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烧毁圆明园

虽然早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就惨败给了英国侵略者,但至少英军不过是打到了江苏镇江。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接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逼得咸丰不得不仓皇出逃,这回大清朝的脸可丢大发了。

屈辱的背后,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竟能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原因大体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烧毁圆明园

清朝内忧外患,陷入两线作战困局。

1850年,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战火很快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洪秀全、杨秀清就占据南京,切断京杭大运河,后来由攻占了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两块膏腴之地。

俗话说“苏湖熟,天下足”,太平天国把清政府的粮仓都给端了,不要说北京得不到江南的税收,就连漕运到北方的漕运命脉也被断绝,估计连吃饭都成问题。

这还不算,英法等列强,正是瞅准了清政府困于内乱的焦头烂额局面,不断在外交上施加压力想攫取更多利益,直至演变成直接的军事行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头到尾的1856——1860阶段,也是南方曾国藩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交战最激烈的时候。清政府内忧外患同时爆发,局势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更危急。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烧毁圆明园

第一次鸦片战争捅破清朝“纸老虎”的窗户纸,令英法联军有恃无恐。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英法联军的心态,已经变化得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完全不同。

头一次,英国对清政府军事实力,毕竟不是那么有底。而且英军劳师远征,也不太敢轻举妄动推进得太猛。毕竟英国国内之前在是否对清朝开展的问题上,国会是有过一番激烈争执的,万一前方作战失利,搞不好就会动摇国内政治。

所以,英军从广东一路北上打到镇江,逼清廷议和签订《南京条约》,英国也就见好就收了。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则完全不同。经过十多年的了解,列强对清朝政治的腐败、军事的落后已经一清二楚。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烧毁圆明园

如果说,清军在陆上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战力的话,在海上就完全是零设防。这次英法联军舰队选择陈兵大沽口海域,直接威胁北京的门户天津,原因就是对清军的海防和陆上作战能力不屑一顾。

当然,他们也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大沽口炮战英法联军由于轻敌,被僧格林沁一口气击沉击伤十余艘战舰,还搭进去了五百多人的伤亡。

但接下去战斗,清军就是一边倒的败局了。先是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随后溯白河而上攻占天津,接着又在北京城南的通州八里桥,将僧格林沁的满蒙八旗打得个全军覆没。

前方战败,咸丰只得逃往满蒙势力的腹地避暑山庄,仍由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烧毁了几代皇帝拿钱堆起来的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烧毁圆明园

清政府对国际外交十分陌生,列强为各自利益合起伙来敲诈清廷。

战争,打的不仅是军事,也是外交。而一旦涉及多国参与,外交方面就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同于第一次时中英双方一对一的单边关系,而是英、法、美、俄四国共同对付清朝的多变关系。可以说是英法联军在战场上明攻,美俄打着调停的旗号在后面搞外交暗算。

尽管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落败,但显然还没能从天朝大国的角色陶醉中完全醒悟过来,所以在国际外交上,还是一副一脸懵逼的被动状态,任由居心叵测的美俄两国上下其手。

当清朝派遣直隶总督谭廷襄与美俄谈判时,美俄假意敷衍,实则拖延时间,等待着英法联军进行完充分的军事准备,双方可谓是配合默契。

清军在战场上的被动挨打,大沽口炮台、门户天津,甚至北京失守等一系列的作战失利,其中占很大部分的因素,就是清政府对国际外交的一窍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