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看诗,一首被严重误读的《己亥岁二首》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古诗很多人都能耳熟能详,但是对它的标题以及作者就不一定那么熟悉了。作为《己亥岁二首》里面最成名的一句诗,它想说的是什么事情?它的背后有什么故事?而作者又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写这首诗?为什么它是一句被严重误读的一首诗呢?我们来还原历史一看究竟。

从史看诗,一首被严重误读的《己亥岁二首》

曹松字梦徵,晚唐诗人,安徽舒州(安庆市)人。屡试不中遍访名山到处流浪,走遍江南各省。崇拜贾岛贺知章,喜欢结交和尚道士,71岁的时候被赐进士,史称“五老榜”。《己亥岁二首》,是其所有作品里面最出名的一首,也是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的一首诗。

曹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松,在史书里面基本没有记录的一个人,除了留在《全唐诗》的140来首诗,其他可寻找的蛛丝马迹可谓少之又少。我们从一些细节里面来推敲一下曹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固定职业,生活不富裕,处于贫困阶层。四处流浪结交和尚道士,有归隐之心行入世之举。我们把曹松所有的诗歌按照其写作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的140多篇里面,关于友情的就有38篇,其次是关于寺庙和僧人的诗篇有24首,剩下的都是关于行程、风景和节日,抒情的也就只有22首(里面有几篇是悼念友人的)。

从史看诗,一首被严重误读的《己亥岁二首》

从其诗歌里面我们就能够看到他的行踪主要是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陕西等地方生活有游历。而其生活场景主要是在寺庙中,在送别中,在旅途中。重点是他所写的诗歌更多的是在对自己所在场景的描述。

曹松的人生轨迹主要有4个时期,中年及之前在江西过着简单的生活,乾符年间(874年—876年)跟随李频在建州做个小官员,李频过世后开始游历福建两广湖北等地方,光化年间进入长安,光化四年(901)被御赐为进士,史称“五老榜”,五位屡试不中年过六十的老人被唐昭宗御赐进士。这一年,曹松七十一岁。

从史看诗,一首被严重误读的《己亥岁二首》

名声不大的曹松,很容易让后人用《己亥岁二首》的诗句来下标签,实际上是不符合事实的。譬如百科资料就说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战争,热衷功名。特别是说他目标是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着,为战乱中不幸的百姓,无辜的平民;他憎恨着,那些操戈作祸,裂地封侯的乱臣贼子。这些说法并不是很准确,我们从他的诗作里面很难找到相关的证据。

贾岛年轻的时候是僧人后来还俗入科举,屡试不中且清高孤傲。作为“岛迷”的曹松,喜欢结交僧人游玩寺庙,钻研五言诗,也一样的屡试不中。从他的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松喜欢四处游玩结交好友,“始为分路客,莫问向隅心”的他一直路上,除了“徒云多失意,犹自惜离秦”经常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其他的所谓同情、憎恶、热衷并没有出现,更多的是自己所见所谓所想所作。

上文提到曹松年轻和中年主要是在江西过的,大概55岁(874年)的时候才去建州投奔李频。而黄巢起义是在875年开始,878年到浙江,879年到广东,这个时候曹松已经离开福建离开广东了。从他留下来的诗作里面,并没有写到战乱的情况,除了《己亥岁二首》,所以可以判断曹松当时是远离战场的。单凭这首诗来判断曹松对战争有深刻理解是不恰当的。

己亥岁,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

879年主要发生了四件事,黄巢起义南方作战、高骈封侯、王铎兵败以及河东军乱易帅。作者长期在南方流浪,北方除了长安基本没有去过,所以我们推断和《己亥岁二首》有关的是前三件,写的是封侯和剿匪的事情,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又是什么。

《资治通鉴》记载:六年,(春,正月)镇海节度使高骈遣其将张璘、梁缵分道击黄巢,屡败之,降其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许勍等数十人;巢遂趣广南。

简单的说就是,高骈派兵追着黄巢打,从山东打到了浙江,把黄巢逼到福建广东。后来高骈上书朝廷要追击到广州,因担心中原无兵可用朝廷拒绝了高骈的建议。而黄巢也是一路烧杀抢掠的来到了广州,并且很快地拿下并屠戮广州城。杀到桂州之后,沿着湘江开始北上。“两岸、沧江”说的就是湘江和长江的战场,而时间是在十月份(含闰十月)。

从史看诗,一首被严重误读的《己亥岁二首》

《旧唐书》上面记载:十月,制以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处置等使高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江淮盐铁转运、江南行营招讨等使,进封燕国公,食邑三千户。

根据《黄巢起义大事年表》:五月(或六月),草贼军攻陷广州,活捉广州节度使李迢。九月,黄巢从广州出发北伐,在桂州编数十个大木筏,乘洪水沿湘江而下,先后经过永州、衡州。十月二十七日,草贼军攻占潭州,李系逃往朗州。

如上图所示,湘江和长江成为了879年年底4个月(10月份闰月)的主战场,战争都是沿江展开的。在这个十月份,发生了三件大事情,一个是王铎吃了败仗,连续丢失潭州和江陵;一个高骈被封为剿匪总负责人并封侯;还有一个就是黄巢又干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情,因为主帅逃跑,起义军很快地占领潭州,并将5万多(另一个说法10万多)唐兵全部被杀戮,血洒湘江。“血争流”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很显然,高骈的封侯并不是因为战胜了黄巢而表彰的,他的讨伐战功只到正月最多三月,之后朝廷没有允许他继续追剿,而五六月份黄巢已经在广州为非作歹了。十月份才封侯,意思就是让他来做剿匪总负责人而封的,因为黄巢已经杀到两湖了。而在878年,另外一个人因为要挂帅出征而封侯,他就是王铎,封晋国公。

这段历史,才是曹松写这首诗的背景。

《己亥岁二首》的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己亥岁二首》其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我们先从字面上去理解:叛乱导致江南作为主战场,民不聊生;大家不要再谈封侯的事情了,牺牲多少人才能够成就一位名将封侯!传说战事已开众神犯愁,江河两岸的战斗从未停止过;谁说沧江没战事,近来河水血水混合争着向东流。

有人解读说封侯事,讲的是高骈因为追杀黄巢功劳巨大而获得朝廷的封侯,这个是最大的误解。其一和其二两首诗一定连在一起来解读的,而这首诗其实说的是:就是潭州五万多唐兵被屠戮血流湘江和兵不血刃的占领江陵的事情,而背后的人物就是王铎。

从史看诗,一首被严重误读的《己亥岁二首》

朝廷知道黄巢要进兵北上,在878年就由宰相王铎亲自挂帅负责前线防务(《旧唐书·传》:帝即以铎为侍中、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封晋国公)。王铎任命兖州节度使李系带领精兵负责潭州扼守岭北,李系不战而逃导致五万精兵被屠杀。之后王铎命部将刘汉宏守江陵,他自己率军奔赴襄阳。结果王铎走后,刘汉宏大肆劫掠直接弃城而走,起义军又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江陵。

我们再回到诗篇,“传闻一战百神愁”听说黄巢军要北上了,朝廷那么多人都在发愁,这句点明了朝廷无人可战,宰相为功名亲自披挂上阵的局面。王铎到江陵后确实有所作为,一年之内使得江陵武备严整,“两岸强兵”都在备战。“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谁都认为湘江没事可以守得住的,结果却是都是不战而逃血流成河。

王铎不战而逃,而同样的,高骈封侯之后,因部将张璘被杀他也选择了直接避战不出。这首诗是在880年写的,这一年黄巢军先是在江西盘旋,随后攻入北方如入无人之境最终攻占了洛阳长安。结合王铎和高骈封侯的事情,我们再来看作者写的

“封侯事”就能够更容易的理解。

从史看诗,一首被严重误读的《己亥岁二首》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黄巢起义在江南流窜作战,战争频发兵荒马乱。“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说的是王铎和高骈封侯却不战而败,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将失败也是万骨枯。战争是及其残酷的,不管是兴是亡,都是百姓和士兵苦。

结语

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很多都是诗人即兴而发的,或风景或心情或亲朋。曹松也是一样的,在其诗作里面,90%以上都是写自己的经历。从曹松之前的创作来看,大部分诗篇都是比较平稳多以叙事抒情为主。唯独只有这篇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被大家争相传颂,所以我们更要去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愿。

从史看诗,一首被严重误读的《己亥岁二首》

之所以写这首诗,主要是由四个因素促成的,战事在南方是他生活的地方,现在已经民众流离失所;二是江西的战事,“前心奈兵阻,悔作豫章分”不能前去悼亡友;三是潭州唐兵五万多被屠戮,江血流不尽。四是朝廷的无能,皇帝所封的两个王侯皆是逃兵,导致战争一发不可收拾。

民间有个俗语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从中看出当时整个战局有多乱多恐怖,神州萧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再读“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结合“天涯兵火后,团圆因梦魂”,满满的辛酸、痛恨、沧桑、悲凉和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