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齐政权会出现“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政局?

钊君在此

中国有着历时长达两千多年的帝王专制历史,在帝制时代。一个帝王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如果一个帝王清明有为,勤于政务,这个王朝的政治环境往往都会运作良好,如果一个帝王整日沉湎酒色、荒于政务,那么王朝离衰败、动乱也就不会太远了。


可中国历史上却恰恰就有这么个奇葩的王朝,它的帝王常常痛饮达旦、杀人取乐,可是这个王朝的政治运作却不显得黑暗,反而还十分高效、清廉,被史家誉为”主昏于上,政清于下。”这个王朝就是高洋统治下的北齐。



高洋是北齐政权的建立者,其聪慧干练,又富有雄心。在继位初期,其勤于政务,抚恤民生,使北齐政权迅速崛起,成为北朝中最为强大的政权。然而,到了高洋在位的后期,高洋的神智出现了问题,他不再过问政事,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在疾病与酒精的双重作用下,高洋早已失去了理智,他常常无故诛杀宗室、大臣。有一次,他无端杀死了自己十分宠爱的薛嫔,将她的头藏在袖子里带到宴会上,并将她的大腿骨当做琵琶弹唱“佳人难再得”,闹得群臣是人心惶惶。


按理说高洋这样的做法与作风,活脱脱的就是一个昏君做派啊,可是北齐的国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依旧蒸蒸日上,为何?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臣子很给力啊。高洋虽然疯了,失去了理智,可是他依旧信任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杨愔”。



杨愔可以说南北朝时代的一大才子,他本身出身高贵,是中国古代的高门弘农杨氏之后。杨愔的祖先在北魏时代就已高官辈出,至杨愔时杨家虽然因战乱而逐渐没落,但杨愔富有才学,深得高欢、高洋父子赏识。高洋建立北齐后,更是以杨愔为左膀右臂,将政事委托于杨愔。


杨愔也不负高洋众望,他重用高德政、魏收、燕子献等人,选贤予能、整顿朝纲,一改北齐政权往昔暮气沉沉的氛围,呈现一派朝气。当然,杨愔当政的诸多措施也会触及到旧贵族的利益,故北齐的旧勋贵常常攻击杨愔。出人意料的是,早已患上精神病、神智混乱的高洋居然没有听从这些勋贵的谗言,杀害杨愔,反而继续信任杨愔。在高洋病重期间,高洋更是让杨愔成为辅政大臣,辅政太子高殷登基。



559年,精神混乱了近五年的高洋去世,北齐群臣中只有杨愔一个人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因为他知道,最赏识、信任与保护他的那个人不在了。他虽贵为辅政大臣,但这些旧勋贵何尝不想将他置之于死地。



历史也正如杨愔所预料的一样,560年,高洋的弟弟高演发动政变,废黜高殷,杀死了杨愔。自此,北齐“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历史终结,堕入了黑暗的深渊。


参考书目: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历史研习社

个人认为所谓“主昏于上,政清于下”应该指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而不应该指北齐。而这种政局也是从高洋时期开始,而北齐只存在28年,尚且不足一代人时间,所以“政清于下”不过是高洋政治遗产的延续而已。

所以分析这种情况,还是应该从高洋身上来分析。那为什么高洋会出现这种情况?

高洋非昏庸之主,有才干,有识人用人之能。

对于高洋最为熟知的是他荒唐的一面,酗酒而亡、好色、暴虐,但是高洋也有积极的正面。

高洋继位初期,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南取淮南,退宇文泰军。使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成为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

而且高洋敬儒兴学,使北齐储备了治国人才。在高洋当政期间,是北齐人才井喷的时期。高洋任用了一大批精明强干、清正廉洁的文臣武士。

高洋的识人之能表现在他既能从旧有勋贵的后人之中提拔,也能从看仓库的小吏等寒士中不拘一格降人才而用之。

高洋腐化的是自己,对于朝政并没有腐化,对于大臣一直在反腐

高洋建立北齐之后开始修订《北齐律》,改革官制。不仅减少了大批官员还大力惩治贪污腐败,严格的工资发放制度,使北齐出现"刑政尚新,吏皆奉法"的气象。

而前期高洋的英明神武为后期北齐朝政的清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洋后期虽然变的奢侈,并且带有一些神经质的行为。但是高洋并没有把个人的腐化行为扩散到朝堂上,而是始终反对贪污,对于贪污的大臣处理严酷。

再加上前期打下的基础,所以高洋虽然后期变“昏”但是臣下依然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