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假如諸葛亮入川前留趙雲留守荊州會怎麼樣?

隨遇而安370316


如果留趙雲守荊州肯定可以守住。

這並不是說趙雲的軍事才能比關羽要高,而是說,如果趙雲坐鎮,東吳偷襲荊州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如果總站在蜀漢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就很難明白為什麼荊州會失,大家必須換個角度,站在東吳的立場上來考慮一下問題。

三分時代,曹魏是希望天下統一的,蜀漢也是希望天下統一的,唯有東吳是最不願意天下統一的。

為什麼東吳不願意統一呢?


對於江東的社會底層來說,東吳是三分時期經濟最發達,最富庶,老百姓的生活最好的地區,大家的日子都過得挺滋潤,幹嘛要打仗?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統一,只會拉低東吳民眾的生活水平。所以,東吳要統一天下,首先缺乏民眾基礎。

對於東吳的統治階層來說,也很難找到統一的噱頭。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漢室宗親,統一天下,對魏蜀都是有利的。孫家算什麼?即不是王公權臣,也不是劉姓宗親,天下統一了,對孫權有什麼好處?所以,對東吳上層統治者來說,也不想統一。

對於東吳的軍方來說,想統一也是很難的。想統一天下,就要馳騁中原,這就需要強大的機動作戰力量――騎兵軍團。但南方多舟船而少馬匹,組織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很不現實。所以,軍方要想統一,也是困難重重。

即然東吳不願意統一,但身邊這兩個鄰居卻總想著統一,那東吳的目標當然是千方百計地阻止他們邁向統一的步伐了。誰想統一,我就搞誰。

東吳抗拒統一的政治立場決定了他們的國防戰略,以防禦為主。尤其是江防,重中之重。



劉備集團佔據荊州,對東吳來說非常痛苦。東吳最大的依憑是水軍,最為依賴的天險是長江。而此時,吳蜀雙方共有長江之險,而關羽的荊州水軍日益壯大,繼續發展下去,就要能與東吳旗鼓相當了。荊州水軍佔據上游,順流而下,對東吳的江防構成巨大威脅,這使東吳方面坐臥不安。

關羽北征襄樊,如果成功拿下,劉備集團就不僅從長江水路擁有對東吳的優勢,還能從漢水水路也對東吳構成威脅。東吳的江防之險將蕩然無存。

1.東吳集團最理想的結果是將襄樊和荊州都收入囊中;

2.東吳其次的目標是獲得荊州或者襄樊其中之一;

3.東吳的底線是,襄樊和荊州分屬於不同的敵人;

4.東吳決不能接受的是,襄樊和荊州同時歸屬於曹魏,或者同時歸屬於劉備。


關羽犯了東吳的大忌,他北征襄樊,水淹七軍,如果他再攻破了襄樊,曹魏再往後一退。孫吳將面臨的是什麼後果?

到那時,劉備集團就完全可以不搞“隆中對”戰略了,而是集中兵力水陸並進,先吞滅孫吳,然後再對付曹魏。

孫權能忍嗎?肯定不行,所以必須趁著關羽兵力不足,後路防禦單薄的時機,立即出兵襲擊關羽的後路。

所以說,孫吳襲荊州是無奈之舉,完全是出於自保。


咱們再來分析一下,關羽為什麼要北征襄樊?

劉備收取益州之後,向外擴張,與曹操在漢中地區展開廝殺,雙方拼得精疲力盡,最終劉備奪取了漢中。

劉備進位漢中王,大加封賞,文臣武將因功受封,關羽的地位是最高的:前將軍,假節鉞。

但關羽是因功受賞的嗎?不是,劉備收川蜀,得漢中,別的將領都是立了戰功的,因功受封,而關羽在這段時間內只是個看客。

張飛收嚴顏,取成都,戰宕渠,擊敗張郃,功勞很大。

黃忠在西取川蜀的路上也“每戰先登”,屢立戰功,定軍山斬殺夏侯淵,一舉奠定了大業。

馬超歸附劉備後也有功勞,取成都,降劉璋,還扶助劉備進位漢中王。

趙雲在收益州的征途中也立下很多功勞,漢中之戰還劫燒了曹魏的糧草,迫使曹操退兵。

劉封“所在戰克”,他和孟達還獲得了房陵和上庸。

連那個毛頭小子魏延都是戰功赫赫,還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

關羽這個人心高氣傲,驕狂自矜,虛榮心很強,他身無寸功,卻受此高封,他彷彿感覺到文武群臣對他無功受賞的質疑,甚至開始懷疑他的能力。

關羽當然忍受不了,這段時間他的情緒很不穩定,一會兒要去和馬超一較高下,一會兒又挑黃忠的刺,“誓不與老卒同列”。

劉備和諸葛亮千方百計地安撫關羽,但他沒有戰功,這是事實。所以,要讓關羽獲得可以配得上賞格的功勞,以服眾心。“假節鉞”,就是劉備給關羽戰區調兵權,讓他自取大功。

北征襄樊,可以牽制曹操的一部分兵力,還可以讓關羽收穫功勞,而且,關羽的職位是“襄陽太守”,這是個空頭太守,襄陽在曹仁手裡呢,只有打跑了曹仁,關羽這個職位才能落實。

所以,關羽北伐了。但這嚴重觸怒了東吳,出於自保,奇襲荊州,斷了關羽後路。

失荊州,走麥城,關羽兵敗身死。

那如果趙雲守荊州呢?趙雲雖然威望、資歷和軍事才能遠不如關羽,但趙雲守荊州有個巨大的好處:不存在北征襄樊的戰略計劃了。

這是東吳可以接受的底線。就算東吳再攻打荊州,也就不存在什麼奇襲了,雙方得擺開陣勢硬碰硬地打,成了一場攻防戰。趙雲再無能,堅守到劉備率大軍來援,也是毫無難度的。

所以說,趙雲可以守住荊州。這與能力無關,而是避免了錯誤的冒進戰略。


饞嘴肥貓鏟史官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氏,在公孫瓚麾下時就已經和劉備相識,受到劉備重視,建安五年起開始跟隨劉備,到劉備入川前,追隨劉備已經十餘年,可以說是隨劉備起家的人之一,在後世家喻戶曉,廣為人知。

那麼,如果劉備留趙雲鎮守荊州,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呢?

首先說明一點,這種可能性不大。趙雲雖很早就跟隨劉備,為劉備掌管騎兵,但劉備實力不強,騎兵又是昂貴兵種,根本不可能有多少,能有個百餘人就算不錯了,所以趙雲一直充任保鏢的角色,護衛劉備安全。直到長坂救阿斗,才升至牙門將軍,荊南平定後升任偏將軍。

所以,一直以來趙雲沒有單獨帶兵打仗,沒有統軍征戰的經驗,自然無法勝任鎮守荊州職責。而且其職位太低,根本不可能服眾。所謂的帶兵徵桂陽,任桂陽太守,是趙雲別(其他)傳的記載,從名字就能看出其傾向,有傳奇的成分,個人認為其真實性存疑。

假如如演義中一樣任桂陽太守,並被留下鎮守荊州,其結果同樣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以趙雲的性格來說,不會像關羽那樣盛氣凌人,會很好的執行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和東吳的關係會很好。但越是如此,荊州也會越危險。

首先,沒怎麼帶過兵的趙雲威懾力沒有關羽那麼大,相比之下,關羽張飛為“熊虎之將”,趙雲就名不見經傳了,震懾不住敵人,自然會經常被人謀劃。

其次,趙雲的能力不足以鎮守荊州。關羽一直是劉備麾下的統兵大將,征戰二十餘年,屢戰屢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才能夠鎮守荊州,成為一時名將。趙雲沒有這種經歷,最高為一郡太守,還是地方官,所以無法統領荊州十數萬人馬,也無法處理好荊州大小事務。

第三,趙雲沒有關羽的魄力。關羽向來是劉備最重視的人,所以他可以不經劉備同意就率眾北伐,雖然失敗,但也是震懾敵人的一種方法。但趙雲不行,如果趙雲在荊州,會一直比較平穩,被人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蠶食掉。作為劉備走向輝煌的第一個起點,荊州有太多劉備集團的元老,沒有殺伐決斷的魄力,不足以讓人畏懼,在東吳的滲透下,荊州很容易被攻破。

最後,魏、吳兩國夾擊的態勢不會變。用一句歷史課本上的話來說,東吳和蜀漢在荊州根本利益上的矛盾激化,才是東吳襲擊荊州的原因,曹魏不用說,一直都是死敵,就算沒有白衣渡江,沒有糜芳等投敵,趙雲也擋不住兩方合力,最後依然要敗亡。

綜上所述,無論是誰來鎮守荊州,結局都不會有大的變化,趙雲也是一樣。

僅代表個人觀點。


三國逐夢


三國就不存在了啊!


人生在世戰峰1393730


關羽敗在性格上,軍事水平是沒有問題的,以劉備識人用人的水平,把關羽放荊州是沒有問題的,從後來的作戰也能看出來,水淹七軍等,都體現出他的軍事指揮能力。趙雲是執行性的將領,帶隊能力在三國裡並未體現,劉備更多也是將其作為親衛將領使用。


回眸不再少年


不管誰守荊州,遲早都會被東吳拿下,東吳一直對荊州虎視眈眈


hong001鄭


無論怎麼變,三分歸晉都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為也。

諸葛亮出山之時,水鏡先生就明言:諸葛亮雖得其主,而不得而時。

雖自比管仲樂毅,但也不過是隻能三分天下一時,而不能一統中原。

所以才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才有六出祁山而無功而近返,九伐中原而一無所獲,只不過是勞民傷財,違背歷史趨勢,耗空了國內積蓄。

蜀國後期只靠諸葛亮一人苦苦支撐,也只能感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了。

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任何違背歷史發展趨勢的舉動,最終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就如火燒司馬懿的時候,天將大雨,此時諸葛亮也就知道了結局。

雖然趙雲一生謹慎,如果派他去手荊州,荊州也許不會那麼快失去,可能會延緩蜀國滅亡的進程。

但是也只是時間長段而已。因為這時的蜀國已是強弩之末,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結局也是一定了。

我是經典重溫之逝水流年。喜歡的加個關注。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這個假如,給人了好多種猜想,也有好多種可能。這可以改變歷史了,我們試著穿越一下,如果趙雲守荊州,則劉備後方無憂,趙雲的忠心有目可睹,趙雲的勇猛有史可鑑,趙雲的冷靜和謀略還是有章可循,有趙雲守荊州,荊州無憂,劉備無憂,大勢可變也。歷史也許也就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