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云南贫穷落后,唐继尧却为何能养出号称国之精锐的滇军?

周琦


60军作战是顽强 但能算国之精锐吗?

国军有10大王牌军: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七十四师、整编十一师、第二军、第七军、整编二十五师、第八军、第三十五军、第五十二军。

新一军:以孙立人率领的原为财政部宋子文下属海关查税缉私的税警总团所改编的新38师最出名;孙立人的新38师以仁安羌之战击败日本32师团而被蒋介石授予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丰功勋章、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英帝国司令勋章;新一军是由撤退到印度的孙立人新38师和新22师组建,在反攻缅北中,击败日本18师团,号称蓝鹰部队、天下第一军。

第5军:以杜聿明装甲师第200师为基础改编的第五军,是少有的装甲兵团,部分装备为苏联援助,第200师师歌《义勇军进行曲》即为今天的国歌;以击败日本第21旅团的昆仑关之战著名,以1.4万伤亡代价让日军付出1万的伤亡;由于杜聿明坚持从野人山回国,导致第五军的重装备全部丢失——都是血汗钱换来的。

整编74师:即74军,被称呼为抗日铁军,备受蒋介石称赞;以王耀武、张灵甫出名;成名战是上高会战,因此战获得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因此被赞誉为抗日铁军;抗战时装备有苏联的重武器榴弹炮、野战炮、战防炮、重机枪、DP机枪等;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五军的57师、58师伤亡过半;

第七军:号称钢七军;在北伐时期,以全军4万人连场血战,分别歼灭孙传芳主力的谢鸿勋第四师2万、卢香亭第二师3万、陈调元部3万、上官云相3万等,合计11万人,付出代价:3个团长战死、下级军官战死30%,士兵伤亡2.4万;参与的战争有:统一广西、滇桂战争、北伐战争、宁汉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比较出名的战争有:北伐的江西作战、湘江战役、沂水之战、青树坪之战。

现在来看下滇军60军的战绩:

1、以彝族、白族人为主,主要装备法系武器;

2、台儿庄战役伤亡1.3万;和第五军、整编74师、第七军相比,不算太高,平手;

3、禹王山阵线死守27天。

滇军60军之所以在抗战初期拥有优良的装备,原因只有一个——从1913年唐继尧掌控云南到1937年,滇军只进行过一次大战——滇系唐继尧和桂系李宗仁的对战:

即60军和7军的对抗,当然结果是60军失败。

长时间保持和平,自然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让滇军有能力购买法式装备。


总的来说,和国军10大王牌的作战力相比,滇系60军只能算是作战顽强,不能说是国之精锐!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民国初期,赫赫有名滇军,并不完全是唐继尧的功劳,而是时势造英雄,造就了滇军。

1,云南特殊的历史地理形势,使清朝在西南地区更重视云南的军事地位。

云南是南明在中国的最后落脚处。

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吴三桂首先在云南发难。康熙平等三藩之乱后,在云南驻扎重兵。

云南西南方是缅甸,东南方是越南,云南是清朝与两大藩属国的关键点。

乾隆征缅甸时,军队全部从云南出发。

清朝末年,英国占领缅甸为殖民地,中缅边境上有大量土司,边界纠纷不断;法国占领越南为殖民地,觊觎红河上游云南境内的锡矿。

为了对付两个殖民帝国,清朝较为重视云南的军事地位。

2,云南新军是清朝末年西南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清朝末年准备在全国建立三十六镇新军,规划云南有两镇,但因为银子问题,只建成了新编陆军第十九镇。

1905年,云贵总督丁振铎在云南成立督练处,训练新军,编成绥靖新军3营,炮兵一营。

1906年,丁振铎添设步兵2营,炮兵一营,编成一步兵协(相当于步兵旅)。

1907年,陈宧负责训练新军,扩编云南新军为一混成协。

1908年,云南新军建成陆军第十九镇,统制崔祥奎,下辖两协,每协两标,每标3营,每营官兵536人,加上镇直属第十九炮兵标、马标、工程营、辎重营、机关枪营、陆军警察营、军乐队等,全镇官兵1.09万人。

对照同时期的四川,比云南面积更大、人口更多、更富裕,新军建设却比云南慢了一拍。

1905年,四川新军建成一步兵协。

1908年,四川新军仅编成一个不满员的第三十三混成协,兵力不足3千人。

1911年春,清朝快要灭亡了,四川总督赵尔丰组建四川新军第十七镇,比云南晚了三年。

所以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云南的军事力量完全压倒了四川。

四川的军阀四分五裂,但有经济实力和人口优势,后劲更足。

一直到1920年,顾品珍率领的滇军,在靖川之战中被刘湘、刘存厚的川军击败,滇军才彻底退回云南。

因为这次失利,唐继尧也被迫下野。

3,云南讲武堂是清朝三大讲武堂之一。

云南讲武堂开办于1909年。

云南讲武堂和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清末三大讲武堂。

一个是西南军事要地,一个是北洋新军大本营,一个是清朝的老家。

云南早在1899年设立陆军武备学堂,是云南讲武堂的前身。

1911年2月,蔡锷担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并兼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蔡锷等人的影响下,云南讲武堂的学生兵成了支援革命的主力。

云南讲武堂出了两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

有云南讲武堂提供军事人才,所以滇军才能在民国初年,在西南地区占据军事优势。

4,云南在清末民初的历次运动中占据先机,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蔡锷等人率领新军在昆明起义。

1915年,蔡锷、唐继尧等反对袁世凯称帝,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滇军进入四川与袁世凯军决战。

袁世凯死后,蔡锷担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民国初年,四川完全笼罩在滇军之下。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民国的滇军可是独一份儿。

军阀的四大命脉知道是啥不?有钱,有枪,有人,有地盘。清末民初的时期,滇军这几面都占了,你说能不厉害吗?且听【尔朱少帅】细唠唠。

【滇军的底子很厚实】

云南地处边疆,受英国、法国殖民地威胁。从1875年开始,云南巡抚岑敏英就抽调绿营,编练新式军队,叫做“练军”。到清法战争前夕,练军已经有14营,5000多人。

到1884年开始,清法战争后,滇军急速壮大。到战争后期,滇军已经有130多营,将近五万人,光是进入越南作战的就有1万多人。

不光是人数多了,装备也哗哗更新,大量列装新式枪炮装备。后来又从这里面挑选精锐,编出40营,1.4万防军。

滇军底子有了,怎么脱颖而出呢?

【人才优势,装备优势】

1907年,清朝朝廷给滇军大输血,陆续砸进来上千万两白银。不但更新了装备,而且建立了中国第二所军事学校——云南讲武堂。

云南讲武堂有多牛,就不用多说了吧?教官里面有过唐继尧、李烈钧、刘存厚、何应钦等,后来都成为一方军阀。毕业生里面,不但出了朱老总、叶帅、龙云这些牛人,还至少十几个做了黄埔军校的教官。

这种情况下,1911年武昌起义后第三天,蔡锷带领滇军发动“重九起义”。滇军的实力,就是蔡锷和唐继尧发动讨袁“护国战争”的底气。

此后,滇军在唐继尧手中,滇军一度称霸西南。后来滇军内讧,旧滇系倒台,新滇系龙云上台。

【地盘优势,财力优势】

滇军西南西南小霸王,一度到处挑事,想要把西南、湖南都纳入自己的管辖。所以,滇军跟其他军阀的战争,几乎都是滇军跑到别一个省份干仗。

原本云南不是很富裕,但是在民国,各地都战乱频发,云南算是一方净土,经济没有遭到破坏,反而经济排在了前列。

龙云上台后,除了攻固军事,也大力发展经济。跟越南法国当局的外贸,搞得红红火火。那时候的云南跟别的省相比较,真不穷。

云南鼓励商业,兴办工业,自己印发钞票,财产年年有结余。连续10年,金融机构数量在全国排第前几,算得上财大气粗。龙云一口气就能拿出装备40个团的钱——而且是全部法式装备。

滇军真算是硬茬子,唐继尧有满清的底子,龙云又有唐继尧的底子。北洋没能收服唐继尧的滇军,老蒋同样也没能收复龙云的滇军。


尔朱少帅


(滇军的法式头盔)


唐继尧之所以养得起滇军,完全是因为他违反清朝末年慈禧与列强达成的“禁绝鸦片”的协议,在云南大肆种植鸦片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粮食与大烟价格。

根据史料,从1912年—1918年,粳米价格每石在6.4—7.5元,而上世纪20年代上海小学教师工资50银元。

而大烟多少钱呢?根据资料,与云南的大烟价格大概一两2—3元银元。

而在唐继尧、龙云治理下,云南开垦了多少“大烟田”呢?截止1932年,云南“大烟田”一共224万亩,每年大烟收入超过800万银元,而截止1932年,云南全年财政收入才1100万银元的样子。

云南是什么时候开始打破禁例,开始大规模种植“大烟”的呢?

就是在护国战争期间,当时云南督军唐继尧宣布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云南暂时开放烟禁。“设烟厘金,每百两收滇币五元,使鸦片运销和吸食合法化”。


而1932年之前,滇军多次进攻四川、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等省份,不管口头宣称什么,实际就是为了打开“滇土”的销路,当然,不是说“滇土”不好,“滇土”质量很好,但是云南消费力有限,“滇土”要想买得起价格,必须运输到长三角或者珠三角这样经济发达地区,而滇军如果只做批发商的话,利润不会特别高,最好办法是滇军直接“护送”滇土到长三角或者珠三角地区贩卖,这样可以保证滇军利润最大化。

事实上李宗仁和白崇禧之所以能在逆境中翻身,最大的依仗就是在广西与滇军作战中以外的缴获了云南商人携带的20万两“滇土”。

用黄绍竑的话说,这20万两“滇土”使得李宗仁、白崇禧能顺利“统一”广西。

“这就等于最后的胜利。这批烟土就是决定新桂系统一广西、结束滇桂战争的最后胜利。”


为什么李宗仁和白崇禧新桂系与滇军关系特别好?就是因为没有滇土过境贸易,以广西贫瘠程度,根本养不起新桂系十几万军队。

所以虽然每次都是滇军“入侵”广西,但是每次都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主动和滇军搞好关系,为的就是过境贸易。

当然,滇军之所以精锐不仅仅是光有钱,虽然云南地处西南腹地,但是和法国殖民地越南却有滇越铁路联通,唐继尧和龙云通过“滇土”赚取了大笔资金,又通过这些资金从法国人手里购买了许多先进装备,比如哈奇开斯重机枪这些最先进装备。

以滇军182师为例,全师两旅四团编制。

每团配备一个高射机枪排,装备2挺13.2毫米气冷式哈奇开斯高射机枪。这种大口径机枪可以毫不费力的压制日军所有机枪,甚至可以用来对付日军的装甲车和轻型坦克。

每个团下辖三个步兵营,每个营有三个步兵连和一个重机枪连。每个重机枪连装备哈奇开斯重机枪6挺,分属于3个排,每排有2个机枪班,1个弹药班。连另有弹药排。全连携带弹药5个基数,有驮马24匹。

这样的装备,甚至比常凯申中央军的德械师都毫不逊色,甚至在轻武器上还有超过,只不过因为云南地形原因,重榴弹炮都重型装备滇军配备的比较少而已。


兰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滇军?两字爷们!三字纯爷们!话说这滇军的事,俺以前就说过。但现在不妨俺再说一遍,人家这事有嚼劲,透着那么一股子痛快劲。

话说滇军这是云南的部队,这一点要整明白了。这嘎达那可是咱大华夏的文明发源地之一。翻翻历史书,距离咱现在一百七十万年前的那元谋人,就这嘎达讨生活。

那会别地的原始人,还拿俩手巴掌整食吃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挥舞着木头棒子,整块石头片子狩猎了,文明的进程中这是头一波里边的。

所以云南这地,穷哇咋的了?穷,就不能出好汉吗?这家这地是有底蕴的,出一帮子好汉,那也是应该的。

话说当年滇军出云南,扛着大旗整那帮子在咱华夏大地祸祸人的小鬼子,就没有一个下软蛋的,十万人愣是没有一个汉奸走狗。

别人在溃败,人家那是拿脑瓜顶子,迎着个头不足一米六的矮骡子小鬼子的子弹扑上去的主。

人死调朝天,不死万万年啊!谁怕谁呀?爷们是吓大的!

滇军精锐,冠于全国,国之劲旅,说得都是人家,人家前前后后往全国各地输送的兵员多达六十多万,产出的粮食自己个勒紧了裤腰带往前线送——八十多万吨。

打仗要整经费对吧,人家都是自己个筹备,用不着别人插手。

按照人家的话,本来就是为了弄死小鬼子的,要啥经费,这就是应该的。

痛快了,那么接下来咱就把这滇军是咋来的说道说道。

话说满清那会,这都日落西山了,被人家夹在中间前后的打,先是甲午海战,后是那臭不要脸的日俄战争。

满清自己个也感觉,在这么下去这真真的就扯淡了,原打算中原守不住,还能溜达回东北守着那所谓的龙兴之地来个养精蓄锐。

可这形势不容人啊,老毛子那偷偷摸摸的早就把个大东北捅成了筛子,回去?除了找死没别的结局。

所以向大鼻子老外学习编练新军。三十六镇计划这就被提出来了,可要实施这就有难度了,整个大清他就没有钱,咋整?

那就先整个示范的,所以袁世凯那北洋六镇就起来了,成了那模范。其他的镇这就撒到了各个省里,让省里出钱自己个编练。

而云南这地,那叫个穷,本来按照毛毛钱的数量,他编练军队,拉倒吧,自己个都吃不饱。但有一个问题这云南是边界线,边界线那边,高卢雄鸡法国佬那不怀好意的眼珠子瞪的牛蛋大,一瞅就没安啥好心思。

所以云南这地编练,是满清政府出钱整的,而且一整就是两镇,不可谓不重视。

首先出炉的满清陆军第十九镇,一共六十二个营,三万多人。毕竟财力有限,只能一镇一镇的编练不是。这还不算,人家还投资建设了云南讲武堂。

大家伙都知道抗战,这云南讲武堂出来的人才,那老鼻子多了,老多的抗日精英就是打这里出来的。

后来,武昌起义发动了,云南这地也发动了重九起义,打这里起滇军就正式的站到了历史的大舞台上。

后来的事

当年袁世凯,把满清的棺材盖给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咱大华夏正式的进入到了民国。

老话说的好,好马不吃回头草,可让谁都没有想到,这袁世凯回头自己个就要当皇帝。

首先不答应这事的就是蔡锷,护国运动就是人家带着滇军发起的,再造共和这首功就是人家滇军的。

民国时期享受国葬待遇头一个就是人家蔡锷将军。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

这个时候的滇军的首领已经换成了龙云:“他小鬼子要三个月灭亡咱大华夏?问问咱手里的家伙事答不答应!”

十二个团的兵力这就集结完成,十万人的部队这就被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

就这番号,大家伙翻翻历史书,那场干小鬼子的大会战没有他的身影?

啥也别说,滇军的老爷们扛着着大旗,干的就是小鬼子。他们就是想知道知道,小鬼子那大脸蛋子能不能招架得了滇军的大耳光子,呼不死你就当俺滇军没来这世上走一遭。

台儿庄战役,长沙保卫战,徐州会战。

十二个团变五个不满编的五个团,三万五变一万八。

那一场大战滇军的尸体不是被堆成了长城,活着的人爬在死了的人身上继续射击,枪管打红了,咱拿刀捅,刀捅弯了,咱还有牙。

“揍小鬼子,你只要言语一声,往后缩的咱就不是妈养的!”

唐淮源中将,寸性奇中将,周元少将,王甲本中将等等战死在沙场的滇军将军就不少,您别说是普通一兵。

“怕吗?”

“下地狱咱接着干小鬼子,怕这字就没有在滇军的字典里待过!”

咱接着干,龙云又组建了第五十八军,第三军接着上,滇军的子弹他也不是吃素的,小鬼子他也是肉做的,大刀片子砍脑壳上他也飘血。

“弄不死你小鬼子,咱滇军就不用回去了。”

小鬼子的攻势这被硬生生的干停下了。

三个月灭亡大华夏?回你那破岛子上做春秋大梦去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唐继尧下台之前,滇军一度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早期的滇军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水平,都稳居全国第一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滇军领导者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在帮助袁世凯管理军务的时候,蔡锷了解到了全国各地军队的装备情况,发出了:“在北京呆了一年多,才发现全国的所有军队,都没有滇军的装备好”的感慨。

蔡锷的这番感慨并不是狂妄自大,在各地军阀为了枪支犯愁的时候,滇军已经拥有了大量重武器,即使是北洋军阀中的奉军,蒋介石的中央军,在装备上也都十分羡慕滇军。除了装备精锐之外,滇军的人数也比较多。


在袁世凯去世之前,各省的军队一般只有一两个师,而在1915年护国战争时期,滇军就已经拥有了3个军。


在1917护法战争时期,滇军的编制达到了8个军,总兵力超过十万人,比同时期的奉军人数还要多。

由于滇军的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滇军需要的军费也非常多,民国初年云南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唐继尧能够养得起庞大的滇军,主要有三个关键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清朝时期对云南的军事投入非常大,建立了一大批的配套设施,为唐继尧省下了大量的费用。清朝在云南建立了云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军事学校之一,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

由于云南讲武堂主要为云南一省服务,滇军将领的普遍素质都非常高,在抗战刚刚爆发的时候,滇军中上层军官几乎都是军校毕业生。云南讲武堂的存在让滇军成为了国之精锐,也让唐继尧拥有了一大批高素质军官,间接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


同时清朝还在云南建立了云南机器局,云南机器局是一个近代化的兵工厂,能够制造毛瑟步枪和子弹,仅每月生产的子弹数量就达到了12万发。

第二个原因是滇军内部比较稳定,在唐继尧掌权前期,云南的军政大权一直控制在唐继尧一个人的手中,没有出现分裂内斗的情况。


而且滇系军阀更替速度比较慢,财政收入来源相对稳定。第三个原因是唐继尧大量种植鸦片,云南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鸦片的种植,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军阀都种植过鸦片,不过这些军阀的地盘都不如滇军的地盘更适合鸦片的生长。滇军地盘上生产出来的鸦片质量高数量多,售价要高于普通的鸦片。

依靠着这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唐继尧的滇军进口了大量的洋枪洋炮,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滇军仍然是国内装备最好的军队之一。


不过滇军的强盛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民国时期的云南只有不到一千万人口,经济条件也相当落后,当其他军阀的地盘逐渐稳定下来后,滇军的优势也不复存在。在唐继尧下台之后,滇军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军阀,抗战时期的滇军虽然装备仍然十分精良,但是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到了解放战争前期,龙云更是被蒋介石逼着交出兵权,滇军的强盛也已经成为过去。


历史总探长


“滇军”特指民国时期,由云实权派控制的地方武装。“国之精锐”的称号是云南子弟用抗战中,在台儿庄、常德、中条山、缅甸等地一场又一场硬仗换来得,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滇军的事迹都世人所遗忘。

云南土地贫瘠,且多山地,不适宜农业生产,但上帝为你关掉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云南的水热条件极其适合罂粟的生长,“云土”吗啡含量很高,品质足以媲美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上等烟土,但价格却是进口烟土的三分之一。因为有鸦片贸易做支撑,滇军的装备不仅强于中央军,在某些方面甚至强于日军。

不过滇军的精锐并不全靠鸦片。一般来说,国家的部队可以分为“野战”和“卫戍”两种。野战部队比卫戍部队战斗力高出多倍

野战部队需要在野外,甚至是国境线以外作战,战场环境复杂多变,随时可能遭到攻击,所以野战部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核心部队。卫戍部队主要城防护卫和防守任务,一般都是主场作战,对他们而言“忠诚”是第一位的,就像清朝的御前侍卫,他们武功并不见得有多高强,但出身必须自功勋世家。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担负着守卫国家南大门的任务,所以滇军就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几支野战部队之一。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云贵总督蔡毓荣就奏请朝廷在云南驻军,加强武备,在大理设置“提督府”,又在全省设置了八镇总兵。

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清朝对云南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又为滇军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清末中法战争时,朝廷著李鸿章、左宗棠等为滇军拨付大量后膛枪、开花炮等先进装备。滇军也算是不负众望,给予法国以沉痛打击,英国官员在《英国对华外交》一书中,专门评价道:“ 黄种的军队第一次同欧洲人短兵相接而没有丢脸”。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救亡图存,计划在全国建设36镇(师)新军,其中云南就有2镇,但因辛亥革命的爆发,云南最终只建成了陆军第19镇。陆军第19镇就是民国历史中所谓的“滇军”的前身。

熟悉近代史的都知道,新军是清末革命的主力,所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中,滇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滇军原先是国家军队,由朝廷拨付军费,革命后就要自己解决饷源。云南经济落后,显然不足以养活滇军,能解决财政危机的只有“云土”,这种特殊商品。

云南军阀唐继尧率先以征“禁烟税”的名义开放烟禁,强迫百姓种植罂粟。在护国运动中,滇军就携带大量鸦片,沿途售卖以充军饷。依靠云土的畅销,唐继尧不仅让东南财富大量聚集到云南,他还通过鸦片贸易控制周边省份军阀。

新桂系军阀黄绍肱就说过:“不管是新桂系,还是老桂系都不敢得罪云南。得罪了他们就等于得罪了财神爷,云土改道入川、湘,广西军阀就没有禁烟税可收。”由此可见鸦片对于军阀的重要性。

总得来说,滇军的精锐根本原因在于出身好,自身实力不强,单纯依靠鸦片只能养出“双枪兵”,其次,民国时期滇军的强大确实依靠鸦片贸易来维持。在一定程度上说,滇军的精锐是带有“原罪”的,但滇军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很难对其作出评价。


史料不辑


清末民初的云南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贫穷落后;号称国之精锐的滇军,也并非是唐继尧一人之力培养出来的。

说起滇军,就不得不提其前身练军。

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大清国在地方上的防务体现崩塌,地方政府只能自生自灭。

云南作为西南边陲省份,又是汉地十八省之一,其战略位置十分尴尬。其他汉地省份皆有战略缓冲,而云南与东南亚和南亚接壤,直接面临英法两国威胁。

19世纪中叶,与云南接壤的缅甸、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缅等殖民地欲与中国进行商业往来,除了水路,自云南北上是最近的一条商业通道。

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续议商务专条》,将云南的蒙自、思茅、腾越开辟为通商口岸(海关);与此同时,法国承建的“滇越铁路”,更是为云南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云南的边境贸易中,云南方面则以出口鸦片等初级产品为主,而英法则大肆输入轻工业制成品。这样一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贸易,就形成了一个内循环。即,以云南产出的鸦片,销至内地,获取高额利润,同时将轻工业品销售到云南,以换取鸦片。

云南通过收取边贸之“厘金”、以及种植鸦片的杂税,经济飞速发展,一度跃居西南地区之首。云南的一夜暴富,是建立在内地被剥削的基础之上,而最大的获利者,则是帝国主义列强。

当然了,云南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能不掏钱的东西,哪怕出一毛钱它们都嫌多。换句话说,在云南的边境贸易里,列强想要“明抢”;云南想要活下去,只能硬着头皮跟列强明刀明枪地干才行。

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

1875年,云南巡抚岑毓英奏请清廷,申请抽调一部分绿营军(清朝常备兵之一),设立练军(滇军前身)。最初的练军只有12个营,约合4500名将士。

1883年,练军扩充到14个营,将士总数已经5000多名。至此,练军成了云南省防的主力部队,为了应对法帝国主义的入侵,练军积极备战。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前夕,练军已经扩充到131个营,人数也高达5万人之多。更重要的是,此时的练军已经大量装备新式洋枪洋炮,俨然一副现代武装的模样。

经过十年的发展,滇军成了西南地区的最强武装力量。在自保的同时,还能援助周边省份。中法战争里,云南巡抚岑毓英曾派遣滇军驰援,并一战成名,使得英法等国不敢觊觎西南地区。

历史学家季南曾在《英国对华外交》里,如此评价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里,黄种人的军队第一次同欧洲人短兵相接而没有丢脸。”

看来,这英法列强也是吃软怕硬的主儿,能从“清爸爸”那里明抢,何必跟云南这种“小孩子”打架呢?

此,给了云南发展的机会。

1907年,清政府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而云南则计划在五年内编练2镇。为此,新任的云贵总督锡良斥资800多万辆,购买德国最新式武器装备滇军。

到这个时候,滇军武器装备,已经位居全国先进行列。按照蔡锷的话来讲,就是:

“在京调查一年,始知全国军队中,军械之充足,无出云南之右者。滇军之精锐雄武,则为当时第一流军队。”

如果将一支军队的建设比作盖房子,那么优秀的士兵和先进的武器只是上等材料。这座房子美而坚固的根本,则是如何“调教”他们。

真正让滇军成为西南军阀之首的,则是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建立。讲武堂成立之后,蔡锷被聘请为教官。此时的蔡锷,正是清末36新军之第19镇新军37协统协,唐继尧是蔡的手下。

陆军讲武堂为滇军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包括朱帅、叶帅等开国元勋在内,都是讲武堂的毕业生。这些优秀学子,在毕业之初,也都是为滇军效力。

有了上等材料,加之最优秀的“良匠”,滇军这支部队,很快就被打造成了最精美的房子。在当时,滇军甚至有“国之精锐”的称号。

1915年,袁世凯不顾民族大义,在北京复辟称帝。蔡锷当即宣布云南独立,发动护国战争,并出任护国军第一总司令,唐继尧接任云南军政府都督。护国军在蔡锷的指挥下,挥师北上,一路所向披靡,径是气死了袁世凯。

护国战争胜利不久,蔡锷因病去世,唐继尧成了滇军当之无愧的大帅。
唐继尧此人,虽说跟着蔡锷南征北战,也进正规的军事学校接受过教育,可是在战略眼光上,比蔡锷差了不止一个等级。

就如同唐继尧的墓志铭上写的那样:“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在唐之前的滇军,是国家的军队;唐接手之后,滇军就成了他的私人“保镖”了。

1917年,袁世凯的继任者段祺瑞在北京大搞军事独裁,孙中山掀起护法之名,反抗段祺瑞。唐继尧则连续发布电报,宣布拥护共和讨伐逆贼,并挥师北上入川“靖国”。唐继尧此举,无疑为他赢来了莫大的声誉,却遭到北洋系的仇视。

唐继尧如此积极地“靖国”,其真正目的则是为了控制四川。

就在这个时候,出身四川的滇军将领朱德上书唐继尧,劝他放弃地盘主义,分化反对力量,出兵武汉才能解救目前的困局。然而,唐继尧拒绝了朱德的提议,再度出兵四川。

对此,朱老总只好长叹:“西蜀偏安庸者据,逐鹿中原是雄才。”言外之意,唐继尧不过一个庸才;没过多久,朱老总便离开了滇军,另谋出路。

唐继尧为了控制四川,开启了他不断作死之路。数次政府四川,都在统治时期强制采取强滇弱川政策,最终引起各方不满,终致滇军力量不断被消耗。

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师北伐。此时的唐继尧就算不支持北伐事业,也不该唱反调不是?然而他还是在云南高唱“讨红”的调子,对抗北伐军。这一年的11月,我军云南地下组织成立“倒唐”斗争委员会。

次年,唐继尧在下属的兵谏下,被迫下野,同年病逝。对于唐继尧的功过,他的墓志铭最恰当不过了:

“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

当然了,唐继尧早主政云南的14年里,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值得称赞的。


祗树


滇军的前身为清末云南编练的陆军第十九镇,该镇多数的军官都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一所仿造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建立的一所近代化的新式军校,其教官大多留学日本。清朝灭亡之后,这所军校更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并继续招收学生,培养出来的新式军官也都在滇军服役。唐继尧曾经就当过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教官,唐继尧成为云南省的最高统治者后,为了扩大云南讲武堂的规模和影响,先后在贵州贵阳、四川泸州、广东韶关开设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分校,并招收海外的学员。除此之外,唐继尧还在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内设立“高等军事学校”,以培养高级军官,并增设日语等外语课程,类似于日本的陆军大学。

云南在清朝的时候财政经常入不敷出,需要四川省接济。清末编练新军的时候,由于云南身处边陲,地理位置比较重要,计划编练2镇(师),但是财政不允许,最终只编成了一镇新军。唐继尧上台之后,为了实现他“西南王”的野心,他特别注重云南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整顿了云南支柱产业锡的开采,并修建了云南第一条民办铁路。接替唐继尧的龙云也注重云南经济的发展,使云南的财政有结余。龙云用这些钱向法国等国购买了先进的武器装备,滇军战斗力较强,武器装备有一定的优势。

军队的战斗力打出来的。滇军的前身参加过云南的重九起义,起义成功之后又帮助了四川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滇军又参加了护国战争。唐继尧为了当西南王,滇军又进行了军阀混战。通过这些战争,锻炼了滇军将领的指挥能力,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历史军魂


当时他留学日本回来,感觉到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死亡气息,认为中国做为东亚大陆与新兴的日本必有一战,要振兴东亚大陆必须建立人才储备,这就是建立东陆大学的初衷,当然刚回来是应清庭云南巡抚当然也是李鸿章的意旨学夷以制夷的政策建立新军学堂,与李烈钧,李根源建立云南讲武堂,招收了朱德,朱倍德(后被蒋委员长任命为江西省督军,因同学关系为南昌起义网开一面)等大批有志之士,通过新军取得政权后,为实现政治抱负,继续与法国人合作,通过订立合约合同等从法国引进陆军装备,当时日本也是陆军学法国,海军学英国,他也引进法国大量先进技术,这也是清朝在中法战争后中法条约的一部分,云南在全中国也最先跨入工业化启蒙阶段,有铁路,开矿产,水电,公路局,邮电局,甚至园林设计都是法式。因为与蔡鄂的同学关系,也自然成为谋求中国近代中国政治出路的战友,不难看出民国的历史是掌握在这批早年留学日本的军座委员长身上,中日战争也是他们同学之间领导下的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