一條季節河,乾旱時節幾近乾涸,雨季則洪水爆發,頃刻間就增加上百倍流量,波濤洶湧,肆無忌憚,直逼長城及其屏護的張家口堡、來遠堡。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大境門外新建的鎮河牛,好像是樹脂雕塑拓荒牛,不是鎮水鐵牛。


據《萬全縣志》記錄,最早的築堤工程是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建來遠堡時,“築堤建閘,以防河流漫渙”,另有堤堰一項,“張家口上堡護城石壩不成……”,“王朝恩為北總管,築張家口石壩不成……”。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遠距離看大境門和大境壩,還有長城關隘。


據《萬全縣志》:1747年乾隆年間,萬全知縣徐守基詳建,那建逼水石堤和護城石埝共需工料銀七千二十一兩零。”逼水石堤又稱朝陽壩,在大境門外正溝街的清水河西岸,護城石埝在大境門外的西溝南岸。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近距離反而看不清了,大境壩上晾曬的毛皮,這個院子還在。


1763年乾隆年,萬全知縣莊有昌詳請。添建石壩一百七十八丈,共需工料銀一萬六千二百六十九兩零。”對原石堤、護城石埝的延長與增修。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張家口老照片,張庫大道起點的繁忙景象,從圖中看,應該是開春季節的西溝河道,水不小。


1799年(己未 嘉慶四年),張家口重修大境壩,工料耗銀17995兩。兩年後沖毀再修,耗銀16663兩。期間,清1801年,時任萬全縣知縣的曾汾,因整治不利受責,主持工程的匠人受懲罰。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右下角是大境門,左上角是張庫大道博物館,東溝與西溝在大境門外交匯比較明顯。


1821年(辛巳,道光元年),張家口大境壩被洪水沖毀,重修282.5丈,耗銀20979兩。

8年後(1829年)再次沖毀,修174丈,耗銀38523兩。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張庫大道起點,氈包車出租,有些車輛可能要上壩,如果去往庫倫要乘騾抬轎。


當時大境門稅卡稅銀定額是一萬兩白銀,修築堤壩耗取的白銀動輒上萬兩,可工程之大之難,沖毀再修,修好又毀,為了維護張家口的安寧,清王朝歷界政府,不遺餘力地修築大境壩。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大境門外河道拐彎處,傳說中將石條鑿成互鎖的扣形,然後用鐵水澆鑄縫隙的鐵壩,就在這一帶。


1924年農曆六月十三,張家口遭逢了一場有史以來特大暴雨災難,張家口淹沒在浩蕩的洪水中,明朝萬曆年間已有三百餘年的普濟石橋被沖毀,房屋沖毀倒塌萬餘間,城內及郊區死亡人數近萬人,洪水退後,滿目狼藉,沉沙汙泥高及屋頂。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馮玉祥前期兩大主要助手張之江到任後, 將建新橋,修浚河道,做為第一要務,在資金問題上有人出主意,將建橋的規劃向社會公開,呼籲商民慷慨解囊。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張之江採納了這個建議,令人感動的是,張家口晉商商會及老百姓一聽建橋之議,都踴躍捐獻財物,張之江沒有動員連遭災禍的張垣民眾出工建橋,而是派遣官兵參加勞動。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清河橋老照片,張家口民國時期的精神面貌,也算洋氣。


1926年一座上下分行的新式鐵橋竣工通車。都統張之江用親筆題寫的“清河橋”,《民國日報》 上刊登了張家口市政七項工程,其中之二即是“改建通橋,防橋東及全市水患……”。

張家口大境門外,曾有一個鎮水鐵牛,與北京永定河龐村鐵牛,和大同鎮水鐵牛,均為山西一家鑄造廠鑄造,鐵牛右側鑄有"山西文水縣徐北都金火匠人宋恩、……"等銘文。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大同府的鎮水鐵牛,現在不在河邊,在一座寺院裡。


鐵牛達數噸重,在河道中起引水頭和春天破浮冰之用,以減少水流對堤壩的衝擊破壞,當洪水暴漲、水流湍急時,鐵牛的嘴裡就能發出“嗡嗡”的吼聲,傳出去很遠,人們一聽見“牛吼”,就知道大水來了,可惜,在1924年張家口大洪水時,衝的不見蹤影。

張家口人看過來,張家口三景,三多,三寶,三寺。

已經不在了,有的說被日本人偷走回爐做了炮彈,有的說58年煉了鋼鐵。


9z/�&P\u0012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