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有一个南齐和北齐,谁的实力更强呢?

独行客地图帝


南北朝是两晋之后、隋唐之前的大分裂时期。南朝计有刘裕建立的宋(420年至479年),萧道成建立的齐(479年至502年),萧衍建立的梁(502年至557年),陈霸先建立的陈(557年至589年)。北朝计有拓跋珪建立的魏(北魏,386年至534年),高欢控制的魏(东魏,534年至550年),高欢后人取代东魏建立的齐(北齐,550年至577年)。宇文泰控制的魏(西魏,535年至557年),宇文泰后人取代西魏建立的周(北周,557年至581年)。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南朝和北朝分别有一个齐国。后人为了区别这两个齐国,一般称萧道成建立的齐国为南齐,高欢建立的齐国为北齐。他们各自的断代史书,就称为《南齐书》与《北齐书》。南齐和北齐同处在一个大时代,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关公战秦琼”式的话题。南齐和北齐,谁更强?

这根本没法比,南齐灭亡后三十多年,高氏控制的东魏才出现,他们怎么打,阴兵作战吗?不过,倒是可以通过南齐和北齐控制的地区,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实力怎么样。

公元479年,南朝宋(刘宋)的权臣萧道成废掉宋顺帝,建立了南齐。南齐基本继承了刘宋的疆域。但是山东、淮北等地区在十几年前就被宋明帝刘彧给断送掉了,北魏趁宋乱而占据,但是南齐依然是一个巨无霸式的国家。

南齐在东线以淮河为界,北为魏,南为齐。南齐还占据着江苏省的东北部,也就是连云港。然后魏齐以淮河为界,向西延伸,河南省的南阳以南都是南齐的地盘。再向西就是秦岭,魏齐以秦岭为界,北属魏,南属齐。军事重镇汉中掌握在南齐手中,对保卫四川盆地,进而保卫荆州、江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粗略算起来,南齐有六大块发达的农耕区。1、淮南农耕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皖中、苏中)。2、长江以南农耕区(苏南、皖南、浙江)。3、荆湖农耕区,包括湖北、湖南的平原地区。4、相对独立的江西农耕区。5、岭南农耕区,包括广东、广西。6、四川盆地农耕区。

这六大农耕区土地肥沃,向南齐王朝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并养活了南齐大多数的人口。古人云:足食、足兵。南齐有这六大粮仓,就能养活大量军队,古人又云:计毒莫过绝粮,没粮食,还打个什么仗?

这是粮食角度,还有一个角度就是战争资源。什么是战争资源,就是打仗时需要的军需物品。除了粮食,包括战马、铁、铜、银、锡、漆、耕牛,以及大量的木材和竹子。

南齐有那么大面积的耕地,耕地肯定不成问题。至于其他战争资源,举个例子,就是南中,诸葛亮曾经重点经营过的南中(南朝称宁州)。这里有丰富的铁、铜、丹漆、木材等资源。而南中就在南朝手上,另外还有浙江与福建的山区,贵州与湖南的山区,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木材,竹子更不用说了。比如福建的福州、建州、汀州、漳州等地都盛产铁,铁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铁,干脆别打仗了。南齐是个资源大国,这一点决定了南齐并不惧怕北方的强敌,无论是北魏还是北齐。

公元535年,天下已三分,东魏占华北,西魏占关西,以南是梁朝。梁朝基本上继承了南齐的地盘,北魏趁南齐之乱夺去淮南和汉中,但北魏乱后,梁朝全部夺了回来。

东魏的面积要小于西魏。但是西魏只有关中这狭小的平原地区,以及适宜耕种的河西走廊。而东魏则占据着大粮仓,北有河北省的平原部分,山东省,河南省东部。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比如冀州,包括现在的河北衡水、山东德州、东营等地,北魏时的人口就有四十多万。

公元547年,梁武帝接纳东魏叛将侯景导致南方大乱,东魏随后趁机占领了淮南,势力达到长江北岸。不过,即使如此,北齐要想占南朝的便宜,也非易事。短期战争,弱者可能能胜强者,但长期战争拼的却是综合国力。

北齐相比南齐,综合国力并不差,何况北齐还有一种南齐所缺少的兵力——骑兵部队。北齐的北边是大漠高原和辽东,这里盛产马匹,北齐的马源非常充足,这一点是南齐所不具备的。但即使南齐没有这个优势,真要和北齐打起来,未必会吃亏。

骑兵有骑兵的优势,步兵有步兵的优势。如果是南齐进攻北齐,以步兵对骑兵,优势不大。但如果是北齐进攻南齐,江南地区水网纵横,北朝军队的优势在这里无法施展。不是没有例子。北齐要消灭残梁,大军都杀到了长江南岸。只是人、地两生,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梁朝大将陈霸先杀得颜面全无,狼狈逃窜。还有就是南宋初年,女真部队在江南也是极不适应,黄天荡一战就是明证。

北齐只占据北魏时期的东部,而北魏是和南齐全面对峙的。北魏把南齐打趴下了吗?没有。公元六世纪初(501年至600年),北魏夺取南朝的重镇淮南与汉中,完全是南齐内乱所致,不能算北魏的真本事。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而南阳控制在南齐手中。为了给洛阳找一个南线门户,元宏几乎是不惜代价进攻南阳。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北魏才攻下南阳,但也不能再进一步了。而当时,南齐内部依然是乱七八糟,杀来杀去。

当然,南齐和北齐比来比去,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这么比,只是想说明,南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北齐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在南北朝时代,中华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两个“齐国”。一个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建立的北齐(550-577),另一个是南齐高帝萧道成所建立的南齐(479-502)。

从时间的顺序来看,南齐王朝在前,北齐王朝在后。之所以要加上“南”、“北”这样的方位词,是为了对两个王朝加以区分,让后人不至于混淆,实际上它们的国号都是“齐”。


(497年)

王朝疆域对比

从疆域上来看,南齐要比北齐大得多。南齐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基本上相当于整个淮河以南的中国土地,面积算得上十分辽阔。相比之下,北齐王朝的疆域则要小得多,只有北方黄河下游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

不过由于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江南地区也还没有像两宋时期那样得到全面开发,所以疆域更小的北齐王朝人口数量更多、经济更发达、铁器冶炼技术也更先进。

当时的北方虽然战乱频繁,但经济总量还是要强于未完全开发的南方(到了公元10世纪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才完全南移)。而当时北齐王朝所控制的黄河下游地区,又是北方人口密度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北齐王朝在这方面更强。
(572年)

地理位置对比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齐王朝的地理优势更明显。南齐地处南方,有着淮河、长江两道天然屏障,外加江南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十分易守难攻;而北齐地处开阔的平原地带,只有依托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且时常受到突厥人的威胁。

军事实力对比

南齐的建立者萧道成原本是刘宋王朝(420-479)的将领,因此南齐等于是继承了刘宋的衣钵;北齐的建立者高洋原本是东魏的权臣,而东魏又是从北魏中分裂而来的政权,所以北齐等于是间接性地继承了北魏的主体军事实力(北魏灭亡后,六镇边军基本都被东魏吸收了)。

(北朝甲骑具装重骑兵)

北齐王朝在文宣帝高洋统治前期是国力最盛时期,军事实力最强。北齐讨伐契丹、奚族皆大胜而归,其国内既有骁勇的鲜卑骑兵,也有大量的汉军士兵:南齐王朝因为偏安江南,发展生产,战事较少,军队数量虽然庞大,但军事实力并不如北齐。



世界人文通史


我觉得北齐更实力更强一些。首先北齐占据了华北地区,在人口和耕地面积上是领先其他政权的,古代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人口多少和粮食产量的多少,在这点上,北齐是强过南齐的。再者,北齐的几代君主个个暴虐无道,皇帝不断的换人,北周和南朝都是有很多机会进犯的,很容易有亡国之祸的。然而由于北齐的军事实力比较强,人口基数比较庞大,一直傲视其他两国,皇帝不断作死并没有亡国的担忧,也是有恃无恐。所以说北齐的实力是要强过南齐很多的。


可汗的轻语


难以比较国力,两个王朝分别属于南朝和北朝,地理上不重合,时间上也没有同时存在过。

这两个王朝时间都很短,而且都有一些不怎么样的乃至变态的皇帝,军事斗争中都遭遇过很多非常窝囊的败仗,这几点倒是很一致。

如果仅就版图而言,南齐大于北齐,而如果就人口、军队的数量而言,北齐又多于南齐。


猴哥说房产


北齐比较强,因为北齐是中国北朝时的王朝之一,公元550年—577年。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577年被北周消灭,共享国二十八年。北齐是一个地方性政权,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领土)等。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例如,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不过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於倍田,北魏对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300人至60人之间。另外还规定了赋税。


小敏敏说历史


南齐灭亡了50年之后,北齐才建立,这二者没什么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