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老中师生,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教育探微


关于80-90年代的中师生,近年来有许多文章在欧歌,在追忆。总体来说,大伙一致认为,那一个时代的中师生,撑起了中国基础教育半边天。



其中有两位教师所写的文章最深刻,一位说中师生是中国腾飞的垫脚石,一位说中师生是国家之大幸。当然,这也许有些谬赞,但那一代中师生的确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石。直到现在,那一代中师生仍然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先说说我自己,作为那个时代中师生的代表之一,我不能称自己是国家之大幸,但也许我也未成为腾飞的垫脚石。

1993年,19岁的我中师毕业毕业,安静地在农村讲台上扎根了下来。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得益于自己愿意学习的总不停止思考,使得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虽不能说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但还是能自信地说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特别是自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计算机,从此自己的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占据,虽然过程也有些艰苦,但乐趣更多,同时这一技能让自己更快捷的把握时代的脉搏,也是因为这让自己在教育生涯中多了不少珍贵的学习机会,使自己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教育理念,让自己能自诩为一个教育人。

但我也是幸运的,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一直走得一帆风顺,没有大富大贵,也能过上安逸的生活,所以并没有许多人说的那么悲情。



而我身边的中师生们,其实当前家庭条件很好,有些关系早已经改行,现在基本都混了个一官半职,我想这部分人能占1/10,其余多数人像我一样,平平淡淡地生活,安安心心工作。

因此,一直以来看到那些说中师生的文章,心中没有太深的感触,没有掀起什么涟漪。

直到去年工作的需要来到我县一所偏远的村级小学,一位“小老头”叫了我的名字,我看了半天,想了半天,还是他的自我介绍,让我记起这竟是我师范的同班同学,自毕业后就从未见的同学。

此时,我才意识到,在我们中师生群体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他们扎根在边远的农村,每天站在讲台上是教师,走下讲台可能就是一农民伯伯。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偶尔会再看看那些写中师生的文章,心里有了别样的感觉。

于是我想,当初的我们如果不是上了中师,我们的人生会怎样?农村的教育会怎样?

没有答案,因为时光没有如果!


(本来想配配自己当时的一些照片,竟没找到。)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轻风教育


我是八四年毕业的老师范生,说实话当年选择师范学校还是因为家在农村,一个“穷”字了得。听说上师范有伙食费补助,毕业就拿工资了,就上了。其实按照我的成绩,如果家庭条件好,上个高中,考个重点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好在一路走来虽辛苦,但也知足了。学历上,先中师后函授专科到最后自学本科,不管怎么说合格了。调了几所学校,从初级中学到普通高中,现在在一所中专学校任职。教师资格最终也混到了中高。现学校在城乡结合部,离省城不远,二、三十公里就到市区了。娶了个商品粮户口没正式工作的老婆,只敢生一个孩子,碰巧是个男孩。一个人拿工资养活三个人,可想而知当年的生活有多么拮据。好在本人脑子不笨,在房价最低的时候,借钱买了几套房子,少了十屁股账,还了九屁股了,还欠一屁股账。现日子好过多了,儿子大学毕业接着就考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又考上公务员,老婆打工满十五年工龄,去年也拿到国家退休金了。还有几年我也要退休了,回过头来看,虽辛苦也值得。人一定要想得开,知足长乐。我经常跟老伴说,一转眼就老了,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把身体搞好,不给医院和孩子添麻烦就得了。

师范毕业转眼三十多年了,想当年在班里我也是个不老实分子,一心想找个女同学,摆脱农村苦力。也曾经给同班的女同学写了一封求爱信,女同学也约我谈了两次话,后来毕业了也没确定恋爱关系。再后来工作后,听说那位女同学改行从政,到了市政府上班,我的心彻底凉了。当初被分配到农村一所初级中学任教,偏远地方不好找对象,所以最后就找到现在的老婆。前几年在一个同学儿子的婚礼现场遇到了我的那位女同学,我们已三十年未见了,我一下子就没认出她,唉!都老了!可她的女儿才十来岁,后来有位同学说,我的那位初恋同学差点就单身了,她三十几岁才结婚。我心里窃喜,难道她一直在等我吗……?


用户9892388135752


我今年55岁,从事教学工作已达35年,我是1998年作为民师班学员进入中师学校学习的,至今超过20年,也算是个老中师生了。



如果有人问我过得怎么样,我只能回答说不怎么样。我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职称问题,说了很多人不相信,我现在仍是二级教师,这在教师职称系列中属于初级职称,像我这样快要退休的人,干了一辈子教师仍然是初级职称的已极为少见,在我们全镇二百多名在职教师中,和我情况类似的仅有三人,而且我们在余下的几年工作期限内都很难晋升中级,其中原因一言难尽,还是不说算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工资问题,因为职称低,工资自然不高,因为工资与职称是紧密相联的,虽然一直以来职称遭人诟病的多,但目前还没有改变的迹象。

当然,前面讲到,像我这样的现象属于个别现象,绝大多数老中师生都顺利地晋升了中级职称,少想幸运者还拿下了高级职称,他们的工资自然不会低。



至于那些已经退休的老中师生,大多数人拿着月薪五千元左右的退休工资,过着悠哉优哉的生活,还是蛮惬意的。


李康满183397530


年华渐逝,人已老去!老中师生们都已人到中年,甚至年过半百,但大部分依然奋斗在教学一线上。

我也是老中师生的一员,98年毕业,40岁了,中教一级。 我们这些中师生被后来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们戏称为“土八路”,说说我们这些土八路的生活:

1.大部分已经40岁以上了。

从2000年之后,中师生不分配工作,所以,所谓当年的中师生,指的就是2000之前毕业的。所以,大部分年纪都在40岁以上,也有小一点的,但也35以上了。

总之都已人到中年,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正是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去年,中师同学聚会,放眼一看,大家都已经老了,不再是记忆中的少年模样,男同学有了大肚子,女同学也有了白发和皱纹,瞬间就觉得时间真残酷。

2.另一半多是同行或者公务员或者医生。

当年的中师生大部分是女生。当年,我们班50多个人,8个男同学,到毕业的时候,这8个男同学都已“名草有主”了。其他各班也差不多这样,所以,当时就有一说法,上中师的男同学别的好处没有,就是容易找媳妇儿。 学校里,也不乏同行夫妻。

其实,夫妻都是教师,有诸多好处,从大的方面,人生观价值观相同,从小的方面来说,作息时间,生活圈子一样,还能在业务上互相帮助。

其他女教师的另一半是当地的公务员或者是医生,虽然挣钱不多,大部分生活都挺幸福的。

3.孩子还算懂事。

孩子大部分已经长大了,上大学上高中了,或者上初中了。个别的已经结婚生子了。 老师家的孩子成绩大部分还不错,我两个同学儿子高中都是重点高中全免,学习不是一般好,是特别好,但是这个不绝对,也有差的。

不管成绩怎么样,所有孩子在人品上德行上都不错,比较懂事有礼貌,这也是我们欣慰的地方。老师家的孩子,不能说都成才,但一定“成人”。

4.职称有高级,也有中级。

在工作上,很多都已经是学校的领导,独挡一面。虽然不像现在的大学生有那么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在一线摸爬滚打那么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学校的校长几乎都是当年的中师生。

职称上,大部分都是一级教师或者高级教师。这么多年了,不能说大部分老师都已经是高级教师了,但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级教师了。都还在工作一线,每天教书,和学生“斗智斗勇”。

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取得高级职称,但也不要紧,因为,从今年起,在农村任教的老师,男30年,女5年的可以直接参评高级教师了。而大部分的老中师生在农村任教的时间都已经够了。

5.个别的已经去世了。

去年,一个教师患淋巴癌去世,同一年,我中师同学突然脑溢血去世,让人顿生兔死狐悲之感。都说教师的平均寿命低,早逝的多,真的是这样的。

都到这个年纪了,我们也该注意自己的身体了,工作要干,身体也要注意,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可不能提前挂了。

多出去转转,放松一下;和老朋友聚聚,聊聊家常,干活别那么拼,开始保养身体,枸杞保温杯可以用起来了(哈哈)!

最后,祝所当年的老中师生们幸福快乐!


终将长大


中师生,一代人的回忆,一代人的怀念。我从教二十多年来,经历了四个学校。虽然我不是中师生,但我的每一次经历,都与中师生相识相知,就从我认识的这几个人说起。

一,吕老师,1981年中师毕业,如今从教已经38年了,我们相识于1995年,那时候他还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当时是一所完中,他总带初三毕业班的数学课,并且带班主任,工作认真踏实,任劳任怨。他1989年评上了中教一级职称,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2000年以后我们学校变成了一所高中,为评高级职称,还总是写论文找地方发表,工作仍然是踏实认真,但多年的希望成为泡影,现在已没有那个心思了,仍然在教学一线,再有二年就要光荣退休了,不知会不会因为没有评上高级职称成为他的遗憾。



二,王老师,1983年中师毕业,如今从教已36年,教化学课,一样的踏实认真,一样的任劳任愿,1994年评中教一级。我们相识于1996年,妻子没有工作,家有一个女儿。带班主任期间,班中有个女孩儿校外自杀,从此给他带来心理阴影。于2001年调其他县城一所初中,很快升任教导主任,不久评高级职称,后又升任副校长。2017年女儿大龄结婚,我们相见,精神仍然矍铄。


三,李老师,1981年中师毕业,如今从教已38年。他是从外学校调入我们学校的,我们相识于1997年,当时教学岗位满员,在教导处工作,后来教导主任升任副校长,主持教导处工作,成为李主任。2005年评上高级职称,后又升任副校长。目前仍是我们学校主管后勤的副校长。

四,徐老师、张老师,1990年中师毕业。两人都曾在农村小学、镇中学教学,2006年因缺少老师调入我校。两个人是中师同班同学,同教语文,目前两人也已将近50岁,都在教学一线,也多次担任班主任工作。



这就是我们学校我所知道的中师生的真实写照。可能有的中师生已经当上教育局的领导,大部分仍然奋斗在教学一线,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


更广更高


从80年代初开始,为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开办了中等师范学校。直到1999年,中等师范学校完成了它艰巨而光荣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中等师范学校开办的近20年内,全国有300~400万学子在中等师范学校就读。



当年就读中师学校的都是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学习优异,出类拔萃的学子。

由于当时城乡差距很,加之中师毕业工作包分配,就端上了铁饭碗。所以,大部分农村家庭和城市贫困家庭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都首选了报考中专,而当时的中师有优先录取的政策,只要填报了同意中师优先录取的孩子,最后都上了师范学校。

毕业之后,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担负起基础教育的历史重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他们之中很多人,一生都守候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生活过得清苦而艰辛,把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二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基础教育从一个时期发展到另一个时期,一代中师生顺应教育发展需求,边任教边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历尽周折和艰辛,在砥砺前行中,为农村基础教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一代中师生的存在,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

他们几乎撑起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多半边天,真正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坚固基石。



时光如梭,一代中师生,已青春不再,子女已经长大成人,自己已步入负重的中年,甚至有一部分已到退休年龄。

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师范毕业不久就跳槽转行,一部分人离职下海,还有一部分人继续深造就读。但绝大部分人都定向回乡守候在基础教育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二三十年过去了,他们之中有一些人后来成了一些行业和单位的领导。还有一部分人成了地市级,县团级党政一把手,甚至还有个别人成为省部级领导。然而,绝大部分人一直都守候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就在今天,他们仍然是中国基础教育最牢靠,最有力,最值得信赖的主要力量。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成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他们仍然是当下中小学讲台上的主力。可以肯定的讲,是他们撑起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半个天!



二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现在都还做着单纯的教育工作,过着平静而详和的生活。虽然绝大部分人生活过得也并不富足,但有吃有穿,有车有房,子女优秀,老人康健,过得也还算幸福。但也有一部分人,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辛苦一生,守候一生。

向一代中师生致敬!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


教育探微


中师生是中等师范类学生的简称。 8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解决小学教师短缺问题。各地普遍设立了中等师范学校, 从优秀初中毕业生中录取学生为小学培养教师。



我于1996年考入了当地的师范学校。三年中师毕业以后,按照当时的分配政策,只能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区县农村任教。

当时班上40名同学,30名女生10名男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周边的农村,只有五六位同学是城区的。当时城区学生中考报考的时候,报考师范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选择了高中。

中等师范在周边的涉农区县,报考的孩子是比较多的,因为在师范三年中,免学费免住宿费,还有一定的伙食补助,我记得当年每月伙食费是国家补助40块钱。当时班上40名学生中,中考成绩最高的是500多分,最低的300多分,分数差异也比较大。



当年我从去教育局拿到的自己工作的派遣手续,去当地一所学校报到,我看到介绍信,明确写着基本工资295元,加上其他地方性补贴共300元左右。20多年前我第一个月工资是300多元,现在想起来的的确确少的可怜。

那时候除了工资不是很高之外,最难接受的应该是上班的路,乡村的土路,如果遇到下雨天骑自行车上班儿确实艰难,不是我骑自行车儿是自行车骑我了。

那时候下雨天成了标准的水泥路,只能扛着车子步行去单位。如果雨过大,晚上也就不回家了,但是晚上只能走十几分钟路,在村上的小卖部买一两包方便面凑合着对付。



其实走过那些年回头再看,农村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我所在地区过去确实是以农业为主的,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变成了新的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是典型的城市新区。

老师各方面待遇也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跟主城区的老师基本持平,某些地方可能还超过了主城区,所以现在很多同行有车有房,虽然还要还房贷,但是生活可能比过去好了不少。


汇智坊


我邻居85年初中毕业保送中师,88年毕业分配教小学数学。三十一年来从一到六年级连续带过三次。现任仍在教高年級数学。

通过自学和培训,90年代取得了河大数学系夲科学历。

在教学与科研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別是不知道,从网上查出她是副高职称。并是省教育教学专家,省特级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等。

我想第一学历较低的中师生不应是教师进步的阻力,关键是看自已的努力。


慢悠悠190700058


中师生,别忘记了81~82届高考考上中专录取二年制中师毕业生。当年,全国录取36万大专院校学生(1982年),历高中、参加预考、考上中专学校,背负“书包翻身、户口立卡”的苦读情神,挑上36o斤稻谷成为了吃国家粮的公办教师。38年过去,这批毕业生,多数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先行者,或为运近闻名的教育大师,或为治教有方的教育、学校管理者,或为走出教师系统或功的公务员,或为商海的风云人物。以我就读的湖南攸县师范学校中师75班(\b82级)为例,上月底搞了个毕业35周年同学聚会,46个同学,产生厅官1人、处官1人,亿万富翁1人,中学高级教师近40人。他们有的已退休(主要是女同学),都可以说在本系统内功成名就。假如不是当年,在转行其他行业(中小学教师严禁转行,除非你违反了计生国策、违法乱纪被处分)受到限制,应还会有在更多行业领域成为精英。我们庆幸,没有辜负年代,是努力工作、发挥作用的一代中师人!


金四123


一声叹息:既往所学皆是白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师生。我的同学应该都是当时全县中考前100名的学生,当年的状元也是我同学。现在网上有人提到当年的中师生,不屑地说:“初中考得好,到了高中未必能考上大学。”我承认,学习成绩的确不是呈线性发展的。但时至今日,每个县市中考前100名考生仍是各省市示范高中争抢的对象。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工资是56元,年底每月还有15元奖金。但第一年说乡镇没钱没发。94年涨到330.29元,一直拿到2001年,才因为考核连续三年优秀加了30元。九十年代财政困难,工资常常拖欠,甚至长达半年之久。我父母早亡,老婆没工作,无人补贴。实在是没办法,有一年期末,我将学生用过的作业本、练习册没发,当破烂卖了给孩子割了点肉补营养。还有一位教师,因为把学校预支的生活费用完,没钱吃饭,只好流泪走回几十里外家中吃饭。因为学校在汉江边,为了改善生活,大部分男教师都有渔网,课余到汉江河套打鱼吃或卖。九几年小龙虾刚泛滥,汉江河套到处是。晚上没自习的男教师就到河套捕虾,一晚上多的能捕5、60斤。第二天早上5点用自行车拉到十里外的汉江桥头卖给鱼贩子,回来时6点刚好组织学生早读上操。当时小龙虾大约两毛一斤,勤快的收入能抵工资。学校旁边有一老农农闲时兼做酥饼,有一次我去买酥饼,老人家感慨地说:“还是你们当老师好!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阳晒不到。旱涝保收!”我仔细地把我的工资情况和工作情况讲给他听。他听了,沉默了一会,说了一句我至今难忘的话:“你们起码比我们省衣裳。”我一下默然,无话可说。那些年,为了改善生活,学校的老师们除了打鱼,还拉野鸡、搬蜈蚣、逮知了、捡牛蟥。

生活不体面,人格上也得不到尊重。九几年,因为拖欠工资,教师们意见颇大。有一年教师节庆祝大会,管教育的副乡长公然说:“北京不拖欠工资,你到北京去;上海工资高,你到上海去,我们不拦你!”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是读书无用论盛行之时,辍学率非常高。有一年,教委搞改革,加大巩固率在督导评估中的比重,按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数分重点高中指标。校长连夜把全体教师分到各村各户,要求到所有学生家做工作,务必要求辍学学生答应到校参加毕业考试,学校保证发毕业证。九十年代是停电的高峰期,很多村停电,村民早睡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不熟悉的土路上,群犬狂吠,加上咚咚的敲门声,真如电影中的鬼子进村。低声下气地解释半夜上门的原因,厚道的家长表示感谢,差点的冷嘲热讽:“你们老师又没钱发工资了!”更有甚者是破口大骂。那时就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斯文扫地,这就是斯文扫地!”

现在条件好了,辍学的学生少了。大量的问题学生留给学校留给老师。面对问题学生,打心底感到力不从心,管不了也真心不敢管。同时还深深地感到所学不够,继续教育空而无当大而无用。有时又想,即使所学即所用,即使自己就是教育学,心理学专家,那又如何?那么多学生,那么多工作,没有时间跟医生一样有固定的短期时间按照制定的方案去治疗那几个学生,完了可能再不跟你接触。而这些思想品行有问题的学生可不会像病人一样配合你,还至少要在一年的时间内跟着你。有时候,看着一批一批这样的学生,职业的成就感无从谈起,你会不由感叹:“既往所学,难道皆为白费!这真就只是一份糊口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